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姜家營 李猛 (中油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廠 河北 滄縣 061035)
官1斷塊位于孔東斷層下降盤,為一被斷層復雜化的背斜構造。主要含油目的層為孔一段的棗Ⅰ、Ⅱ、Ⅲ、Ⅳ油組??滓欢?面積1.9km2,地質儲量492×104 t;沙二段:面積0.2km2,地質儲量23×104 t??刹蓛α?50×104 t,采收率30.7%,含油層系多、非均質嚴重,平面和縱向儲層物性差異大,剩余油分散。
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來說,要做好挖潛,必須首先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規(guī)律,通過綜合運用油藏數(shù)值模擬技術,結合相應測試成果和油藏工程分析,系統(tǒng)開展剩余油潛力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綜合分析認為官1區(qū)塊的剩余油分布有:注采不完善型、斷層邊部型、未補開油層部位型、差油層控制型等四種類型,其中以注采不完善型、斷層邊部型為主。因此重點以挖掘平面剩余油為主。
(1)治理對策制定
根據(jù)剩余油分布特點,立足構造精細解釋,確定如下對策。
潛力富集區(qū)部署新井,挖掘斷層變化帶來的潛力;官1斷塊經過對高部位構造、儲層及剩余資源量的深化研究,其棗ⅡⅢ油組剩余儲量30萬噸,具備調整挖潛的潛力,部署新井6口,投產平均單井產量8噸,綜合含水61.2%。,累產油已經達到2.3萬噸。在斷層夾角、砂體邊部及局部構造高點實施老井側鉆,挖掘剩余油,投產側鉆井2口,投產平均單井產量7噸。
(1)轉注改變液流方向,提高水驅波及體積
轉注高含水油井,實現(xiàn)液流逆向,官1斷塊通過加強注采井網完善和平面層間剩余油挖潛,區(qū)塊年注水量由5萬方提高到10萬方,年產油由3.2萬噸上升到4.5萬噸,自然遞減由17.5%下降到9.8%。
(2)多輪次調剖與周期注水相結合,改變地下滲流場,擴大波及體積
雖然官一北塊油層動用程度達到70.5%,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相對吸水率<3%和不吸水層比例達44.68%,主體部位雖然剩余油富集程度較低,但含油飽和度仍然在33%以上,局部甚至超過50%,因此仍具備進行層間、平面治理挖潛的空間。通過治理官1斷塊,水驅特征曲線預測水驅采收率從42%上升到42.5%,增加可采儲量2.5萬噸。
注水開發(fā)油田,受認識手段和技術條件限制,遺留了不少水淹層。隨著油田開發(fā)深入,這些水淹層逐漸成為層間產量接替目標,但由于水淹層產水率難以確定,一直制約著水淹層的有效利用。通過低阻水淹油層普查,官9-13-4井區(qū)zⅢ-3-4砂體剩余油飽和度高,有注無采,根據(jù)產水率圖版計算該砂體含水68%,補開后初期日增油3.3噸。
圖1 官1斷塊無因次注入模板
通過對剩余油的認識挖潛,官1斷塊可采儲量增加2.2萬噸,采收率提高2%,斷塊開發(fā)形勢基本穩(wěn)定。
油田開發(fā)經驗表明,打加密調整井仍然是增加儲量動用程度、開采剩余油、保持油田穩(wěn)產、改善水驅效果最為有效的方法。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剩余油研究,地質認識是基礎,動態(tài)分析是方法,動態(tài)監(jiān)測是手段,描述潛力是核心,合理挖潛是目標。
[1]陳元千.一種新型水驅曲線關系式推導及應用[J].石油學報,1993,14(2),65-73.
[2]張昌發(fā)(編著).統(tǒng)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