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暉
初夏時節(jié),筆者到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石首分局參加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驗收。驅車行駛在荊江南岸的長江干堤上,頓時讓人眼前一亮:大堤兩旁的樹木茂盛,深綠色的樹葉綠中帶暗、暗里發(fā)亮;護堤的草皮如地毯般伸展開來,芊芊草地透著嫩綠,翠色欲滴。這哪里是阻擋洪魔、防洪保安的大堤,分明就是一道風景,就是一道綠色長廊。
大堤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石首分局局長高衛(wèi)軍介紹的由江豚、麋鹿、天鵝組成的石首“水陸空”更是給人無限遐思。
因“石”而名成“石首”
地處湘鄂交匯,位于長江著名的荊江兩岸、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結合部的石首,素有“湘鄂門戶”、“鄂南明珠”之稱。
石首因山而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石首山,在湖北石首縣(1986年撤縣建市)東,江中有石孤立,為北山之首,因名。”清同治五年(1866年)版的《石首縣志》稱:“自荊江而下至石首縣,始有山突出,多石,為江流砥柱,名石首山。縣因以名”。也就是說,山因石得名,縣因山得名。據有關資料,石首山東與繡林山相連,西北緊靠長江,海拔高度原為150米,后因人工采石,削為62米?!笆壮龃掎驼忌嫌危拇鏉獯湎蚯G州。空聞別有回山力,卻見長江曲尺流?!北彼卧娙送踔艿倪@首古詩寫的就是石首山。
與石首山相鄰的還有一座硯盤山。在古代,兩山之間曾經有一條長江峽口,石首山置于江中,長江之水波浪滔天,水石相搏,形成深深漩流,極其兇惡。宋朝時,石首來了一位叫謝麟的縣令,上任不久,見山獨立于江中,南北隔著的峽谷,老百姓往來極不方便。每當汛期,更是江水滔滔,給百姓帶來無窮災害,他決定修筑一道擋水堤,把石首山與硯盤山連接起來。于是征集民工,在枯水季節(jié)移山填峽,修筑堤防,攔截江水,使峽谷變成了平地,兩山之間成為月弓形的回灣,這也是石首境內最早修筑的堤防。因堤是土石疊成,人們稱作“萬石灣”。后來,在萬石灣前立了一塊碑,刻下“萬石壁壘,永固千秋”八個大字,并留下“萬里岷江拍岸沖,橫摧笑傲任從容”的詩句。
石首歷史悠久。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分古華容縣為石首、監(jiān)利、華容三縣,其西南境就是現在的石首。石首置縣制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
石首文化燦爛。石首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有5000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晚期的走馬嶺遺址、春秋越國大夫范蠡墓、明代名臣楊溥墓和劉郎浦、繡林亭、三義寺、望夫臺等一批三國文化遺跡,流傳有調弦口伯牙撫琴覓知音、劉備迎娶孫夫人等美麗動人的傳說。石首同樣有著光榮的現代革命斗爭史,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先后有3萬多名石首優(yōu)秀兒女為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生命,有名字記載的就有3557人。桃花山下的紅軍樹革命烈士紀念園是湘鄂邊區(qū)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也是荊州市“十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因“濕”而興“水陸空”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荊江河道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在石首九曲回腸,形成蜿蜒型河道,并發(fā)生多次自然裁彎,僅1860年到1910年的50年間,就先后發(fā)生街河子、月亮湖、古長堤、大公湖等處的自然裁彎。新中國成立后,又發(fā)生了碾子灣、沙灘子(六合垸)、向家洲自然裁彎和中洲子人工裁彎。河床運動的結果,給石首留下了面積3萬多公頃的天鵝洲、碾子灣、中洲子等長江故道濕地。其中天鵝洲屬古代云夢澤的一部分,生態(tài)環(huán)境原始,地形地貌獨特,是古樸的灘涂濕地、清秀的長江故道、珍稀鳥類的天堂、野生麋鹿的樂園、瀕危豚類的故鄉(xiāng);是長江出三峽后,下游地區(qū)保留最完好的一塊濕地,也是國家公布的16處濕地中保留最完好的一塊濕地,總面積7000公頃。
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天鵝自由翱翔;有一種風景,可以讓碧水草地環(huán)繞;有一種和諧,可以讓麋鹿江豚歡笑;有一方綠洲,可以使身心放飛逍遙——這就是天鵝洲。天鵝洲因形似天鵝抱蛋且洲上有天鵝棲息而得名。
早在春秋時期,天鵝洲就是楚王圈養(yǎng)麋鹿的地方,《墨子》中就有“荊有云夢,犀兕麇鹿?jié)M之”的記載。而起源于200多萬年前的麋鹿,因其“蹄似牛,臉似馬,尾似驢,角似鹿”,俗稱“四不像”,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就是“四不像”的麋鹿。
同大熊貓一樣,麋鹿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經在長江、黃河和東部沿海地區(qū)都有分布。然而,有科學家研究認定,早在1500年前,該物種已在野外滅絕。20世紀初,僅在北京南海子存有大約由120只單體組成的種群。之后,所有這些麋鹿都死于洪水和戰(zhàn)爭,標志著該物種在中國滅絕。 所幸的是,早在1865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阿爾芒·戴維來中國時發(fā)現了麋鹿,并將少量麋鹿運往歐洲飼養(yǎng)。1985年,在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下,麋鹿回到故國,重回南海子故園居住。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物種,1991年10月,國家批準成立湖北石首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qū)。1993年10月,首批30頭麋鹿投放到保護區(qū)內;1994年12月,第二批34頭麋鹿運抵天鵝洲。20年來,麋鹿在天鵝洲自然保護區(qū)內成功實現了自然放養(yǎng)并恢復野生,種群由64頭發(fā)展到逾千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2006年6月,石首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中國麋鹿之鄉(xiāng)”稱號。
在天鵝洲,除了天上飛翔的天鵝、陸地奔跑的麋鹿,還有水下遨游的白鰭豚和江豚。
白鰭豚是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同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生活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干流中,被譽為“長江女神”、“東方美人魚”。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就是1992年10月經多國專家論證后,由國務院正式批準的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自然保護區(qū)內近十年已難覓白鰭豚蹤影,有關部門已經宣布白鰭豚處于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在天鵝洲保護區(qū)僅存2頭白鰭豚標本。令人欣慰的是白鰭豚的姊妹品種長江江豚這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還在水下游弋,只不過存量已呈減少之勢。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極瀕危動物;2013年列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專家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最快可能在未來10年左右消失,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白鰭豚物種。
江豚、麋鹿、天鵝,“水陸空”皆是風景,天地物一片和諧。
乘“勢”而為堤防興
踏訪石首,難忘在水中游弋的江豚、在草地奔跑的麋鹿、在藍天翱翔的天鵝,更應該記住的還有保護天鵝洲美麗景觀、保護石首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荊南長江干堤和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石首分局的堤防人。
創(chuàng)修于宋元、形成于明清、加固于21世紀初葉的石首長江干堤全長94.5公里,是國家二級堤防,鄂南湘北的重要防洪屏障。
一度在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組織的年度管理考核中排名墊底的石首分局,從2007年起以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落實管理責任、改革考核辦法為抓手,借創(chuàng)建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之勢,奮起直追。
“經費預算化,傾斜工程維護;管理貨幣化,實行按勞取酬;檢查制度化,強化責任意識;評比公開化,體現公正原則;責任連鎖化,鎖住機關職責;結賬硬性化,彰顯績效優(yōu)先”,“六化”管理制度將堤防管理各個時期、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和責任層層細化分解,每個崗位都賦予相應的責任,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標,使堤防管理工作逐漸步入了良性發(fā)展軌道。分局班子成員每周帶班上堤例行巡查1次,管理科工作人員每周巡查2次,水政監(jiān)察人員每周巡查3次。巡查中的所見、所想、所觸都必須如實填寫巡查記錄,并承擔檢查和督辦責任;堤管員對“六化”辦法、考核標準及內容耳熟能詳,每日至少巡查2次,每2天拾牛糞1次,每3日清掃堤面1次,每半月全面除雜1次,是必做的“農活”。80多名一線堤管員按照“農活經”,用辛勤的汗水,植樹鋪綠,以堤為伴,以綠為榮,換來了石首長江堤防的滿目蔥蘢。連續(xù)8年,石首分局河道堤防管理工作在荊州市8個分局考核中名列第一。2014年5月以高分通過了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驗收,成為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主持驗收的專家組組長評價說: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國家級水管單位中管轄堤防最長的管理單位,地毯式的草坪在全國少有,防護林、護浪林多品種綠化潛力無限,堤頂道路暢通無阻,激勵機制深入人心。
面對湖北省河道堤防管理先進集體、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狀”、湖北省文明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等榮譽稱號,石首分局一班人莊嚴承諾:借勢發(fā)展,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