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杰
摘要:本研究論文對教育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貨幣效益和非貨幣效益、內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市場效益和非市場效益逐一作了研究;最后,對高等教育對收入外溢的影響引用資料作了實證分析。
關鍵詞:教育效益;分類;收入外溢
在論及和計算教育效益時,依據(jù)其研究內涵及運用類型的不同,可以分類為直接效益(direct benefit)與間接效益(indirect benefit)、貨幣效益(monetary benefit)與非貨幣效益(non-monetary benefit)、內部效益(internal benefit)與外部效益(external benefit)、以及市場效益(market benefit)與非市場效益等。以下針對這些類別進一步研究。
一、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
教育的直接效益意指個人在完成某一階段教育后,一生收入的凈額,接受不同教育的人會有不同的收人,其差異源自于他們所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至于間接效益是是指社會因個人接受教育而對社會整體的貢獻及經(jīng)濟增長的利益。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知識,增進國民的健康,減少犯罪的傾向,因而培養(yǎng)健全的國民與公民,有助于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促使政治的進步與革新,這些都是教育投資所產生的間接利益。其次,由于提升教育人力的素質有助于增加工作效率與生產能力,因而能夠促進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
二、貨幣效益與非貨幣效益
教育效益如果以貨幣(monetary)的標準來劃分,可以分為貨幣效益與非貨幣效益兩種。前者以貨幣的多寡表示教育效益的大小,后者則不以貨幣的數(shù)量表示。貨幣的效益通常是以收入(earnings)多少來衡量,收入的種類很多,包括薪金、紅利、利息、租金等。為正確衡量教育收益,一般都以薪金表示。因為薪金來自教育生產力的收入,可以代表勞動力的價值量,其他各項或來自利潤,或來自繼承,均不應包括在內。非貨幣收益則是不以貨幣價值量衡量標準的其他教育收益,褚如政治、社含、文化等因教育投資所獲的效益。
三、內部效益與外部效益
凡由受教育者本身或教育生產因素本身所產生的直接利益,可稱之為內部效益;反之,非由受教者本身所獲得的利益,即稱之為外部效益。外部效益可以用外溢(spillover)利益來說明。教育過程雖在某一地區(qū)或學區(qū)中進行,但教育的利益不一定在同一學區(qū)內獲得,例如某人在甲地接受教育,學業(yè)后可能到乙地工作,則我們可說其利益外溢到乙地,對乙地有所貢獻;外溢利益也可指父母接受教育后,其利益外溢到子女。
四、市場效益與非市場效益
教育效益如果以勞動市場劃分,可以分為市場效益與非市場效益。前者是教育產生的人力資本在提高工作生產力后帶來的收入增額,可以從勞動市場收入的增額和經(jīng)濟的增長兩方面加以探討;后者則是指個人非勞動時間利用人力資本的效益,因為教育能增加個人在家庭及社區(qū)的生產力,而個人的非市場效益包括降低嬰兒死亡率、提高個人健康、提高配偶健康、延長個人壽命,以及提高快樂指數(shù)等。這些都歸因于受教育者調整個人行為以管理自身健康、運動、減少抽煙、照顧小孩、勸告配偶注重健康,以及從事避免疾病和意外的活動等等。另外,屬于社會的非市場效益則包括受教育者對公民組織和公益組織的貢獻(McMahon,2010)
總之,教育效益類別歸屬視研究者運用類型之不同及分析便利而定。
五、高等教育對收入溢酬的影響
經(jīng)濟學家探討正規(guī)教育對勞動市場收入能力增加的貢獻,最直接的方式是計算勞動人口中不同教育程度者收入的差異。通常,研究所畢業(yè)生的收入高過于大學畢業(yè)生的收入,而大學畢業(yè)生的收入又高過高中畢業(yè)者或大學肄業(yè)者的收入(Hill,Hoffman,&Rex,2005),多出來的收入稱之為收入溢酬(premium)。
美國學者Murphy&Welch(1992)發(fā)現(xiàn),大學畢業(yè)的男性勞動者在1963年的收入高出高中畢業(yè)男性勞動者40%,1971年達48%,1970年代后期則因大學畢業(yè)生人數(shù)大量增加及戰(zhàn)后嬰兒潮一代進入職場而降至38%,1989年又攀升至58%。這樣的收入差異在女性勞動者及不同種族的勞動者身上也觀測得到(Becker,1992;Murphy&Welch,1992)。根據(jù)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學歷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比高中學歷人口的平均年收入高出74%~87%(依年令有所差具)(Hill,Hoffman,&Rex,2005)。Hill,Hoffman,&Rex(2005)也發(fā)現(xiàn),對于年齡介于35~44歲之間的男性全職勞動者而言,學士學歷者和高中學歷者的收入差異從1980~1984年間的38%提升至2000~2003年的94%,顯示男性大學學歷勞動者與高中學歷勞動者的薪資差距逐漸擴大。McMahon(2009)研究發(fā)現(xiàn),自1980年起,高中教育程度以下的勞動力需求和低技術勞動力需求都在降低,導致男性高中肄業(yè)者的實際收入自1980年起下降10%。1980年代,其收入是大學畢業(yè)生的72%,但是到了2007年僅剩下43%。根據(jù)美國人口普查資料,從1971~2008年,各教育程度全年全職者的收入中間值來看,女性高中肄業(yè)者的收入從約24,000美元跌至18,000美元,而男性高中肄業(yè)者的收入從約41,000美元跌至約27,000美元(以2008年的美元幣值為準),跌幅相當明顯(College Board,2010)。1960年代初期,大學畢業(yè)生的一周工資僅為高中畢業(yè)生一周工資的1.5倍,但是到了2008年,大學畢業(yè)生的一周工資已幾乎是高中畢業(yè)生一周工資的兩倍之多,呈現(xiàn)正增長的趨勢(Autor,2010)。
經(jīng)濟合作暨發(fā)展組織(OECD,2010)針對31個國家教育程度與工資收入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程度者的收入是低教育程度者的153%。其中,有21個國家的大學畢業(yè)生收入溢酬超過50%。在奧地利、捷克、匈牙利、盧淼堡、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國等國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歷者享有顯著的收入溢酬,他們的收入高出高中
學歷者和非高等教育的中等教育程度者至少80%。在OECD國家中,大學教育程度者與高中程度勞動者的收入差異不斷的在擴大,這樣的溢酬也反應在那些在職場中累積工作經(jīng)驗和技能的勞動者身上。收入溢酬在2008年的前10年上升最快,這樣的狀況在德國與匈牙利特別明顯,這兩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達成度低于OECD的平均(OECD,2011)。(作者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
參考文獻:
[1]冉靜《淺談我國高等教育的經(jīng)濟效益》,《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第7期
[2]霍晉琪《教育經(jīng)濟主義的反思—以我國高校擴招為例》,《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年第7期
[3]郭蕭雅等《教育經(jīng)濟學:闡述經(jīng)濟建設與教育發(fā)展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