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紅壤旱地不同復種方式養(yǎng)地效果

        2014-12-22 01:54:02黃國勤周麗華楊濱娟王淑彬趙其國
        生態(tài)學報 2014年18期
        關鍵詞:苗肥鈣鎂磷肥孕穗

        黃國勤 ,周麗華,楊濱娟,王淑彬,趙其國

        (1.江西農業(yè)大學生態(tài)科學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2.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

        紅壤旱地是紅壤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受熱帶、亞熱帶氣候條件的影響,無霜期長,水、光、熱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生產潛力巨大,是我國重要的糧、油、棉和水果生產基地。然而,長期強烈的淋溶和風化致使紅壤自然肥力低下,另外加上長期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加快了土壤肥力的貧瘠化及養(yǎng)分流失過程,而且旱地土壤肥力的貧瘠程度相對于水田更嚴重[1-3],科學合理地對土地用養(yǎng)結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是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價值體現??缀昝舻龋?]研究表明,紅壤旱地土壤中 N、P2O5、K2O 養(yǎng)分盈余l(xiāng) kg/hm2時,可以使土壤中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提高0.6—6.26、0.20—0.28 和 1.1—8.5mg/kg2;紅壤旱地每年可固定磷43.5 kg/hm2,每年通過自身風化作用可提供氮和鉀分別48.1 kg/hm2、40.5 kg/hm2,以滿足作物生長所需。傅慶林等[4]對復種制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養(yǎng)分循環(huán)研究表明,復種制 Ca、Mg 養(yǎng)分有盈余,Fe、Mn、N、P、K 養(yǎng)分則表現虧缺,N素養(yǎng)分有較大的浪費。陳長青等[5]通過連續(xù)7年定位監(jiān)測研究,旱地不同種植模式養(yǎng)分平衡存在一定差異,養(yǎng)分循環(huán)速率以“花生-綠肥-花生”模式為最高;整個旱地種植系統(tǒng)的氮、磷、鉀養(yǎng)分均出現積累,以磷的累積量最大。因此,本文以傳統(tǒng)復種方式為對照,從土壤理化性狀、微生物及酶活性等多方面分析比較不同復種方式對土壤的養(yǎng)地效果,旨在為提出適宜南方紅壤區(qū)旱地質量提升的持續(xù)高效種植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本試驗在江西農業(yè)大學科技園進行,試驗地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6.6℃,日平均溫度≥10℃的活動積溫達5532℃,持續(xù)天數約為255 d。年平均日照總輻射量 101.76×4.18 kJ/cm2,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1.9 h,無霜期約272 d,年降水1712.9 mm。試驗地屬低崗地,其成土母質為第四紀紅色粘土,無灌溉條件,試驗前耕翻整地,使土壤肥力基本一致。土壤理化性狀:土壤容重1.304 g/cm3,總孔隙度 52.98%,毛管孔隙度 41.55%,pH值4.75,有機質 29.78 g/kg,全氮 1.34 g/kg,堿解氮90.00 mg/kg,全磷 1.18 g/kg,有效磷 76.35 mg/kg,全鉀55.38 g/kg,速效鉀107.5 mg/kg。

        1.2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4個處理4次重復,共16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33.3 m2,東西向隨機區(qū)組排列。

        (1)處理 A(CK):小麥/大豆-芝麻(“∕”為套作;“-”為接茬)

        小麥于2011年11月2日播種,條播,行距35 cm,施鈣鎂磷肥350 kg/hm2作基肥,尿素270 kg/hm2(追肥)。2012年4月10日在小麥行間播種大豆,每公頃施鈣鎂磷肥350 kg(基肥),氯化鉀2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 =3∶3∶4),尿素 3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 =2∶3∶5)。7月4日播種芝麻,每公頃施鈣鎂磷肥350 kg(基肥),氯化鉀225 kg(基肥∶苗肥∶孕穗肥 =3∶3∶4),尿素 8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2 ∶3 ∶5)。

        (2)處理 B:混播綠肥(油菜、紫云英、肥田蘿卜)-大豆‖玉米-綠豆‖芝麻(“‖”為間作)

        混播綠肥(油菜×紫云英×肥田蘿卜)(“×”混播)于2011年11月2日播種,撒播,播種量為50 kg/hm2,2012年4月1日收割綠肥并砍碎后一部分將其壓翻還田,一部分覆蓋還田。2012年4月9日開溝播種玉米和大豆,玉米間作大豆行比為2∶4,間距35 cm,帶寬190 cm;每公頃施鈣鎂磷肥350 kg(基肥),氯化鉀 2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3∶3∶4),尿素 3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2∶3∶5)。6 月 29 日在收獲大豆的地里接茬芝麻,施肥水平如處理A。7月9日在收獲了玉米的地里種植綠豆,每公頃施鈣鎂磷肥350 kg(基肥),氯化鉀 225 kg(基肥∶苗肥∶孕穗肥=3∶3∶4),尿素 4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2∶3∶5)。

        (3)處理C:黑麥草-花生‖玉米-粟‖蕎麥

        黑麥草于2011年11月2日播種,條播,行距45cm,播種量為45 kg/hm2。每當株高達50 cm左右時刈割,砍碎后還田,到2012年4月1日共刈割3次,收割綠肥并砍碎后一部分將其壓翻還田,一部分覆蓋還田。2012年4月9日播種玉米和花生,玉米間作花生行比為2∶4,間距35 cm,帶寬190 cm;每公頃施鈣鎂磷肥350 kg(基肥),氯化鉀2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 =3∶3∶4),尿素 30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2∶3∶5)。7月9日,玉米收獲后接茬粟,每公頃施鈣鎂磷肥325 kg(基肥),氯化鉀22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3∶3∶4),尿素 320 kg(基肥∶苗肥∶孕穗肥=2∶3∶5);8月30日收獲花生后翌日在空行播種蕎麥,每公頃施鈣鎂磷肥220 kg(基肥),氯化鉀200 kg(基肥∶花肥=3∶1),尿素 150 kg(基肥∶花肥=2∶3)。

        (4)處理D:油菜-綠豆‖甘薯

        油菜于2011年11月2日條播,行距40cm,播種量為20 kg/hm2,施鈣鎂磷肥150 kg/hm2作基肥,氯化鉀250 kg/hm2,尿素80 kg/hm2(追肥)。2012年5月15日接茬綠豆,施鈣鎂磷肥200 kg/hm2(基肥),氯化鉀 100 kg/hm2(基肥∶苗肥∶孕穗肥 =3∶3∶4),尿素 200 kg/hm2(基肥∶苗肥∶孕穗肥 =2∶3∶5)。5 月25日在綠豆行間開溝扦插甘薯2行,施鈣鎂磷肥375 kg/hm2(基肥),氯化鉀80 kg/hm2(基肥),尿素80 kg/hm2(基肥∶追肥 =1∶2)。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土壤理化性狀測定

        (1)土壤容重、孔隙度測定,于作物種植前和收獲當日用五點法采集土樣,用環(huán)刀法測定。

        (2)土壤化學性質測定,于作物種植前及作物收獲時取土樣,五點法,測定項目如下[6-7]:

        pH采用pH計測定法;陽離子交換(CEC)采用1 mol/L乙酸銨交換法;有效陽離子交換(ECEC)采用用加和法(交換性酸用KCl中和滴定法,交換性鉀、鈉用火焰光度法,交換性鈣、鎂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濃硫酸外加熱法;全氮采用半自動開氏定氮蒸餾法;全磷采用酸溶-鉬銻抗比色法;全鉀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堿解氮采用堿解蒸餾法;有效磷采用氟化銨-鹽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采用NH4AC浸提-火焰光度法。

        1.3.2 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測定

        (1)土壤微生物數量的測定[8]

        細菌(牛肉膏蛋白胨瓊脂)、放線菌(高氏1號瓊脂培養(yǎng)基)、真菌(馬丁-孟加拉紅瓊脂)、氨氧化細菌(蛋白胨氨化培養(yǎng)基)和好氣性自生固氮菌(瓦克斯曼氏77號培養(yǎng)基)采用固體平板培養(yǎng)計數法測定;亞硝酸細菌(改良的斯蒂芬遜培養(yǎng)基A)、磷細菌(有機磷(卵黃培養(yǎng)基)和好氣性纖維素分解菌(依姆歇涅茨基纖維素分解菌培養(yǎng)基)采用液體稀釋法測定。

        (2)土壤酶活性指標的測定[9]

        過氧化氫酶活性測定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脲酶采用奈氏比色法;轉化酶采用3,5-1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2003進行數據整理及制圖,DPS7.0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最小顯著差異性檢驗(LSD)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由圖1可知,各復種方式土壤容重為1.296—1.302 g/cm3,處理B對土壤容重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處理C,處理B的土壤容重相對于處理A(CK)、處理 C、處理 D 分別低3.08%、1.54%、4.61%,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土壤總孔隙度為51%—56%,以處理B最大,其次為處理C,處理B較處理C高3.7%,差異不顯著,處理B較處理A、處理D分別高7.7%、9.8%且差異顯著,處理A、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毛管孔隙度以處理B最大,且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處理A、處理C和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所以相對的非毛管孔隙度以處理B最大,其次為處理C,處理B較處理A、處理C、處理D分別高46.9%、22.7%、31.9%,且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顯著。

        圖1 不同復種方式的土壤物理性狀Fig.1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 ith differentmultiple cropping patterns柱狀圖上不同小寫字母代表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不同大寫字母代表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2.2 土壤 pH、CEC、ECEC

        土壤酸堿性涉及到土壤中各種物理和化學反應以及微生物的活動等,對作物生長影響巨大。由表1可知,各處理的土壤pH值都低于4.6,土壤酸化比較嚴重,其中處理B的pH值較高,相比處理A、處理C、處理 D 分別高 4.6%、0.9%、1.3%,處理 A 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顯著;陽離子交換量(CEC)的大小反映土壤所擁有的永久電荷和可變電荷的總量,是土壤緩沖性能的重要來源,可作為評價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標,主要受土壤質地、pH值和土壤膠體類型的影響。有效陽離子交換量(ECEC)反映土壤的天然保肥能力,主要與成土母質有關。由表1可知,處理C的CEC最高,為9.76 cmol/kg,相較于處理 A、處理 B、處理 D 分別高 18.7%、8.2%、13.6%,并且與處理A、處理D差異極顯著,處理B、處理C之間差異不顯著;土壤的ECEC含量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以處理C最高,其次為處理B,處理C土壤的ECEC含量相較于處理A、處理B、處理D分別高6.8%、3.3%、6.4%;ECEC/CEC 在 73.6%—81.8% 之間,因其成土母質是第四紀紅色粘土。

        表1 不同復種方式土壤的pH、CEC、ECECTable 1 The soil pH、CEC、ECEC w ith differentmultip le cropping patterns

        2.3 土壤有機質和大量養(yǎng)分變化

        由圖2可知,由于種植前翻田整地,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大量養(yǎng)分含量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1)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營養(yǎng)元素(特別是氮、磷)的重要來源,還能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物理性狀,而且它還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碳源和能源。處理A和處理B土壤有機質含量比種植前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6.8%和14.2%;處理C和處理D土壤有機質含量則比種植前有所增加,分別增加了4.3%和3.0%。種植后,各處理土壤有機質含量以處理C最高,為31.4g/kg,分別較處理A、處理B、處理D高13.8%、22.0%、3.6%,處理C與處理A、處理D之 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B之間差異顯著。

        圖2 不同復種方式土壤有機質和大量養(yǎng)分變化Fig.2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nutrients w ith differentmultiple cropping patterns柱狀圖上不同小寫字母代表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不同大寫字母代表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2)氮作為作物生長的必需元素之一,是限制作 物生長和產量的重要因素,它對改善農產品品質也有重要作用。各處理種植后土壤中全氮含量均比種植前有所降低,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D的全氮含量分別比種植前降低了 16.4%、11.1%、23.2%、0.8%。種植后土壤全氮含量以處理D最高,為1.29g/kg,分別比處理A、處理B、處理C高15.2%、7.5%、21.7%,處理D與處理C之間差異顯著,與處理A、處理B之間差異不顯著。

        (3)堿解氮是表現土壤氮素供應強度的指標。各處理種植后土壤中堿解氮含量均比種植前有所增加,分別比種植前增加了 5.8%、4.6%、27.8%、23.8%。種植后土壤中堿解氮含量以處理C最高,為117.63 mg/kg,處理D其次,處理C分別比處理A、處理 B、處理 D 高 26.3%、26.3%、4.4%,處理 C與處理A、處理B之間差異極顯著,與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

        (4)土壤中全磷含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成土母質,還受氣候條件、土壤pH值、土壤有機質含量及人為耕作和施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土壤中全磷的含量只是反映土壤磷素的儲備狀況,并不能反映植物的實際可利用狀況。處理A和處理B土壤全磷含量比種植前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3.6%和11.7%;處理C和處理D土壤全磷含量則比種植前有所增加,分別增加了0.8%和4.7%。種植后,各處理土壤全磷含量以處理D和處理C較高,為1.22 g/kg和1.21 g/kg;處理 B 全磷含量最低,為1.06 g/kg,且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顯著,處理A、處理C、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

        (5)土壤有效磷是土壤磷素養(yǎng)分供應水平的指標。各處理種植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均比種植前明顯增加,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D分別比種植前增加了 46.7%、40.4%、17.9%、6.8%。種植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以處理A、B較高,分別為109.99 mg/kg和108.08 mg/kg,處理A分別比處理B、處理C、處理 D 高 1.8%、19.6%、36.6%,處理 A 與處理D之間差異極顯著,與處理C之間差異顯著,與處理B之間差異不顯著。

        (6)鉀不僅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僅次于氮,而且是肥料三要素之一。許多作物需鉀量很大,鉀不僅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與植物體內同化產物的運輸、能量轉化、酶促反應等關系密切,可以明顯改善農作物產品品質。各處理種植后全鉀含量比種植前有所增加,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D分別增加了 7.2%、7.5%、7.3%、2.3%,種植后各處理全鉀含量以處理D最低,但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7)土壤速效鉀是表現土壤鉀素供應強度的指標。各處理種植后土壤中速效鉀含量均比種植前明顯增加,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D分別比種植前增加了 41.0%、80.3%、31.5%、26.9%。種植后土壤中速效鉀含量以處理B最高,為198.33mg/kg,處理B分別比處理 A、處理 C、處理 D高34.0%、50.8%、35.8%,且差異極顯著,處理 A、處理 C、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

        根據土壤養(yǎng)分分級標準[10],種植后各處理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和速效鉀含量較適宜,全磷、全鉀和有效磷含量豐富,在下季作物種植時可以適當減少磷素和鉀素的施肥量。

        2.4 土壤微生物數量

        由表2可知,紅壤旱地不同復種種植系統(tǒng)的土壤微生物數量不同,細菌、放線菌和氨氧化細菌數量以處理B最多,真菌、亞硝酸細菌、磷細菌和好氣性纖維素分解菌數量以處理C最多,好氣性自生固氮菌數量則以處理D最多。氨氧化細菌和好氣性自生固氮菌數量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細菌數量處理B分別比處理A、處理 C、處理 D多45.4%、5.2%、20.3%,處理B與處理C差異不顯著,與處理A、處理D差異極顯著,處理A細菌數量最低,且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極顯著;放線菌數量處理B比處理A、處理 C、處理 D 分別高 18.5%、5.8%、11.2%,處理 B與處理A之間差異顯著,與處理C、處理D差異不顯著;真菌數量處理C比處理A、處理B、處理D分別高 105.7%、2.4%、58.1%,處理 C 與處理 A、處理 D差異極顯著,與處理B差異不顯著;亞硝酸細菌處理C比處理 A、處理 B、處理 D分別高 106.9%、96.7%、110.5%,且差異顯著,處理A、處理B、處理D之間差異不顯著;磷細菌處理C比處理A、處理B、處理D分別高16.2%、7.1%、9.7%,處理 C與處理 A差異顯著,與處理B、處理D差異不顯著;好氣性纖維素分解菌數量處理C比處理A、處理B、處理D分別高 119.7%、30.5%、140.2%,處理 C 與處理 A、處理D差異極顯著,與處理B之間差異顯著。

        表2 不同復種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數量及組成Table 2 The quantity and com position of soilm icro-organism s w ith differentmultip le cropping patterns

        2.5 土壤酶活性

        由圖3可知,過氧化氫酶活性以處理A最高,脲酶活性和轉化酶活性則以處理C最高,3種酶活性都以處理D最低。過氧化氫酶活性處理A分別比處理 B、處理 C、處理 D 高 27.8%、43.8%、46.0%,處理A與處理C、處理D差異顯著,與處理B差異不顯著;脲酶活性處理C分別比處理A、處理B、處理D高 28.6%、22.7%、50.0%,處理 C 與處理 A、處理 D差異極顯著,與處理B差異顯著;轉化酶活性處理C分別比處理 A、處理 B、處理 D 高 11.4%、7.3%、15.8%,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3 不同復種方式下土壤酶活性Fig.3 Soil enzyme activities w ith differentmultip le cropping patterns柱狀圖上不同小寫字母代表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不同大寫字母代表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2.6 養(yǎng)地效果比較

        由表3可知,處理A具有較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過氧化氫酶活性;處理B土壤具有較高的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鉀、速效鉀含量,較多的細菌、放線菌和氨氧化細菌數量;處理C具有較低的土壤容重,較高的ECE、有機質、堿解氮含量,較多的真菌、亞硝酸細菌、磷細菌、好氣性纖維素分解菌數量,以及較高的脲酶和轉化酶活性;而處理D具有較高的pH、全氮、全磷含量和較多的好氣性自生固氮菌數量。相對的處理C的養(yǎng)地效果最好,其次為處理B,處理C分別較處理 A、處理 B、處理 D高13.3%、3.7%、11.4%。這說明種植綠肥和綠肥還田具有明顯的養(yǎng)地效果。

        3 小結

        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導致稻田土壤有機質不斷降低,從保持和積累有機質長遠角度來看,必須要加強冬季農業(yè)的地位。各復種方式中“混播綠肥—大豆‖玉米—綠豆‖芝麻”對土地的用養(yǎng)結合程度高于其他模式,更有利于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而且處理B還對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pH值、全氮、有效磷、全鉀和速效鉀含量具有明顯效果。處理C“黑麥草—花生‖玉米—粟‖蕎麥”具有較高的土壤陽離子交換量、有機質、堿解氮、全磷含量和較多的土壤微生物數量以及較高的土壤酶活性。這說明,種植綠肥和綠肥壓翻還田對土壤具有明顯養(yǎng)地效益。高菊生等[11-13]均 有同樣的觀點。

        表3 各指標的無量綱化值Table 3 Non-dimension treatment of original data of different indexes

        相對于種植前,各復種方式土壤肥力均有提升,處理A、處理B、處理C、處理D的全氮含量均有所下降,處理A和處理B的有機質和全磷含量也有所下降,其他指標均有提高,對全氮而言,雖然處理A和處理B有種植一季春大豆,其生物固氮量非常可觀,但如果不注意氮營養(yǎng)元素的輸入,氮素也會出現虧損。因此,在搭配有豆科植物的復種種植系統(tǒng)中也必須重視氮營養(yǎng)元素的輸入,以保持農田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氮素平衡。

        綠肥—糧—經作物組合結構,冬季利用綠肥養(yǎng)地,并結合間作高效種植,引入芝麻等經濟作物,是穩(wěn)定提高作物產量、增加經濟效益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新型種植方式,生態(tài)經濟效益最好,對今后紅壤旱作區(qū)實際生產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1] Kong H M,He Y Q,Wu D F,Li C L.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crop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of upland red soil.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4,15(5):782-786.

        [2] Xu D H,Ge L L,Lin X Q,Yu SM,Zhu S Q.Studies on multiple cropping patterns with high yield and effective of upland red soil.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1996, 8(6):326-329.

        [3] Ye F,Huang GQ.Effectson soil fertilization of differentcropping systems on upland red soil.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2000,22(4):503-508.

        [4] Fu Q L,Yu JY,Wang Z Q.Nutrient cycling in easily drought farmland ecosystem.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3,4(2):146-149.

        [5] Chen CQ,He Y Q,Bian X M.Nutrient dynamic and balance of different farming patterns in red soil upland.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9,40(1):81-84.

        [6]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Soil and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alysis.Beijing:Science Press,1983.

        [7] Nan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Soil Agrochemical Analysis.Beijing:Agriculture Press,1982.

        [8] The Microbial Research Office in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Methods of Soil Microbial Research.Beijing:Science Press,1985:59-63.

        [9] Guan SY.Soil Enzyme and ItsMethodology.Beijing:Agriculture Press,1986:27-30.

        [10] Yang J H.The A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on Soil Fertility Quality in Red Soil Hilly Region[D].Changsha: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11] Gao JS,Xu M G,Dong C H,Huang J,Cao W D,Zeng X B,Wen S L,Nie J.Effects of long-term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rotation on rice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Acta Agronomica Sinica,2013,39(2):343-349.

        [12] Yang T Q.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in dryland.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8,14(21):96-96,111-111.

        [13] Zhang J T.Effects of Incorporation of Milk Vetch(Astragalus sinicus)on Fertility Characters of Paddy Soil in South China[D].Beij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

        參考文獻:

        [1] 孔宏敏,何園球,吳大付,李成亮.長期施肥對紅壤旱地作物

        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5):782-786.

        [2] 許德海,葛樂麟,林賢青,禹盛苗,朱樹清.紅壤旱地多元高產高效益復種模式的研究.浙江農業(yè)學報,1996,8(6):326-329.

        [3] 葉方,黃國勤.紅壤旱地幾種耕作制度的土壤培肥效應.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22(4):503-508.

        [4] 傅慶林,俞勁炎,王兆騫.易旱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研究.應用生態(tài)學報,1993,4(2):146-149.

        [5] 陳長青,何園球,卞新民.紅壤旱地不同種植模式下NPK養(yǎng)分動態(tài)平衡分析.土壤通報,2009,40(1):81-84.

        [6] 中國土壤學會農業(yè)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土壤農業(yè)化學常規(guī)分析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7] 南京農學院.土壤農化分析.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2.

        [8]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59-63.

        [9] 關松蔭.土壤酶及其研究法.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6:27-30.

        [10] 楊甲華.紅壤丘崗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2.

        [11] 高菊生,徐明崗,董春華,黃晶,曹衛(wèi)東,曾希柏,文石林,聶軍.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作物學報,2013,39(2):343-349.

        [12] 楊濤青.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的實踐與探索.安徽農學通報,2008,14(21):96-96,111-111.

        [13] 張珺穜.種植利用紫云英對南方稻田土壤肥力性狀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1.

        猜你喜歡
        苗肥鈣鎂磷肥孕穗
        氮肥運籌方式及催芽氮肥用量對再生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我國鈣鎂磷肥產業(yè)現狀及發(fā)展前景
        磷肥與復肥(2021年4期)2021-12-24 18:24:43
        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
        河灣春夕
        江陰市“揚麥25”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
        施用沼渣、黃腐酸鉀、鈣鎂磷肥對退化山核桃林的改土和增產效果
        腐植酸(2020年5期)2020-12-20 21:23:59
        簡述寒地水稻科學施肥技術
        鈣鎂磷肥對水稻土和磚紅壤土壤化學性狀的動態(tài)影響
        酸性土壤能施用鈣鎂磷肥嗎
        清流縣機收再生稻芽苗肥施用量探討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 麻豆国产成人av高清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搡老熟女中国老太|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熟女| 成人无码区免费AⅤ片WWW|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19| 无遮挡18禁啪啪羞羞漫画| 日本动态120秒免费| 美女露屁股无内裤视频| 九一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视频|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少妇熟女淫荡丰满| 国产精品老熟女乱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红一片|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久久国产A∨一二三| 91偷拍与自偷拍亚洲精品86|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pp| 99久久久精品免费香蕉|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中国男男女在线免费av| 无码尹人久久相蕉无码|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青青草原一区网站|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久久ri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主播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