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戰(zhàn)清
“情長”柳永
◎馬戰(zhàn)清
柳永,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情長”。畢生專力寫詞,大量制作慢詞。詞風細膩委婉,題材新穎開闊,語言雅俗共賞,使宋詞面目一新。
柳永 詞 思想內(nèi)容 藝術成就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其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重兒女風情,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因其四人詞風相近,卻又各具風韻,自成一家,被后人譽為婉約派“四大旗幟”。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四旗中號“情長”,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時代大量制作慢詞的第一人,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并進。他通曉音律,熟悉舊調(diào),并善于吸收民間語言,明白曉暢,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既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
柳永詞概括為三類:
一是表現(xiàn)男女情愛、離愁別緒。例《雨霖鈴》:寒蟬凄切……
這首詞為抒寫離愁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之作。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滿悱惻、凄婉動人。
二是描寫都市生活的繁華。如《望海潮》:東南形勝……歸去鳳池夸 。
此詞展現(xiàn)了杭州富庶繁榮、豪華闊大的都市景象。
三是抒寫羈旅行役之苦。如《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此詞抒寫羈旅悲秋,思鄉(xiāng)懷人之情,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
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詞風細膩委婉,題材新穎開闊,善于鋪敘和使用俚俗語言,大量制作慢詞,對詞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第一,柳永對宋詞的題材有新的突破。柳永寫了許多描寫都市風光和歌妓生活的詞,他用彩筆一一描繪過當時汴京、洛陽、益州、揚州、會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游樂情景。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詞從自然形勝和經(jīng)濟繁華兩個角度真實地描繪出杭州的美景和民眾的樂事。這是他對詞的題材的一大開拓。描寫歌妓在柳永的情詞中占有極重的分量。除秦樓楚館的放蕩和情欲等傳統(tǒng)內(nèi)容外,歌妓們的溫柔多情、善解人意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心性溫柔,品流詳雅,不稱在風塵”(《少年游》);對她們在生活中的悲喜感情,理想愿望也有真切的表現(xiàn):“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云暮雨?!保ā睹韵梢罚╅_市民文學之先聲。
第二,柳永對宋詞的形式有新的創(chuàng)造。柳永是第一個大量制作慢詞的作家,是慢詞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并使宋詞開始由小令階段進入慢詞時期。誠如宋翔鳳在《樂府余議》中所說:“詞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慢曲當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席,競賭新聲。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使人傳習,一時動聽,散播四方。其后東坡、少游、山谷等相繼有作,慢詞遂盛?!痹趧?chuàng)體的同時,柳永在創(chuàng)調(diào)方面也成就卓著。柳永之前的宋代詞人,多沿用唐、五代的詞牌,而柳永的慢詞則多用新調(diào);即使詞牌與唐、五代相同,柳永在字數(shù)的多寡、句子的長短等方面常常花樣翻新,即所謂的“同調(diào)異體”。在兩宋詞壇上,柳永是創(chuàng)用詞調(diào)最多的詞人。宋代八百多個詞調(diào)中,有一百多個是柳永首創(chuàng)或首次使用。詞至柳永,體制始備。故李清照《詞論》云:“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yǎng)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時?!?/p>
第三,柳永對宋詞的表現(xiàn)手法有新的拓展。他融合曲詞和辭賦之長,創(chuàng)造性地將賦體的鋪敘筆法移植到慢詞的創(chuàng)作之中,將鋪排式的敘事和白描式的寫景抒情結合起來,從而大大擴展了詞敘事、寫景和言情的空間,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如其《雨霖鈴》(寒蟬凄切),創(chuàng)造了情景遞進的鋪敘模式,將敘事、寫景、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合,寫情則極盡渲染,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四,柳詞語言有俗有雅,雅俗兼得。他既善于將有趣的白話加入詞中,既淺且盡,構成一種市民文藝特有的俚俗色彩和平民化的表述風格,如《小鎮(zhèn)西》“意中有個人,芳顏二八?!庇帜芤云渖詈竦奈膶W素養(yǎng)使詞音律協(xié)婉,語言優(yōu)雅典麗,警句疊出,表現(xiàn)出文人詞應有的典雅的品位。如《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绷~雅不避俗,俗不傷雅,雅俗共賞,為詞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
柳永對詞的多方面開拓,是對詞進一步的解放,使宋詞面目一新,為宋詞成為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唐圭璋《唐宋詞簡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詞話叢編》[M],中華書局,1986年
[3]劉揚忠、張寶坤《名家解讀宋詞》[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歐陽鶴《柳永詞的特點及對我們的啟示》《中華詩詞》[A],2005年第5期
[5]劉曦《論柳永詞》[A],《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21卷第2期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yè)貿(mào)易學校)
(責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