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奇點 是否也是人類的終點
在21世紀以前,“人工智能大爆炸”的設想似乎還只是科幻小說家們杞人憂天的設想。到了今天,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當技術奇點到來的時候,人類將會怎樣?
1983年,數學家Vernor Vinge提出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概念。他將奇點定義為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力極限的時間點,在那一時刻以后,世界的發(fā)展將會超出人類的理解范疇。自此之后,“技術奇點”仿佛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最開始的時候感受到它存在的還只是一些科幻作家和所謂的“未來家”和“預言家”,但隨著計 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yè)家,如技術專家和太陽微系統(tǒng)創(chuàng)始人Bill Joy、經濟學家Robin Hanson等,都開始擔憂頭頂這把搖搖欲墜的利刃。甚至在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的第四季第二集中,故事也圍繞著奇點到來的時間而展開。
2009年,Kurzweil與X-Prize創(chuàng)始人Peter Diamandis共同建立了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致力于“聚集、教育并激勵一批核心的領導者,以應對人類在指數增長的科技下遭遇到的重要挑戰(zhàn)”,人類保衛(wèi)戰(zhàn)似乎已經迫在眉睫。這所大學由谷歌、歐特克、美國基因技術公司等聯(lián)合支持創(chuàng)建,共有三個項目,覆蓋范圍包括機器人學、醫(yī)學、生物科技、數據科學和企業(yè)管理等。比起它想要實現(xiàn)的總體目標,這所大學目前看來是一個尖端科技和人才的交流平臺和初創(chuàng)公司的投資跳板?!坝眉夹g解決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是否可行,仍需拭目以待。
在考慮如何應對奇點危機之前,更應該思考的是,奇點之后的世界將會怎樣?后奇點世界的核心議題包括人工智能如何具備自我意識、人與機器結合體的生物學定義,以及機器和人類關系的演化。古往今來的科幻作者們?yōu)榱撕侠砘@些設想絞盡腦汁,而被認為最成功的解釋來自于英國作家Charles Stross,在他的短篇小說集《加速》中,奇點之后的人類僅僅作為機器剝削的對象而存在,而太陽系則成為了一個智慧遠超人類的超級大腦(M atrioshka Brain),并通過蟲洞與宇宙中其他類似的智慧體進行交流。人性的存在已經不再重要,連小說的主人公都是一個人與計算機的結合體。
聽上去是不是太玄乎了?這時候我們也許會想起樂觀派的阿西莫夫和他的機器人三定律,開始懷疑技術奇點是否真的存在于不遠的未來。阿西莫夫也設想過類奇點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工智能和“后人類”同時存在,但人工智能仍然以服從后人類的命令為天職——如果人類以一種更加先進的方式統(tǒng)治地球,那么奇點的意義也就自然消解了。更加直接的反對意見來自認知科學家Steven Pinker,他認為許多科學幻想,比如穹頂城市、核能汽車等等設想都沒有能夠實現(xiàn),而技術奇點很可能也是一個偽命題。企業(yè)家和工程師M artin Ford則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分析了技術奇點的可能性。他認為這個命題存在一種“技術悖論”——在達到技術奇點以前,大量的勞動力必然已經被機器所替代,由此帶來的大量失業(yè)將會導致需求的直線減少,因此減少了科技投入的激勵,阻滯技術發(fā)展到“奇點”的程度。
其實,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奇點是否會來臨。既然技術進步是一個無法阻止的過程,那么面對技術的全面夾攻,人類是否有信心將自身的價值觀念延續(xù)下去,才是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