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就要再次出發(fā)到湘江畔去……
回顧暑假,做得最有意義的事當屬在《文苑》實習。說是實習,其實用權蓉姐的話“周六一日游”形容再恰當不過。
猶記得那天闖進這家報刊社,迎面的書香撲來,我告訴自己:沒錯,就是這里了!于是,突然走到《文苑》,緣分這株花枝舒葉展。
我在《文苑》認識的第一個人是權蓉姐。她高挑身材,藍白色橫紋筒裙,長發(fā)微卷攏到左肩自然垂下,偶一低頭,大眼睛亮晶晶地透過鏡框看你,談笑時臉頰兩側還有深深的酒窩,真誠而俏皮。開始我稱她“權蓉老師”,后來改口,權蓉姐就是我的實習老師。
我們常坐在報刊社門廊外的皮椅上交流,十五層樓,眼界極其開闊,青山遠處綿延,廣廈漸次成林,這樣的位置也實在體現了做刊人精神之地的高度。對一個讀者來說,難免會好奇一本喜愛的雜志是如何誕生,我用一支彤管窺見豹斑,異常多彩繁復。從編前會到印刷發(fā)行,那些方塊字經歷的是一段長途旅行。
當我著手處理原創(chuàng)郵箱里的稿件時,才意識到編輯的責任所在。他不是一個對稿件投接受票或拒絕票的人,在不同作者的書寫中總有一些五味雜陳的人生之感力透紙背,審稿仿佛是一場無聲的聚會,故事、思想、恍悟與你不期而遇,但必須去蕪存菁。以前也投過稿,最終石沉大海,如今角色轉換,對那樣的結果我能夠徹底理解。
每周最主要的任務是為《經典美文》選稿。選稿不斷考驗我的閱讀習慣,讀大家,覽小家,從字斟句酌到一目十行?!皶接脮r方恨少”,發(fā)現原來的視野太過狹窄,知識面需從文學擴張到更高級的文化領域。選稿雖然艱辛,但得知由我選取的某篇文章將在下一期刊發(fā),心情就好比中了獎。
《文苑》采用文章真是大浪淘沙!組稿結束后,文字又要開啟一段新的旅程——校對。流連于鉛字碼成的行伍,準確地揭穿潛伏其中的“特務”。但即使再謹慎也可能讓明顯的錯誤成為漏網之魚,這大概就是“三校一讀”的原因吧。專注校稿同樣令我陶醉,感覺現世如此安穩(wěn),時光靜謐流淌……
就這樣日子從指間滑去,像一陣風吹過樹梢。實習生活結束了,學校也該開學了。每一次出發(fā)都是旅行,你看,那些文字千辛萬苦、翻山越嶺來到你跟前,還不應給它們一個熱烈的擁抱嗎?
再見,《文苑》。
再會,那些經過長途旅行的文字。
(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