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長青,董鳳林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固原 756000)
馬鈴薯是寧夏南部山區(qū)的主要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占該區(qū)作物播種面積50%以上,當地農民收入的1/4來自馬鈴薯[1],馬鈴薯產業(yè)在解決寧南山區(qū)群眾溫飽和保障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促進農業(yè)結構調整、優(yōu)化區(qū)域布局、抗災救災和促進農民增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由于當地降水量偏少,屬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區(qū),馬鈴薯生產常常受到干旱威脅,加之種植方式單一,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2]。針對這種現狀,我們開展了不同覆膜方式對半干旱地區(qū)馬鈴薯生產的影響試驗,旨在探索半干旱地區(qū)種植馬鈴薯的最佳覆膜種植方式。
指示馬鈴薯品種為莊薯3號。地膜規(guī)格為幅寬80 cm、厚0.008mm,蘭州石化宏達公司塑料薄膜廠生產。
試驗設在寧夏固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頭營科研基地。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地處東經106°44′,北緯36°10′,海撥1 550m。無霜期140 d左右,生長期月平均最高氣溫20.6℃,最低氣溫10.7℃,平均氣溫16℃,降水量291~415 mm,屬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年日照時數2 500 h,總輻射526.68 kJ/cm2。海拔高,氣候冷涼,風速大。土壤類型黃綿土,土層深厚,結構好,土質疏松,透氣性好,耕層含有機質10 g/kg、速效氮30~50mg/kg、速效磷5~10mg/kg、速效鉀130~180mg/kg,pH為6.1~7.0[3]。試驗地前茬玉米。
試驗共設4個處理,處理A邊播種邊覆膜,處理B先播種后覆膜覆土;處理C先覆膜后播種;處理D(CK)露地平作。試驗采用拉丁方設計。小區(qū)面積40m2(4m×6m)各處理均于5月6日播種,9月30日收獲,行距50 cm,株距33 cm,密度60 000株/hm2。處理A、B、D采用畜力開溝播種,處理B播種后立即覆膜,并在膜上覆土1 cm,處理C于4月23日覆膜,5月6日在膜上穴播。試驗田間管理常規(guī)。生育期觀察出苗狀況,收獲前每小區(qū)中間行連續(xù)取樣10株考察其主要性狀。
田間觀察發(fā)現,不同覆膜時期對馬鈴薯出苗影響較大。處理C出苗時期最短,比對照提前出苗8 d,出苗整齊度最好,出苗率達98.3%。其次為處理B,出苗時間比對照提前6 d,出苗整齊度較好,出苗率達95.7%。處理A由于在膜上沒有覆土,在6月1—3日幼苗剛出土時高溫導致部分苗頂端被燙傷,6月4日將壟面上地膜部分揭除(保留壟兩側的薄膜),出苗率僅為73.4%。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C的馬鈴薯主要性狀均為最好,株高為71.3 cm,單株塊莖數為4.7個;單株塊莖重為550.5 g,比對照提高了19.1%;平均單薯重最大為121.9 g,比對照提高了28.9%;商品薯率為83%,較對照提高了15.3%。處理A除商品薯率略高外,其余性狀表現均不及對照。
表1 不同覆膜方式下馬鈴薯的主要性狀及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C折合產量最高,為29 687.5 kg/hm2,較對照增產47.06%;其次為處理B,折合產量為21 250.5 kg/hm2,較對照增產5.26%;處理A產量最低,為19 375.0 kg/hm2,較對照減產4.02%。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顯示,處理C與其余處理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A、處理B、CK之間差異不顯著。
在地膜馬鈴薯不同覆膜方式中,以先覆膜后播種處理的效果最好,與露地平作相比,提前8 d出苗,出苗率達98.3%;單株塊莖重提高了19.1%,單薯重提高了28.9%,商品率提高了15.3%。折合產量為29 687.5 kg/hm2,較露地平作增產47.06%,可在寧夏半干旱山區(qū)應用。先播種后覆膜并在膜上覆土1 cm的處理增產效果不明顯,邊播種邊覆膜處理在幼芽頂土期容易燒苗,且產量不及露地平作,不宜推廣。
[1] 芮建華,魏德元.寧夏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現狀與技術對策[J]. 寧夏農林科技,1999(03):27-28.
[2] 楊 發(fā),張 青,陳彩方,等.寧夏引黃灌區(qū)馬鈴薯壟溝覆膜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0(4):53-54.
[3] 王效瑜,王收良,吳林科,等.密度、肥料對馬鈴薯不同品種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