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通過性教育提升孩子的心理、生理衛(wèi)生發(fā)展水平,意義非常積極。但武漢編發(fā)的這本性教材中出現(xiàn)如此大尺度的畫面,筆者認為,還是有點過分。
其一,會對小學生形成強烈的心理沖擊、眼球刺激。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畫面如此露骨,他們肯定會產(chǎn)生“為之一震”的心理沖擊感,有了性問題、性困惑,又不好意思說出來或問老師,會形成信息沉淀。其二,性教材也不能脫離國情和民族文化?,F(xiàn)在,不少性教材,都借鑒了西方的教育理念,這種觀念開放值得嘉許,但是任何開放都不要忘了本民族的性心理和文化心理。比如中國人注重含蓄、溫婉、婉約,而不是西方人的熱情奔騰、開放、過分自由。比如西方人見面,總喜歡熱情擁抱,親吻臉頰,而我們卻選擇握手,“莞爾一笑”。這種民族文化就注定了我們的任何發(fā)展,特別是教材,也不能忘了含蓄而科學的風格,過分暴露的教材和民族文化觀念會形成碰撞,即使老師和學生能接受,家長也不一定能夠接納,媒體對此議論紛紛,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與其露骨不如科學含蓄,編寫更適合孩子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特點的教材,通過深入淺出、科學委婉的講解,將相關(guān)知識講給孩子,或者在游戲中達成一種知識輸送的目的等,要比“過于直露”更值得提倡。
比如《一分鐘性教育——給未成年人看的小電影》系列短片就很受歡迎,文字字幕配以形象化的手繪畫面,短片每集一分鐘,用幽默的腳本,邊說邊畫畫的形式,簡單易懂地講述了必要的性知識以及自我保護等,一下子就能讓不好講的性知識,變成了充滿情趣、簡潔直觀的小電視片了。例如《一分鐘性教育》第一集,“我是從哪里來的”,首先否定了“愛情結(jié)晶”、“垃圾桶里撿來的”等不夠科學的答案,告訴孩子咱們哺乳動物又不是晶體,“你可能是在小樹林誕生的,是你爸的精子跑到了你媽的卵子里”,至于怎樣理解精子是怎么鉆進卵子里去的,作者用“醫(yī)院打針”的比喻解決了這個問題:“針頭戳一下,藥水推進去,過程差不多”。還順便通過“受精會不會像打針一樣疼”,“多少會疼那么一下”的問答,進行話題轉(zhuǎn)換,引申出要孝順?gòu)寢尩牡览怼?/p>
如果我們的性教材,都有了這種簡單、準確、含蓄、科學化和啟發(fā)性的講解,當下廣泛存在的“性知識不足”、“性誤解太多”等現(xiàn)象,就能得到極大的改善,中國孩子的性教育發(fā)展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多用開闊思維認識、改善當下的性教育現(xiàn)狀,多編寫更為準確、完美和科學性的性教育教材,讓孩子得到更為積極、有趣的引導,這才是讓性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并得到健康發(fā)展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