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衍生金融工具作為有效規(guī)避風險的一項重要工具不斷發(fā)展。本文在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目前的發(fā)展與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其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和改進思路,以此促進衍生金融工具健康有序發(fā)展和在規(guī)避風險上更加廣泛的應用。
關鍵字:衍生金融工具;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公允價值;風險準備金
一、緒言
美國等發(fā)達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對金融體系的相關管制開始放松,鼓勵實行自由化市場化的金融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的蓬勃發(fā)展。但與此同時,較寬松的金融管制引起了匯率、利率市場的頻繁波動,使得金融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加大。衍生金融工具就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一種規(guī)避風險的重要工具應運而生并不斷發(fā)展,發(fā)揮著套期保值、發(fā)現價格、杠桿效應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yè)和金融機構規(guī)避風險、獲取收入。
但衍生工具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有較大的風險。如果對其沒有進行有效控制,很可能給企業(yè)造成不可預計的損失。美國次貸危機的發(fā)生,演變成了一場系統(tǒng)性的危機,并且呈現出向全球市場擴散之勢。而作為始作俑者的衍生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方面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因此,分析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防范十分必要。
二、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發(fā)展與現狀
我國是在80年代初逐步開始開展各項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事項。最初是中國銀行于1984年開展境外外匯衍生交易的代理業(yè)務。后來,國內由于相應的金融監(jiān)管配套機制缺乏,國家對投機性的衍生交易也不加限制,曾出現地下衍生交易等交易現象。1991年才正式推出國內的衍生金融工具,相對來說產生時間比較晚。我國目前公開交易的境內衍生金融工具種類主要包括: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股票指數期貨、國債期貨等。除了國債期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外,其他種類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還沒有達到比較大規(guī)模。國債期貨產生于90年代初,最先開始只允許券商自營國債期貨交易,后來開始向公眾開放。但后來由于國債現貨市場規(guī)模比較小,再加之投機性嚴重、非市場化的利率等原因,出現了一系列的違規(guī)操作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國務院于1995年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從目前整體情況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金融機構從事的業(yè)務主要是一些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除中國銀行經營了6月期遠期結售匯的交易外,基本不涉及本國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且出于資產負債管理的目的,一般會在國際市場上從事某些相關的衍生金融交易。國內某些大企業(yè)也會委托銀行通過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一些套期性的衍生交易來規(guī)避相關風險。
三、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面臨的問題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以小博大、對價格變動敏感等特點,使得其在為企業(yè)提供風險管理手段的同時,反過來又引發(fā)了企業(yè)新的風險源。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存在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傳統(tǒng)的會計確認受到質疑
傳統(tǒng)財務會計是對已經發(fā)生的事項或交易進行確認。與實物交易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為一種合約,它在未來進行結算。因此在進行會計確認時,會對傳統(tǒng)財務會計確認方法造成巨大的影響。一般的資產和負債都是針對過去的交易,在未來經營期間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以契約為基礎,是在未來期間發(fā)生的。盡管沒有實際的款項支付,雙方的權利義務在契約簽訂日之后就基本確定。而按照現行標準,此時的權利義務不能稱為資產負債,只能作為會計報告的“表外事項”進行披露說明。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涉及的數額往往比較大,如果對該部分合約不予確認,隱含其中的巨大風險將游離于會計報表外,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相關的決策。而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原則也要求其不能偏離于會計報表之外。因此,按照傳統(tǒng)的計量標準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會計確認顯然是行不通的。
(二)計量基礎的確定不夠成熟
傳統(tǒng)會計計量一般以歷史成本為基礎,按照交易發(fā)生時所付出的原始成本進行會計計量。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凈投資很少,其交易價格又隨著標的物的價格而上下波動。至于涉及到的期權費、保證金、手續(xù)費等,并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內在價值。此時如果仍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很難反映其真實價格及損益,包括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真實情況以及持倉盈虧變動情況;如果不按照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勢必會影響其計量的可靠性,同時對會計報告整體的可比性和有用性也會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在我國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條件還沒有達到。首先,對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傳統(tǒng)會計并不重視公允價值,而且公允價值的接受程度相對來說比較差,運用的范圍也很小。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公允價值的表內計量,很可能造成報表體系內計量模式不統(tǒng)一,使得各個會計科目之間具有不可比性。其次,計量的可靠性在實際操作上受到限制,沒有足夠的保障。目前我國從事的一般是國際市場統(tǒng)一提供的符合標準合約要求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對來說,會計人員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和估值的經驗很少。
(三)會計核算和披露的不適應
現階段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業(yè)務較少、種類較單一、金額較小,基本上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會計方法處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但金融創(chuàng)新的不斷發(fā)展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也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繼續(xù)按傳統(tǒng)的會計方法核算,會使企業(yè)的資產價值得不到真實的反映,而且難以如實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另外,在進行會計報告的披露時,同樣需要考慮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具體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信息披露內容規(guī)范、披露程度、披露方式的要求等,來不斷增進財務報告的有用性。
四、新會計準則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改進構想
新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的頒布,基本上滿足了我國現階段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與計量的要求。新的會計準則不斷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在會計確認和計量上都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非常重視。但在建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時,要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客觀現實,逐步修訂和完善相關的會計規(guī)范。新會計準則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改進構想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謹慎選擇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沒有初始成本,選擇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相關可靠的要求,從而進行有效地投資決策。但在我國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公允價值很難保證絕對的公允性。公允價值在次貸危機中體現的缺陷非常明顯:市場高漲時造成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而市場低落時低估了金融產品的價值,同時放大了收益和虧損。因此應降低對公允價值的依賴程度,謹慎使用公允價值。同時通過建立與之適應的市場體制,使會計人員可以更加容易地獲得按公允價值計量所需的各種信息,從而進行相關的會計活動。
(二)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對于衍生工具業(yè)務而言,建立積極而審慎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防范風險。其一,管理層應根據企業(yè)整體目標確定衍生金融工具業(yè)務的具體目標,進而確定企業(yè)的風險偏好。同時要求從事衍生金融工具相關業(yè)務的人員要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在具體開展業(yè)務活動時堅持謹慎性原則。其二,構建企業(yè)內部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由董事會進行指導,成立相對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相關的風險管理并降低交易風險。第三,董事會應持續(xù)監(jiān)督衍生金融工具相關內部控制的執(zhí)行情況,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內部控制制度并保證其有效實施。
(三)計提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準備金
由于我國金融市場正在逐步成熟,風險度量的方法也越發(fā)成熟,根據風險程度計提風險準備金具有可行性。在進行具體操作時,可以設立會計調整科目——金融工具風險準備金,進行相關的風險準備計提與沖減。管理當局應根據企業(yè)實際情況建立保證金制度,按照不同類別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風險收取保證金,不斷縮小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桿效用。
(四)改進現行會計報表和附注的相關項目
首先,將資產分為“非金融資產”和“金融資產”,同樣將負債分為“非金融負債”和“金融負債”。其中,對于非金融資產和負債,比照傳統(tǒng)會計科目仍然可按流動性順序排列;而對于金融資產和負債,可以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fā),按風險程度大小順序排列。另外,將屬于表外項目的衍生金融工具表內化,在報表附注中進行相關披露,方便投資者做出相關的決策。
(五)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反應機制和風險監(jiān)管系統(tǒng)
根據我國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情況,應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相應的反應機制和風險監(jiān)管系統(tǒng)。要及時了解相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確保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發(fā)展與社會經濟整體的發(fā)展相適應協調。同時,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法律規(guī)范必須逐步完善,以此更好地引導與規(guī)范金融的發(fā)展。而對于相關的風險監(jiān)管系統(tǒng)應從事前、事中和事后監(jiān)督三個方面予以落實。通過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預警體系的制定與考核進行有效的事前監(jiān)督。在事中監(jiān)督時,要對其穩(wěn)健經營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控、及時反饋。還要通過事后監(jiān)督是對金融機構的經營結果進行全面檢查,考核其執(zhí)行相關控制指標的情況是否達到要求,并及時進行改進工作。
總之,我們要積極看待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tǒng)會計理論的影響,在新會計準則不斷完善的前提下,構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以實質重于形式為的要求謹慎選擇公允價值計量、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計提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準備金、健全反應機制,構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風險監(jiān)管體系,并不斷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參考文獻:
[1]張燦.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研究綜述[J].會計園地,2011,(05):52-57.
[2]李明輝.衍生工具的風險內部控制:國外經驗及其啟示[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07,(10):52-57.
[3]李紅霞,黃桂芬.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幾個問題的探討[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4,(02):140-141.
[4]葛家澍.關于財務會計幾個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論商譽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J].財會通訊,2000,(01):3-12.
[5]江百靈.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jiān)控研究[J].廈門大學,2009,(12):28-30.
[6]高海燕.新會計準則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若干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 2009,(01):99-100.
[7]劉文霞.金融衍生工具會計在我國的發(fā)展初探[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9,(03):40-45.
[8]王冬梅,王菲,徐珊珊.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與計量的思考[J].經濟師,2009,(03):189-190.
[9]洪彥修.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研究及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 (02):86-92.
[10]李艷,成濤林.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問題的思考[J].財會研究,2006, (12):22-23.
[11]張英杰.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改進構想[J].經營管理者,2011, (01):277.
[12]劉熙寶,朱連生.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與計量之探析[J].中國農業(yè)會計, 2008,(10):20-22.
[13]于建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yè),2009,(08):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