摘要:目的 討論及分析出血性腦梗塞的影像學診斷。方法 通過回顧性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l3年2月我院腦科出血性腦梗死患者100例,對其影像學特點進行分析。結(jié)果 影像學上表現(xiàn)分為血腫型和非血腫型,非血腫型為89%,血腫型少見,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形成腦栓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血腫型的邊界清晰,容易看見。因為腦中有血腫,所以呈現(xiàn)高密度影。有的患者腦血中CT中可明顯看見水腫帶,根據(jù)不同患者,水腫帶又不一樣的寬窄。一般4~5d后血腫吸收,隨后留下囊腔。結(jié)論 CT是檢查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金標準,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越來越值得人們推廣。
關鍵詞:出血性;腦梗死;影像學;診斷
出血性腦梗死是一種較為普通的腦科疾病,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1]。由于此病若不及時作出診斷,及時治療,常常容易并發(fā)一系列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生活,最近幾年引起人們高度重視[2]。本文通過回顧性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l3年2月我院腦科出血性腦梗死患者100例,對其影像學特點進行分析。其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腦科出血性腦梗死患者100例患者,符合診治規(guī)范中關于出血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要求。女患者58例,男患者42例。年齡47~78歲,中位數(shù)60歲。肺心病13例,肺炎患者4例,20例糖尿病患者,4例主動脈夾層患者,2例心力衰竭患者,2例肝炎患者。
1.2方法對我院腦科出血性腦梗死患者100例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分析其影像學特點。
1.3統(tǒng)計處理 對此數(shù)據(jù)采用17.0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采用x2檢驗,結(jié)果具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jié)果
2.1 100例患者的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情況,見表1。
2.2 CT表現(xiàn)CT表現(xiàn):血腫型的邊界清晰,容易看見。因為腦中有血腫,所以呈現(xiàn)高密度影。有的患者腦血中CT中可明顯看見水腫帶,根據(jù)不同患者,水腫帶又不一樣的寬窄。一般4~5d后血腫吸收,隨后留下囊腔。CT為檢查血腫的金標準。
2.3 MRI變現(xiàn)MRI表現(xiàn):血腫型顯示等信號,隨后出現(xiàn)低信號。慢性是變現(xiàn)為均為高新號。
2.4 增強掃描在出血急性期行CT或MRI掃描,出血性腦梗死的周圍部分常有強化表現(xiàn),而單純性腦內(nèi)血腫周圍不出現(xiàn)強化。
3 結(jié)論
出血性腦梗死是一種較為普通的腦科疾病,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多見于ASD的患者由于此病若不及時作出診斷,及時治療,常常容易并發(fā)一系列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生活,最近幾年引起人們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回顧性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l3年2月我院腦科出血性腦梗死患者100例,符合診治規(guī)范中關于出血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要求。女患者58例,男患者42例。年齡47~78歲,中位數(shù)60歲。肺心病13例,肺炎患者4例,20例糖尿病患者,4例主動脈夾層患者,2例心力衰竭患者,2例肝炎患者。對其影像學特點進行分析。
出血性腦梗死在病理上的表現(xiàn)特點是梗死組織內(nèi)彌漫性斑點狀出血,尤其容易發(fā)生在腦灰質(zhì),特別是腦溝深部的皮層。影像學上表現(xiàn)分為血腫型和非血腫型,非血腫型為89%, 血腫型少見,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形成腦栓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3]。CT表現(xiàn):血腫型的邊界清晰,容易看見。因為腦中有血腫,所以呈現(xiàn)高密度影。CT為檢查血腫的金標準。非血腫型表現(xiàn)為腦回樣、波浪狀或線條樣高密度。MRI表現(xiàn):血腫型顯示等信號,隨后出現(xiàn)低信號,慢性期表現(xiàn)均為高新號。非血腫型表現(xiàn)為腦回樣、波浪狀或線條樣高信號。但應該注意,梗死區(qū)內(nèi)出現(xiàn)高信號不一定都是出血,還有可能是由于吞噬脂肪的巨噬細胞的脂肪沉積和順磁性物質(zhì)沉積所致。
總之,CT是檢查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金標準[4],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越來越值得人們推廣。MRI對于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尤其對于出血量較少的患者具有較高的診斷意義,同時也為鑒別其他疾病給與了巨大幫助。通過CT和MRI診斷后,明確疾病,分辨時期,給與盡快的臨床治療方案,緩解腦梗死的程度。
參考文獻:
[1]蔣小玲.出血性腦梗塞臨床與影像學分析[J].醫(yī)技與臨床.2010.19(10):118-119.
[2]朱敏,宋先東,姜華.出血性腦梗塞的影像學分析[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0.28(6):58-59.
[3]林念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阿替普酶溶栓預后影響因素臨床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06(30).
[4] WONG K S,LI H,CHAN Y L,et al.Us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o predict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large-artery occlusive disease[J].Stroke.2000,31(11):2641 .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