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清,王海華,黃占源
(江西煤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白源煤礦,江西 萍鄉(xiāng) 337039)
白源煤礦為江西煤業(yè)集團主力礦井之一,主要開采三疊系上統安源組紫家沖段82煤層,煤層傾角7°~55°,平均31°。煤層厚度0~12.6m,平均3.8m(含夾矸)。煤層直接頂為深灰色細砂巖,厚1.3m;老頂為灰色細砂巖與粉砂巖,厚度20~25m。直接底為0.1~0.3m 深灰色頁巖,老底為灰黑色粉砂巖夾薄層狀細砂巖,厚度為6~10m,其下為厚5~18m 灰色礫巖,該礫巖巖性較好,主要分布在82煤層底部10~30m 范圍內,白源煤礦主要運輸巷基本布置在此巖層中。
1)31810工作面位于礦井二水平301采區(qū)西翼邊界,工作面北起205采區(qū)2587工作面采空區(qū),南至2588工作面采空區(qū),西鄰2589工作面采空區(qū),東靠301采區(qū)3188工作面采空區(qū)。工作面標高-490 m~-467 m,距地表約620m。工作面走向長205m,傾斜長65m,采用走向長臂后退式采煤法,單體液壓支柱及鉸接頂梁支護,爆破落煤,全部垮落法頂板管理,工作面采高2m,最大控頂距3 m,最小控頂距2m。該工作面作為二水平西大巷保安煤柱一直未開采,2011~2012年重新施工二水平西改大巷后決定開采該保安煤柱。
2)二水平西大巷位于31810工作面順槽北西翼20~30m 處,距工作面垂直高差7~15m(見圖1)。巷道原采用2.8m×2.8m 錨網梯噴半圓拱支護,由于受原3188工作面開采影響,巷道變形嚴重。重新削修后,局部地段采用2.6m×2.6m U 型金屬棚支護,其余采用2.4m×2.4 m 梯型金屬棚支護。
圖1 31810工作面傾向剖面
考慮31810工作面開采會對二水平西大巷造成較大影響,通過礦壓觀測,達到如下目的:掌握31810炮采工作面礦壓顯現規(guī)律;確定工作面回采對底板大巷的影響;分析底板巷道支護方案的合理性,為今后巷道支護方案優(yōu)化及工作面跨大巷開采提供可靠依據。
工作面走向長205m,設計在二水平西大巷布置18個觀測站(見圖2),觀測站采用十字布點法,每個觀測站布設4個觀測點,一對布設在巷道頂底板中線位置,觀測頂底板相對移近量;2個布設在巷道兩幫腰線位置,觀測巷道兩幫相對移近量。采用5m 鋼卷尺每星期定期對各觀測站測量一次,巷道變形量較大時每2天觀測一次。
圖2 31810工作面平面
31810工作面從2012年12月開采至2013年7月21日結束,礦壓觀測從2013年1月~2013年10月底結束,巷道頂底板最大移近量175mm(見圖3),兩幫最大移近量44mm,礦壓顯現基本趨于穩(wěn)定。工作面開采對巷道的影響在可控范圍,未影響底板大巷的正常運輸與通風。從各觀測站變形數據分析,得出了部分礦壓顯現規(guī)律。
圖3 31810工作面礦壓曲線
從最大變形站11#、12#觀測站分析,工作面開采至距觀測站大于35m 時,礦壓顯現較小,頂底板日最大移近量小于2mm,兩幫基本無變形;當工作面推進至距觀測站0~35m 時,受工作面超前支撐壓力影響,巷道下沉速度增大,底鼓變形嚴重,巷道兩幫底角失去約束,內移傾斜,誘發(fā)兩幫失穩(wěn),導致整個觀測站加劇變形,頂底板日最大移近量達到8mm,兩幫日最大移近量4mm;當工作面推進跨過觀測站10m 時,工作面老頂基本充填滿采空區(qū),巷道變形逐漸穩(wěn)定(見圖4)。同時,整個觀測站變形值基本在工作面推進前后2個月內完成。
從圖4觀測點沿工作面推進方向礦壓數據分析,礦壓顯現隨工作面推進速度而變化。因此,今后在同等條件下跨巷開采,加快工作面的推進速度,縮短工作面采煤與放頂的時間間隔,可部分減小工作面頂板下沉量,從而減少礦壓對底板巷道的影響。同時,白源礦炮采工作面對底板大巷的超前影響范圍為0~35m,采用全部垮落法頂板管理,放頂后10m 老塘基本填充滿采空區(qū),對底板大巷的影響也基本趨于穩(wěn)定。根據炮采工作面來壓步距,開采過程中加強該地段底板大巷二次支護,可減小巷道變形量。
圖4 11#、12#觀測點沿工作面推進方向礦壓顯現分布
從觀測站變形數據比較分析,觀測站變形量大小不一,最大頂底板移近量為175mm,最小頂底板移近量僅為3mm。通過現場勘查發(fā)現,15?!?8#觀測站為巖性相對較好的礫巖地段,比10?!?3#觀測站巖性差的粉砂巖地段變形量小;同時,采用U 型金屬棚支護的7?!?#觀測站地段比梯形金屬棚支護的地段變形量小,所以分析認為巷道巖性及支護形式直接關系到礦壓變形量的大小。
因此,根據煤層底板巖性、巷道斷面、支護形式與礦壓顯現的部分規(guī)律,在今后的井巷設計過程中,深入細致地分析地質構造及圍巖穩(wěn)定條件,充分利用圍巖的的天然自承力,可減小巷道圍巖松動破壞,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巷道斷面及支護形式,可將礦山壓力顯現控制在合理的范圍。
由圖5可以看出,15?!?8#觀測站距煤層層間距大于13m,11?!?3#觀測站距煤層層間距小于9m,上覆煤層開采后,15#~18#觀測站比11?!?3#觀測站變形量明顯更小,所以底板大巷距煤層間距越大,開采后對大巷的影響越小。同時,由于受煤層形態(tài)變化影響,當煤層傾角逐漸變大,煤層及頂板呈“凹”狀,工作面采用下山式推進時,受重力影響,“凹”點比“凸”點變形量大,所以18?!?3#觀測站較7?!?#觀測站變形量大,而軸部10?!?2#觀測站變形量最大。
因此,根據大巷距煤層間距與礦壓顯現的關系,將底板大巷布置在煤層底板15m 范圍外可減小上覆煤層開采的影響。同時,根據煤巖層形態(tài)與礦壓顯現的關系,將底板大巷布置在向斜兩翼,會減小巷道礦壓影響范圍。
圖5 31810工作面走向剖面
原3188工作面開采,西大巷平均留設了25m 保安煤柱,但開采后該地段巷道變形非常大,開采后直接影響大巷正常運輸,造成將該地段拱型錨網梯噴支護巷道削修為梯形金屬棚支護巷道,而31810工作面跨巷開采后,該地段巷道的變形未影響到大巷正常運輸。因此,比較分析認為,同等條件下跨巷開采對底板大巷的影響要小于留煤柱開采的影響。
通過本次礦壓顯現分析,得出了炮采工作面開采對底板巷道的部分礦壓顯現規(guī)律,為今后類似條件下工作面跨巷開采提供了有利依據,為礦井、采區(qū)、工作面及主要運輸巷道設計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