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
五歲時,爸媽吵架,兩人一人拉我一只胳膊。爸爸說:你問孩子想跟著誰?我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發(fā)現(xiàn)媽媽眼里有淚光,于是說:我跟媽媽吧。媽媽立刻用一種勝利者的姿態(tài)抱起我,拖著行李甩門而去。門甩上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爸爸該有點難過吧?轉(zhuǎn)而又安慰自己:爸爸比較堅強,媽媽更需要我。
還是小時候,媽媽為我做了可口的飯菜,或者織了一頂漂亮的帽子,或者任何一件她覺得特別令自己自豪的事情,總會特別興奮地問我:開不開心?驚不驚喜?!其實有時我也不是那么興奮,可是看著媽媽閃閃發(fā)亮的眼睛,我也會像她一樣把眼睛笑成月牙兒,告訴她:特別喜歡!然后看到媽媽的喜悅因為我的回答持續(xù)那么長久,我也跟著很開心。
長大后學心理學,聽到大部分說法是:小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換位思考,也很難替別人著想,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大人培養(yǎng)的……我當然非常同意一個觀點:不要求小孩子有太高的覺悟,比如強迫小孩子“孔融讓梨”就是對孩子的物權(quán)不夠尊重。但我也有疑惑,那些美好的品質(zhì)真的都是大人教出來的嗎?真的都是社會化的產(chǎn)物而與生命本身沒有關(guān)系嗎?果真如此,我真是一朵奇葩了……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講述了這樣一個實驗,給18個月大的孩子兩種食物,生西蘭花和小魚餅干,毫無疑問,孩子們都喜歡吃餅干。接著,實驗者對著孩子分別吃這兩種食物,一種表現(xiàn)出很好吃的樣子,一種表現(xiàn)出很難吃的樣子,然后向孩子索要食物。結(jié)果令實驗者震驚,15個月的孩子只會給對方餅干,因為他們還不懂得換位思考,只會給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18個月的孩子卻不同了,他們會根據(jù)對方的表情給出對方喜歡的那種食物!實驗的結(jié)論是:15個月大的孩子還不懂得別人的需要,但是1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jīng)能知道別人的需要和自己不同,并且能給予別人幫助了。
這個實驗結(jié)果讓我想到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被美國各大媒體爭搶報道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艾蓮娜只有6歲,不幸得了腦癌,癱瘓,失語,每天接受病痛的折磨。但每當母親進入她的房間,她轉(zhuǎn)向媽媽時會給出一個大大的微笑。病逝后,家人在家中很多地方都找到了她悄悄留下的小字條。每一張都以“媽媽、爸爸和妹妹,我愛你們”作為開頭……這些字條讓遭受喪女之痛的父母得到了溫暖和安慰……
一個孩子,要成長為一個善良、樂觀、替他人著想的成年人,一定是需要父母給出一個安全、溫暖、有愛的環(huán)境,一定需要父母給出一個榜樣:懂得替他人著想,樂于分享,樂于助人等等等等。但是我更相信,每個孩子對家人本真的愛,都超乎我們大人的想象。
如今,我也做了媽媽,孩子的聰慧、敏感、力量,常常令我驚奇,我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不論他/她到底是有多小。因此,我更相信,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用敬畏和感恩之心去面對,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