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謙+曹銳+龍虹宇
摘 要:姬塬北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6時期主要處于三角洲前緣亞相。研究區(qū)湖底坡降平緩,河控占主導地位,發(fā)育以分流河道砂體為骨架的樹葉狀三角洲。通過詳細論述三角洲前緣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壩的形成過程,展示了自北西—南東呈條帶狀砂體展布平面圖。
關鍵詞:姬塬北 ?長6油層組 ?砂壩 ?砂體展布
中圖分類號:P61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b)-0094-01
姬塬北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區(qū)域構造上橫跨天環(huán)坳陷和陜北斜坡;地理位置為北到余莊,南達馬坊,西鄰馬家灘,東抵鹽池。延長組可以劃分為5個巖性段和10個油層組,其總的特征為:砂多泥少,泥頁巖主要集中于長7段,長6主要為中、細砂。砂巖、粉砂巖成熟度不高,主要為巖屑—長石,長石—巖屑砂巖,分選中等。前人在研究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西北部的沉積相時,爭議較大,主要認為發(fā)育有曲流河,淺水三角洲沉積體系,淺水臺地沉積。通過巖芯薄片觀察、野外剖面分析,綜合測井曲線,探討和分析姬塬北地區(qū)長6油層組砂體展布特征,即有利于認清姬塬北地區(qū)的沉積模式,也有助于石油工作者對該區(qū)的開發(fā)利用。
1 微相的砂體特征
前人研究認為河流侵蝕能力強,河口壩,席狀砂不甚發(fā)育,垂向相序往往不完整。研究認為鄂爾多斯姬塬北地區(qū)的突出特征是以分流河道砂體為骨架,發(fā)育有水下分流河道與遠砂壩-河口壩,砂體連片性好,往往形成席狀砂。該文通過對河道相、砂壩相2個微相來說明姬塬北河控三角洲沉積體系的砂體特征。
1.1 河道沉積相
研究區(qū)長6油層組砂體較厚,分流河道發(fā)育,主要分布三角洲前緣中。長63沉積時期,湖盆經過長7油層組最大湖泛之后,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緣。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發(fā)育較好,沉積厚度大,有的單井厚度超過20 m,砂地比超過0.5,如,鹽31井水下分流河道尤為發(fā)育,垂向上河道砂體呈疊置狀態(tài),砂體厚度大。長62沉積期繼承了長63沉積期的沉積基本格局,分流河道砂體厚度約超過長63沉積期的沉積厚度,在單井剖面上顯示了兩套規(guī)模相當?shù)乃路至骱拥莱练e,可能為同一期河道所致,局部發(fā)育小型水下分流河道,如峰203井。長61沉積期,由于湖盆萎縮,沉積格局發(fā)生變化,西部水下分流河道沉積雖然厚度依然較大,但連通性變差。其水下分流河道的GR曲線多為齒化形,說明河道側向遷移頻繁。
1.2 砂壩沉積相
武富禮等(2004)在研究鄂爾多斯淺水盆地時認為,研究區(qū)的三角洲前緣河口壩不甚發(fā)育,是因為河流進入平坦安靜的淺水環(huán)境,所攜帶的沉積物快速推進,不能形成較厚的河口壩沉積,即使形成也通常為水下分流河道沖刷侵蝕貽盡。本研究認為,該區(qū)的河口壩不僅發(fā)育,并且規(guī)模巨大。姬塬北地區(qū)長6油層組河口沙壩具有物源充足、沉積速度高、易受連續(xù)改造、也就是受河流水流和湖泊波浪的共同作用的特點。因此,沉積物主要由砂和粉砂組成。長63、62沉積時期,湖盆處于建設期,沉積物隨著流速與攜帶能力減小而沉積在河道末端,形成分布面積相對較大,厚度也相對較大河口砂壩,砂質純凈。但是到了長61隨著湖面下降,河道不斷侵蝕砂壩,形成水下分流河道,使砂壩被分隔,在形態(tài)上形成近菱形,連通性變差。常有植物碎屑的露紋層,木屑顯著磨圓。沉積構造是槽狀交錢層理,波浪波痕層理與波狀層理都存在。偶爾也發(fā)現(xiàn)保存良好的波浪波痕與水流波痕以及同時受水流和影響的小型雙向交錯層理。常見球狀與枕狀構造,滑塌枕狀構造,包卷變形層理和重荷模等構造,指示其高速沉積以外,還說明該地區(qū)在湖泊波浪影響之下處于動蕩的水動力環(huán)境之下。
1.3 砂體平面分布特征
(1)長63油層組砂體平面分布圖顯示,砂體較為發(fā)育,砂體展布呈條帶狀從西北部向東南部延伸,河道砂體累計厚度在15 m左右,河道側翼砂體變薄,一般5~10 m左右,順河道方向砂體延伸性好,并匯聚于研究區(qū)中部到東南部,砂體連片分布,厚度較大。中部砂體累計厚度最大,為10~20 m,東南部砂體累計厚度為5~15 m。其中砂壩是由分選較好的細砂和粉砂組成,砂地比值位于22%~44%之間。說明此時水下分流河道沉積厚度較大,如在紅井子附近的黃221—黃268井區(qū),砂地比最高值可達58%。
(2)長62油層組砂體平面分布特征與長63油層組具有明顯不同,砂體厚度顯著減小,主要表現(xiàn)為在古峰莊、馬家灘一帶砂體厚度僅為5~15 m,相鄰砂體之間被泥質沉積所切割,連通性差。而馬坊、鹽池地區(qū),砂體累計厚度比古峰莊、馬家灘一帶要大,可達到15~25 m,呈不規(guī)則狀連片分布。
(3)長61油層組砂體平面分布圖顯示在研究區(qū)北部砂體條帶狀明顯,表現(xiàn)了受沉積環(huán)境的控制,在河道中心部位砂體厚度較大,大于25 m。而在中部,由于分流間灣的發(fā)育,局部砂體累計厚度只有5~10 m左右。在研究區(qū)東南隅,由于多個河道交織發(fā)育,砂體較厚,可達到20~30 m。
2 結語
(1)研究區(qū)屬于淺水沉積體系,水下分流河道下切侵蝕有限,主要是沿主流河道側向侵蝕砂壩是主要的輸砂通道,砂質沉積能力有限。
(2)研究區(qū)砂壩發(fā)育。在進積過程中,其砂壩在沉積序列上容易與分流河道混淆。在長6時期,湖盆開始消亡,湖水水動力強,增強了砂壩-河道的聯(lián)通性。
(3)長6油層組的長63,62,61的砂體厚度不一,區(qū)域上也有差異,但總體上都是自北西—南東呈條帶狀展布,顯示物源方向來自西北。
參考文獻
[1] 武富禮,李文厚,李玉宏,等.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三角洲沉積及演化[J].古地理學報,2004(3):1671-1505.
[2] 韓永林,王成玉,王海紅,等.姬塬地區(qū)長8油層組淺水三角洲沉積特征[J].沉積學報,2009,27(6):1057-1064.
[3] 鄭榮才,王海紅,韓永林,等.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6段沉積相特征和砂體展布[J].巖性油氣藏,2008,20(3):21-26.
[4] 鄧秀芹,付金華,姚涇利,等.鄂爾多斯盆地中及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沉積相與油氣勘探的突破[J].古地理學報,2011,13(4):443-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