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博
有時當工作推進不順時,有的干部會聲稱,“不是我們沒努力,都怪機制不健全”;促進發(fā)展出現(xiàn)失誤時,有的人會辯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強力推進時,有的則振振有詞,“先得建立完善制度”。在這些人眼中,任何問題討論到最后,都可以歸結為制度問題。制度成了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毋庸諱言,有些工作沒有做好,確與制度、機制不完善有關。但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會完美無缺,動輒歸咎于制度沒有意義。事實上,問題的發(fā)生總有多方原因,有些涉及“本”,有些則只關乎“標”;有些是“天災”,有些則是人為。更何況,制度都是靠人執(zhí)行的,說到底每個人也是制度的組成部分,只有經(jīng)過個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會日臻完善。
令人擔憂的是,制度問題已成少數(shù)干部慣用的擋箭牌,甚至“拿制度開涮”成為一些人所謂搞好團結的秘訣——說得義正辭嚴,誰都不痛不癢。其實,很多問題的癥結本來很清楚,或因能力不足、創(chuàng)新不夠,或因責任缺失、不敢擔當,或因精神萎靡、不思進取。但一把原因引向制度,問題就說不清了,責任就道不明了,正所謂“具體變一般,責任全無關”。這種動輒歸咎于制度的實質,是一種推卸責任、轉移矛盾的伎倆,是私心作祟、怯于擔責的表現(xiàn)。它幫才具平庸者遮蓋了缺陷,替“為官不為”者找到了借口,甚至逃避了原本是個人的責任。若任由如此“太極手”風行,必然問題成堆、矛盾叢生。
“一具體就深入”。毛澤東同志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從具體上找原因,就是踏踏實實、直擊要害。根據(jù)問題的性質、大小、輕重,分清主次,分出層級:哪些是體制機制弊端帶來的?哪些是責任缺失帶來的?哪些是條件不具備帶來的?是制度缺位決不遷怒個人,是個人問題也不應埋怨制度,明晰是非,厘清責任,這樣才會汲取教訓、以利前行。
“為官避事平生恥”。是否敢于擔當,彰顯了一個干部的器局。面對挑戰(zhàn),多些建設性心態(tài),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動尋求破題之策;面對失誤,多些“攬過不攬功”的胸懷,從自身找原因,主動擔起責任。抱持這樣的態(tài)度和氣度,再難的困局也會有破解之法,進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和干事環(huán)境。(據(jù)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