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歷史文獻在講述BMP-1的故事時,都強調“它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帕夫洛·伊薩科夫領導的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研制的”。許多蘇軍新兵也聽到過BMP-1是由一位女性設計出來的說法,她曾研發(fā)出專門供西伯利亞石油工人和地質工作者使用的越野車,最后演變成步兵戰(zhàn)車。BMP-1的造型優(yōu)雅美觀,確實像女性設計出來的。
而按照前蘇聯(lián)官方的說法,BMP-1的設計者并不是一兩個人。
機械化步兵的呼喚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lián)國防部裝甲坦克總局要求所屬幾個設計局設計一款新式中型坦克,并要求開發(fā)出一種嶄新的裝甲車輛讓步兵分隊乘坐。裝甲坦克總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一批來自賓庫卡裝甲坦克科研所和裝甲坦克兵軍事科學院的專家,于50年代末制定出關于新型步兵戰(zhàn)斗車輛的技術任務書,要點如下:
①越野性和機動性不低于與其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新式中型坦克;
②能夠為下車作戰(zhàn)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持,能與敵人坦克和普通裝甲車輛作戰(zhàn);
③步兵能在戰(zhàn)車內向外射擊,戰(zhàn)車要有較好的裝甲為他們提供防護,必要時保證他們能夠快速下車;
④防護裝甲要能夠抵擋住輕武器、機關炮(600~800米距離)、地雷和炮彈破片的打擊,同時還具備核生化防護能力;
⑤無線電設備能夠保障其與本分隊和坦克分隊指揮員進行不間斷聯(lián)系;
⑥具有偽裝設備;
⑦具有類似于坦克的觀察設備。
任務書規(guī)定,當車輛遇到敵方有準備的反坦克防御時,步兵要在距離敵方防區(qū)前沿600米左右處下車(這一數(shù)值是參照當時已知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的最遠打擊距離),車輛則不斷機動隱蔽,時刻準備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持。如果敵方缺少有準備防御,步兵可以不下車。該車還要能夠與坦克分隊一起開展遭遇戰(zhàn)和反擊戰(zhàn),意味著它必須具備打擊敵方坦克的能力。很顯然,蘇聯(lián)專家們汲取了衛(wèi)國戰(zhàn)爭初期的慘痛教訓,當時蘇軍步兵防御分隊就因為缺少足夠的反坦克武器,未能阻擋住德軍坦克的進攻。
為了研制出優(yōu)秀的步兵戰(zhàn)車,蘇聯(lián)裝甲坦克總局組織了一次設計競賽,參賽的“種子選手”是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設計局、布良斯克汽車制造廠、阿爾泰拖拉機廠設計局、庫爾干機械制造廠特別設計局和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設計局。
在整車的戰(zhàn)術技術規(guī)范出臺前,裝甲坦克總局就早早為其選定了相關武器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圖拉儀器儀表制造設計局研制,安裝在緊湊型炮塔內,基礎武器是一門73毫米口徑2A28“雷”式滑膛炮,帶有自動裝填系統(tǒng)。該炮是在SPG-9無后坐力炮基礎上研制出來的。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嘗試將不同類型的火箭筒或無坐力炮安裝到輕型裝甲車炮塔內,但都沒能成功,原因在于無法處理射擊時產生的強烈后噴射流。除了“雷”式火炮外,炮塔內還有一挺PKT式7.62毫米坦克機槍,以及一部9K14“嬰兒”導彈武器系統(tǒng),也就是西方所稱的AT-3。其發(fā)射9M14M反坦克導彈,裝填、發(fā)射和瞄準設備均位于炮長位置,可以在炮塔裝甲保護下操作。這種武器系統(tǒng)的火力遠比北約同級輕型裝甲車強大。
五花八門的方案
按道理說,如果關鍵性的武器系統(tǒng)提前敲定,那么戰(zhàn)車的總體設計可以更快地完成,布局也會很快明確下來。然而,各設計局和裝甲炮兵總局出現(xiàn)了履帶式、輪式和輪履混合式三種方案。1961年,相關樣車都被運到庫賓卡靶場,由蘇聯(lián)國防技術裝備委員會定奪。由于這些方案的主武器系統(tǒng)是一致的,加之車輛重量限制極嚴,防護水平差別也不大,因此競爭主要集中在車輛的可靠性、操縱使用性能和價格上。
檔案顯示,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設計局拿出兩種樣車,即“911工程”和“914工程”?!?11工程”車身和炮塔由軋制鋼板焊接而成,發(fā)動機與傳動系統(tǒng)位于車身后部。車輛同時裝有兩套行走裝置,一套是前驅的4×2輪式,采用液壓氣動獨立懸掛。另一套是全尺寸的履帶式行走裝置,每側有五個負重輪、兩個托帶輪,采用液壓氣動獨立懸掛。兩套裝置切換時,需要將車輛停下來操作,約需要1.5~2分鐘。涉水時使用噴水推進裝置。采用履帶行進時最大速度為57千米/小時,而輪式的行進時最大速度超過100千米/小時,涉水速度可達10千米/小時。
“914工程”采用PT-76水陸兩用坦克的底盤和傳動裝置,車身由軋制鋼板焊接而成。乘員組共兩人,即一名駕駛員兼機械師,一名車長兼炮長。該車可搭載8名步兵,其中兩名位于駕駛員左右,可以利用帶旋轉架的機槍向前方射擊。其他步兵位于載員艙內,可利用單兵武器通過射孔向外射擊。發(fā)動機和傳動裝置位于車身尾部左側。車身尾部右側設有進出艙門。它的柴油機功率為220.5千瓦,戰(zhàn)車最大行進速度為65千米/小時,涉水最大速度為10千米/小時。其水上推進裝置借鑒PT-76坦克的設計。
布良斯克汽車廠設計局拿出了前驅8×2輪式步兵戰(zhàn)車,即“1200工程”,整體設計衍生目著名的MAZ543系列特種車。其車身和炮塔采用軋制鋼板焊接而成,正面裝甲厚度達到60毫米。該車采用液壓氣動式獨立懸掛,使得離地高度可以調節(jié)。輪胎為寬槽中央汲水形。為了在水中行駛,該車安裝了PT-76的噴水推進裝置。動力裝置安裝在車體后部左側。搭載的步兵位于戰(zhàn)斗艙前部和后部,為了他們進出方便,車尾安裝了艙門。
阿爾泰拖拉機廠設計局與裝甲坦克兵軍事科學院的專家們合作推出輪履混合式步兵戰(zhàn)車,代號“19工程”。其車身由軋制鋼板焊接而成,前部左側為機械師/駕駛員座位,右側為車長,他們進出駕駛室的艙口位于各自座位的車頂。車身中部是炮塔吊籃。步兵們圍坐在戰(zhàn)斗艙內部,他們進入的艙口位于炮塔后部的車頂處。發(fā)動機傳動系統(tǒng)及水冷設備位于車身后部,發(fā)動機功率為220.5千瓦?!?9工程”的采用4×4輪式行走機構,前后輪之間的車體腹部兩側各有一套含一個主動輪和三個負重輪的履帶推進系統(tǒng),主要用于提高戰(zhàn)車在松軟地面的通行能力?!?9工程”的輪履切換可以在運動中完成,過程只需要15~20秒鐘。“19工程”還具有兩個噴水推進裝置,可保證戰(zhàn)車順利涉水。endprint
庫爾干機械制造廠特別設計局推出了“659工程”樣車,也采用輪履結合的布局。負責該工程的主管設計師費利克斯·格里戈里耶維奇·巴隆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出版的《坦克與人》雜志2000年12月號上回憶說:
“在比賽一開始,我們的信心就不很足,車里雅賓斯克人一直在搞裝甲車輛,而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為零。但又不能拒絕參賽,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干起來。我們局的總設計師尼古拉·伊格納奇耶維奇·烏辛科認為,庫爾干廠未必能夠研制出較好的步兵戰(zhàn)車來,因為我們一直在生產ATS-59火炮牽引車,且性能不錯,為什么要改作步兵戰(zhàn)車呢?可想而知,我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開展‘659工程的。后來,國防工業(yè)部在莫斯科召開技術委員會大會,討論各單位提供的方案。烏辛科竟然拒絕發(fā)表意見,而是將發(fā)言任務交給我。見此情景,國防工業(yè)部副部長馬霍平站起來征求與會專家和將軍們的意見,是否同意我代替總設計師發(fā)言,眾人沒有表態(tài)。當時我比較年輕,會議室內坐滿了將軍和專家,是我從未見過的陣式,被迫發(fā)言肯定是語無論次。結果可想而知,我們的方案第一個被淘汰了。”
“765工程”勝出
P·P·伊薩科夫領導下的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設計局最后一個展示,他們提出代號“76432程”的全履帶式步兵戰(zhàn)車方案。該車是以技術成熟的極地越野車為基礎?!?64工程”與其它方案的最大差別就在于發(fā)動機前置,車身前部是動力艙,后面是駕駛艙、戰(zhàn)斗艙和步兵座艙,步兵可以通過車尾艙門和車頂艙口進出。為了保證戰(zhàn)車的涉水能力,它采用常規(guī)的扭桿懸掛和履帶滑水式水上推進方式,還裝有兩個噴水推進裝置。
作為競爭對手,巴隆曾這樣評價“76431程”:
“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的設計則與法國哈乞開斯公司的TT6裝甲車一樣,還安裝了專用的發(fā)動機。這種裝甲車只有10噸重,而我們的重13噸。有位將軍曾問過戰(zhàn)車的備用工具和輔助設備的重量,車里雅賓斯克的是60千克,而我們的是130千克,當這兩個數(shù)字被報出后,會議大廳內傳出一陣笑聲,許多專家都不相信車里雅賓斯克的備用工具和輔助設備會那么輕。但最終,車里雅賓斯克人贏得了勝利?!?/p>
接下來,伊薩科夫團隊又研發(fā)出更為完善的“765工程”,結構進一步簡化,以改善工藝性。伊薩夫還曾拿出過高檔版“765工程”,特點是“乘員可以更主動地參加戰(zhàn)斗”,增置了由步兵操作的遙控機槍,步兵可以利用它們從車內射擊,但這個頗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沒有通過審核。
就這樣,“765工程”最終中標。蘇聯(lián)國防技術裝備委員會認為它的結構最為緊湊,純履帶式設計使行走裝置更為簡潔,且適合泥濘路段的行駛需要。在后來的定型與生產過程中,庫爾干廠、伏爾加格勒廠等單位的優(yōu)秀設計也被車里雅賓斯克廠融入到“765工程”中。
以“765工程”為基礎的新型戰(zhàn)車設計方案被確定下來。但許多蘇軍高層指揮員認為,這種戰(zhàn)車的造價太高了,步兵使用現(xiàn)成便宜的BTR-152、BTR-60PB輪式裝甲輸送車就可以了。更要命的是,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對裝甲車輛的發(fā)展也充滿負面情緒,他公開表示導彈已經宣告裝甲車輛的死刑,“既然制導反裝甲武器能夠毫不費力地擊穿坦克,那么它們打起步兵戰(zhàn)車來,就和摧毀普通卡車一樣不費吹灰之力!”
1962年12月14日,蘇聯(lián)部長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新國防裝備審議會,車里雅賓斯克廠負責步兵戰(zhàn)車項目的設計師A·A·莫羅佐夫在日記里(刊登于烏克蘭哈爾科夫出版的《坦克與人》雜志2007年10月號上)寫道:
“莫斯科,上午10時。與會人員先是激烈地討論起坦克炮射導彈問題。這一問題是由赫魯曉夫提出來的,有多家科研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與會的國防技術裝備委員會第9局總設計師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還是這方面的專家,他曾為潛艇安裝過導彈武器。可是所有人在坦克用導彈方面的意見分歧太大,以至于會議計劃被嚴重耽擱。為了抓緊時間先明確共識,召集人經過反復協(xié)商,先就已然確定的新式步兵戰(zhàn)車方案競標達成決議,規(guī)定我們廠在1964年第二季度拿出技術方案;1965年第一季度拿出工廠樣車;1965年第四季度拿出靶場樣車?!?/p>
為什么一款不算太過復雜的戰(zhàn)斗車輛要設置如此之長的試制時間呢?有一種說法是蘇聯(lián)軍方和軍工綜合體擔心,討厭常規(guī)武器的赫魯曉夫會突然把步兵戰(zhàn)車項目砍掉,結果“765工程”測試一直拖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才告終結。1965年初,“765工程特1號”在車里雅賓斯克廠開始試生產,1966年定型,這就是后來的BMP-1戰(zhàn)車。
BMP-1于1965年在白俄羅斯軍區(qū)進行了軍隊測試。五年后,西方才開始裝備步兵戰(zhàn)車,即西德陸軍的“黃鼠狼”。又過了兩年,法軍也裝備了AMX-10步兵戰(zhàn)車,陸軍裝甲戰(zhàn)斗車輛的新紀元開始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