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個大時代下三口之家被迫分離、又艱難融合的故事,其實極考校一個電影導演的藝術功力。
沒有好萊塢式的高科技視覺呈現,沒有千軍萬馬廝殺的大場面、沒有拳來腳往的動作暴力、沒有戲劇化的高潮起落,在這種情況下,影片能不能吸引人,只有一個辦法:讓劇中人“活”起來。張藝謀過去的幾部文藝片《一個都不能少》《有話好好說》《千里走單騎》等,證明了他有這個能力,這一次他也沒失手:全片敘事能力一流,至少在前三分之二,把“回家”這個主題描述得曲折婉轉,一波三折。這種沒有經典高潮的文藝戲,能吸引觀眾不厭煩,特別是還能吸引年輕觀眾坐定、流淚(流淚當然不是評判電影好壞的標準,但感情戲不能打動人,至少說明導演的功力不足),不易。
以一部切口很小的小成本電影殺回,符合張藝謀一貫的大片(或者說商業(yè)電影)小片(文藝電影)輪流制作的節(jié)奏。在經歷了上一部《金陵十三釵》票房不利、制片人分手、超生等一系列內外交困事件后,張導仍能不失方寸,昆亂不擋,把局勢控制在自己熟悉之處,顯示出他意志堅強,這一點超過了陳凱歌和馮小剛。在他這一代電影人里,他的生命力最健旺,以后還能出作品。
演員中鞏俐表現極好,稱得上爐火純青,達到了她職業(yè)生涯的頂峰。這一次,她是演技精湛的職業(yè)演員,是藝術家,不是明星,確實令人信服地呈現了劇中人的性格和命運特征,應該可以憑此角色拿到眾多最佳女主角獎。她的沉靜與爆發(fā)力,跟她長期不在國內名利場里混、安安靜靜地生活有關。
當然,中年演員還能得到這樣女一號的表演機會,也是她的幸運。中國不缺好演員,不缺好的中年女演員,缺的是好劇本、好編劇、好導演,尤其缺懂女性的好導演。原因有二:表演能力是天賦,天分加歲月積累,自然出好演員,如張曼玉;好電影則是電影技術、文化、市場交蕩的結果,中國是人口大國,出有天分的演員易,依技術文化和市場轉化成銀幕形象,難。
其二,中國傳統的男權文化加上變了餿味的紅色女權文化,造成女性生態(tài)環(huán)境變異,中國女性之復雜難解,冠絕人類史,因此,貼近地氣地理解女性不易,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有藝術創(chuàng)造力、深刻理解中國女性生活和精神處境的優(yōu)秀導演的出現更不易,不妨閉眼一想,印象深刻的中國女性銀幕形象,有沒有,有幾個?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藍色茉莉》《八月,奧色治郡》《地心引力》等競爭激烈,梅麗爾·斯特里普、朱莉婭·羅伯茨、桑德拉·布洛克等,個個都有獲獎希望,最后布蘭切特沖出奪冠。于此細節(jié),可知中國離電影大國的差距之遠。
以中年人感情生活為主題的電影,在中國過去是稀缺門類,因其對觀眾市場有要求,本片是一塊試金石。如票房豐收,對中國的中年演員特別女演員是利好消息。相形之下,陳道明的表演不過不失,比之鞏俐風采略遜,受難的知識分子似乎該是這副樣子,但難道,只能是這副樣子?姜文行不行,甚至廖凡行不行,尚待后來者拓展。
格外欣賞張藝謀此次切入“文革”領域。作為曾掌握了最大話語權、擁有最大知名度、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又親身參與見證了中國社會這六十余年,中國知識界過去對張冀望甚殷,后來因張拍《英雄》《十面埋伏》轉而恨鐵不成鋼,這種復雜心態(tài),有其合理性。這一代導演近十多年的現實主義觸摸,多是偷偷摸摸、兜兜轉轉,顧長衛(wèi)的《孔雀》,凱歌的《和你在一起》,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都只在外圍迂回周折。
《歸來》則是第一次正面接觸戰(zhàn)。不要小看這次觸碰到了“右派”,問問今天的年輕人,多陌生、多文藝的一個詞匯啊。也不要和1980年代的《芙蓉鎮(zhèn)》、《天云山傳奇》比,此一時彼一時也。最近的一次觸摸,應該是20年前的《藍風箏》吧,結果田壯壯潛伏不動了。王朔評崔健“我們的千言萬語,比不上他喊一嗓子‘一無所有’”,誠哉斯言,這是文藝影響、滲透人心的力量。
最后寫幾句《歸來》的不足。本片講故事一流,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失為范本。但更高標準的好電影則是:劇情應由人物性格推動,而不該由編劇設置的情節(jié)推動。本片志在講究故事的溫暖和正能量,所謂和解,因此劇情設置意有所指,情節(jié)為立意服務,未達一流作品之列,只是清新的、溫暖的、猶有遺憾的抒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