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松,王文龍,黃鵬飛,李宏偉,李建明,王 貞,羅 婷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2.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nóng)業(yè)國家重點試驗室,陜西 楊凌712100;3.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712100;4.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 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試驗室,江西 南昌330029;5.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浙江 杭州;6.中國水電顧問集團 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14;7.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00)
道路是土地利用方式之一,道路的形成實際是對原始地貌環(huán)境進行改造的過程。道路使原地面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發(fā)生改變,相關物理性質也發(fā)生較大變化,自然降雨作用下,其土壤侵蝕過程和方式與農(nóng)耕地有所不同[1]。國外學者[2]較早已開始了道路侵蝕研究,認為道路侵蝕是河流泥沙來源之一。道路形成后,經(jīng)過不斷碾壓,入滲率降低,徑流系數(shù)增大,排水系統(tǒng)密度往往較其它下墊面大,道路因易于匯水而常常在其周圍沖刷成溝頭,據(jù)調查,高達58%公路通常直接或間接與河流相接,而公路周圍形成的溝道是主要連接方式之一[3]。隨著道路侵蝕研究的不斷深入,針對不同的公路、鐵路、林區(qū)和礦區(qū)等非硬化和硬化道路,學者們[4]從不同類型道路侵蝕過程、防護措施、防護效益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普遍認為道路侵蝕可以使流域產(chǎn)沙量增加,而采取適當?shù)姆雷o措施可以有效減少道路產(chǎn)生的泥沙量。
由于道路類型復雜多樣,因而道路侵蝕預測研究一直以來進展緩慢,還無法對道路侵蝕進行有效地估算,其原因主要是對相關機理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國內研究主要對產(chǎn)流產(chǎn)沙和防護措施效益進行相關的探討。王貞[5]采用野外放水沖刷試驗分析了非硬化路面產(chǎn)流產(chǎn)沙特征。崔歡虎[6]探討了不同下墊面產(chǎn)流特征,認為道路徑流損失可達80%以上。田鳳霞、劉剛、鄭世清等[7-9]分別通過室內人工降雨或放水沖刷試驗探討了不同雨強,不同坡度和不同植被覆蓋度下植物路產(chǎn)流產(chǎn)沙過程和水動力學特征,認為水力學特征受植物路蓋度影響較大。曹世雄等[10]通過在農(nóng)田田間路面多年種植牧草并進行定點監(jiān)測后認為其侵蝕量可減少54%~78%,并有助于當?shù)鼐坝^生態(tài)的恢復。
綜上所述,有關道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路面的產(chǎn)流產(chǎn)沙特征,而對水力學特征及其相關響應關系研究較少,特別是在開發(fā)建設項目中,煤礦區(qū)非硬化路面的研究顯得更為薄弱。為加強礦區(qū)非硬化路面機理的深入探討,通過野外人工模擬降雨試驗對比分析非硬化路面與原生地面的產(chǎn)流產(chǎn)沙、水動力參數(shù)變化特征及其響應關系,為礦區(qū)非硬化道路水土流失的預測與治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文研究地點為神府東勝礦區(qū)。該區(qū)位于陜西府谷縣西部、神木縣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伊克昭盟)的南部,內有烏蘭木倫河和窟野河流經(jīng)(108°36′—110°45′E,37°20′—39°30′N),屬于水蝕風蝕交錯區(qū)。該區(qū)屬于干旱、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區(qū),年降雨量約在194.7~530.5mm,年際變化較大,且年內分布不均,多暴雨,多集中在夏、秋季,蒸發(fā)量約為降雨量的5倍。土壤以黃土和風沙土為主,結構松散,抗蝕性差,植被覆蓋率低。受大風和暴雨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年平均侵蝕模數(shù)達1.5×104t/(km2·a),易發(fā)生滑坡、崩塌等自然災害。
試驗于2010年8—9月在神東煤田區(qū)神木縣西溝鄉(xiāng)六道溝村一塊撂荒地進行,該地地表植被覆蓋度相近,原生地面小區(qū)保持同一坡度內地面平整并不做任何處理。非硬化路面是在原生地面上經(jīng)過不斷地碾壓而形成的,地表植被不復存在,地面硬度和強度都大于原生地面,采用控制土壤密度的方法人工構筑非硬化路面,先測算多條實際非硬化路面土壤密度范圍(1.60~1.70g/cm3),然后用鐵鍬翻動原生地面20cm深并除去植被,整平后灑水夯實,并分3次分別覆土3~5cm厚度,前兩次灑水夯實,最后一次夯實不灑水并用環(huán)刀法測土壤密度(控制在1.70g/cm3左右),TDR測土壤含水量,達到要求后即可準備試驗。通過過篩分析,試驗地土壤機械組成詳見表1[5]。
表1 試驗地土體物理特性
試驗小區(qū)長寬為3m×1m,四周用40cm寬、1mm厚的鋼板插入地下25cm,地表出露15cm,為防止邊際效應,小區(qū)周圍10cm內處理與小區(qū)內相同,小區(qū)下端設置集流槽。降雨設施采用12根6m,20根3m的6mm鋼管搭設3m高的降雨架,并用防風布包圍四周以防止風對降雨的影響。為保證降雨雨滴達到自然降雨終點速度,試驗采用有壓供水,即利用潛水泵供水從小區(qū)旁8m高處的蓄水箱內直接給降雨噴頭供水,通過壓力表和閥門控制降雨強度。由于試驗地形條件限制,原生地面選擇坡度為5°,10°和18°,非硬化路面坡度為3°,6°,9°和12°,初始降雨強度都設置為1.0,1.5,2.0,2.5和3.0mm/min(數(shù)據(jù)處理時以實際量測為準)。
試驗開始前用塑料布蓋住試驗小區(qū),用量筒呈梅花形測定1min內降雨量,即降雨強度,并采用克里斯琴森系數(shù)CU計算降雨均勻度。雨強達到要求后,揭開小區(qū)遮蓋的塑料布并開始記錄產(chǎn)流時間,開始產(chǎn)流時記下產(chǎn)流時間并接取徑流泥沙樣,測定水深、徑流寬和流速等數(shù)據(jù)。產(chǎn)流后前3min內每分鐘用取樣桶接取一次泥沙樣,高猛酸鉀示蹤法在同一斷面不同水流位置測定3次流速(觀測段為2m),測針法測同一斷面水深3次和尺子測徑流寬3次。產(chǎn)流3min后,每3min重復一次上述過程。單次降雨時間總計45min(產(chǎn)流時間除外),并采用比重瓶法獲取徑流含沙量。
降雨形成的徑流是引起土壤侵蝕的主要動力,對徑流的相關水力參數(shù)進行計算有助于深入揭示非硬化路面產(chǎn)沙的本質。運用水力學相關理論和方法對徑流流速(V)、雷諾數(shù)(Re)、弗勞德數(shù)(Fr)、曼寧系數(shù)(n)、Darcy—Weisbach阻力系數(shù)、水流剪切力(τ)、水流功率(ω)等水力指標進行了計算。
雷諾數(shù)(Re)是水流慣性力與黏粘滯力的比值,是判定水流流態(tài)的重要依據(jù)。Re<500時,水流為層流;Re>2 000時,流水為紊流,計算公式為:
式中:V——徑流流速(m/s);R——水力半徑(m);Vm——含沙水流運動黏滯性系數(shù)
式中:Sv——體積含沙量百分數(shù);d50——懸沙(試驗上用)的中值粒徑(mm);V0——運動黏滯系數(shù)(m2/s),其值根據(jù)所測水溫查水力學表得到。
弗勞德數(shù)Fr是水流慣性力與重力的比值。如果Fr<1,水流為緩流;Fr≥1為急流。計算公式為:
式中:g——重力加速度,取值9.8m/s2。
曼寧系數(shù)n和達西阻力系數(shù)f反映了下墊面對水流阻力作用,計算式為:
式中:J——水流能坡,近似為坡度正切值;h——水流深度(m)。
水流剪切力τ反映徑流對土壤的剝蝕能力,計算公式為:
式中:g——含沙水的密度(g/cm3)。
水流功率(ω)反映了一定高度的水體所具有的勢能,為單位面積水體勢能隨時間的變化率,計算公式為:
2.1.1 流速比較 坡面徑流流速是反映下墊面物理性質的重要水力參數(shù),也是計算其它水力參數(shù)的基礎。在不同坡度、雨強和下墊面等組合處理中,以測得的流速作為各時段平均流速,并對相對穩(wěn)定后的流速取平均值作為全時段的平均流速,根據(jù)雨強、坡度繪制流速變化關系圖(圖1)。如圖1所示,非硬化路面在不同坡度不同流量下的流速均明顯大于原生地面流速,主要是原生地面有植被覆蓋,增大了地表阻力系數(shù),徑流隨坡面流動過程中受植被阻擋,流速相對變緩,而非硬化路面缺乏植被阻礙,流速較大,流速范圍為0.13~0.25m/s,最大流速值較劉剛、田鳳霞等[7-8]裸露土質路面流速偏大,但都在同一個數(shù)量級,主要受土壤密度差異影響。兩下墊面相近坡度(3°與5°,5°與6°,10°與9°,12°與10°)進行流速比較發(fā)現(xiàn),相同降雨強度下,非硬化路面流速是原生地面的2.2~4.2倍,且較穩(wěn)定,可認為相同條件下,兩者的流速比值為一常數(shù),該值不隨坡度、雨強而發(fā)生較大變化,表明現(xiàn)有采用流量和坡度而不考慮下墊面影響推求流速的方法是可行的。非硬化路面和原生地面流速隨雨強增大而增大,但變化趨勢有所不同。原生地面變化平緩,可用二次函數(shù)進行模擬:
式中:V——流速;I——雨強;a,b,c——常數(shù)。
對2mm/min雨強、10°坡度條件下流速修正后模擬表明,各坡度下,決定系數(shù)達到0.91以上。非硬化路面流速隨雨強變化波動較大,隨坡度增大,波動幅度越大,主要是在坡面下部可見細溝、切溝等,由此產(chǎn)生跌水耗能而影響徑流流速。而坡度對流速的變化不顯著,這與Nearing[11]結論相似。
2.1.2 水力參數(shù)隨坡度、雨強變化特點對比 根據(jù)穩(wěn)定后平均流速、水深等相關參數(shù)和公式計算獲取水流剪切力(t)、功率(ω)、弗勞德數(shù)(Fr)、雷諾數(shù)(Re)等水力參數(shù),結果如圖2所示。
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是反映徑流對土壤剝蝕能力的一組水力參數(shù),由圖2可知,同一下墊面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隨坡度和雨強的增大而增大。在坡度較大時,非硬化路面水流剪切力隨雨強先增大后減小,但減小幅度較小,原因是在小雨強下,坡面流以薄層水流運動,隨著雨強的增大,水流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滾波流[12],水流水深不斷變化而不穩(wěn)定,而水面寬度則有所增加,但坡面流不同于明渠水流,水深和水寬數(shù)值都較小,在一定范圍內,水力半徑會有所減小,從而使剪切力偏小。在相近坡度下,非硬化路面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分別比原生地面增大了0.4~9倍,0.8~20倍,雨強越大,增大倍數(shù)越小。
圖1 流速隨坡度和雨強的變化
試驗中,F(xiàn)r均小于1,表明水流為緩流,F(xiàn)r越小,水流流動越緩慢。在同一雨強相近坡度試驗中,非硬化路面Fr均大于原生地面(包括18°坡面),平均增大了66%。非硬化路面Re均大于500,甚至大于2 000,即多數(shù)情況下流態(tài)屬于過渡流,少數(shù)為紊流,并隨雨強增大有增大趨勢。原生地面Re絕大部分情況下在34~400之間,小雨強時低于100,僅在大雨強大坡度時超過1 000,因此原生地面流態(tài)基本為緩流。
非硬化路面和原始路面達西阻力系數(shù)、曼寧系數(shù)均隨坡度增大而增大,但非硬化路面達西阻力系數(shù)變化幅度比原生地面小。非硬化路面達西阻力系數(shù)隨雨強變化不明顯,而原生地面隨著雨強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非硬化路面曼寧系數(shù)是原生地面的10.9%~53.5%,雨強較小時,非硬化路面曼寧系數(shù)大于原生地面,隨著雨強的增大而發(fā)生波動,雨強較大時非硬化路面曼寧系數(shù)低于原生地面,即小雨強時與田鳳霞植物路曼寧系數(shù)比土質路大的結論有出入[7],可能是小雨強時原生地面受植被影響徑流水深比非硬化路面小。
圖2 原生地面(5°,10°,18°)與非硬化路面(3°,6°,9°,12°)水力參數(shù)變化
2.2.1 產(chǎn)沙量和徑流量關系對比分析 非硬化路面屬于土質路面,是原生地面經(jīng)過人畜和車輛碾壓后形成的。其物理性質與原生地面有較大區(qū)別,路面的產(chǎn)沙量也隨著物理特性的改變而相應發(fā)生改變。產(chǎn)沙量與徑流量關系如圖3所示,非硬化路面產(chǎn)沙量隨徑流增大明顯,坡度和徑流量越大,產(chǎn)沙量也越大,產(chǎn)沙量上升趨勢明顯,產(chǎn)沙量和徑流量關系式為:
式中:M——產(chǎn)沙量;Q——徑流量;a,n——常數(shù)。
原生地面產(chǎn)沙量(M原生)明顯比非硬化路面產(chǎn)沙量M非硬少,最大值不超過5kg,相近坡度不同流量下僅為非硬化路面的0.8%~14%,產(chǎn)沙量隨徑流的變化關系同樣可用冪函數(shù)進行模擬,決定系數(shù)在0.94以上,但參數(shù)a比非硬化路面低3個數(shù)量級。
圖3 原生地面與非硬化路面產(chǎn)沙量與徑流量關系
2.2.2 侵蝕模數(shù)與平均剪切力關系對比分析 侵蝕模數(shù)是侵蝕過程單位面積上土壤流失量。分析可知,非硬化路面侵蝕模數(shù)與剪切力之間關系不明顯,各點離散度較大,坐標軸上呈“扇形”較均勻分布,而原生地面分布比較集中,呈“箭”形狀分布,多數(shù)點集中箭頭部分,即剪切力0~10N/m2,產(chǎn)沙量0~1.5kg范圍內,對兩下墊面分別用指數(shù)函數(shù)和二次函數(shù)進行擬合:
非硬化路面擬合式?jīng)Q定系數(shù)R2僅為0.362,而原生地面二次函數(shù)的決定系數(shù)達0.849。由公式(9)—(10)可知,兩者發(fā)生侵蝕的臨界剪切力不同,原生地面的臨界剪切力為1.1N/m2,而非硬化路面結果與實際不符,非硬化路面擬合公式不符合該地面特征。(1)在坡度較大時,非硬化路面水流隨雨強增大,水流以滾動方式流動,水流對地表作用力不均勻,地表易形成跌坑,跌坑形成后對地面的作用力不僅有切應力,還有跌水重力作用,增大了地表產(chǎn)沙量,從而導致擬合結果出現(xiàn)偏差;(2)剪切力采用的是平均剪切力,而非瞬時剪切力。因此原生地面侵蝕模數(shù)與剪切力關系密切,非硬化路面受其它因素影響關系較復雜。
2.2.3 侵蝕模數(shù)與平均水流功率關系對比分析 分析可知,非硬化路面和原生地面水流侵蝕模數(shù)隨水流功率增大而增大,非硬化路面可用二次函數(shù)描述,原生地面可用對數(shù)函數(shù)描述:
從公式(11)—(12)可知,非硬化路面發(fā)生侵蝕時不存在臨界功率,而原生地面臨界值為0.031N/(m·s),結果似乎與部分放水沖刷試驗結論相悖[13],但從試驗過程分析,結論并不矛盾,在非硬化路面上,降雨與沖刷不同,在徑流形成之前就會對地表形成擊濺侵蝕,在徑流形成后,在剪切力未達到臨界剪切力之前徑流不會引起新的侵蝕,那么此時就只對擊濺侵蝕土壤進行搬運,就造成了未達到臨界侵蝕力就造成侵蝕的假象,而原生地面有植被保護,雨滴直接作用不大,主要以形成的徑流侵蝕為主。
2.2.4 侵蝕模數(shù)與動能關系對比分析 坡面侵蝕量大小還與能量有關,坡面侵蝕的過程其實是能量變化過程,而含沙水流的動能大小直接反映水流對侵蝕面的剝蝕能力大小。通過將侵蝕模數(shù)與坡面過程總動能建立關系,有助于對侵蝕量進行模擬和預測。動能采用動能定理公式獲取,即:
式中:Q——坡面全過程徑流總量(m3);V——平均流速(m/s);E——總動能(J)。
分析可知,非硬化路面和原生地面侵蝕模數(shù)隨動能增大而增大,非硬化路面侵蝕總動能明顯大于原生地面,而兩者降雨總動能相同,造成該結果主要原因有:(1)入滲因素。非硬化路面經(jīng)過碾壓,土壤密度大于原生地面,土壤孔隙度低于原生地面,不易形成壤中通路,雨滴降落到地面后不易入滲,主要以坡面徑流形式存在;(2)植被因素。原生地面有植被存在,雨滴在與地面接觸之前首先接觸植被,植被莖葉對雨滴進行攔截,降低了雨滴動能,使最終降落到地面的雨滴能量低于試驗設計總動能。通過二次函數(shù)和線性擬合,非硬化路面和原始路面侵蝕模數(shù)與動能關系分別為表達式(14)—(15)。
通過表達式(14)—(15)分析可知,非硬化路面和原生地面都不存在臨界動能,令E=0,發(fā)現(xiàn)M原生=0.272,M非硬=6.188,即在徑流有初始動能之前就發(fā)生了侵蝕,可以推測是有雨滴直接作用于地面而引起侵蝕,即雨滴擊濺侵蝕,此過程雨滴在降落到地面時具有一定的速度沖量,在與地表作用的瞬間使受打擊的土壤發(fā)生位移。從大小看,M非硬>M原生,說明雨滴對非硬化地面作用遠大于原生地面,結合上述總動能影響因素推斷,結果符合降雨侵蝕實際過程,雨滴對非硬化路面侵蝕作用約是原生地面的30倍。
有關坡面侵蝕量定量描述方面,多數(shù)學者主要從力和功能兩個方向對徑流剪切力、功率和動能進行了探討,具體哪種方式對坡面侵蝕描述結論不一,本研究探討了侵蝕模數(shù)對徑流平均水流剪切力、平均水流功率和總動能響應關系,認為徑流從能量角度描述坡面侵蝕較好,即動能可以較好描述侵蝕模數(shù)與水動力參數(shù)的關系(徑流動能>平均水流功率>平均水流剪切力),結果與劉俊娥[14]坡面片流降雨試驗相似。
(1)通過降雨試驗比較了非硬化路面和原生地面的水動力參數(shù)變化,結果表明非硬化路面與原生地面差異較大。由雷諾數(shù)判斷,在試驗條件下,非硬化路面流態(tài)主要為過渡流,而原生地面主要為層流,但都表現(xiàn)為緩流。非硬化路面水流流速、剪切力、佛汝德數(shù)、雷諾數(shù)和功率均大于原生地面,曼寧系數(shù)、達西阻力系數(shù)小于原生地面。
(2)非硬化路面產(chǎn)沙量隨徑流量增大,而原生地面受地面植被對降雨的影響,產(chǎn)沙量隨徑流量變化緩慢,產(chǎn)沙量僅為非硬化路面的0.8%~14%,因此,減少對原生地面的干擾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3)非硬化路面侵蝕模數(shù)與水動力參數(shù)響應關系與原生地面不一致。非硬化路面坡面侵蝕模數(shù)與平均剪切力、平均水流功率相關性不大,而原生地面與平均剪切力相關性明顯,與平均水流功率不明顯。但總體而言,非硬化路面侵蝕模數(shù)隨動能響應明顯,決定系數(shù)較剪切力和水流功率高,能很好地描述降雨侵蝕過程,即非硬化路面侵蝕模數(shù)對水動力參數(shù)響應的強弱關系為:徑流動能>平均水流功率>平均水流剪切力。
[1] 張科利,徐憲利,羅麗芳.國內外道路侵蝕研究回顧與展望[J].地理科學,2008,28(1):119-123.
[2] Fransen P J B,Phillips C J,F(xiàn)ahey B D.Forest road erosion in New Zealand:Overview[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01,26(2):165-174.
[3] Nyssen J,Poesen J,Moeyersons J,et al.Impact of road building on gully erosion risk:A case study from the northern Ethiopian Highland [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02,27(12):1267-1283.
[4] Carr W W,Ballard T M.Hydroseeding forest roadsides in British Columbia for erosion control[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0,35(1):33-35.
[5] 王貞,王文龍,羅婷,等.非硬化路面侵蝕產(chǎn)沙規(guī)律野外模擬試驗[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0,26(12):79-83.
[6] 崔歡虎,閆翠萍,靖華,等.黃土丘陵區(qū)不同下墊面降雨產(chǎn)流與蓄水窖工藝技術[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4,20(2):101-104.
[7] 田風霞,劉剛,鄭世清,等.草本植物對土質路面徑流水動力學特征及水沙過程的影響[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0):25-29.
[8] 劉剛,鄭世清,田風霞,等.坡度與降雨強度對植物路路面侵蝕動力參數(shù)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9,3(4):44-49.
[9] 鄭世清,田風霞,王占禮,等.植物路與土質路產(chǎn)流產(chǎn)沙過程的比較試驗[J].泥沙研究,2009(4):1-6.
[10] 曹世雄,陳莉,高旺盛.在黃土丘陵區(qū)土質路面種草[J].生態(tài)學報,2005,25(7):1754-1763.
[11] Nearing M A,Simanton J R,Norton L D,et al.Soil erosion by surface water flow on a stony,semiarid hillslope[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1999,24(8):677-686.
[12] 張寬地,王光謙,呂宏興,等.模擬降雨條件下坡面流水動力學特性研究[J].水科學進展,2012,23(2):229-235.
[13] 羅婷,王文龍,王貞,等.非硬化土路土壤剝蝕率與水動力學參數(shù)分析[J].人民黃河,2011,3(4):96-102.
[14] 劉俊娥,王占禮,高素娟,等.黃土坡面片蝕過程動力學機理試驗研究[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2,28(7):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