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達(碩士研究生)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 150025
試析美國早期對外政策性質(zhì)
——以門羅主義主義為例
劉瑛達(碩士研究生)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 150025
一戰(zhàn)以前美國重要的外交政策主要以孤立主義為主,但也有“門羅主義”和“門戶開放”政策等根據(jù)不同時期和不同形式所指定的特定對外政策,這些政策都對美國后來的外交政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之間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本文將試著對門羅主義進行淺嘗輒止的分析。
美國;對外政策;性質(zhì);門羅宣言;門羅主義;殖民
美國歷史環(huán)境決定了美國早期的外交政策,而美國早期外交政策持續(xù)影響到了美國當代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態(tài)度。在美國的對外思想與對外政策研究中,世界上大多數(shù)學者與研究者都將關注的目光投放到了保守外交思想研究上,尤其是近幾年,國內(nèi)外學者對美國早期門羅主義的研究愈加頻繁和深層,并獲得了不小的研究戰(zhàn)績與成果。下面,文章以門羅主義為例,對美國早期的對外政策進行研究,著重論述門羅主義所堅持的對外政策性質(zhì)與思想。
1、門羅主義的含義
門羅主義起于1823年,由美國總統(tǒng)提出。1823年,門羅提出美羅宣言,表示今后歐洲列強不得再將已經(jīng)獨立的美洲大陸當做殖民的對象,歐洲列強不得再軍事或行政干涉美洲大陸的內(nèi)政。它還宣稱,從此后起,已經(jīng)獲得獨立的美洲大陸也不會對歐洲列強的內(nèi)政進行干涉,對于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甚至是利益之爭,美洲大陸也將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不干涉也不參與。這便是由美國第五任務總統(tǒng)詹姆斯?門羅所提出的門羅宣言,自后形成門羅主義。盡管門羅主義在當時并未得到太多的反響,但在19世紀以后,門羅主義卻被美國再次加以強調(diào)和重視。
2、門羅主義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提到門羅主義就不得不提到門羅宣言,“門羅宣言”是在歐洲大國試圖干涉美洲的形勢下提出的。歐洲戰(zhàn)爭被武裝的和平所代替,在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俄,普,奧組成以復辟封建統(tǒng)治與殖民者度為宗旨的“神圣同盟”(1818年法國加入)。當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取得勝利,開始建立一系列共和制度的民族國家時,法國與俄國以“神圣同盟”的名義策劃進行干涉,以便實現(xiàn)這些大國對美洲的擴張。
法國試圖把革命的拉丁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其政策是,在新世界建立一群受波旁王朝統(tǒng)治的君主制國家,讓他們與法國保持聯(lián)結。沙俄的意圖最為直接,就是擴大其在美洲的領地。18世紀上半葉,沙俄殖民者涉足美洲。1799年,沙皇政府批準建立俄美公司,授予其壟斷貿(mào)易權利與北緯55度以北廣大領地的管轄權。1810年,俄美公司在加利福尼亞開辟第一個移民區(qū)。1812年,俄國同剛登上王位的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訂立西俄同盟。1818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剛剛宣布獨立,俄國便試圖讓西班牙政府承認俄國對加利福尼亞的所有權,以便為合并這一地區(qū)制造合法根據(jù)。1821年9月,沙皇發(fā)布《白領航海敕令》,把俄屬美洲的領地沿太平洋海岸向南推移到北緯51度。英國反對神圣同盟的干涉,他不愿看到俄法在美洲實力的擴大,從而改變拿破侖戰(zhàn)爭后形成的歐洲均勢。英國的目的是把美洲變成其商品市場和投資地區(qū),以自己的經(jīng)濟控制取代西班牙在美洲的統(tǒng)治。
18世紀末到19世紀20年代,經(jīng)過獨立運動,拉美大部分地區(qū)擺脫了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tǒng)治,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在拉美獨立運動接近勝利的時候,美國第五屆總統(tǒng)詹姆斯?門羅于1823年12月2日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提出了美國當時的對外政策。門羅咨文宣稱:“(神圣)同盟諸國的政治制度與美洲的制度本質(zhì)上不同”,美洲和歐洲是兩個不同的體系,這就是作為美國對拉美政策的理論基礎的“美洲體系原則”?;谶@一原則,咨文進一步宣稱:歐洲國家“把它們的制度伸張到這個半球的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圖,對我們的和平和安全都有危害,我們不曾干涉過任何歐洲國家的現(xiàn)存殖民地或屬地,而且將來也不會干涉”。門羅咨文認為, 對于那些獲得獨立并且已為美國承認的美洲國家,任何歐洲國家進行的干涉,是“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xiàn)”。這種“不干涉原則”有利于維護美洲國家的獨立?!胺侵趁裨瓌t”是針對英俄兩國在北美俄勒岡殖民地活動提出來的。門羅主要包括三項基本原則:“美洲體系原則”、“互不干涉原則”和“非殖民原則”。
門羅主義當時在防止神圣同盟對拉美獨立國家的威脅以及阻止英國在拉美擴張政治經(jīng)濟勢力,建立新殖民地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對剛剛獲得獨立和正在為爭取獨立而斗爭的拉美人民來說無疑是一種鼓舞和支持??陀^上對拉美革命起到維護這些國家獨立的作用,也受到拉美國家的歡迎和支持。但“門羅主義”體現(xiàn)的是以美國利益為目的,避免同歐洲列強發(fā)生沖突,拒絕同新獨立的拉美國家締結共同對敵的同盟條約。
門羅宣言的實質(zhì)上包涵了美國根深蒂固的擴張主義,美國統(tǒng)治者發(fā)表門羅宣言的真實意圖并不是為了保護拉美國家,而是為美國自己向拉美擴張制造輿論。美洲體系原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互不干涉原則和非殖民原則的基礎和根據(jù)。這一原則表面上是來自南北美洲地理上的共同性、政治原則和利益上的共同性,但實際上是從美國一國的特殊利益出發(fā)而提出來的。雖然在19世紀上半葉,由于同歐洲強國力量懸殊較大,美國未敢完全且強硬的將“門羅主義”的精神與原則在外交實踐中去運用,但卻從未放棄實現(xiàn)其原則與精神的努力:在19世紀上半期,美國除了全力向中美洲推進外,還在1836年以武力征服了摩洛哥和突尼斯,美國在門羅宣言里鼓吹在美洲“不準殖民”,自己卻又在非洲建立了殖民地,雖然這一時期美國對非洲的侵略在規(guī)模與深度上都遠遠比不上英法等國,但上述事實已經(jīng)充分暴露出美國逐步排擠歐洲勢力,企圖染指世界霸權的野心。
要注意的是,門羅宣言與門羅主義的關系與區(qū)別,不要把二者混淆更不能割裂二者的關系。在門羅咨文發(fā)表并沒有停止歐洲列強的腳步更沒有在歐洲引起很大反響。歐洲列強認為,美國人的宣言不過是借助英國的實力作掩護,它本身在改變世界局勢方面并沒有產(chǎn)生重大影響。英國則極力貶低和抨擊咨文闡述的原則。門羅咨文發(fā)表不久,英國表示拒絕“不準殖民”這一“離奇原則”。在國內(nèi),門羅咨文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新聞媒介報道不多,政府方面也沒有把他付諸外交實踐,它沒有成為美國外交的指導原則,而被視為一種應急措施,咨文發(fā)表后,隨著歐洲內(nèi)部矛盾的激化,列強暫緩了對美洲擴張的腳步,因此咨文被束之高閣。但是隨著美國實力的增強,到了19世紀天定命運口號的提出和波爾克對門羅原則的引申。大大提高了門羅原則在美國政策體系中的地位。1853年這些原則才正式冠以“門羅主義”的名稱,可以說從門羅咨文到門羅主義的演進過程在40年代中期才大體完成。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詳細分析與論述,最后得出美國早期所堅持的門羅主義外交政策,其性質(zhì)主要是秉承了孤立、不干涉、不參與的原則,一方面在于避開歐洲各國的內(nèi)政矛盾,不參與歐洲各國的內(nèi)部事務;另一方面則可成功避免美洲大陸與歐洲列強的正面沖突,保護美國擁有暫時卻有力的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背后實現(xiàn)美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國際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擴張。門羅主義對美國早期經(jīng)濟建設所做出的貢獻十分巨大,同樣也是美國早期對外政策中最為成功,且最具典型性的一種外交政策。
[1]楊生茂.美國外交政策史(1775—17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曉德.從思想觀念上對美國外交史的解讀——《美國外交思想史》讀后[J].世界歷史,2009(01)
[3]房建國.2001年以來中國的美國外交史研究[J].世界歷史,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