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吉偉
逆向地追憶
深夜,一名孤獨的青年男孩漫步在巴黎街頭,被一輛湖綠色的“菲亞特”轎車撞倒了。他與肇事女車主雅克琳娜·博塞爾一起坐上警車,被送往醫(yī)院。可是等他醒來的時候,卻只身躺在一家診所,肇事車主神秘地消失了,而他得到了一筆錢。為了弄清真相,他按照一個不確切的地址,開始尋找、調查那位女車主,而那輛肇事的則成了他追尋中的最重要的線索。
在追尋線索的過程中,主人公“我”慢慢想起了“我”早年生活的片段。由于“我”向他伸手要錢而把“我”扭送到警察局的父親、“我”曾傾心的女孩埃萊娜、童年時被軋死的狗等畫面,猶如潮水一般涌向“我”的腦海??梢哉f整個尋找的過程又是一個回憶的過程……
這是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名著《夜半撞車》的故事梗概。莫迪亞諾的小說模擬了我們回憶過去的方式,那是一種朦朧的碎片化的方式。這種碎片化的方式,伴隨著時間永遠逝去和生命支離破碎的憂郁氣息,而這種氣息可能彌漫在每個人的記憶里。莫迪亞諾通過小說本身呈現(xiàn)了這種逆向的追憶方式,并將著眼點放在模糊的個體身上,以此觸動現(xiàn)代人的心靈,這使得我們在讀他的作品時,能夠產生一種隨作者走進回憶的迷霧中的感覺。這是我們在其他文學作品中所感受不到的閱讀魅力和意境。
艱辛的饋贈
莫迪亞諾在寫作手法上的這種創(chuàng)新,跟他本人的人生經歷是密切相關的。從他自己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少年時代的顛簸、青年時代的窮困和成年時代的困惑。
在莫迪亞諾小時候,父母長年不在身邊,他沒有受到良好的撫養(yǎng)與照顧,即使是在接受教育上,也是依靠政府的資助才讀完了中學。后來他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學習,一年后因各方面原因輟學,進入了社會,而且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也正是由于沒有受到正統(tǒng)教育的深刻影響,才使得莫迪亞諾能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不受已有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想象和才華,創(chuàng)造了模擬人類回憶的文學體裁,為世人所驚嘆。也由于他過早獨立地面對世界,才使得他積攢了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得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對史實和周圍現(xiàn)象信手拈來,完美地融入作品中。
苦難回憶錄
莫迪亞諾對尋“根”、挖掘猶太人的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他有這種興趣并不是一時興起。在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世界,經濟蓬勃發(fā)展。但是,與物質相對應的精神境界卻顯得蒼白貧瘠。人們?yōu)榱颂钛a日益加深的精神空虛,曾經興起一股追“根”的熱潮,涌現(xiàn)了大批以尋“根”和回憶為主題的文學作家和作品。在法國,這股熱潮至今還很流行。而莫迪亞諾的祖上正是法國佛蘭德爾的猶太人。這都導致了莫迪亞諾對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歷史的衷愛。
而他能夠一直以回憶為文章主體,究其原因,更是離不開他小時候的不幸經歷。莫迪亞諾在小的時候父親常年在外經商,母親是個演員,也經常外出,只有他和兄弟呂迪相依為命。但不幸的是,呂迪在10歲時患病去世,這令莫迪亞諾非常傷心。一直沉痛懷念兄弟的他,由此過早地結束了無憂無慮的孩童時代,并且在這種懷念情懷的影響下,形成了懷舊的性格。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他從1967年到1982年期間的作品前面都寫上獻給呂迪。
在他的作品中,處處都有回憶、追尋的影子。從1968年第一部作品《星形廣場》開始,莫迪亞諾的小說人物始終在回憶和尋找,尋找父親,尋找丟失的情人,尋找自我。他的名作《環(huán)城大道》也是兒子尋父的故事:一張發(fā)黃的舊照片勾起敘述者對往事的回憶,他重新回到占領時期兵荒馬亂的年月,并終于在黑市奸商、詐騙犯、替德寇賣命的法奸和受到追捕的猶太人中間,找到了失蹤的父親。
顛覆猶太人形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莫迪亞諾作品中所回憶的猶太人的生活,貌似又不完全是我們平常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印象。例如,《星形廣場》中有多處諷刺性的反猶太主義的內容;他寫的電影劇本《拉孔布·呂西安》,描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個法國男孩被拒絕參加法國抵抗組織后,加入了法國蓋世太保,為德國人工作。這些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形象,一改以往猶太人苦大仇深、正義凜然的形象。他剝離了政治和主流的思想影響,從另一個角度描寫了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的生活,這也代表了普通猶太人的生活,把苦難時期的普通猶太人的生活,生動、真實地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所以說,莫迪亞諾的小說“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捕捉到了二戰(zhàn)法國被占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
做為戰(zhàn)爭的受害者,為什么莫迪亞諾能夠站在全面客觀的角度去“回憶”呢?這仍然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他父親雖然是猶太人,但在二戰(zhàn)時期和蓋世太保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而他母親作為演員,也曾為德軍效勞過;他本人雖然是猶太人,但是在少年時曾經加入天主教,在宗教對立沖突的西方世界里,他是猶太人眼中的天主教徒,天主教徒眼中的猶太人,在兩方都受到歧視。莫迪亞諾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他的家庭又不是十分的富裕,也受到二戰(zhàn)的摧殘,使他能夠深刻感受到二戰(zhàn)帶給普通人的痛苦。
種種的矛盾與艱辛,使得莫迪亞諾看到了更多、更全面的生活狀態(tài),也為作品提供了很多動力和來源。例如他的作品《星形廣場》,正是通過一名猶太裔法國青年的故事,反映了法國被占領年代社會底層的生活和猶太人的困境。
可以說,苦難成就了莫迪亞諾。正是因為艱苦的人生經歷,所以成就了他今天的文學成就。所以說,苦難是一筆財富。當我們面臨不幸,能夠在別人自怨自艾的時候,積極努力,將不幸化為動力,我們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2014年9月,瑞典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帕特里克·莫迪亞諾,他被評獎委員會評價為“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這句評價對他真是再公正不過了。讀他作品,會讓我們跟著他的記憶,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普通的猶太人的生活。那是一種真實的、不同于史書記載的活生生記憶,通過莫迪亞諾的寫作藝術,能讓我們有一種在人的記憶里,歷史的記憶里翱翔的感覺。這是文學上的一個大突破,更是我們思想領域的一大解放。這樣一位文學大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