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公的出身及其所受西周禮制的影響對其政治生涯的影響是巨大的,因而隱公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他對于周朝的禮制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對于他的政治生涯又有怎么樣的影響,這都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guān)鍵詞]隱公;出身;周朝禮制;攝政;政治命運
有關(guān)魯隱公的研究從古至今,數(shù)不勝數(shù),但大多都集中于對“鄭伯克段于鄢”、“石碏諫寵州吁”、“臧僖伯諫觀魚”等具體事件的討論。而對于隱公其人的研究少之又少,對隱公其人作出的斷定也是寥寥無幾。然則,西周禮制對于隱公的政治生涯的影響是巨大的。隱公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是這樣的人,他對于周朝的禮制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對他的政治生涯又有怎么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探討、分析的。因此筆者不揣固陋,力圖在前賢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試做梳理論證,以求教于方家諸正。
一、隱公其人
魯隱公名息,又作息姑,謚號隱公,是魯惠公的庶長子,于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2年在位。據(jù)《左傳》記載:“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盵1]按照當(dāng)時周朝的傳統(tǒng)禮制,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由于周王室的衰敗,諸侯國實力不斷加強,逐漸視周王室的統(tǒng)治地位于不顧。同時,為了制約他國、稱霸諸侯,各諸侯國不斷改進經(jīng)濟制度、增補政治制度,周朝的禮樂制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周朝逐漸衍生出“立嫡以長,無嫡立長”的新的繼承制。然而在《左傳》中:“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盵1]但隱公并沒有成為太子,只是攝政稱公,以用來供奉當(dāng)時年幼的桓公。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鑒周公攝政之例,是乎周禮的。
正是在這種歷史發(fā)展趨勢下,隱公登上歷史的舞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隱公日后的政治生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為按照當(dāng)時嚴格的禮制,隱公是完全沒有這種機會。當(dāng)然隱公也確實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即位以后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恢復(fù)與交惡國家的關(guān)系。據(jù)《左傳·隱公元年》記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盵1]杜預(yù)注曰:“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彪[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冬,紀(jì)子帛、莒子盟于密,魯故也?!盵1]楊伯峻先生注曰:“紀(jì)子帛,杜預(yù)以為即紀(jì)裂繻,子帛為其字。杜預(yù)又據(jù)《左傳》‘魯故也之文,以其與莒子盟,為調(diào)解魯與莒間不睦,故比之魯大夫,列其名于莒君上。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wèi)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于清。”[1]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年) 是隱公外交史上成就最大的一年,在他的帶領(lǐng)下,魯國與兩個有舊惡的大國鄭、齊棄惡從好,“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盵1]“夏,盟于艾,始平于齊也?!盵1]至此,魯國基本改變了惠公末年時外患重重的局面,也進一步提升了隱公在國民與諸侯之間的聲望。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 九月,“公及莒人盟于浮來,以成紀(jì)好也”[1]。
第二,進一步加強與交好國家的聯(lián)系。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邾子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于邾,故為蔑之盟?!岸甏?,公會戎于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同年“戎請盟。秋,盟于唐,復(fù)修戎好也,且還采取聯(lián)姻方式,鞏固聯(lián)盟。同年,“九月,紀(jì)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隱公七年(公元前714年)“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jié)艾之盟也?!?/p>
第三,利用有利時機提高自己在國人及諸侯中的聲望。隱公六年(公元前715年)“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于宋、衛(wèi)、齊、鄭,禮也。當(dāng)時周王室雖然已經(jīng)衰敗,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能力,但周王仍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隱公此舉鞏固和提高了他在周王室及諸侯中的聲望。
隱公即位后采取一系列靈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周邊各國通好,一方面為魯國的穩(wěn)固發(fā)展取得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另一方面使自己的統(tǒng)治得到了諸侯的肯定。然而隱公并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史記·世家》曾記載有關(guān)隱公對攝政的看法:“有先君命,吾為允少,故攝政。今允長矣,吾方營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2]隱公大有讓位于桓公的想法,大多數(shù)人也因此會認為隱公是位讓國之賢君,晉代的杜預(yù)在《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中說:“《春秋》何以始于魯隱公?答日: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己跗鋾r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弘宣祖業(yè),光啟王室,則西周之美尋,文武之跡不墜。是故因其歷數(shù),附其行事,采周之舊,以會成王義,垂法將來。”[3]從這一段話中,不難看出,杜預(yù)對于隱公是持以肯定態(tài)度的,那么以后也有不少人贊同杜預(yù)的這種說法。然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隱公是其謚號,那么按“謚法”中“不尸其位曰隱”的說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世對魯隱公的總體評價:執(zhí)政平庸,但沒有野心。與其說隱公沒有野心,不如說是隱公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所受的禮制熏陶所決定,《左傳》中有記載:“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妻之”[1]對于惠公的這種行為,隱公沒有反抗,只是默默的接受,隱公的處境不言而喻。
二、隱公之于周朝禮制的態(tài)度
魯國,作為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是周朝著名的禮樂之邦。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封少昊之虛曲阜于其弟周公旦,稱之為魯公?!妒酚洝な兰摇分杏涊d:“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之后除之,故遲!”[2]由此魯國受周朝禮制影響是非常深的,作為攝政公的隱公自然也是深受其影響。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隱公對于其繼承君位的態(tài)度上:公子揮建議隱公除掉公子允自當(dāng)君王時,魯隱公聽了卻非常驚訝地說:“因為桓公年紀(jì)太輕我才攝政。我將把君位授給桓公。派人去營造菟裘的官室,我將要告老退休了。”[5]由此可見,當(dāng)隱公當(dāng)聽說要弒殺魯桓公時,第一反應(yīng)是非常驚訝的。因為根據(jù)周朝禮制,桓公是嫡長子,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繼位者,而自己不過是繼室所生之子,他不過是暫代王位而已。據(jù)《左傳》記載:“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薄盎莨耙?,有宋師,大子少葬故有闋,是以改葬?!庇梢陨鲜妨峡梢缘弥?,惠公生前雖然立了太子,但太子太年少,還沒有能力治理國家,而他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隱公卻已成年?;莨砟?,與宋、齊等國交惡,惠公死后周圍諸侯虎視眈眈,想分一杯羹。新喪的魯國為了自救效仿自己的先人周公旦攝政輔助成王之舉“共令息攝政”帶領(lǐng)魯國走出困境??梢婋[公攝政是魯國人至少是得到大多數(shù)魯國卿大夫贊同的。
通過這些資料總體來說,隱公對于周禮是遵從的。不管是出于政治策略還是國家之大局,隱公都是從周禮出發(fā),來做事的。當(dāng)然,仔細閱讀《左傳》隱公又有一系列不符合周禮的做法,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臧僖伯諫觀魚”。魯隱公五年春,隱公又不顧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大老遠地非要跑到邊境棠地去看捕魚,按當(dāng)時禮法,打魚是賤業(yè),身為諸侯王去看這個熱鬧,與身份地位是十分不妥的,何況還是不遠萬里跑到邊境去看熱鬧,所以《春秋》曰:“公矢魚于棠”。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說,隱公不管是出于他的政治策略還是從他的出身而言,他對于周禮的熟知程度都是不容置疑的,他為何還執(zhí)意要去觀魚?在《左傳》中還有這樣的記載,隱公四年“公問于眾仲曰:衛(wèi)州吁其成乎?在這里隱公為何要去問,難道是有所期望。州吁,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其母亦為妾,公元前719年弒兄即位,同隱公同為妾所生。隱公在這時問,難免會讓人心生疑問,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猜測。隱公在問時,是否也同州吁一樣,也有想稱王的念想呢。這都是值得探究的。
正是隱公一方面受西周禮制的影響,另一方面,隱公在攝政的過程中,由于只是攝政并非真正的公,因此在他執(zhí)政的過程中,他也曾作出一系列努力,如《左傳》中記載,隱公生母葬禮、死后的稱謂等,這里不再詳細引用,只是又是歸結(jié)于隱公其獨特的出身和所受的文化熏陶之影響,我們說這也是隱公最后命運的根源。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M].北京:中華書局,2003.
[4]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
[5]李宗侗.春秋左傳今注今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然然 ?(1988.2-),女,山東泰安,煙臺大學(xué)中國學(xué)術(shù)研究所2013級考古學(xué)及博物館學(xué)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