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
登山是在特定要求下,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從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活動。登山運動可分為登山探險(也稱高山探險)、競技攀登(包括攀巖、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人類的生活、生產(chǎn)勞動實踐是體育運動產(chǎn)生的基礎與淵源,登山運動亦是如此。
登山來自于人們生活、生產(chǎn)勞動的實踐。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山,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山脈。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期生活在山上或靠山的地方的人通過上山砍柴、打獵、伐木及采掘野果、野菜、藥材和礦藏等手段,取得各種生活和生產(chǎn)資料。在遠古時期,洪水泛濫時,人們上山去躲避洪水。當人類社會出現(xiàn)部落、民族和國家后,人們又常常上山去躲避入侵的敵人或依山打擊敵人。在商品交換形成之后,人們又趕上馬匹,翻山越嶺與外族進行商品和文化、藝術的交流。
整個人類的生活與山有著密切的關系,登山也就由此而不斷得到了發(fā)展。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登山的傳統(tǒng)習俗,如人們利用重陽節(jié)登高來進行健身活動和旅游活動,許多文人墨客也非常熱愛登山,以盡情享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壯觀。為了登上峰頂,人們充分發(fā)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1786年之前就曾有人使用登山鎬、繩索等專門器械,并掌握了雪萌、滾石、冰崩、高山缺氧等有關知識。當?shù)巧綄iT技術專門裝備形成后,登山逐漸地從旅行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體育運動項目。而把登山作為一項專門的體育運動,是在18世紀末期開始的。
1786年8月8日法國醫(yī)生巴卡羅與石匠巴爾瑪結伴第一次登山上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學家德·索修爾率領的19人登山隊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運動從此延生。因此項運動首先從阿爾卑斯山區(qū)開始,故也稱為“阿爾卑斯運動”。從1786年至1865年間,阿爾卑斯山脈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繼為登山運動員登上,國際登山史上稱此時期為“阿爾卑斯的黃金時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使用各種攀登工具和技術的技術登山日漸推廣,其活動地區(qū)也從阿爾卑斯低山區(qū)轉(zhuǎn)向喜馬拉雅高山區(qū)。1950年至于1964年,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內(nèi),相繼為中、英、美、意、日等十多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所征服,國際登山史上稱此時期為“喜馬拉雅的黃金時代”。1964年后許多登山“禁區(qū)”被突破,開始進入從來無人使用過的難險路線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時期。1978年并在喜馬拉雅高山區(qū)出現(xiàn)不用氧氣登上高峰的阿爾卑斯式登山。中國此項運動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5年出現(xiàn)第一批登山運動員,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我國健兒先后兩次從東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瑪峰,并于1975年將一個特制金屬測繪覘標豎立在珠峰頂上,準確測出該峰的高度為8848.13米。是為國際登山史上首次對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確切測量。1964年我國登山隊員登上最后一座從未有過人跡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馬峰。在多次登山活動中,登山運動員與科學工作者密切配合,進行了各種高山考察活動。
包括服裝、臥具、餐具、日用品。準備這些東西的基本原則是依據(jù)山區(qū)氣候特點,盡量作到輕便、多功能、保證基本需要。
其中日用品的品種在保證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根據(jù)自身條件尚可配備攝影器材、望遠鏡、指北針、雨具、收音機等。日用品中不可忽略的是裝具。最好是能夠騰出雙手的雙肩背式的背包,外加一個腰帶式腹兜。前者裝放營地用品,后者裝途中常用物品。
此外,不要忘了帶個手杖。登山時有了它,人就變成了“三條腿”,起到了防滑、防摔、穩(wěn)定重心、節(jié)省體力的作用。長度不要超過身高的一半為宜。
集體裝備:主要包括露營裝備、炊具、燃具。當然,如穿插安排有攀巖活動,還應配齊攀巖技術裝備,包括:安全帽、主繩、鐵鎖、小繩套、安全帶,巖石錐、巖石錘、上升器、下降器、外傷藥等。
環(huán)保用具:野外作業(yè)用的便攜式小鍬、小鎬、垃圾袋(可用廢塑料袋),拾垃圾用的竹夾子(可自制),掩蔽廁所用的圍帳等。
食品:主副食每天每人按1公斤準備,盡可能用耐存、保鮮、便攜的成品或半成品。飲料除途中必備的以外,盡量準備粉狀沖劑,以減輕途中負重。各種食品的外包裝以非玻璃制品為宜。在山區(qū)采食野菜須求得專業(yè)人士的指導。
首先我們要記住登山是一項強度很大的健身活動。體制很弱的人不要勉強參加力所難及的活動。有條件者,在進山前1-2周最好在原有鍛煉的基礎上再加大些運動量。進行登山活動,在身體素質(zhì)上要兼顧力量、靈巧和平衡,同時突出力量的鍛煉。力量鍛煉以下肢(當然,如進行攀巖,則應突出上肢的力量)為主。下肢力量的提高,可采取長跑、負重下蹲、單腿下蹲、立定跳遠、爬樓梯等多種手段。測定指標可用單腿下蹲次數(shù)(比如以每側(cè)連續(xù)作10次為達標)。
在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還要作些心理鍛煉,在勇敢、意志和冷靜方面自覺要求。手段上可采取個人設想和集體互考,比如在山山遇到暴風雨怎么辦?遭遇雷電怎么辦?因種種原因滯留山區(qū)、給養(yǎng)不夠了怎么辦?大風把營帳吹翻了怎么辦?出現(xiàn)重病號怎么辦?迷路了怎么辦?等等??傊瑢щy要有盡可能多的心理準備。
登山是個集體活動項目。一心為集體,團結友愛,關心同伴,不僅是組織登山活動必備的思想基礎,也是我們通過活動鍛煉要達到的目的。從準備階段開始,就要在同伴中加強這方面的培養(yǎng)和教育。有了集體主義精神,在山區(qū)大困難會變小,小困難會變無。集體主義精神是一支登山隊伍的靈魂。
注意事項編輯登山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處,但也潛伏著一定危險。為了保證安全,應該做到:
1、未成年人登山時應該有老師或家長帶領,要集體行動。
2、登山的地點應該慎重選擇。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和天氣變化的情況,選擇一條安全的登山路線,并做好標記,防止迷路。
3、備好運動鞋、繩索、干糧和水。在夏季,一定要帶足水,因為登山會出汗,如果不補充足夠的水分,容易發(fā)生虛脫、中暑。
4、最好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如攜氧片、云南白藥、止血繃帶等,以便在發(fā)生高反、摔傷、碰傷、扭傷時派上用場。
5、登山時間最好放在早晨或上午,午后應該下山返回駐地。不要擅自改變登山路線和時間。
6、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雙肩,以便于雙手抓攀。還可以用結實的長棍作手杖,幫助攀登。
7、千萬不要在危險的崖邊照相,以防發(fā)生意外。
8、對于團體登山可自行購買短期團體出游意外保險。
1、做好運動
如果將攀登的山比較高或者平時較少參加攀登運動,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熱身運動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鐘做一些肌肉伸展運動,盡量放松全身肌肉,這樣攀登時會覺得輕松許多。
2、增加彈跳
向上攀登時,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彈跳動作,不僅省力,還會使人顯得精神,充滿活力。
3、別總看高
登山時不要總往高處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為你的雙腿還沒有習慣攀登動作,往上看往往使人產(chǎn)生一種疲憊感。一般說,向上攀登時,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處最好。如果山路比較陡峭,則可作“Z”字形攀登,這樣比較省力。
4、移注意力
登山時千萬不要總是想著山有多高,爬上去還需多少時間之類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體會到爬山的樂趣,不會錯過美麗的風景。在疲憊時,可以多觀賞一下周圍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轉(zhuǎn)移注意力,倦意會有所消減。
5、下山放松
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腳步,切不可沖得太快,這樣很容易受傷。同時,注意放松膝蓋部位的肌肉,繃得太緊會對腿部關節(jié)產(chǎn)生較大的壓力,使肌肉疲勞。
6、山間危險
在攀登高峰時所遇到的各種惡劣自然現(xiàn)象中,凡屬可能突然對人身安全產(chǎn)生危害的,都被稱為山間危險。其特點是破壞力大,發(fā)生突然,一旦遭遇,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命。為防止山間危險造成危害,必須掌握、識別有關山間危險的形成原因、變化規(guī)律及其顯示特征。
雪崩山坡上不斷堆積起來的積雪,因失去平衡而發(fā)生滑落和坍塌,稱為雪崩。雪崩分為濕雪崩(塊雪崩)和干雪崩(粉雪崩)。濕雪崩的積雪,因堆積時間較長,雪層經(jīng)一再融化和凍結而形成硬殼,坍落時碎成塊狀。干雪崩的積雪雪層松散,坍落時呈粉狀。雪崩可能把人擊斃或掩埋窒息,或裹挾沖下裂縫或山谷。濕雪崩比干雪崩危害更大。
容易發(fā)生雪崩的地區(qū),稱雪崩區(qū)。雪崩發(fā)生時,積雪沿著一條被稱為雪崩槽的通道滑落,留有明顯痕跡;同時在雪崩槽下部出現(xiàn)雪崩堆積物。雪崩發(fā)生的時間,一般是在大雪后的2-3日內(nèi),一天中又多出現(xiàn)于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最高氣溫時間。因此在具體路段的選擇上,要盡量避開雪崩區(qū)。如非經(jīng)過雪崩區(qū)不可,則要做好充分準備。通過的時間要躲開多發(fā)期。因通過者不便觀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輪流設置瞭望哨,以便及時報警。通過時要用鮮艷色彩的主繩結組,并攜帶雪崩尋人探條。每人系上雪崩飄帶,人與人之間距離縮短,組間距離拉長,后面的人踏準開路者的足跡(防止切斷雪層而觸發(fā)雪崩),輕聲快速通過,遭遇雪崩時,不要驚慌失措,首先盡快甩脫背包,將冰鎬插入坡面并盡力握牢,以求身體不被裹挾滾墜。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動時應盡力用雙手向上扒動,以使身軀浮在沖擊物上邊。一俟停止?jié)L動,未被埋沒的人要盡快以主繩和雪崩飄帶為線索,用雪崩探條尋找和搶救被埋沒者。被雪埋沒的人要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緩窒息時間。
冰崩在懸冰川末端及其兩側(cè)、冰塔、冰崖等地形上,由于重力、風力、消融和冰川流動等原因而引起的冰體崩落、坍塌的現(xiàn)象,稱為冰崩。冰崩多發(fā)生于高溫季節(jié)和每天的高溫時間里。冰崩區(qū)的顯示及其識別,冰崩的預防和救護,均與雪崩類似。
滾石經(jīng)風化破碎的石塊,在重力、風力等作用下,從山上滾落下來,稱為滾石。這種危險,在沒有植被覆蓋的高山上,尤易發(fā)生。發(fā)生過滾石的地區(qū)稱為滾石區(qū)。滾石區(qū)的顯示特征也是在其下部有大量堆積物,堆積物上部一般也有滾石通過的痕跡。根據(jù)下部堆積石塊的狀況可辨別滾石發(fā)生時間的遠近,堆積石塊的表面,經(jīng)風化已比較渾圓或長有低等植物,說明該處已有較長時間沒有發(fā)生滾石,是比較穩(wěn)定而安全的老滾石區(qū)。若堆積物棱角銳利,表面新鮮,則為比較危險的新滾石區(qū)。滾石也是多發(fā)生于高溫季節(jié)和每天的高溫時間內(nèi)。通過滾石區(qū)的預防措施,與雪崩、冰崩類似。一旦遭遇滾石,切忌驚慌亂跑,應沉著鎮(zhèn)靜,面向上方,注視滾石的動向,俟?jié)L石靠近時再迅速躲閃,或利用附近可以遮身的基巖、陡坎、巨大石塊等地形地物,躲避滾石襲擊。如系體積很小、散碎性的滾石,也可將背包舉到頭上防護。
暗冰裂縫冰川或冰坡上的冰體是依附于高低不平的地表之上的可塑性固體,由于本身運動以及重力、壓力等作用,很容易形成各種裂縫。裂縫的深淺與冰層厚度有關,一般都在幾十米,深者可達100米以上。有的裂縫已經(jīng)顯露,稱為明裂縫。有的暫被浮雪覆蓋,稱為暗裂縫。暗裂縫對人威脅更大。在明裂縫較多的地形上,也會有較多的暗裂縫,行動中要提高警惕,注意識別。一是暗裂縫的表面覆蓋,往往微呈條片狀凹陷;再就是前進隊伍的兩側(cè)附近,如分布有橫向的明裂縫,則要注意腳下很可能有暗裂縫。
通過裂縫區(qū)時,必須結組行進,并由有經(jīng)驗的運動員在前面開路。開路者要根據(jù)暗裂縫的顯示特點進行識別,把暗裂縫上的覆蓋物去掉,使其顯露成明裂縫,或另設其他標志。然后決定或跨越,或繞行,或匍匐行進,或采取架設金屬梯等措施通過。一旦有人陷入暗裂縫,陷入者應盡量甩掉背包和擺脫繩索的纏繞;同結組的其他人要采用行進中保護的方法,迅速保護和搶救。
泥石流在一些自然力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塌方或湖底瀉漏,湖水裹挾大量泥沙和石塊呈泥漿狀流瀉下來,稱為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積物常呈垅崗狀順河谷延伸,其中的石塊常被泥土包裹。這是識別可能發(fā)生泥石流的主要標志。泥石流作為登山運動中的山間危險并不常見,但其破壞力很大,不容忽視。泥石流的來勢,不像雪崩、冰崩那樣迅猛,故一般在行動過程中遭遇時不難躲避。應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宿營位置選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暴風雪在登山運動中,對突然襲來的狂風并挾帶吹雪或降雪的天氣現(xiàn)象稱為暴風雪。暴風雪給行軍和宿營造成很大的困難,以至很容易發(fā)生凍傷、滑墜、被掩埋等危險。行進時遇到暴風雪,要迅速在附近選擇理想位置躲避。宿營時要格外注意加固帳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風雪不停,帳篷內(nèi)就要設專人值班,及時清除帳篷上及周圍的積雪,防止被雪掩埋。
雷電指在天空云層上出現(xiàn)的雷擊和閃電。高山區(qū)日出后,容易形成山頭云。當山頭云發(fā)展成積雨云或濃積云時,便會產(chǎn)生雷電(一般是在午后出現(xiàn))。發(fā)生雷電時,根據(jù)閃電和雷聲傳到的時間間隔和當時的風向,可判斷出產(chǎn)生雷電云層的距離和動向,并依此采取防護措施。應盡可能在雷電趕到之前,把能夠?qū)щ姷难b備、器材放置到離人較遠的地方。附近有雷電時,要停止使用通訊器材。運動員都要進入帳篷內(nèi)躲避。
登山裝備就是登山活動中集體和個人所使用的專用裝備、保障裝備和日用裝備的總稱。它與登山食品、燃料一起,構成登山活動的整個物資保證。登山裝備,應該充分適應登山運動的環(huán)境條件特點,在設計、選材、用料、制作上,盡量使其輕便、堅固、高效和多用。
⑴宿營裝備。包括帳篷、炊具、寢具,照明燈具和各種燃料等。
⑵技術裝備。包括登山繩、氧氣裝備、側(cè)量儀器、高度計、干濕度計、鋼錐、登山鐵鎖、升降器、掛梯、滑車、雪鏟等。
⑶個人裝備。包括背包、背包套、登山服裝、登山鞋、高山靴、登山毛襪頭盔、電筒、頭燈、手套、防護眼鏡、帽子、GPS、瑞士刀、綁腿或雪套、雨衣褲或沖鋒衣褲、保暖衣物等。其特點是:輕便易攜,堅固耐用,便于攜帶,一物多用。
即直接與登山活動有關的最必需、最起碼的裝備。包括被服裝備、技術裝備和露營裝備。
⑴被服裝備:
①巖石衣褲,即競技登山活動中穿用的衣褲。要緊身可體,袖口、褲腳采用松緊式較好,選料應用結實耐磨又富于彈性的毛制品。
②巖石鞋,巖石作業(yè)的一種特用鞋。鞋幫最好用結實、通氣的皮革類原料,鞋底用較硬的橡膠類原料。鞋底較厚并壓有突起的齒紋,以利于行動中摩擦固定,防止滑脫。
③御寒服裝,用于登山活動中的保溫御寒,保溫層最好用優(yōu)質(zhì)鴨絨,面料要輕、薄、密實、防水、防風。衣面顏色盡量深色,鮮艷一些,以利吸熱和便于山上山下的觀察識別。除衣褲外,根據(jù)需要也可制作羽絨
⑵登山裝備:
①風雪衣,用防水的優(yōu)質(zhì)尼龍原料制成。上衣連帽,帽口、袖口、褲腳能調(diào)整松緊。其用途是防風、保暖和保護內(nèi)層。
②高山靴,攀登冰雪地形的特用鞋。用料要保暖、防水、質(zhì)輕、通氣。還可另配綁腿和鞋罩,進一步起保暖防水和保護的作用。在冰坡上行動時,要在靴下綁冰爪。
③行囊,包括背包、背架和行李袋。
④防護眼鏡,用以遮擋強烈陽光和冰雪反射光,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一般是茶色鏡片較好。在7000米以上高山,應配備專防紫、紅外線的防風雪眼鏡。
⑶技術裝備:
①冰鎬,通過冰雪坡時不可缺少的用具,既可整修道路、輔助行進,又可用于保護。
②冰爪,在冰雪地形,特別是冰坡上行進時必須的裝備,用輕硬金屬制成。因裝于高山靴的底部,又類似貓爪而得名。主要作用在于行進中的固定和防滑。
③安全帶,由圈套、帶子和卡子組成,系在胸部,構成各種保護技術中的連結裝置。
④主繩,長35米左右,直徑12毫米左右,承受力在1500公斤以上,應分別配有不同顏色,以便于使用時識別。用于渡河架“橋”和結組等各種保護技術。
⑤輔助繩,直徑小于主繩,承受力約 800公斤。與主繩配合,用于渡河架“橋”和各種保護、救護技術。
⑥雪崩飄帶,是遭遇雪崩時探尋被掩埋者的一種標記。用色彩鮮艷、比重小、易于飄動的絲綢制品。每根規(guī)格約為 5×0.01(米)。通過雪崩區(qū)之前,將此物系于運動員身上。
⑦鐵鎖,在技術操作中,一些裝備之間需要交替不斷地進行連結和解脫,為避免繁瑣的結繩、解繩操作,使動作簡單而迅速,就必須有鐵鎖的輔助。有時也可用做滑輪的替用品。
⑧鋼錐,有巖石錐和冰雪錐兩類。在克服難度較大的巖石、冰雪地形的作業(yè)中,將不同長度和類型的鋼錐打入巖石縫或冰層里,作為行進和保護用的支點。
⑨鐵錘,一般用于打入和起出鋼錐。
⑩雪鏟,用于平整營地、構筑雪洞等鏟挖作業(yè)中。在上述一些技術裝備的基礎上,可根據(jù)每次任務的具體路段情況,改進、制備一些相應的增效技術裝備,如上升器、下降器、走雪橇、金屬梯、軟梯、小掛梯、滑車等。
⑷露營裝備:
①帳篷,是登山運動員在山上的居室??煞譃榈蜕綆づ窈透呱綆づ駜煞N。低山帳篷一般用單層料即可,高山帳篷則要用雙層料,使之有空氣層,以增加保暖性能。一般帳篷每個約4立方米空間,居住2-4人。如隊伍規(guī)模較大,基地營的帳篷可分別制成更加實用的住宿帳篷、炊事帳篷、醫(yī)務帳篷等。各種帳篷的頂部形狀以弧形為好,以增強結構力和實用性,此外要求防水、絕緣、通氣、色彩鮮艷,出入口開閉方便。
②睡袋,用料與羽絨服裝相同,只是保溫層應更厚些。為了防水防潮, 要墊有毛氈(氣褥或泡沫塑料墊也可)。
③灶具,用于燒水做飯,也可取暖。有汽油爐和煤氣爐兩種。在7000米以上空氣稀薄的高山上,后者效果較好。
④睡墊,鋪墊在睡袋下使用,提供戶外較平整舒適的睡眠條件,更重要的是阻隔地面的潮氣,保持睡袋的溫度。
⑤炊具,作為戶外煮食的容器,一般是套件供2人,4人等使用,大小互相套套合成一件便于收藏。材質(zhì)通常是鋁合金,也有鈦合金的導熱快且均勻,但是價格高昂。
⑥睡袋套,睡袋的外套,在潮濕雨雪環(huán)境下可以確保睡袋的干燥,同時也可以增加睡袋的保暖溫度。材質(zhì)以Gore-tex為最佳,防水透氣保持睡袋套內(nèi)外干燥。
⑸保障裝備:
不是登山運動專用,而是為了應付各種意外情況及其他目的而備用的一些器材和用具。如氧氣裝備、通訊器材、攝影器材、自衛(wèi)武器、交通工具、觀測儀器、醫(yī)救器材和一般用品等。保障裝備的種類和數(shù)量配備,要根據(jù)任務性質(zhì)和隊伍規(guī)模而定,有時要從簡,有時則要加強。其中較重要的有:
①氧氣裝備,在攀登7500米以上高峰時,為了克服高山缺氧和醫(yī)療急救,一般需有氧氣裝備。氧氣裝備一般由貯氣筒、指示裝置和面具3部分構成。貯氣筒是貯存氧氣的容器,筒壁用料要盡可能質(zhì)輕而耐高壓。指示裝置有氣壓表和調(diào)節(jié)器兩部分。前者指示筒內(nèi)氧氣貯量,后者控制和指示用氧時的流量。面具則由面罩及其下部的緩沖囊組成。面罩戴于面部,使口、鼻與氧氣裝備密閉成一個系統(tǒng),通過緩沖囊與皮管吸用氧氣。
②通訊器材,用于基地營同附近城市、基地營同山上之間的聯(lián)絡。前者可根據(jù)距離選用相應型號的無線電收發(fā)報設備。后者,最好使用高性能的小型報話機。在基地營同山上的聯(lián)絡中,運動員應盡可能熟悉和掌握一些原始的、基本的、簡易的聯(lián)絡手段,如旗語、燈語、哨語等。為此,在裝備中要注意配備旗子、手電筒、信號槍、哨子、焰火等。如上述手段都無可能時,還可根據(jù)預先的約定,借助燃燒衣、物等的火光互相作些簡短通報。
③攝影器材,在一些以攀登高峰絕頂為目的的登山活動中,攝影是記錄和獵取確認登頂資料的手段。因此,攝影器材是必不可少的裝備。除照相機外,如條件允許,還應配備電影攝影機和錄相器材。
④日用裝備,即生活用具和用品。一次登山活動,運動員在高山區(qū)活動時間較長,有時可達兩個月,各種用具用品必須攜帶齊全。日用裝備包括起居用具、衛(wèi)生用品、簡單工具、常備藥品、辨向圖儀、娛樂用品、紙張文具、縫紉用品、燈火照明、體育用品等。
這里面的東西不是誰都有的,屬于比較奢侈的東西了。但是擁有之后會對提高安全性和活動質(zhì)量有很大幫助。
⑴通訊設備
手臺、對講機。至少要能保證對內(nèi)通訊,能對外通聯(lián)就更好了。
⑵定位設備
GPS導航,需要使用者對地形地理有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知識,有地圖或者前人的打點數(shù)據(jù)就更好了。
還有一樣,比上面所有這些都重要,就是人的腦子。盡量的學習,盡量的總結,積累經(jīng)驗遠比一些教條有用;熟悉自己的裝備有什么用、該怎么用,比花大價錢買貴的東西有用;留心計劃,自己記地形,估算速度、體力、時間,比出事以后哭有用。
總之,登山穿越中,體力和裝備是基礎,經(jīng)驗和技術才是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