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
《辭?!分姓f:“新聞價值是衡量事實能否成為新聞、新聞能否傳播的客觀標準?!蓖ㄋc說,就是構成新聞的事實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夠滿足社會對新聞需要的素質,它包括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級數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
如何挖掘新聞價值,讓新聞報道既與公眾利益相關聯(lián),又能使人們的感官和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挖掘比較合適,也比較貼近地方臺時政類新聞的實際。
一是善于從會議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
日常采訪中,我們會經常參加不同規(guī)格、不同形式的會議,但不管什么樣的會議,往往都是一個地方、一個行業(yè)、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單位某一時期的工作總結和打算,集中了方方面面的情況,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若報道還只停留在會議的傳聲筒、參會人員的留影機階段,這樣的新聞不會有誰愿意看。如果能打開會議報道的空間,把會議中的發(fā)言、匯報、報告、決議等死材料變活,盡量多找出新鮮的有效信息,就會報道出很有價值的新聞。
作為時政類新聞的記者,經常會參加黨委、政府的常務會,涉及經濟發(fā)展、農業(yè)、農村及民生等方面的工作會,一些重要部門的工作總結會等,這些會議都傳遞了大量的信息,為記者獲取新聞線索、采訪到有價值的新聞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最為典型的當數一年一度的“兩會”,會中提出的工作目標和落實完成情況,既是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若能把這些信息拉出來進行詳細的報道,既有必要,又有實效,不僅對會議內容進行了更細致的闡述,還把程序化的新聞做得讓百姓特別喜愛看。對有些專業(yè)性很強的會議,還可以做到會內會外結合,把鏡頭從會內拉出來,讓觀眾既愛看,又進一步了解了會議的有效信息。
二是敏于從日常性工作中挖掘潛在的新聞價值
正如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中一樣,新聞價值也都是蘊藏在日常性的工作中。
有些人認為,時政類的新聞報道無非就是報道各類經濟指標完成得怎么樣,民生是否有較大改善,社會如何和諧、人民生活怎樣幸福等等,其實不然。如果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多側面思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個表面平平的報道其實有很多閃光點,若能把這些個閃光點捕捉并串聯(lián)到一起,就可以讓新聞變得很生動,很有價值。
每個季度末或半年、年終,依照慣例,各臺都會搞一些成果類的報道,大多數的記者都會采用一些數字一些固定的事例去說明。然而深究起來,每個時期都有著大不同。比如今年,全球經濟下滑,整體經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并不樂觀,仍有部分地區(qū)主要經濟指標保持穩(wěn)定增長,一些重特大工農業(yè)項目快馬加鞭建設,細究之,是該地充足的項目儲備和深厚的招商引資成果的雙重作用促成。遼寧北方新材料產業(yè)園是盤山縣的重點工業(yè)園區(qū),一年里的各個時期,臺里的記者都會報道多篇反映園區(qū)發(fā)展的新聞,但很少去深究為什么園區(qū)會發(fā)展得這么好。一次到徐建機采訪,我細心地發(fā)現(xiàn),生產車間內不僅有合格產品展示區(qū),更有專門展區(qū)展示不合格產品,后了解得知,企業(yè)的每一件產品都標有獨特的身份證明,也就是說,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這個零件出了問題,終身都能實現(xiàn)產品質量可追溯。而在整個園區(qū)里,這樣的企業(yè)不是個例,園區(qū)管委會更是在保證企業(yè)產品質量上下了很大一番功夫。這個角度的宣傳報道,完全打破了以往說教式的報道模式,也讓報道更具厚重感,更有可看性。譬如,盤山建設了新縣城,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投資企業(yè)和城市建設者。很多時候,記者都是常規(guī)性的報道著城市的發(fā)展速度。經過深入采訪,我了解到,政府為了讓他們能夠安心搞建設,在購房、戶口遷入、解決子女就學和配偶就業(yè)等多方面都出臺了非常優(yōu)厚的政策,解決了外來人員的后顧之憂,也促進城區(qū)的人口集聚。報道播出后,效果遠遠好于慣常的城市發(fā)展報道,也讓政府的工作充滿了濃重的人情味兒。
三是精于從一般性新聞事件中挖掘有分量的新聞價值
有的記者在采寫新聞時,往往只反映事件的表面現(xiàn)象,而不注重從內部挖掘新聞,不去分析,不去縱比。比如說,某單位連續(xù)超額完成月計劃,這當然是個新聞事件,可以發(fā)個簡訊。如果善于從中去分析,從內部如何強化管理、采取具體舉措深化改革,寫一個經驗性的消息,其分量絕對比一個簡訊要強。我曾經采寫的《扶困建房 建起的是困難群眾的生活自信》,就是從這方面注重挖掘內在新聞價值的嘗試。每年,政府都會幫助一批生活困難的無房險房戶翻修建設房屋,這本身也是一條新聞,但隨著采訪的深入,我了解到,那些已經住進新房或正在翻建新房的困難戶,內心的變化遠超我們的預想。對于生活貧困的農村群眾來說,住房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隨著新房的建成,以往的那種無歸屬感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慢慢降低,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讓他們樹立起了堅強的生活自信,一些受助的貧困戶甚至主動申請放棄自己貧困戶的特殊照顧,想方設法自食其力,改變生活困境。我認為,這樣的結果正是對政府惠民工作的點睛之處。報道播出后,完全達到了升華主題的效果。
新聞媒體作為黨的輿論喉舌,好的新聞必須得將百姓、政府、新聞三者有機協(xié)調結合起來,給社會和受眾以積極的影響。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若想在日常繁瑣的工作中挖掘出事件中蘊藏的新聞價值,就必須多看多聽多思多想多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才能從不同角度最大化地挖掘出新聞價值,提升報道品質?!?/p>
(作者單位:盤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