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象洋
A市金口實業(yè)有限公司一年一度的勞動競賽活動又要開始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報名也很踴躍。為什么呢?“獎金有一千多快呢!”原來,大家都是沖著冠軍的獎金來的。最初公司考慮的是通過競賽來提高員工的操作技能,提升員工改進工作方法的積極性。實際上,實施了五六年之后,這個活動慢慢地變味了。目前,這個活動從某種意義上成為給員工提供獎金的說法。所以,公司上下對這個活動很積極。面對這個現狀,公司陳總很無奈。
自從去年上海參加了一次知識生產管理研修班后,陳總數次邀請主講老師來講課。知識生產管理的理念很新穎。老師主張不要把知識作為倉庫來使用,而是將知識作為原料,建立知識生產的“流水線”。無論是一個創(chuàng)意還是一個問題,都可以通過這個“流水線”快速地產生完整的方案,來實現這個創(chuàng)意或者解決這個問題。建立這個流水線,第一步就是建立一個模式庫。所謂模式,就是在某一種特定的條件下解決某一個問題的某個方法。美國建筑學家亞歷山大通過對模式進行抽象化處理,將模式變成了一種類似于自然語言的“詞匯”,通過這些詞匯,利用建筑的規(guī)則,形成了進行建筑設計的模式語言。這種思維方式首先在軟件領域獲得巨大的應用。目前,模式語言已成為軟件設計的主要思想。
將這個思想引進了管理領域,組建了“模式語言管理”。知識生產管理就是將模式語言管理思想引入到知識管理領域,突破了單純地對知識進行倉庫式管理的思路,進而開始對知識按照方法、結構、表征進行分類,并分別進行模式化、模板化、數據化,對生產的過程進行標準化和平臺化,從而通過“知識組裝”完成方案的快速“生產”。這個思路引起陳總很大的興趣,因為公司里面問題一大堆,問題積壓非常嚴重。所以,陳總回到公司后,很快就成立了以CIO魏凱為組長的項目組,依托公司的信息平臺,來建立公司的知識生產“流水線”。魏凱在金口公司,算是腦子特能跟得上老板思路的那種人。他提議,我們能不能通過大規(guī)模的進行技能競賽,獲得基本的模式庫,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構建生產過程中的知識生產管理框架呢?
陳總當即詢問魏凱的思路。魏凱就自己的這幾天的思考跟老板做了闡述。競賽對員工的價值,似乎僅僅表現在這一千多塊錢的獎金上。而且,也沒有必要告訴他公司想要什么。活動只是確定一個規(guī)則,員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最高品質的產品。數量最多,品質最優(yōu)的獲勝。但對于公司,這個價值是過程價值。這個過程,直接展示了整個流程中的問題,并直接展示了新的工作方法,從比較中表現出了各個工作方法的優(yōu)點與缺點。通過對這個過程的思考與整理總結,將會對流程的優(yōu)化和作業(yè)方法的改進,具有重大的價值。這個價值,遠遠超過了這一千多塊錢的意義。同時,這也意味著,離開了這個過程,離開了對過程的記錄與思考,這個競賽將變得毫無意義。離開了這個過程,這個競賽將花費一千多塊錢的成本,但不能為公司創(chuàng)造一分錢的價值。原來的競賽,問題就在這里。
這讓陳總很高興,他順手就給魏凱布置了一個任務:“我認識到了,競賽絕對不是‘平淡工作中的一點鹽,而是對整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進行有效提升的‘方法產生器。你接下來要拿出一個方案來,完成我們的這個‘產生器。
這句話說來簡單,但究竟如何完成這個“對工作效率和質量都能有效提升的方法產生器”,魏凱心里確實沒有底。究竟是怎樣安排競賽?怎樣安排人?挖掘什么知識?挖掘出來的知識怎么處理?這一連串的問題讓魏凱陷入了沉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