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時期,有關地方稅體系建設的話題開始升溫,財稅理論界、實務界討論熱烈,地方政府多有關注,社會公眾紛紛建言。筆者觀察到,在論及這一話題時,許多人都把目光盯在“錢”上,主旨始終是如何為地方“多快好省”地聚財。誠然,籌集財力應是地方稅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但不能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此,更不能以此為出發(fā)點布局財稅改革。稅收關聯(lián)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達宏觀、連中觀、接微觀,作為稅收制度有機組成的地方稅體系建設,在國家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建設地方稅體系直接關系到現(xiàn)代財政在國家治理中職能作用的發(fā)揮。財政是庶政之母,穩(wěn)固、平衡、強大的財政是強國富民的基石和保障,同時財政制度安排體現(xiàn)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的所有活動也都反映到財政改革發(fā)展過程之中。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財政的地位和職能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tǒng)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F(xiàn)代財政制度一般包括現(xiàn)代預算制度、現(xiàn)代稅收制度和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建設地方稅體系,不僅是建立現(xiàn)代稅收制度的基礎性工程,還牽涉預算制度改革以及事權、財權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合理劃分,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直接關系到現(xiàn)代財政職能作用的發(fā)揮。
其次,建設地方稅體系有利于提高公共治理效率。公共治理主體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其主要職責是提供公共產品?,F(xiàn)代公共經濟學認為,公共產品具有層次性,按其受益范圍大小,大致可以分為全國性公共產品和地方性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提供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公共決策過程,決策需要以準確的信息作為基礎。若中央政府包攬所有公共產品的供給,往往會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降低公共產品的提供效率。地方政府是地方性公共產品的最佳提供者,因為相對中央政府而言,它更了解當?shù)氐那闆r,可以根據(jù)本地的空間特征和居民偏好,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更有利于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與此相應,地方政府應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稅收來源和相對獨立的稅收管理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地方支出的基本需要,才能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治理效率。
再次,建設地方稅體系是防范地方財政風險轉化為國家治理風險的根本之策。目前,我國地方財政面臨債務風險加大、過度依賴土地財政、中央地方兩級財源分配失衡等一系列難題,如果任由發(fā)展,地方財政風險就有可能轉化成國家治理風險,甚至引發(fā)災難性后果。出現(xiàn)難題的根源在于中央和地方財權與事權的非對稱性和不平衡發(fā)展,加之地方稅缺乏主體稅種、稅收渠道狹窄,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地方政府不得另尋財源填堵支出的“窟窿”,對土地財政、債務性融資過分依賴。鏟除這一病根,關鍵要對癥下藥,通過加快地方稅體系建設,充實地方稅基,穩(wěn)定收入來源,擴大地方政府理財空間和調控能力。
計利當計天下利,謀稅應為社稷謀。地方稅體系建設和國家治理之間的“應然關系”,昭示了地方稅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在國家治理的大格局中謀篇,圍繞建立現(xiàn)代財政制度布局,統(tǒng)籌考量中央與地方、經濟與政治、經濟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公平與效率等方方面面關系,不圖一時,不為一事,只為天下蒼生和社稷。
(作者單位:安徽省地方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