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黃貴強
摘要:為了進一步調查貴州省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天??疲–erambycidae)昆蟲的種類,采用網(wǎng)捕和燈誘采集到14種天牛,其中,金絨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和小灰長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為雷公山新記錄種,腫柄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和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為貴州省新記錄種。對4新記錄種進行了特征描述,并附有采集到的14種天牛的成蟲圖片,標本保存在西南大學昆蟲標本館。
關鍵詞:天牛(Cerambycidae);新記錄;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中圖分類號:S763.38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1-515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1.026
Four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Longicorn Beetle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I Yang1,HUANG Gui-qiang2
(1. Authority of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eishan, 557100, Guizhou, China
2.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ongicorn beetles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14 species longicorn beetles were collected with sweep net and light trap. Among them,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 (Pascoe) and Acanthocinus griseus(Fabricius) were reported firstly in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calolepta basicornis(Gahan) and Glenea licenti Pic were reported firstly in Guizhou Province. Pictures of 14 species longicorn beetles were and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record species were given. All specimens examined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Key words: Cerambycidae; new record; Le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4縣。保護區(qū)內生態(tài)系統(tǒng)相對穩(wěn)定,環(huán)境質量較好,風景奇特美觀,現(xiàn)已融科研、旅游等社會功能于一體,成為科學研究、旅游觀光、社會文化等多功能的自然景區(qū)。李子忠等[1]撰寫的《雷公山景觀昆蟲》一書中記載了雷公山昆蟲有22目194科1 114屬1 861種及亞種。天牛是一類重要的農林業(yè)昆蟲,全球已記載約35 000種,分布于我國的種約占全球的1/10[2],其中一些種類是重要的農林業(yè)害蟲[3-5]。為了調查保護區(qū)天??评ハx的種類分布及進一步開展相關的生態(tài)、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研究以及防治提供理論支撐。調查于2013年在雷公山主峰選取天??评ハx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捕蟲網(wǎng)和燈誘方法獲得。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方法
白天沿著保護區(qū)內公路、林陰小道使用捕蟲網(wǎng)掃路邊的植物,夜間使用450 W的汞燈在保護區(qū)半山腰進行定點燈誘,燈誘時間從當日天色漸黑至次日凌晨4時,雨天亦進行燈誘。
1.2 ?標本制作與鑒定
針對采集的昆蟲標本進行整姿固定,放入DHP-9272型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中,將水分烘干后置于標本盒中保存并編號。使用佳能EOS 7D相機和Hilicon focus圖片疊加軟件對制作好的干標本進行拍攝及編號。
標本鑒定參照文獻[6-10],標本保存在西南大學昆蟲標本館。
2 ?結果與分析
此次調查共采集到14種天牛,其中天牛亞科3種,溝脛天牛亞科11種。參照文獻[1]和文獻[6-18],發(fā)現(xiàn)金絨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和小灰長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為雷公山新記錄種,腫柄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和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為貴州新記錄種,此次采集到的14種天??评ハx,其名錄和成蟲標本的照片、4種新記錄種的特征描述如下。
2.1 ?天牛亞科(Cerambycidea)
1)紅足纓天牛[Nysina grahami (Gressitt, 1937)],見圖1-1。
寄主:柳、桑、樟、椰子。
地理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西藏、云南。
2)白角紋虎天牛[Paraclytus apicicornis(Gressitt,1937)],見圖1-2。
寄主:杉、臭辣樹。
地理分布:福建、甘肅、貴州(雷公山)、廣西、湖南、四川、陜西。
3)竹紫天牛[Purpuricenus temminckii(Guérin-Méneville, 1844)],見圖1-3。
同物異名:japanus Motschulsky,1858;kiotensis Matsushita,1933(Sternoplistes);similis Pic, 1923 (Sternoplistes);sinensis A. White, 1853。
寄主:竹、棗。
地理分布: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四川、陜西、山東、臺灣、云南、浙江;朝鮮、日本、老撾。
2.2 ?溝脛天牛亞科(Lamiinae)
1)腫柄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Gahan, 1895)],貴州省新記錄,見圖1-4。
特征描述:體密灰褐色絨毛,觸角紅棕色,2~10節(jié)被灰色絨毛,3~10節(jié)端部深褐色;小盾片灰黃色。頭頂和額無刻點,額中央具一條細縱線伸至頭頂后方;柄節(jié)短且端部膨大,3~5節(jié)不加粗;前胸背板具稀疏刻點;鞘翅基部刻點非常稀疏,鞘翅表面凹凸不平,翅端圓形。
地理分布:貴州(雷公山)、廣西、湖南、云南;印度。
2)金絨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rmutans (Pascoe, 1857)],雷公山新記錄,見圖1-5。
同物異名:severini Nonfried, 1892 (Monohammus);vicina Pascoe,1858(Monohammus)。
特征描述:體黑色,密被黃銅色絨毛;觸角暗棕色,3~11節(jié)基部被淡色灰色絨毛。柄節(jié)具粗刻點;前胸背板刻點稀疏;鞘翅基部具顆粒,翅端圓形。
寄主:馬尾松、刺槐、柑橘、桑、栲、楓香、黃楊。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河南、香港、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陜西、臺灣、云南、浙江;越南、日本。
3)小灰長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 (Fabricius, 1792)],雷公山新記錄,見圖1-6。
同物異名:alpinus L.Redtenbacher,1848 (Astynomus);novaki Tippmann,1952;obscurus Pic, 1891。
特征描述:黑褐色,被黑褐、棕色及淡灰色絨毛;前胸背板前端有1橫列4個污黃色圓形毛斑;鞘翅中部及端部各具1淡灰色絨毛橫帶,翅端圓形。
寄主:紅松、油松、魚鱗松、華山松、櫟、云杉、楊、胡桃。
地理分布:福建、甘肅、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吉林、江西、遼寧、內蒙古、山東、陜西、新疆、浙江;前蘇聯(lián)、朝鮮、蒙古、日本、歐洲。
4)滇安天牛[Annamanum chebanum(Gahan, 1895)] ?,見圖1-7。
地理分布: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云南。
5)福建俏天牛[Callomecyna superba Tippmann, 1955] ,見圖1-8
同物異名:fasciculosa Breuning, 1963 (Mimoxenoleoides)。
地理分布:福建、貴州(雷公山)、廣西。
6)黃紋小筒天牛[Epiglenea comes Bates,1884],見圖1-9。
寄主:漆樹。
地理分布: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南、湖南、江西、遼寧、四川、臺灣、浙江;朝鮮、日本、越南。
7)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 1939],貴州省新記錄,見圖1-10。
特征描述:體大部分黑色;前胸中線及其兩旁有3條灰白色絨毛縱斑紋;小盾片灰白色;每鞘翅從肩部至端部縱列6個灰黃色毛斑,鞘翅中部和中部之后縱列2個灰黃色毛斑,被鞘翅中縫分成兩半。鞘翅狹長,翅端略斜切,緣角突出尖銳,縫角突出較短。
寄主:胡桃。
地理分布:甘肅、貴州(雷公山)、湖北、寧夏、四川、陜西。
8)瘤筒天牛[Linda fraterna(Chevrolat,1852)],見圖1-11。
同物異名:luteonotata Pic,1907;pratti Pic, 1902; seminigra Fairmaire, 1887; subtestacea Pic, 1906。
寄主:蘋果、櫟、構。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上海、陜西、四川、山東、臺灣、云南、浙江。
9)黑翅脊筒天牛[Nupserha infantula(Ganglbauer,1889)],見圖1-12。
同物異名:bisbinotata Pic,1928(Oberea); subvelutina Gressitt, 1937。
寄主:菊科、油茶、刺楸。
地理分布:福建、甘肅、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內蒙古、四川、陜西、云南、浙江。
10)苧麻雙脊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 1853)],見圖1-13。
同物異名:bisbinotata Pic,1915(Glenea);chloromelas J.Thomson,1879(Glenea);fasciata Pic, 1915(Glenea);innotata Pic,1915(Glenea);innotaticollis Pic, 1936;notatipennis Pic, 1914 (Glenea);pubescens Pic,1914(Glenea);savioi Pic,1923 (Glenea);soluta Ganglbauer,1887(Glenea);szetchwana Heller,1926。
寄主:苧麻、木槿、桑、楊、青岡櫟、烏桕、椴、樨、林檎。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吉林、江西、遼寧、四川、陜西、臺灣、云南、浙江;日本、越南。
11)蠟斑齒脛天牛[Paraleprodera carolina(Fairmaire, 1900)],見圖1-14。
寄主:山掛排條、板栗、杉、懸鉤子、花椒。
地理分布:福建、貴州(雷公山)、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臺灣、云南、浙江;印度、緬甸。
3 ?小結與討論
雖然天??评ハx的大多數(shù)種類是重要的農林業(yè)害蟲,但是天??评ハx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天牛的生物學習性才能更好地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防治、利用和保護[11-17]。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采集到的14種天牛分屬于天牛亞科3種和溝脛天牛亞科11種,其中金絨錦天牛和小灰長角天牛為雷公山新記錄種,腫柄錦天牛和十二星并脊天牛為貴州省新記錄種。
采集到的14種天牛中,竹紫天牛、白角紋虎天牛、瘤筒天牛、黑翅脊筒天牛和蠟斑齒脛天牛于白天通過捕蟲網(wǎng)和徒手捕捉到,紅足纓天牛、金絨錦天牛、腫柄錦天牛、小灰長角天牛、滇安天牛、黃紋小筒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福建俏天牛、苧麻雙脊天牛于夜間通過燈誘捕捉到;楊書林[18]采用95%酒精作為天牛誘劑,使用6層漏斗誘集器于2011年在雷公山定點誘集到四脊茶天牛、樟泥色天牛、蠟斑齒脛天牛、黃紋小筒天牛、四突坡天牛和中華棒角天牛??梢娭挥胁扇《喾N方法對保護區(qū)的天??评ハx進行調查才能更好地探索保護區(qū)天牛科昆蟲的種類分布。
致謝:感謝貴州師范大學的楊書林老師給予相關文獻;感謝西南大學的張向向碩士和中山大學的李韻碩士在此次調查中給予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子忠,金道超.雷公山景觀昆蟲[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王直誠,華立中.中國天牛名錄厘定與匯總[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0(2):159-192.
[3] 黃華艷,奚福生,陳江平.金絨錦天牛生物學特性及綜合治理技術[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5,34(3):148-149.
[4] 崔麗麗,呂 ?健,張清泉,等.我國果樹天牛類害蟲的發(fā)生及防治研究進展[J].廣西植保,2008,21(2):16-20.
[5] 譚亮魁,王文凱,李傳仁.中國天牛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8,47(2):232-237.
[6] 嘉理思.中國天??茩z索表[M].華立中,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3.
[7] TIPPMANN F F. Zur Kenntnis der Cerambycidenfauna Fukiens (Sud-Ost-China)[J]. Koleopterologische Rundschau,1955(33):88-137.
[8] 蒲富基.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天牛科(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9] 蔣書楠,華立中,蒲富基.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天牛科(三)[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10] HOLZSCHUH C. Description of 71 new longhorn beetles from Asia, mostly from China, Laos, Thailand and Indi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FBVA Berichte, 1999,110: 1-64.
[11] 華立中,奈良一,GA Saemulson,等.中國天牛(1406種)彩色圖鑒[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12] 王文凱,蔣書楠,鄭樂怡.中國脊筒天牛屬分類研究(鞘翅目:天??疲J].動物分類學報,2002,27(1):123-128.
[13] 貴州動物志編委會.貴州農林昆蟲分布名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14] 郭振中.貴州農林昆蟲志(第2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5] 周政賢,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6] 黃復生.西南武陵山地區(qū)昆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7] 楊書林.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天牛的新紀錄種[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11):126-128.
[18] 楊書林,羅慶懷.貴州施秉云臺山地區(qū)天??评ハx的新記錄及物種豐富度[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3,41(4):103-105.
(責任編輯 ?童志婷)
地理分布:福建、甘肅、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內蒙古、四川、陜西、云南、浙江。
10)苧麻雙脊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 1853)],見圖1-13。
同物異名:bisbinotata Pic,1915(Glenea);chloromelas J.Thomson,1879(Glenea);fasciata Pic, 1915(Glenea);innotata Pic,1915(Glenea);innotaticollis Pic, 1936;notatipennis Pic, 1914 (Glenea);pubescens Pic,1914(Glenea);savioi Pic,1923 (Glenea);soluta Ganglbauer,1887(Glenea);szetchwana Heller,1926。
寄主:苧麻、木槿、桑、楊、青岡櫟、烏桕、椴、樨、林檎。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吉林、江西、遼寧、四川、陜西、臺灣、云南、浙江;日本、越南。
11)蠟斑齒脛天牛[Paraleprodera carolina(Fairmaire, 1900)],見圖1-14。
寄主:山掛排條、板栗、杉、懸鉤子、花椒。
地理分布:福建、貴州(雷公山)、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臺灣、云南、浙江;印度、緬甸。
3 ?小結與討論
雖然天牛科昆蟲的大多數(shù)種類是重要的農林業(yè)害蟲,但是天??评ハx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天牛的生物學習性才能更好地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防治、利用和保護[11-17]。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采集到的14種天牛分屬于天牛亞科3種和溝脛天牛亞科11種,其中金絨錦天牛和小灰長角天牛為雷公山新記錄種,腫柄錦天牛和十二星并脊天牛為貴州省新記錄種。
采集到的14種天牛中,竹紫天牛、白角紋虎天牛、瘤筒天牛、黑翅脊筒天牛和蠟斑齒脛天牛于白天通過捕蟲網(wǎng)和徒手捕捉到,紅足纓天牛、金絨錦天牛、腫柄錦天牛、小灰長角天牛、滇安天牛、黃紋小筒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福建俏天牛、苧麻雙脊天牛于夜間通過燈誘捕捉到;楊書林[18]采用95%酒精作為天牛誘劑,使用6層漏斗誘集器于2011年在雷公山定點誘集到四脊茶天牛、樟泥色天牛、蠟斑齒脛天牛、黃紋小筒天牛、四突坡天牛和中華棒角天牛??梢娭挥胁扇《喾N方法對保護區(qū)的天牛科昆蟲進行調查才能更好地探索保護區(qū)天??评ハx的種類分布。
致謝:感謝貴州師范大學的楊書林老師給予相關文獻;感謝西南大學的張向向碩士和中山大學的李韻碩士在此次調查中給予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子忠,金道超.雷公山景觀昆蟲[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王直誠,華立中.中國天牛名錄厘定與匯總[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0(2):159-192.
[3] 黃華艷,奚福生,陳江平.金絨錦天牛生物學特性及綜合治理技術[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5,34(3):148-149.
[4] 崔麗麗,呂 ?健,張清泉,等.我國果樹天牛類害蟲的發(fā)生及防治研究進展[J].廣西植保,2008,21(2):16-20.
[5] 譚亮魁,王文凱,李傳仁.中國天牛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8,47(2):232-237.
[6] 嘉理思.中國天牛科檢索表[M].華立中,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3.
[7] TIPPMANN F F. Zur Kenntnis der Cerambycidenfauna Fukiens (Sud-Ost-China)[J]. Koleopterologische Rundschau,1955(33):88-137.
[8] 蒲富基.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天??疲ǘ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9] 蔣書楠,華立中,蒲富基.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天??疲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10] HOLZSCHUH C. Description of 71 new longhorn beetles from Asia, mostly from China, Laos, Thailand and Indi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FBVA Berichte, 1999,110: 1-64.
[11] 華立中,奈良一,GA Saemulson,等.中國天牛(1406種)彩色圖鑒[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12] 王文凱,蔣書楠,鄭樂怡.中國脊筒天牛屬分類研究(鞘翅目:天??疲J].動物分類學報,2002,27(1):123-128.
[13] 貴州動物志編委會.貴州農林昆蟲分布名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14] 郭振中.貴州農林昆蟲志(第2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5] 周政賢,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6] 黃復生.西南武陵山地區(qū)昆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7] 楊書林.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天牛的新紀錄種[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11):126-128.
[18] 楊書林,羅慶懷.貴州施秉云臺山地區(qū)天牛科昆蟲的新記錄及物種豐富度[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3,41(4):103-105.
(責任編輯 ?童志婷)
地理分布:福建、甘肅、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內蒙古、四川、陜西、云南、浙江。
10)苧麻雙脊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 1853)],見圖1-13。
同物異名:bisbinotata Pic,1915(Glenea);chloromelas J.Thomson,1879(Glenea);fasciata Pic, 1915(Glenea);innotata Pic,1915(Glenea);innotaticollis Pic, 1936;notatipennis Pic, 1914 (Glenea);pubescens Pic,1914(Glenea);savioi Pic,1923 (Glenea);soluta Ganglbauer,1887(Glenea);szetchwana Heller,1926。
寄主:苧麻、木槿、桑、楊、青岡櫟、烏桕、椴、樨、林檎。
地理分布: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雷公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吉林、江西、遼寧、四川、陜西、臺灣、云南、浙江;日本、越南。
11)蠟斑齒脛天牛[Paraleprodera carolina(Fairmaire, 1900)],見圖1-14。
寄主:山掛排條、板栗、杉、懸鉤子、花椒。
地理分布:福建、貴州(雷公山)、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臺灣、云南、浙江;印度、緬甸。
3 ?小結與討論
雖然天??评ハx的大多數(shù)種類是重要的農林業(yè)害蟲,但是天??评ハx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天牛的生物學習性才能更好地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防治、利用和保護[11-17]。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采集到的14種天牛分屬于天牛亞科3種和溝脛天牛亞科11種,其中金絨錦天牛和小灰長角天牛為雷公山新記錄種,腫柄錦天牛和十二星并脊天牛為貴州省新記錄種。
采集到的14種天牛中,竹紫天牛、白角紋虎天牛、瘤筒天牛、黑翅脊筒天牛和蠟斑齒脛天牛于白天通過捕蟲網(wǎng)和徒手捕捉到,紅足纓天牛、金絨錦天牛、腫柄錦天牛、小灰長角天牛、滇安天牛、黃紋小筒天牛、十二星并脊天牛、福建俏天牛、苧麻雙脊天牛于夜間通過燈誘捕捉到;楊書林[18]采用95%酒精作為天牛誘劑,使用6層漏斗誘集器于2011年在雷公山定點誘集到四脊茶天牛、樟泥色天牛、蠟斑齒脛天牛、黃紋小筒天牛、四突坡天牛和中華棒角天牛??梢娭挥胁扇《喾N方法對保護區(qū)的天??评ハx進行調查才能更好地探索保護區(qū)天??评ハx的種類分布。
致謝:感謝貴州師范大學的楊書林老師給予相關文獻;感謝西南大學的張向向碩士和中山大學的李韻碩士在此次調查中給予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子忠,金道超.雷公山景觀昆蟲[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王直誠,華立中.中國天牛名錄厘定與匯總[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0(2):159-192.
[3] 黃華艷,奚福生,陳江平.金絨錦天牛生物學特性及綜合治理技術[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5,34(3):148-149.
[4] 崔麗麗,呂 ?健,張清泉,等.我國果樹天牛類害蟲的發(fā)生及防治研究進展[J].廣西植保,2008,21(2):16-20.
[5] 譚亮魁,王文凱,李傳仁.中國天牛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8,47(2):232-237.
[6] 嘉理思.中國天??茩z索表[M].華立中,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3.
[7] TIPPMANN F F. Zur Kenntnis der Cerambycidenfauna Fukiens (Sud-Ost-China)[J]. Koleopterologische Rundschau,1955(33):88-137.
[8] 蒲富基.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天??疲ǘ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9] 蔣書楠,華立中,蒲富基.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天??疲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10] HOLZSCHUH C. Description of 71 new longhorn beetles from Asia, mostly from China, Laos, Thailand and India (Coleoptera, Cerambycidae)[J]. FBVA Berichte, 1999,110: 1-64.
[11] 華立中,奈良一,GA Saemulson,等.中國天牛(1406種)彩色圖鑒[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12] 王文凱,蔣書楠,鄭樂怡.中國脊筒天牛屬分類研究(鞘翅目:天??疲J].動物分類學報,2002,27(1):123-128.
[13] 貴州動物志編委會.貴州農林昆蟲分布名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14] 郭振中.貴州農林昆蟲志(第2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5] 周政賢,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6] 黃復生.西南武陵山地區(qū)昆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7] 楊書林.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天牛的新紀錄種[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11):126-128.
[18] 楊書林,羅慶懷.貴州施秉云臺山地區(qū)天??评ハx的新記錄及物種豐富度[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3,41(4):103-105.
(責任編輯 ?童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