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龍
摘 ? ?要: 出色的課堂小結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必須充分信任學生,發(fā)揮學生能動性,打破“課堂小結”定式,確立以發(fā)展思維、增強能力、激發(fā)情感、培養(yǎng)興趣為核心的小結策略,努力強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小結 ? ?發(fā)展思維 ? ?質疑問難 ? ?拓展延伸 ? ?階段小結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實際上“課堂小結”和“導入”一樣非常重要。我們在觀摩名師教學時總能發(fā)現,出色的課堂小結,或讓人回味無窮,或讓人情感升華,或讓人思維激蕩。
傳統(tǒng)語文課堂小結往往是教師主講,學生是被動參與者,形式主要有講解、朗讀、評論、練習等,由于課堂時間安排不恰當,教師不重視、學生參與積極性差而導致效果不佳。為了強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發(fā)展學生思維,我們必須充分信任學生,發(fā)揮學生能動性,打破“課堂小結”定式,確立以發(fā)展思維、增強能力、激發(fā)情感、培養(yǎng)興趣為核心的小結策略。結合教學研究,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
一、從“強調記憶”轉變?yōu)椤鞍l(fā)展思維”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認為課堂教學小結有利于學生及時歸納整理所學知識,促進知識系統(tǒng)化。這樣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實際上,下課前學生已經開始疲勞,教師想通過系統(tǒng)歸納強化學生記憶效果,往往成為一廂情愿。因此,讓學生的思維再度活躍,并且要戰(zhàn)勝疲勞,寓發(fā)散思維于課堂小結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策略。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古詩兩首——所見》時,教師摒棄了結尾積累誦讀的老辦法,在了解了清代大詩人袁枚的生活經歷后,教師小結時話鋒一轉:“袁枚筆下的牧童,你覺得作者喜歡他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待學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如果你是這個牧童,你會怎樣做呢,先想一想,再試著來演一演?!睂W生要演好牧童,必須對牧童的想法進行揣摩,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樣就充分調動了思維,激發(fā)了興趣。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表演。演完之后,學生談感受,進行評價:“小清新”“活靈活現”。此時,水到渠成,教師小結:“這就是袁枚詩作的三個特點:清、新、活!”在課堂小結中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對學到的知識等進一步進行思考,聯系已有經驗,融會貫通,并加深對本課內容的掌握和理解。
二、從“解決問題”轉變?yōu)椤百|疑問難”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是,一般課上鮮有教師在小結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索未知。普通老師把解決了學生的未知作為一課的結束。課堂小結,往往變成回顧這一堂課解決了哪些問題,弄懂了哪些知識和道理。如果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需要巧妙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達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衣袋》,小結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再次讀讀題目,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有什么疑問?有學生提出質疑: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為什么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課題?學生對照課文內容,進一步感受法布爾的特點,認識到“裝滿昆蟲的衣袋”這一細節(jié)鮮明地反映了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之深。教學《諾貝爾》時,在課堂小結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諾貝爾歷經千辛萬苦發(fā)明了炸藥,最后卻把專利費全存入銀行,設立了諾貝爾獎,這是為什么呢?學生要透徹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廣泛搜集資料,對當時的歷史有一定理解,從而對諾貝爾產生敬佩之情。小結時,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這樣不僅能拓展學生的閱讀思考空間,而且能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思考能力??梢哉f,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
三、從“鞏固訓練”轉變成“拓展延伸”
有的老師在小結環(huán)節(jié)往往布置一些練習,認為下課前及時訓練,有利于學生當堂消化所學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但實際上,鞏固練習側重于復習舊知,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快速提高幫助不大。讀一篇文章,學一篇課文,如果僅僅限于一課一文,就得不償失??鬃釉唬骸芭e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馑际菑囊患虑轭愅贫榔渌S多事情。學習也是如此,學習一篇課文能夠由此及彼,拓展延伸,就是高效學習。
例如,教學《安塞腰鼓》時,學生欣賞了安塞腰鼓氣勢磅礴的場面、驚心動魄的聲響、瑰麗無比的舞姿后,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拓展延伸:“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安塞腰鼓這一藝術形式的特點。你覺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了,課堂里頓時議論紛紛。教師繼續(xù)引導:“我們再讀讀描寫聲響和舞姿的詞句,想一想,如果也要你來形容我們平時的竹笛演奏,你會怎么介紹呢?”學生在思考后,進行了片段練寫。這樣,教師巧妙地將教學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由理論過渡到了操作,使學生能力得到了及時遷移。小結時進行拓展延伸,側重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拓寬、加深,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愿望,提高讀寫能力。
四、從“結尾小結”轉變?yōu)椤半A段小結”
一般來說,課堂小結總是在課的收尾,但成為定式,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新鮮感。同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很多信息是零碎的,都等到課尾小結,往往會丟三落四。因此,我們有時應該果斷把“課堂小結”分成若干“階段小結”,化集中為分散,在教學的不同時段,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小結學習方法,及時提示所學內容與前后的知識聯系點,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概括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時,在品讀“滴水穿石”現象及產生的原因后,教師及時引導小結和思考:“水滴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滴穿石頭,成為奇觀,那我們要向它學習什么呢?”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思考,另一方面很自然引入下文的學習。在閱讀完“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人的事例后,教師引導質疑:“這里舉了三個例子,是不是太多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及時小結:舉例緊扣“古今中外”成就事業(yè)的人,恰到好處。在學完整篇課文時,再次進行引導:“自然界的水,有各種形態(tài),力量各異,本文還舉了雨水為例,你覺得恰當嗎?如果讓你來舉例,你會舉哪種水?”這樣,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中心要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了舉例說明的一般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教師通過分段小結,及時提示學生把握教學重點,便于學生將所學內容加以整理和吸收,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寫法要點。
總之,課堂小結既要給一堂課的教學畫上圓滿的“句號”,更要在每一個學生的腦海中畫上探究的“問號”。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科學合理設計課堂小結,變革小結模式和結構,促使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和蓬勃的思維活力,從而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