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薇,張艷梅,孟憲靜,韓益萍,李榮榮
由于運動系統(tǒng)失去高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調控導致了腦梗死偏癱病人異常運動模式和肢體肌群間協調紊亂,導致偏癱病人存在多種功能缺損[1]。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病人死亡人數日益減少,但常遺留腦卒中后遺癥,肢體正常功能受到影響。研究報道3/4的腦卒中急性期后存活病人有不同程度殘疾,喪失生活能力[2]。循證護理是現代護理領域新興發(fā)展的臨床護理模式,所提供的實證是科研成果、專家經驗和病人意見的綜合體,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和動態(tài)性,注重疾病整個過程的護理質量評定[3]。由此,循證護理為臨床確認和解決健康問題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并促進了現代護理的發(fā)展。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評價循證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設計 所有涉及循證護理對腦卒中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隨機對照實驗,中文和英文文獻。
1.1.2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1995年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4],經頭顱CT或者MRI檢查確診;②年齡在30歲~70歲、病程1個月~3個月、病人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能聽從指令;③在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血壓維持在150/90mmHg以下;④無嚴重的心臟病史;⑤無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一側肢體偏癱。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影響步行能力的神經肌肉和骨關節(jié)疾病,患有嚴重的慢性心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器質心臟??;②病人不愿意參加實驗者,腦出血和顱腦外傷造成的偏癱者;③精神癥狀、聽力障礙、理解障礙、嚴重的認知障礙者;④近期心絞痛頻繁發(fā)作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1.1.3 干預措施 觀察組干預措施給予循證護理的康復方法;對照組采用腦卒中后常規(guī)護理。
1.1.4 結局指標 結局指標采用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主要測量方法包括:①Fugl-Meyer運動評分量表(FMA);②日常生活行為Barthel指數量表;③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1990年—2010年)、萬方數據庫(1995年—2010年)和學術搜索引擎(1994年—2010年)。主要中文檢索詞包括:循證護理;腦卒中;日常生活能力;隨機對照實驗。英文檢索參照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員手冊中的檢索策略,主要檢索詞包括:stroke;activity of daily living;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3 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兩位研究者獨立進行文獻篩選,首先閱讀所獲文獻題目和摘要,根據上述納入標準排除不符合的試驗,交叉核對納入試驗的結果,對有分歧的試驗通過討論決定是否納入。資料的提取主要包括一般資料(題目、作者姓名、發(fā)表日期)、干預措施、結局指標等。
1.4 質量評價 按照Cochrane標準評價隨機對照試驗質量的評價標準[5]:①是否詳細介紹了研究方法;②是否說明隨機分組序列產生的方法以及隱藏方法;③是否描述并實施了盲法;④是否事先計算樣本的大??;⑤統(tǒng)計學是否正確;⑥對退出和失訪病例和退出理由是否做了詳細介紹和退出問題理由是否做了詳細介紹。將納入研究分為3個質量等級:若所有4條質量評價標準均完全滿足且方法學正確,則該研究存在各種偏倚的可能性最小;如果其中任一條(主要指前3條)或多條質量評價標準僅為部分滿足(不清楚),則該研究存在相應偏倚的中等程度可能性;如果其中任一條(主要指前3條)或多條質量評價標準完全不滿足(不正確或未使用),則該研究存在相應偏倚的高度可能性。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專用軟件 ReviewManager 4.2進行統(tǒng)計分析。若P>0.1,I2<50%可認為多個同類研究具有同質性,可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如果P<0.1,I2≥50%,但臨床上判斷各組間具有一致性需要進行合并時,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如P<0.1且對納入研究的試驗繪制漏斗圖未發(fā)現發(fā)表偏倚,故可以對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
2.1 納入系統(tǒng)文獻的情況 初檢出相關文獻65篇,閱讀文題和摘要初步納入18篇文獻,進一步閱讀全文后納入12篇文獻[6-17]。所納入的12項研究的基線一致。
2.2 納入文獻的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特征
2.3 Meta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Meta分析結果
循證護理即“遵循證據的護理”,其定義為:“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好研究依據,并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愿望和實際情況,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完整的護理方案”,其可以使護理人員能及時獲得專業(yè)方面最先進和最重要的信息,現已逐漸滲透到護理學各個領域[17]。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目前在我國占第2位,其存活者致殘率達72.5%~75.0%,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18]。腦卒中引起的偏癱是由于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從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低位中樞的運動反射釋放,引起運動模式異常,表現為肢體肌張力增高,肌群間協調紊亂,出現聯合反應、共同運動和緊張性反射等脊髓水平的運動形式,其恢復過程是一種肌張力和運動模式不斷衍變的質變過程,從而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19]。因此,早期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可使對側大腦半球的代償重組,使病人患肢的殘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復。用循證的方法,得出最佳的護理方案,為病人提供標準化的、經濟的護理服務。本系統(tǒng)評價收集了12個關于循證護理對腦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影響臨床療效的隨機對照試驗,共包括了治療組538例病人,對照組534例病人。Meta分析結果表明,本研究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對腦卒中偏癱病人入院后即開始進行康復干預,結果顯示:Barthel指數權重(WMD)=21.13,95%CI(19.91~21.36);Fugl-Meyer評 分 WMD=31.35,95%CI(28.00~34.70);ADL評分WMD=19.80,95%CI(18.35~21.36),P均<0.05。與對照組比較也有顯著提高,顯示早期康復干預對促進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作用。腦卒中后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存在著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這種自然恢復能力是由于大腦病變區(qū)域水腫的消退,血腫的吸收,顱內壓的下降和部分壞死區(qū)邊緣神經細胞“休克期”所致,同時也包括原始的患側肢體本能的學習健側肢體的過程,對大腦功能修復所起的促進作用[20]。這是由于強調對患側肢體肌肉進行早期特定的有序控制功能訓練,能有效預防肌肉攣縮及肌肉張力低下,同時減少過度使用健側肢體和減少患側肢體不必要的肌肉活動[21]。
本研究Meta分析納入的12個試驗雖然都以循證護理為干預措施,但是評分時間、訓練療程以及病人病程、病情的差異,在用循證醫(yī)學的方法評價循證護理對腦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臨床療效研究中,各研究所采用的評價量表各異,在進行Meta分析時可以合并的效應量較少。納入的文獻均未使用盲法,隨機方法欠恰當等。本系統(tǒng)評價的準確性有待今后更嚴格設計的隨機對照實驗加以證實,做到真正隨機、分配隱藏和盲法的實施,采用統(tǒng)一的療效判定標準和公認的客觀指標加以評價。
[1] 黃怡,陳瑞林,萬新爐,等.減重步行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運動能力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14):2270-2272.
[2] 梁志,趙超男,董云英,等.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后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17(11A):1249-1250.
[3] 蔡群,杜深星,梁美君,等.循證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2,26(5):104-105.
[4] 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381.
[5] 王樸,郭毅,張君梅,等.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康復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1,11(5):529-539.
[6] 莫?;?,鐘美容,胡艷寧,等.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循證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1):9-10.
[7] 段金鳳,高煥英,孫愛紅,等.腦卒中30例循證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2):83-84.
[8] 王金蘭,陳麗斐,石瑞團,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循證護理在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3):186-187.
[9] 王艷麗,錢文茹,錢滿芹,等.循證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健康必讀,2012,11(6):487.
[10] 李清葵.循證護理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效果觀察[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1,9(5):3392-3393.
[11] 鐘美容,胡艷寧,莫?;?,等.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8):724-726.
[12] 鐘美容,胡艷寧,王慶武,等.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5):517-519.
[13] 賈海清.循證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5B):1557-1558.
[14] 李遵清,張宇.循證護理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對照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8):1156-1159.
[15] 朱小玲,盧麗華,季秋虹,等.循證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9):79-80.
[16] 徐華,施海紅,黃淑芬,等.中醫(yī)康復循證護理在腦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0):9.
[17] 李紅,循證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5):554-555.
[18] 戴紅,王威,于右成,等.北京市城區(qū)居民腦卒中致殘率及對社區(qū)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0,15(6):344-347.
[19] 邵天民,馬立軍,劉吻,等.運動再學習方案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5):404.
[20] 姜從玉,胡永善.康復訓練促進腦梗死后功能恢復機制的基礎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7):443-445.
[21] Cart JH,Sheperd RB.A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for stroke[M].2nd ed.London:Heinemann Medical,Publishing Company,198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