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對于外國名著,如何讓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與布局技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理解其精彩的文筆及對人生、世界不同的看法與觀點。
【研討篇】
主題:引領學生閱讀外國原著的三個維度
涉及作品:《我有一個夢想》《書蟲系列》(英文原著)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外國文學作品,而我們所學習的篇章大都是外國翻譯文學,即通過譯者對文本的解讀,對文本背后的文化及原作者思想等方面進行再詮釋,同時為了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滲入了讀者所期待的作品表達習慣。終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與原著實則有一定偏差。因此,筆者更傾向于閱讀原著,中學教材中唯一以英語作為課后附錄的一篇便是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下文稱《夢想》),此文既是一篇演講稿,更是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本文就以《夢想》為例,從文章背景、文學構思和語言審美三個維度,探討如何引領學生閱讀外國原著。
一、文章背景
深入理解文章的作者和時代背景,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條件,不但不會影響課堂效率,適當?shù)某尸F(xiàn)還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與名家形成思想上的交流,更深切地感悟文章內(nèi)容。
馬丁·路德·金于1929年出生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一個黑人牧師家庭。他的父親是教會牧師,母親是教師。年少的馬丁·路德·金從母親那里學會了怎樣去愛、同情及理解他人;從父親那里學到的是果敢、堅強、率直和坦誠,幼小的心靈里早早地萌發(fā)了對種族歧視強烈憎恨的種子。15歲時,聰穎好學的馬丁以優(yōu)異成績連跳兩級,高中畢業(yè)后進入摩爾豪斯學院學習,成為院長梅斯博士的得意門生。在梅斯博士的教育下,他不畏強暴的獨立思想被提高到了理論的高度。在同時代,與《夢想》類似的文章,可謂不少,但是作者特殊的出身背景和個人能力,使得《夢想》一文能夠橫空出世,且取得驚世效果。
1955年12月1日,一名黑人婦女乘公交車坐到了“白人專座”區(qū)域內(nèi),她拒絕挪動座位,而被警察帶走。于是一個相關組織應運而生,要求公共汽車公司改變這種不公正的做法,馬丁·路德·金被推薦為這個組織的領頭人。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絕乘坐市內(nèi)公共汽車,他本人的房子被人毀壞,有段時間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脅。馬丁·路德·金即使在發(fā)表此演講時,也是面臨著生命危險和極大的社會壓力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尤其是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的言論,更是使得25萬黑人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舉行的盛大集會變成了一顆民權運動的原子彈。
了解了作者和時代背景后,再閱讀《夢想》,再聆聽作者時而平緩時而激揚的聲音,其意義更多的是閱讀所引發(fā)的思考。
二、文學構思
初讀英語原著者,往往關注新單詞、短語,亦或長句子的意思,第一遍閱讀結束后,對文章有了初步認識,但還不能達到欣賞性閱讀。因此,須再讀,此時一些讀者會產(chǎn)生一些思考或是個人見解,但這樣的閱讀也只是文本層面的閱讀。欣賞性閱讀,需要對文章構思進行鑒析,方能達到跳出文本來閱讀思考的效果。
《夢想》一文是一篇演講類的經(jīng)典文獻,其總體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引出問題:100年前,美國提出解放黑奴宣言,但100年后黑人依然沒有獲得自由。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探析問題:黑人來到美國的原因是為了兌現(xiàn)美國曾經(jīng)許下的諾言;但美國拖欠這張支票;提醒美國,忽略諾言,美國不會安寧。
We’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It is obvious today that America has defaulted on this promissory note;It would be fatal for the nation to overlook the urgency of the moment.
解決問題:非暴力的改革途徑。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抗議,不要淪為暴力行為;黑人和白人的命運相關,不能單獨行動;在得到自由和公正之前保證勇往直前;人們擁有必勝的信念;以黑人靈歌收尾。
We must not allow our creative protest to degenerate into physical violence;the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freedom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freedom;We cannot walk alone;We cannot turn back.
《夢想》一文中,主要運用了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等手法,打造了一篇經(jīng)典的演講辭。
在第一段中this note照應前面所提到的a promissory note,第二段中a check照應前面的this check,在第一次讀到a promissory note一詞時,筆者不太明白其意思,但讀到后面作者對其進行了解釋,“This note was a promise that all men would be guaranteed the i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在分析解讀篇章時,注意篇章語義上的照應關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省略是指篇中的某個成分省去不提,為了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使語篇上下緊湊的一種語法手段。在“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 righteousness(rolls down )like a mighty stream.”中,省略了動詞詞組rolls down,使得行文更加流暢簡潔,也符合英語的口語表達習慣。
替代,是英語中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主要包括名詞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動詞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以及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在“We cannot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s basic mobility is from a smaller ghetto to a larger one”中的one便是替代前面的單數(shù)名詞ghetto,避免重復和啰唆。
詞匯銜接主要體現(xiàn)在文中較多的and,but,as以及從句連詞that等,達到了詞匯銜接的目的,使句子前后聯(lián)系更為自然。從文章構思角度閱讀,使得讀者向作者轉(zhuǎn)變成為可能,也能夠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語言審美
西方文化認為宇宙的本質(zhì)是有具體形式和結構的物質(zhì)實體,與人相對立,是人類需要認識、了解的對象,其追求真美結合,把大自然作為藍本進行忠實逼真的模仿,是一種再現(xiàn)美學,塑造藝術典型來解釋客體本質(zhì);與長期深受儒道佛教文化精神影響,強調(diào)含蓄蘊藉、空靈和富有彈性的漢語言,對比較為鮮明。在《夢想》中,未出現(xiàn)任何抽象的名詞或含蓄的句子,作者的任何愿望都以具象直白的語言流露表達出來,在描述夢想時,無一不是以“I have a dream that...”的定語句子出現(xiàn),最后在呼吁自由的時候,以9個“l(fā)et freedom ring from...”的排比句式,使得行文大氣奔放流暢;而受到漢語文化影響下的讀者,初次閱讀,或?qū)⒈善鋯艋虼址?,若反復閱讀,將讀出這篇充滿邏輯性的議論文,運用了排比、比喻、呼告和反復等藝術手法,但口語化的語言表達中充滿了思想性、針對性和鼓動性,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精神背后所產(chǎn)生的不同語言審美理想。
語言審美還體現(xiàn)在文字的音形上。漢字是象形文字,具有人文形象的審美信息,且其發(fā)音也具有或尖、或厚、或談的音韻美,而英語也具有類似審美意識,它的書寫強調(diào)線條美,發(fā)音也注重語音語調(diào)的和諧。在閱讀《夢想》一課時,通過大聲朗讀,或者是以演講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必然能更深刻地體會其包含的語言美;以聽的形式,將更真切地感受其語言的魅力,一些較長的單詞,如Mississippi,sweltering,Hampshire,Pennsylvania,Alleghenies等,通過馬丁·路德·金所特有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并無刺耳晦澀之感,反而使學生感到更為親切,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英語的魅力。體會原著的語言美,就如體會漢語言的審美一樣,需要讀者扎實的語言功底,以及對語言背后文化精神的研讀。
英語原著閱讀,并非僅限于英語水平較高的群體,實際上,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或老師都可以閱讀。初中英語水平者,即達到新課標規(guī)定的五級英語水平,可以從簡易讀本開始閱讀,例如《書蟲》系列,此類讀本為改寫簡單的外國名著,其單詞簡單且量少,無生難語法。高中畢業(yè),即達到八級的學生,閱讀面可以加大,不應局限于簡易小說類外國原篇,可以嘗試閱讀帶有中英雙語的外國原著,有些內(nèi)容,對照了翻譯也比較生晦,可先硬著頭皮讀下去,返回來再讀,或有頓悟之感;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可結合本專業(yè)特色選擇性讀一些英語原著,不僅可增強閱讀素養(yǎng),還能提升專業(yè)知識(能力)。原著讀得越多,英語能力會越高,那么閱讀難度也會逐漸降低,閱讀量也會相應增大,讀到一定程度,亦非僅局限于以上三個閱讀維度,可專究某一點,往往也會帶出一個面或多面的立體閱讀享受體驗,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多讀、多思、多研,方能將文章越讀越深,越讀越厚,越讀越美。
(重慶市朝陽中學曹宗清)
主題:挖掘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涉及作品:《巨人傳》《魯濱遜漂流記》《項鏈》《威尼斯商人》
外國文學是在異國的自然、宗教、歷史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蘊涵了他民族的人文觀念以及對世界、人生、愛情的審視與追求;而中外作品中對于人的理解、人性的探索卻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多角度深入挖掘外國文學作品中飽含的思想意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1.人文主義的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人文主義世界觀包括尊重個人,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尊嚴作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與人為善、和諧寬容的精神。西方文學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中世紀,迎來了文藝復興,法國文學中出現(xiàn)了描繪“巨人”的名著《巨人傳》?!毒奕藗鳌分械木奕诵蜗篌w現(xiàn)了人的自豪感,及對人的智慧和力量的贊美,巨人是人文主義者的化身。閱讀、鑒賞這類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人的美好,人的力量與智慧,也認識到了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讀一本好書猶如和思想巨人對話,使學生在閱讀學習做人的道理,這便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2.奮發(fā)進取的人生觀。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中深深地烙著敢闖敢干、開拓進取的印記,這一點對現(xiàn)階段的學生特別有借鑒意義?!遏敒I遜漂流記》是啟蒙文學時期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講述了主人公冒險與實干的故事。英格蘭人魯濱遜流落荒島28年,他不但堅強地生存下來,還建立了自己的島上王國,并最終回到家鄉(xiāng)。魯濱遜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洋溢著新興資產(chǎn)階級朝氣蓬勃的創(chuàng)業(yè)進取精神。他不滿足于中產(chǎn)階級庸庸碌碌的生活,要通過冒險去開創(chuàng)一個新天地,創(chuàng)建一番新事業(yè),他滿懷希望和信心,寧愿與風浪為伍,也不愿在安逸中茍且偷生。面對數(shù)不清的困難,魯濱遜毫不氣餒,表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魯濱遜這種不畏艱難、戰(zhàn)天斗地的頑強意志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對今天的我們?nèi)杂兄T多的啟迪意義。
3.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是外國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文學思潮和創(chuàng)作方法。文學大師們通過文字既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失望時的強烈批判,又展示了對不幸人們的深切同情。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側重于對資本主義金錢本質(zhì)的揭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他的作品《項鏈》中的瑪?shù)贍柕聯(lián)碛猩狭魃鐣怂璧囊磺校好利悺⒇S韻、嬌媚、聰明,但惟獨沒有高貴的出身。環(huán)境限制了人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生活,主人公的心理處于極度不平衡狀態(tài)。她每天生活在幻想和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下,晚宴上,瑪?shù)贍柕码m像一朵遲開的玫瑰,絢麗奪目,但這一環(huán)節(jié)卻加劇了她的人生悲劇。這類作品可以讓學生認清金錢的本質(zhì),從而擺脫拜金主義思想的束縛。
文學是人學,文學亦是心學,她與人的心靈息息相通。任何人都無法不被文學中的世界所感染。文學可以培育人的悟性,文學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教育人。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高陵中心學校賀軍成)
主題:站在岸邊看風景——借愛情之名
涉及作品:《簡·愛》《呼嘯山莊》《沉船》《包法利夫人》《玩偶之家》《雪國》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成長史。盡管愛情這一主題,似乎離學生的生活還比較遙遠,但學生通過閱讀,能借鑒經(jīng)典精華,領悟情愛百態(tài)中“善”與“惡”、“美”與“丑”的交鋒搏斗,領受思想藝術的熏陶,促進正確戀愛觀的樹立。
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名著導讀”部分的《〈簡·愛〉:人生追求的二重奏》,閱讀 “梗概”部分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什么呢?
我認為至少應該了解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
1.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簡愛哪些經(jīng)歷?
2.這部小說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3.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簡愛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這是閱讀初期的真實體驗,但還是遠觀“森林”的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這個體驗又是極其寶貴的,它直接引起學生“作品是否吸引人”的感覺,決定了學生進一步閱讀的動力程度??梢哉f,學生從“沒有體驗”到“有所體驗”,是第一個跨越。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通過“精彩片段”的品嘗,讓學生從“有所體驗”到“深入體驗”。我贊同朱熹的說法:“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蓖ㄟ^專心的閱讀,把握精髓。
就《簡·愛》這部小說來講,我們閱讀“精彩片段”,至少要完成兩個任務:第一,要找到“精彩片段”與“梗概”的“焊接點”,看看這個片段大致在小說中的哪個部分。第二,要從看似平凡的不經(jīng)意之處,發(fā)現(xiàn)作品的奧妙和奇崛。如,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你認為最精彩?對文中簡·愛這個人物,有了什么新的認識?一方面要讓學生找出自己的閱讀期待與作品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初步領略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匠心,就如丹納所言,“作家攙著我們的手”,去深入體驗。
小說有四個基本要素:人物、情節(jié)、細節(jié)、環(huán)境,把握了這四個要素,也就大抵把握了整部小說。而教材編排“梗概”和“精彩片段”,可能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通過“梗概”讓學生認識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通過“精彩片段”讓學生認識作者是怎樣展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
課后“探究思考”的提示語也很重要?!昂啞劢?jīng)歷了哪些挫折與磨難?她又是如何對待的?什么樣的女性才是最美的?”問題直接指向“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導讀,學生在恍然大悟后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閱讀欲望。
我從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描寫愛情是外國文學一個重要的主題。艾米莉的《呼嘯山莊》、泰戈爾的《沉船》、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川端康成的《雪國》,這些以愛情為主線的作品已經(jīng)成了膾炙人口的外國文學名著。老師們也可以把它們推薦給學生閱讀,從一部作品拓展到一個系列,學生們的閱讀視野會更開擴。
(省農(nóng)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858農(nóng)場學校潘永梅)
【案例篇】
篇目:《熱愛生命》(節(jié)選)
焦點:“活”著才更有力量
“這個人已經(jīng)把全身的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雖然還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臉已抵緊了狼的喉嚨,嘴里已經(jīng)滿是狼毛。半小時后,這個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體慢慢流進他的喉嚨。這東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鉛液……”每次讀到這兒,我的心不禁一冷,隨之又一硬,深吸了一口氣,一個很溫暖的字眼涌向了我的心間:“活著!”
“活著”才是變數(shù)!“活著”才會更有希望,“活著”才會更有力量。
讀了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節(jié)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我突然產(chǎn)生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美國人“太愛活”了,“太想活“了。為了活,他們頑強抗爭;為了活,他們不管不顧;為了活,他們甚至可以殘忍和血腥。這在美國的其他小說也經(jīng)常會看到。如《飄》中的女主人公斯佳麗:母親病逝,父親失憶,莊園被毀,沒有飯吃。這一切,都無法摧毀她,在十二橡樹莊園,當她被餓昏在那塊生她養(yǎng)她的土地上,她發(fā)出了這樣的吶喊:我要活!不要挨餓!我的家人也不要再挨餓……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于是,我就有了一種擔心,擔心像斯佳麗那樣的眾多的“這個人”的自我克制力和自我約束力以及他們的道德心。是的,是“這個人”!杰克·倫敦筆下的主人公——他沒有名字,也無需名字!杰克·倫敦想告訴我們,人都想活,生存是本能!求生是值得歌頌和贊美的。而我們的擔心又完全是多余的,“這個人”沒有拿走金子,也沒有吮吸同伴比爾的骨頭。而斯佳麗又是那么愛她的家人和家鄉(xiāng)。《飄》當中,還有一個愛美食,愛美女,更愛自己的巴特勒船長,后來他也參加了軍隊。他們熱愛生命!他們熱愛自己!他們更熱愛國家!原來,這一切也不是矛盾對立的,這一切也是可以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
同時,也讓我想起了我們的古代先賢伯夷和叔齊,記得老師說他們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小時候,我很敬佩他們,這種敬佩源自于他們超人般的自我克制力 :他們竟然不怕餓!當時,我還有一些小小的疑問:如周粟是不是很難吃?他們餓死了,他們家的小孩子誰來管?至于老師當時講的氣節(jié)尊嚴之類,那實在有些難懂。不過好記性的我還是爛熟于心。時光飛逝,現(xiàn)在的我依然敬佩他們,不過,總覺得他們身上似乎缺少了點鮮活和生動。死亡是多么的冰冷!在那一時刻,死亡是唯一的選擇嗎?死亡是最佳的詮釋嗎?我想,無論有怎樣的理由,死亡都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因為“活”才是生動的,活才是溫暖的。
生命不可復制!無論你面對怎樣的人生艱難,我們都要活著!“活”是對生命的尊重!活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昂揚的人生姿態(tài)!如果此時你還在困惑當中,那么就看看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吧。這兒的畫面一定會讓你刻骨銘心!
“他吮吸著仍然使骨頭微微泛紅的殘余生命,有時他咬碎了一點骨頭,有時卻咬碎了自己的牙。于是他就用巖石來砸骨頭,把它搗成了醬,然后吞到肚里?!痹谶@里,在這位硬漢面前,我們明白了:活著,才會更有希望!活著,才會更有力量!
(樺南縣實驗中學 康 磊)
篇目:《我的叔叔于勒》
焦點: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與無法預料的結尾
教學外國文學作品時,讓學生領略其作家創(chuàng)作時精巧的構思、思維流淌的痕跡、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我選擇的突破口與方向。較有代表的是莫泊桑,他的小說:單純、簡煉、色調(diào)鮮明,具有豐富深刻而又準確真實的細節(jié),有著簡明緊湊的敘述技巧,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和一個往往使人“永遠也料不到的結尾”。
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中很難看到那種直白的說教,可以說其最大的藝術魅力,就是通過隱藏藝術來向讀者傳達自己的觀點,把讀者引向那個意想不到的結局,在恍然大悟中給讀者以啟迪和教育。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就是其中的一篇。初讀時,平凡的故事和質(zhì)樸的語言,并無“一鳴驚人”之效,反有“平庸無奇”之感。然而,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讀者從平凡中看到了神奇,從質(zhì)樸里窺見了光華,心不由己地跟隨著作家去嘲諷,去鄙夷,去同情,去憐憫。直至小說戛然而止,讀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仍在品咂其中的酸甜苦辣。這不由人不思忖:小說的這種魅力到底從何而來?
為了厘清這個問題,教學時我先設計了如下導語:“短篇大師契訶夫曾這樣贊嘆:‘要想成名是越來越不容易了?!阒朗钦l讓契訶夫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嗎?”學生學習過契訶夫的《變色龍》,深深地被這個故事所吸引,這樣一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被調(diào)動起來。為理解文章精妙的情節(jié),我先讓學生自己尋找,然后用“故事里如果沒有……,就會……”這樣的句式來進行小組討論。
在于勒出場前,作者著力渲染了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書”……一家人望眼欲穿,“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當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杳無音訊時,作家筆鋒一轉(zhuǎn),暫時拋開了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線,而去寫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舒緩下來。接著,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絕妙地描繪和嘲諷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蠣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丟臉又怕花錢的尷尬處境,使讀者啞然失笑,心情更加輕松。讓學生體會作者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為何宕開一筆呢?
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發(fā)現(xiàn)那個賣牡蠣的小販很“像于勒”,并驚恐地告訴妻子,從而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使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此時,作家并沒有立刻去揭開謎底,我讓學生去大膽設想,接下來的故事會是怎樣發(fā)展,在學生暢談各自想法之后,讓學生在看作者的安排,是讓心驚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長探聽,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暫時松緩了一下。直至船長證實那個小販確實是于勒,情節(jié)似乎最終跌落閉合了,此處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扮演船長來講述于勒的故事。學生假設會出現(xiàn)的種種結局。
在回過頭來看文本,不料,作家又妙筆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蹤,把人們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此時我在對信、船長、換船、“我”對情節(jié)的作用作適當點撥,讓學生真正領悟到大師的匠心。
(齊齊哈爾市第三十五中學趙麗娜)
篇目:《老人與?!?/p>
焦點:深度,源于“細節(jié)”
國外經(jīng)典,囿于社會民俗、思維習慣、寫作方式等方面的迥異,與中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有著不容忽視的距離感與生疏度。筆者在教授海明威名作《老人與?!罚ㄈ私贪嫫胀ǜ咧姓n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時,便懷揣著滿腹的擔心與焦慮,如履薄冰地爬梳相關教學資料。課前,我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教授《老人與?!?,力爭另辟蹊徑,企盼著從慣有的教學思路中掙脫出來,覓得一線教學新光與課堂亮色?,F(xiàn)在反觀,其中潛在的諸多事務,看似關乎小說,細細品來,卻又遠遠不止乎于此。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海明威在小說《老人與?!分?,塑造了哪些形象呢?
生1:主人公應該是“老人”,還有“大?!薄案鞣N各樣的鯊魚”等形象。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2:還應該包括老人夢寐以求的“馬林魚”。
師:不錯。同學們,在品鑒小說時,我們除了可以通過主要人物與事物的探究,來解讀作品,尋覓到主旨思想等有價值的內(nèi)容,實際上,我們還可以通過探究作者筆下的一些較為邊緣化的人物,或者事物,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學生有一絲躁動。)
師: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好好研讀剛剛那位同學提到的“馬林魚”。下面,同學們,先找找文中關于馬林魚的描寫與敘述。
(學生開始細細尋覓,勾畫。經(jīng)過十余分鐘的閱讀與尋覓,大體圈畫出下列句子:
A.他不忍朝死魚多看一眼,因為它已經(jīng)給咬得殘缺不全了。魚被咬住的時候,他真覺得跟他自個兒身受的一樣。
B.它的血已經(jīng)淌盡了,還在受著波浪的沖擊,他望了望它那鏡子底似的銀白色,它身上的條紋依然看得出來。
C.他看見魚脊骨的赤條條的白線,黑壓壓一團的頭,伸得很長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師:上面這些句子,寫了什么內(nèi)容?
生3:寫了老人捕獲的馬林魚,因鯊魚的不斷攻擊而漸漸變?yōu)楣羌艿倪^程。
師:這個過程,有什么特點?你能概括一下嗎?
生3:充滿“血腥”與“暴力”,還有……(陷入思考中。)
生4:從“有”到“無”。
師:不錯。實際上,閱讀完課文后,小說主人公“老人”的基本印象是很清晰的,他是一種“執(zhí)著”“勇毅”的代表,是一種象征。那么,會不會有一種象征,關乎這條“馬林魚”呢?(眾生思考,陷入沉默。)
生5:馬林魚,可能象征著“失敗”,或者說“夢想的落空”。
生6:它,可能就是象征著老人的悲劇。
師:馬林魚,最終被鯊魚們撕咬成了一副骨架。這個結果,是老人應該預料到的。然而,他仍然“執(zhí)著”地拖著“馬林魚”駛向港灣。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因得罪神祗而被罰推巨石上陡山的——
生:西緒弗斯。
師:是??!西緒弗斯不斷地將每塊巨石,費勁氣力地搬上山頂,又不斷地忍受著巨石翻滾山腳的無奈與痛苦。如此周而復始,讓“失敗”成為了一種輪回,讓生命染上了一層濃濃的悲劇色彩。我覺得,海明威筆下的這位“老人”,在“執(zhí)著”與“勇毅”的外衣下,不也像西緒弗斯那樣,充滿著悲劇與抗爭嗎?
上面課堂片段中,實際上課堂結點指向的仍是課文主人公“老人”的形象,然而,入手點,卻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主人公”所涉及的人物刻畫與描摹等語言的探究,而是常常被人們忽略了的一條“馬林魚”。這是一種“邊緣化”解讀。它具有很廣泛的教學應用價值與實踐潛能?!斑吘壔苯庾x,不是一味地追求小說解讀的“新奇”與“迥異”。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變換解讀視角,提高解讀效率,另辟蹊徑地為小說“人物”“情節(jié)”等主要內(nèi)容服務。
外國經(jīng)典,與中學生的閱讀心靈存在著鴻溝。如何逾越成為了每一位語文教者應當思索的命題?!斑吘壔苯庾x,從“小”切入,以“細節(jié)”為抓手,以“主要人物”為解讀歸宿,會讓這條鴻溝得以填補。這或許已然將一種思維的觸角,鮮活地延伸至整個語文閱讀教學的每個角隅……
(四川省樂至中學 佘蜀強)
篇目:《威尼斯商人》(節(jié)選)
焦點:富于個性化又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
《威尼斯商人》(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這部劇作在典型人物藝術形象的塑造上極為精彩,人物言行也極具個性,整個戲劇矛盾沖突十分鮮明,戲劇情節(jié)曲折動人最能代表莎士比亞的喜劇風格。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富于個性化又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呢?
在第二課時要讓學生對人物進行分析。我采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把這場戲展現(xiàn)出來。表演之前給學生布置探究問題“我不是夏洛克“,我是……(鮑西亞、安東尼奧、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薩拉里奧……)
通過人物在劇中的表現(xiàn)說出“我為什么不是夏洛克”和“我是……”的理由和依據(jù)。
師:下面進入“我不是夏洛克“環(huán)節(jié)。要求上來發(fā)言的同學都要先說出:我不是夏洛克,我是……(劇中的人物)。兩方面都要概括并闡述理由。
生1:我不是夏洛克,我是安東尼奧。因為夏洛克是一個固執(zhí)、狡詐、狠毒的高利貸者。在課文102頁夏洛克說:“您要是問我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元錢,寧愿那一塊腐爛的肉……要是我的屋子里有耗子,我高興出一萬塊錢叫人把它們趕掉,誰管得了我?”104頁夏洛克說:“即使這六千塊錢中間的每一塊錢都可以分作六分……我只要照約處罰?!边@些都體現(xiàn)了夏洛克的固執(zhí)、兇狠,一步不讓。安東尼奧是個正直、善良、忠厚并且慷慨仗義的人物。為了幫助朋友,他可以傾其所有,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凑n文105頁“我是羊群里一頭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應分……”
師:被告雖然是安東尼奧,但是文中還有個與夏洛克唇槍舌戰(zhàn)的人,誰來說一說。
生2:我不是夏洛克,我是鮑西婭。我認為夏洛克很愚蠢,鮑西亞很智慧。109頁鮑西亞先勸夏洛克慈悲為懷,夏洛克得理不讓人。從表面看鮑西亞是執(zhí)行法律程序,實際是請君入甕。而夏洛克還稱贊鮑西亞是“聰明正直的法官”“公平正直的法官”,真是愚蠢到家了。
師:你的看法挺獨特,一般人都用貪婪、狡猾來形容夏洛克。而你用的是愚蠢,我認為他不是愚蠢,是因為他自己的利益和尊嚴受到損害,就無情報復,結果適得其反,自食其果。作者塑造夏洛克這一人物形象,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鮑西亞、安東尼奧等人體現(xiàn)了人性的善與惡。作者通過對他們的褒貶,要頌揚什么精神?
生3:要重情義,要互相幫助,要善良。
師:當時西方國家推崇的是正義、仁愛和友誼的人文主義理想。這和我們同學理解的友善、正義是一樣的。
師:你們都抓住了關鍵人物鮑西亞。鮑西婭出場,巧施妙計,欲擒故縱,制止了夏洛克毫無人道的報復行為。
師:還有幾個不大不小的人物,他們的旁白增加了戲劇效果。同學們看看都是誰呢?
生4:巴薩尼奧看到安東尼奧為他而受難,他說他雖愛他的妻子,但是為了救出他的朋友,寧愿犧牲他的妻子。這時鮑西婭用旁白說道:“尊夫人要是就在這兒聽見您說這樣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感謝您吧?!?這段有喜劇效果。
生5:葛萊西安諾和尼莉莎,也有這樣的話。
師:他們的旁白,具有喜劇意味,和審判場面的嚴肅氣氛形成對比。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閱讀外國名著,不管是語言還是內(nèi)容方面都很受用。
(省農(nóng)墾總局紅興隆管理局寶山農(nóng)場學校 劉翠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