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芹
前些天,一位正在積極準備考研的朋友打電話給我,問我能不能以后每周抽出點時間來幫她檢查一下學習計劃的實施質(zhì)量。像我這種學渣出身的人,對待一切熱愛學習的同學向來都是懷抱著強烈的欽佩,因此少不得一口答應下來。
原以為她僅僅是想更好地鞏固一下每周復習內(nèi)容,再多聊幾句,事情的起因竟讓我有點意外了。因為她告訴我,前兩天她讀了一本關(guān)于拖延癥的書,因而觸目驚心地發(fā)現(xiàn)自己有著嚴重的拖延癥。盡管她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明確知曉了弱點所在,仍然對獨立改正這個毛病缺乏充足的信心,因此,她希望得到外力的監(jiān)督與激勵。
又是拖延癥,聽著挺耳熟吧?最近還真是覺得這位拖先生有點兒無處不在的意思。只是,我自己鮮少與人談及這個話題。首先人性本身就具有諸多的弱點,再優(yōu)秀的人也無法回避其所有,對普羅大眾而言,相對的意志薄弱在所難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更是寥若晨星。反正都已經(jīng)有這癥那癥的一大堆在身上了,再多發(fā)現(xiàn)幾種也無傷大雅吧。
這樣的想法當然是過于消極了。從理論上來講,對于我們自身那些業(yè)已被看清且足夠痛恨的缺點,自然應該盡力去消除。不為什么大道理,僅僅因為人人都有心向往之的境界,而那樣的境界,通常都需要歷經(jīng)某些艱苦,克服無數(shù)的困難才能達到,而放任自流的后果,你比別人更懂。
那么問題出來了,為什么幾乎人人都希望變得更令自己滿意,但多數(shù)人的“想”與“做”卻總是遙遙相望,有時甚至遠得簡直要令人絕望呢?
不能說人們想變得更優(yōu)秀的愿望是不真誠的吧?不能說人人都不曾努力去嘗試過吧?有些過于宏大的夢想當然并不那么以個人的努力為轉(zhuǎn)移,但論到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的很多具體的事,如果“想”與“做”之間的距離能夠相對地短一點兒,一般情況下,自我滿意程度是會越來越高的。
其實,客觀地來看“想”與“做”各自的位置,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知識的累積,隨著對世間萬物看法的不斷調(diào)整,我們的期望也是不停變化著的,這些并不需要客觀的努力,需要我們努力的是改善“想”與“做”的關(guān)系??s短距離是一種改善,消除因為長期互不相干而產(chǎn)生的潛在的敵意,更是一種改善。
首先,足夠強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種動力。我們常??梢钥吹揭恍┻@樣的人,他們對大部分事情都不夠努力,雖然他們也在乎那些事,但就是無法真正投入地取得效率,但對某一件他們特別熱愛和特別能帶來成就感的事情,卻具有天然的壓倒一切的堅強意志。因此,當意志足夠強的時候,“想”和“做”就能相濡以沫,互為優(yōu)勢了。
所以,當我們覺得某些小事(比如按時起床、每天跑步、保持健康飲食),很難真正做到和堅持時,與其沮喪和對自己不滿,不如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的愿望到底有多強烈,然后以愉悅的心情去做。滿含苦情的堅持往往會消耗太多我們原來就不夠堅強的意志。哪怕你能感受到一次“想”與“做”于電光火石之間握手言和的美妙,那么讓雙方保持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距離就不再那么難了。
要么做正確的事,要么承擔相應的后果。這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識,當你討厭那些不良后果的強烈程度超過了懶惰與放任帶來的短暫的輕松與釋放感,“想”與“做”的距離就由你來掌控了。
像文章開頭那位朋友一樣找一個同行者來監(jiān)督與激勵自己,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大家都比較要面子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