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北約是冷戰(zhàn)的產(chǎn)物,遏制蘇聯(lián)和華約集團曾是其首要任務。冷戰(zhàn)結束后,北約雖仍將俄羅斯視為防范與遏制的重要目標,但不再將其作為唯一對手。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來,西方與俄關系持續(xù)緊張,北約對俄遏制力度明顯加大,俄再度成為北約主要關注對象。北約既有轉型進程是否會中斷?未來又將如何發(fā)展?本文就此試作初步探討。
冷戰(zhàn)結束后,由于共同敵人的消失,北約一度處境尷尬,面臨尋找新身份和新定位的難題。為適應新形勢,也為找到更多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北約持續(xù)推進以“走出去”為主要特征的戰(zhàn)略轉型。
從威脅認知看,北約不再視俄羅斯?jié)撛诘能娛氯肭譃橹饕{,其關注目標更多地轉向地區(qū)沖突、國際恐怖主義等新威脅。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華約-蘇聯(lián)解體所帶來的國際戰(zhàn)略形勢變化,特別是隨著第一次伊拉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巴爾干危機的蔓延,北約日益視地區(qū)沖突為主要安全威脅。2001年“9·11”事件是北約轉型的另一個重要節(jié)點,時任美國總統(tǒng)布什開始全力反恐,在美國推動下,2002年11月舉行的北約布拉格峰會提出將反恐作為北約的中心任務。2010年11月19-20日,北約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峰會,通過了北約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的第三份戰(zhàn)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積極接觸,現(xiàn)代防務》。在安全環(huán)境評估方面,該戰(zhàn)略概念延續(xù)了以往的認知,再次明確提出:目前歐洲大西洋地區(qū)處于和平狀態(tài),俄不再是主要威脅,而對北約當前和未來安全構成最大挑戰(zhàn)的是各種“新威脅”,包括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恐怖主義、北約領土之外的不穩(wěn)定因素和地區(qū)沖突、網(wǎng)絡攻擊、國際貿(mào)易通道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太空武器的威脅、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等等。①“Active Engagement,Modern Defence”,pp.3-4,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68580.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
與威脅認知變化相一致,北約核心職能開始從本土防御轉向對外干預。北約1999年通過的戰(zhàn)略概念首次強調(diào)北約要“走出防區(qū)”,從“集體防御”轉向防區(qū)外“干預”;基本確立了北約可在不經(jīng)聯(lián)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采取軍事行動的原則。②季志業(yè):“評北約新戰(zhàn)略”,《現(xiàn)代國際關系》,1999年,第6期,第29-30頁。2001年,北約進入阿富汗,這是北約根據(jù)1999年戰(zhàn)略概念首次在歐洲以外進行的大規(guī)模海外軍事干預行動,是北約戰(zhàn)略轉型進程中的指標性事件。2010年,在阿富汗干預行動前景黯淡的背景下,北約新版戰(zhàn)略概念仍強調(diào)北約邊境之外的危機和沖突可能對北約領土和民眾利益構成直接威脅;在危機預防失敗時,北約仍將采取軍事干預行動。①“Active Engagement,Modern Defence”,p.9,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68580.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2011年,北約發(fā)動利比亞戰(zhàn)爭,繼續(xù)實踐其職能的戰(zhàn)略轉型。為適應從本土防御轉向對外干預的需要,北約軍事能力建設也在進行轉型,如建立快速反應部隊,重點發(fā)展對外兵力投放能力,北約歐洲成員國開始逐步放棄傳統(tǒng)本土防御作戰(zhàn)武器,如坦克等。近年來,北約還積極加強所謂“新能力”建設,其中最主要的是構建覆蓋北約所有成員國領土的導彈防御系統(tǒng),以應對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另外,自2007年北約成員國愛沙尼亞遭到網(wǎng)絡攻擊后,提升和協(xié)調(diào)成員國網(wǎng)絡防御能力也提上北約日程。
與走出防區(qū)相一致,北約從一個地區(qū)性軍事組織開始向全球性政治、軍事組織轉型。一方面,北約逐步向東擴大。在歷經(jīng)冷戰(zhàn)后三輪東擴后,北約成員從冷戰(zhàn)時期的16國增加到目前的28國。另一方面,擴大所謂“全球伙伴關系”。北約通過“歐洲-大西洋伙伴關系理事會”(Euro-Atlantic Partnership Council)與歐洲-大西洋地區(qū)國家保持機制性聯(lián)系,并與其中的單個國家建立“和平伙伴關系”(Partnership for Peace)框架,定期對話,并進行聯(lián)合軍事演習;針對候選成員國設立“成員國行動計劃”(Membership Action Plan),幫助其盡快滿足入約標準。北約還與地中海南岸國家建立了“地中海對話”機制(Mediterranean Dialogue);與海灣國家通過“伊斯坦布爾倡議”(Istanbul Cooperation Initiative)進行對話和合作。近年來,北約提出了“全球伙伴”(global partners)概念,在一些具體項目上與相關國家開展合作。目前北約這些“全球伙伴”已囊括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巴基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和蒙古等國。這些國家與北約特別是美國有密切的軍事交流合作關系,并大多在事實上參與了北約在阿富汗等地的行動。2011年4月,北約外長會議批準一項新的伙伴關系政策,以期更為靈活地處理與相關國家的對話與合作。2012年5月21日,北約芝加哥峰會通過《北約峰會防務能力宣言:朝向2020年的北約力量》,明確宣稱北約將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更高程度的合作和協(xié)調(diào),②“Summit Declaration on Defence Capabilities:Toward NATO Forces 2020”,Press Release(2012)064,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87594.htm?mode=pressrelease.(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峰會特別邀請伙伴國與會,并將擴大伙伴關系網(wǎng)絡明確納入其“巧防務”戰(zhàn)略概念,既表明成員國對北約“全球伙伴關系”計劃的肯定,也表明北約對伙伴國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更積極主動地尋求開展與伙伴國的實質(zhì)性合作。對于這一做法,有學者稱之為“靈巧伙伴關系”(smart partnership)建設。③Erik Brattberg,“Smart Partnerships for Smart Defense”,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smart-partnershipsfor-smart-defense.(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
北約職能、使命的轉型與北約對俄態(tài)度及其戰(zhàn)略轉型密切相關。在冷戰(zhàn)結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北約對俄雖然一直明爭暗斗,但隨著國際局勢變化,也嘗試與其和解。特別是“9·11”后,北約與俄關系大大改善。2001年11月,俄總統(tǒng)普京訪問北約總部,成為第一位訪問北約總部的俄羅斯領導人。但北約并未回應俄期待融入西方的愿望,反而加快東擴步伐。2008年,北俄關系因格魯吉亞戰(zhàn)爭及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問題再趨緊張。2009年奧巴馬上臺后重啟與俄關系,北俄關系很快改善。北約2010年版新戰(zhàn)略概念更進一步展現(xiàn)了對俄關系“新思維”,認為俄不再是主要安全威脅,北約將“尋求與俄建立真正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④“Active Engagement,Modern Defence”,p.10,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68580.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并在北約東擴和反導兩大焦點問題上試圖爭取俄方諒解。⑤“Active Engagement,Modern Defence”,p.8,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68580.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
從表面上看,冷戰(zhàn)后北約轉型有一條較為清晰的軌跡。實際上,由于美歐戰(zhàn)略不一,歐洲國家內(nèi)部西歐與中東歐國家的認知存在分歧,北約內(nèi)部意見也不統(tǒng)一,相關方因而對北約如何轉型的分歧和爭議很大。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北約內(nèi)部分歧再次浮上臺面,①德國駐北約大使埃德曼稱,“北大西洋理事會內(nèi)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有時爭議非常大”,“北約對烏克蘭危機對聯(lián)盟的戰(zhàn)略影響的反思才剛剛開始”。See Melanie Amann,Nikolaus BlomeI,Matthias Gebauer,Ralf Neukirch and Christoph Schul,t“NATO’s Putin Conundrum:Berlin Considers Its Alliance Options”,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nato-looking-for-appropriate-response-to-putin-a-961692.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在諸多問題上將面臨困難選擇。其一,是否應將俄羅斯視為主要安全威脅?是否對俄實施遏制戰(zhàn)略?俄羅斯既是北約內(nèi)部討論的永恒話題,也極具爭議性。北約內(nèi)的中東歐國家特別是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視俄為主要威脅來源,仍然擔心俄軍事入侵。對這些國家來說,加入北約的最大好處就是獲得北約、主要是美國的安全保證。北約內(nèi)的西歐國家則不將俄視為主要安全威脅,而是視其為重要經(jīng)貿(mào)對象及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關鍵角色,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比較注意考慮俄方感受,因此對美國在歐洲建立反導系統(tǒng)不太熱心,對北約接納烏克蘭等前蘇聯(lián)國家持反對態(tài)度。2008年,正是由于德國及法國的反對,美國布什政府將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兩國納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的建議遭到擱置。盡管如此,由于美國是北約軍力的主要提供者,北約的安全威脅認知仍主要取決于美國對俄態(tài)度與俄美關系。對美國來說,弱俄、遏俄,防止俄東山再起是其一以貫之的目標,北約則是其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用工具。但美國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解決伊朗核問題等國際重大問題上也需要俄支持與合作。對美國來說,俄顯然不再是主要安全威脅。因此,長期以來,盡管波蘭、波羅的海國家抱怨北約沒有認真考慮俄威脅,但北約仍執(zhí)行了一條與俄改善關系、加強合作的轉型道路。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來,西方一些國家開始認為,俄對北約邊境及其成員國構成了直接挑戰(zhàn),德國駐北約大使埃德曼(Martin Erdmann)在一份內(nèi)部報告中稱,“很多盟國認為俄羅斯的行動是一個歷史轉折點,是歐洲-大西洋安全架構一個新時期的開始”②Melanie Amann,Nikolaus BlomeI,Matthias Gebauer,Ralf Neukirch and Christoph Schul,t“NATO’s Putin Conundrum:Berlin Considers Its Alliance Options”,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nato-looking-for-appropriate-response-to-putin-a-961692.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稱,俄使用武力強行改變二戰(zhàn)后歐洲版圖的舉動,違背了1994年其保證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所做的承諾,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歐洲安全與穩(wěn)定遭到的最嚴重威脅”,③“Why NATO Matters to America”,Speech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Anders Fogh Rasmussen,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DC,March 19,2014.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pinions_108087.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俄不再被視為伙伴,而是需要遏制的敵人。④Nikolaus Blome,Matthisa Gebauer,Ralf Neukirch,Gordon Repinski,F(xiàn)idelius Schmid,Christoph Schult and Gerald Traufetter,“Searching for Deterrence:Ukraine Crisis Exposes Gaps Between Berlin and NATO”,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ukrainecrisis-exposes-gaps-between-berlin-and-nato-a-96297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烏克蘭危機也進一步增強和“驗證了”中東歐國家對俄的擔心。顯然,至少在現(xiàn)階段,俄再次成為北約的主要對手,而北約內(nèi)部對俄羅斯問題的討論開始升溫,⑤Valerie Insinna,“With Ukraine Crisis Worsening,NATO Ponders Future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http://www.nationaldefensemagazine.org/blog/Lists/Posts/Post.aspx?ID=1493.(上網(wǎng)時間:2014年5月8日)主張遏俄的聲音明顯加強。中東歐國家本就視俄為最大威脅,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更主張加大對俄遏制力度,德國、法國等主張緩和與俄關系、對俄保持接觸政策的國家承受壓力增大,如波蘭總理圖斯克曾意有所指地提及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xié)定”,聲稱西方不能再對俄搞綏靖。美國也受到歐洲盟友要求其重返歐洲的更大壓力。如何調(diào)整對俄關系,是繼續(xù)實行接觸政策?還是徹底改變以往做法而對俄實施全面遏制政策?抑或是走第三條道路?將是北約未來面臨的最大難題。
其二,是否應專注本土防御,減少對外干預?總體看,中東歐國家因為關注俄羅斯威脅,主張強化北約核心職能,即北約第5條集體防御條款,不愿北約過多走出防區(qū),分散有限的資源和精力,而美國和英、法等國則傾向于視北約為本國對外干預行動提供合法性及資源的工具,推動北約頻頻發(fā)動對外干預戰(zhàn)爭,其中干預力度最大、參與國家最多、耗時最長的是阿富汗戰(zhàn)爭。早在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前,北約內(nèi)部因為阿富汗問題就已出現(xiàn)較大分歧。北約自2001年進入阿富汗以來,迄今已有13個年頭,付出了慘重代價:3300名聯(lián)軍士兵死亡,僅美國就耗費6000億美元。北約在阿富汗的行動不僅未給當?shù)貛砗推胶头睒s,相反阿富汗平民經(jīng)常無辜受到牽連,傷亡不斷,因而其處境極為尷尬。北約雖避談失敗,但也很少再談勝利。阿富汗戰(zhàn)爭加劇了北約國家在北約轉型問題上的分歧。在歐洲國家中,除英國以外,其他國家大多是出于同盟義務或“給美國面子”才參與阿富汗行動,并不真正認為阿富汗對本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中東歐國家,越來越擔心北約淡化集體防御職能。比如,在2011年北約發(fā)動利比亞戰(zhàn)爭期間,波蘭等中東歐成員國反應冷淡,基本缺席了在利比亞的行動。2014年底北約將從阿富汗全面撤軍,“后阿富汗時代”何去何從已成為北約面臨的首要課題??梢哉f,阿富汗戰(zhàn)爭的失敗給北約對外干預戰(zhàn)略投下巨大的陰影,北約內(nèi)部的謹慎派本已占居上風,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危機的爆發(fā)將強化北約內(nèi)本土防御派的立場,即北約應減少對外干預的頻度與烈度,將更多資源用于本土防御。
其三,是否應加強傳統(tǒng)軍事能力建設。與安全威脅認知相對應,西歐國家冷戰(zhàn)后紛紛削減甚至放棄遏制力量,轉而建設輕巧型、適合快速對外干預的軍事力量。冷戰(zhàn)時期,僅西德就有49.5萬軍隊,4100輛豹式坦克以及600架戰(zhàn)斗機,但現(xiàn)在德國軍隊規(guī)??s減到只有18.5萬人,而且還將繼續(xù)削減,其戰(zhàn)斗機不到原來一半,坦克不是退役就是被賣掉。德國軍隊建設目標不再主要從保衛(wèi)本國領土角度考慮,而更多考慮如何更好地參與世界其他地方如科索沃、中東、非洲等地的維和行動,傘兵、直升機而不是坦克成為優(yōu)先發(fā)展對象。歐洲其他國家也大抵如此。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歐洲國家開始擔心俄羅斯的意圖,而面對俄強大的軍事力量,自己卻無能為力。北約內(nèi)部氣氛較以往相比也發(fā)生顯著變化。北約內(nèi)部高官表示,北約地面及空中部隊要提升行動能力,建立更多的彈藥庫等后勤保障基礎設施。德國社民黨的國防政策協(xié)調(diào)人阿諾德(Rainer Arnold)稱,“我們應該反思北約不加控制地削減坦克部隊的做法是否正確”。①Nikolaus Blome,Matthisa Gebauer,Ralf Neukirch,Gordon Repinski,F(xiàn)idelius Schmid,Christoph Schult and Gerald Traufetter,“Searching for Deterrence:Ukraine Crisis Exposes Gaps Between Berlin and NATO”,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ukrainecrisis-exposes-gaps-between-berlin-and-nato-a-96297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德國國防部高級官員表示,如果俄打算與西方對抗而不是合作,那么北約就應考慮加強“現(xiàn)代化的遏制力”建設。②Nikolaus Blome,Matthisa Gebauer,Ralf Neukirch,Gordon Repinski,F(xiàn)idelius Schmid,Christoph Schult and Gerald Traufetter,“Searching for Deterrence:Ukraine Crisis Exposes Gaps Between Berlin and NATO”,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ukrainecrisis-exposes-gaps-between-berlin-and-nato-a-96297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
其四,是否繼續(xù)向全球性軍事和政治組織轉型。美國是北約全球化的主要推手,特別是在小布什政府時期,美極力推動北約轉型為“全球民主同盟”,試圖以此遏制非西方世界的發(fā)展。美國的利益是全球的,盡管美擁有超強軍事實力,并不依賴北約為其提供安全保證,但在美自身實力相對下降,中俄等國快速崛起的情況下,北約仍可為美提供對外干預的合法性,并以反恐、緝毒、打擊有組織犯罪、維和等名義在世界各地駐軍,拓展美軍事行動和情報能力以及對駐在國和地區(qū)的影響力。歐洲國家雖沒有美國那樣的全球戰(zhàn)略目標,但從總體看,由于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全球新威脅的出現(xiàn),歐洲國家并不反對北約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建立合作關系。然而,歐洲國家特別是中東歐國家更堅持強調(diào)北約的凝聚力和團結,不愿北約的全球化沖淡北約的集體防御組織性質(zhì),反對北約無限制擴大及與日本、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建立機制性聯(lián)系。在2006年北約里加峰會上,由于時任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的堅決反對,美國主張的“全球伙伴關系”計劃沒有納入最后宣言。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歐洲的安全與和平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③“Why NATO Matters to America”,Speech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Anders Fogh Rasmussen,Brookings Institution,March 19,2014,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pinions_108087.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北約關注重點回歸歐洲,這是歐洲特別是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希望看到的。歐洲尤其希望借此促使美國重新思考其全球戰(zhàn)略特別是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將美國和北約拉回歐洲。
顯然,烏克蘭危機引發(fā)了北約內(nèi)部新一輪討論,打亂了北約轉型進程,北約冷戰(zhàn)后以“走出去”為主要特征的轉型道路將不得不有所調(diào)整。第一,北約必須安撫靠近俄羅斯的中東歐諸國,包括增加在該地區(qū)的軍力部署,舉行更多有針對性的演習等。北約的可信度正在中東歐受到考驗,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國際部主任埃亞爾(Jonathan Eyal)稱,“我們花了20年時間告訴東歐人不要偏執(zhí),不要活在過去,要將俄作為一個正常國家看待”,“但現(xiàn)在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北約要獲取他們的信任需要做很多工作。①Sam Jones,“ Nato:Northern exposure”,F(xiàn)inancial Times,A-pril 8,2014.德國國防部長表示,北約加強在波羅的海等北約邊緣國家的軍事存在非常重要。②Dietmar Hawranek,Christiane Hoffmann,Peter Muller,Ralf Neukirch,Christian Reiermann,Gordon Repinski and Gregor-Peter Cchmitz,“Dancing with the Bear:Merkel Seeks a Hardline on Putin”,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merkel-and-europesearch-for-an-adequate-response-to-putin-a-96037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目前,美國已經(jīng)派駐了6架F-15C戰(zhàn)斗機到立陶宛,并計劃向波蘭派出16架F-16s以及四架C-130運輸機,德、法、英以及挪威等國也向中東歐地區(qū)增派飛機和軍艦巡邏、警戒。2014年5月5日,北約還在愛沙尼亞啟動“春天風暴”大型軍事演習,約6000名北約成員國軍人參加演習,這是冷戰(zhàn)后北約舉行的最大規(guī)模演習之一,參演方包括英國蘭開斯特公爵步兵團、拉脫維亞步兵連、美國陸軍第173空降旅軍人連、立陶宛軍隊偵查隊。波蘭擬派遣3架“蘇-22”戰(zhàn)機和裝備SA-8導彈系統(tǒng)的防空分隊參加演習。波蘭外交部長西科爾斯基甚至提出,北約應在波蘭部署兩個戰(zhàn)斗旅,而這無疑是個爭議性極大的建議。1997年,北約曾向俄承諾不向波蘭等原華約成員國大規(guī)模部署戰(zhàn)斗部隊。如果北約邁出這一步,北俄關系將急劇惡化。目前,北約正往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調(diào)集軍隊,準備展開針對俄羅斯的軍事演習。
第二,為阻止俄進一步在烏克蘭開展軍事行動,北約也可能加強對烏軍事援助和政治支持。北約在2014年4月1-2日的外長會議期間,與烏在“烏克蘭-北約委員會”框架下舉行了部長級會談,就一系列長、中、短期間安排達成一致,以加強烏國防能力。作為一項優(yōu)先目標,北約同意幫助烏加強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從5月開始一直到10月,烏將與北約國家舉行8場軍事演習,其中包括美國及其他部分北約國家參加的“快速三叉戟-2014”和“海風-2014”演習;與波蘭舉行的由空軍分隊參加的“安全天空-2014”演習及軍事警察分隊參加的“法律秩序-2014”演習;與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舉行的“清澈洪流-2014”演習;與波蘭和匈牙利舉行的“喀爾巴阡-2014”山地步兵演習;與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軍隊舉行的“南方-2014”機械化分隊演習等。另外,在敖德薩還將舉行由美國和北約國家共同參與的軍演,該地區(qū)接近部署在克里米亞的俄軍。③ladimir Socor,“Ukraine Seeks Closer Ties With NATO and Its Member Countries”,Eurasia Daily Monitor,Volume 11,Issue 65,http://www.jamestown.org/programs/edm/single/?tx_ttnews%5Btt_news%5D=42192&cHash=b55c80af6ec8f9511b1bf5d52037b997#.U2o7UrKBTeg.(上網(wǎng)時間:2014年5月8日)為此,烏克蘭議會還在4月1日專門通過一項法律,授權外國軍隊進入烏舉行演習。盡管這些演習規(guī)模都不太大,但在北俄對抗加大的情況下,仍具重要的象征意義。與此同時,盡管爭議仍然很大,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的入約問題也可能再度提上北約日程。
第三,北約至少短期內(nèi)將再次強化認同,即重新面對共同的敵人俄羅斯,歐洲特別是中東歐國家將會更加倚重北約及美國的安全保障。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訪美期間盡力向美示好,擱置對美國家安全局大規(guī)模監(jiān)控德國甚至其個人移動電話的不滿,明確表示德國不會邀請斯諾登到德國議會作證。而在不久前的1月,默克爾還在德國聯(lián)邦議院發(fā)表的講話中強烈批評美國情報機構不加選擇的大規(guī)模監(jiān)聽行為,稱其損害德美互信。④“Trans-Atlantic Supplicant:Merkel Chooses Unity over NSA Truth”,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chancellormerkel-sacrifices-nsa-investigation-for-unity-on-ukraine-a-967596.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5月8日)顯然,應對烏克蘭危機的需要成為德改變對美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中東歐國家特別是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則提出了美國和北約在其領土常駐部隊的要求。從美國方面看,由于來自俄方的挑戰(zhàn)增大,可能放慢減少在歐駐軍的進程,甚至有可能增加在歐軍事存在。事實上,美國已開始向中東歐地區(qū)增派部隊,盡管并非常駐性質(zhì),但美表示,參加“春天風暴”演習的美國陸戰(zhàn)隊員在演習結束后將一直駐留到2014年年底。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重返歐洲”,美歐近年趨于弱化的安全聯(lián)系以及北約凝聚力將有可能加強。
第四,對俄進行象征性制裁。北約不大可能與俄直接發(fā)生軍事沖突,除增加在中東歐軍事存在,加大對俄威懾力度之外,北約目前手段有限,因而只可能采取一些象征性制裁措施。4月1日,北約外長會議決定暫停與俄所有實際層面的民事與軍事合作,并表示將在6月外長會議時重評與俄關系。
可見,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由于資源有限,加上阿富汗戰(zhàn)爭后遺癥,北約必然會減少對外軍事干預行動,實行戰(zhàn)略收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向其傳統(tǒng)防御范圍回歸。但是應注意到,烏克蘭危機并未根本改變國際發(fā)展大勢,因此也不大可能根本改變北約轉型趨勢。北約目前對俄政策仍只能算是一種策略上的調(diào)整,而非戰(zhàn)略性轉變。至少目前來看,歐、美、俄三方均不愿看到冷戰(zhàn)再現(xiàn),因此北俄未來會努力防止雙方對抗和沖突失控。
首先,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重心仍將是亞太和中國而不是俄羅斯,不大可能全力回防歐洲。亞太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qū),經(jīng)濟增長潛力巨大,大國也在這里扎堆,地區(qū)形勢敏感復雜。美國作為超級強權,為確保其自身利益和影響力,加大對這一地區(qū)的投入是形勢發(fā)展的邏輯結果。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最大的外交戰(zhàn)略調(diào)整就是所謂“重返亞洲”戰(zhàn)略,即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①Patrick Goodenough,“In Europe,Kerry Says U.S.‘Pivot’to Asia Won't Come at Europe's Expense”,F(xiàn)ebruary 27,2013,http://cnsnews.com/news/article/europe-kerry-says-us-pivot-asiawont-come-europes-expense.(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5日)美國自推進亞太“再平衡”以來,盡管中東地區(qū)持續(xù)動蕩,美國仍小心謹慎,試圖從中東脫身,不愿再陷入中東泥潭。奧巴馬總統(tǒng)在利比亞問題上甘愿退居幕后,在敘利亞越過其所劃紅線(即美國聲稱敘利亞政府使用了化學武器)的情況下仍臨陣退縮,不愿出兵干預。同樣,奧巴馬政府當前雖然不得不應對烏克蘭危機,但仍留有極大余地,包括明確排除軍事選項,對北約中東歐成員國的承諾也較為有限,并一再敦促歐盟承擔責任等,顯示奧巴馬政府也不愿完全轉變對俄政策,也不愿改變對亞太戰(zhàn)略。美國國內(nèi)在烏克蘭問題上支持對俄采取強硬政策的聲音有所上升,②Svante E.Cornel,l“Checking Putin's Eurasian Ambitions”,The Wall Street Journal,April 6,2014.奧巴馬總統(tǒng)面臨中期選舉,受到的壓力較大。但另外一方面的聲音仍然強大,即主張美主要挑戰(zhàn)仍是亞太和中國,美應繼續(xù)推進亞太戰(zhàn)略。③Doyle McManu,“Chuck Hagel:The Asia Pivot is Still on”,March 30,2014,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4/mar/30/opinion/la-oe-mcmanus-column-hagel-asia-20140330.(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在美看來,俄目前盡管非常強勢,但前景黯淡。亞太地區(qū)事關美國重大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利益,東移戰(zhàn)略是美霸權地位是否穩(wěn)固的試金石。因此,美決不可能從這一地區(qū)后撤。
其次,德國、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不大可能根本改變與俄接觸及合作政策。德、意與俄能源及經(jīng)貿(mào)關系緊密。德國自上世紀70年代勃蘭特總理推行“新東方政策”以來,就一直試圖對俄表示理解,并擴大與俄合作,德俄關系甚至被稱為特殊關系。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德國內(nèi)無論政界還是輿論,并未出現(xiàn)一面倒的反俄聲音,相反出現(xiàn)了不少反思西方及歐洲對俄政策的聲音,如德國社民黨籍外長施泰因邁爾稱,歐盟不應讓烏克蘭在發(fā)展與歐盟更為密切的關系及俄主張的歐亞聯(lián)盟之間做選擇。④Andrew Rettma,“US and EU Prepare to Strike Russian Banks,Energy Firm”,http://euobserver.com/foreign/123797.(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還有觀點認為北約過去東擴的確侵害到俄利益,⑤Christiane Hoffmann,“How Western Is Germany?Russia Crisis Spurs Identity Conflict”,Der Spiegel,Issue 15/2014.超過2/3的德國民眾反對對俄搞經(jīng)濟制裁;55%的德國民眾認同普京的烏克蘭屬于其勢力范圍的主張,并認為西方應接受俄兼并克里米亞的事實。⑥Dietmar Hawranek,Christiane Hoffmann,Peter Muller,Ralf Neukirch,Christian Reiermann,Gordon Repinski and Gregor-Peter Cchmitz,“Dancing with the Bear:Merkel Seeks a Hardline on Putin”,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merkel-and-europesearch-for-an-adequate-response-to-putin-a-96037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4月24日)德總理默克爾盡管態(tài)度強硬,指責俄行為不可接受,但仍保留對話空間,不愿升級對俄制裁措施。法與俄簽署了大額軍購合同,即使在目前西方與俄關系緊張的情況下,法仍未取消向俄出售軍艦的合作。意與俄能源關系也較為緊密,對烏克蘭危機的關注主要從本國經(jīng)濟利益角度考慮,對烏克蘭問題本身并不太關心,也不愿對俄采取強硬措施。盡管中東歐國家反俄傾向趨強,也給德國等西歐國家?guī)磔^大壓力,但應指出的是,在國家利益面前,西歐國家會首先考慮自身安全及經(jīng)濟利益,而不會完全按中東歐盟國的意愿行事。西歐國家更愿從長遠角度軟處理與俄關系,仍寄望以接觸促改變,而不是硬對抗。目前看,只有立陶宛等少數(shù)波羅的海國家明確表示將增加軍費,德、法、英、意等主要國家均未表示增加軍費支出,更不用說重建大規(guī)模的坦克部隊了。自2008年以來,意大利實際國防支出下降21.5%,英國9.1%,德國4.3%,法國零增長。更為嚴重的是,歐洲國家本就持續(xù)下降的國防支出絕大部分用于軍人開支和養(yǎng)老金,有的國家這一比例甚至占到85%,用于裝備的費用很少。①Sam Jones,“ Nato:Northern Exposure”,F(xiàn)inancial Times,A-pril 8,2014.因此,無論從主觀意愿還是實際能力看,剛剛擺脫債務危機的西歐國家很難大幅調(diào)整軍事戰(zhàn)略,回歸冷戰(zhàn)時的軍事發(fā)展道路。
再次,俄會竭力避免與西方全面對抗。克里米亞事件是俄對長期遭西方擠壓的必然反應,且克里米亞有自身獨特性,如其本來就不屬于烏克蘭,1954年才被當時的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作為禮物送給烏克蘭。俄不大可能在烏克蘭展開風險極大的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一方面,烏東部及南部情況與克里米亞完全不同,俄羅斯族并不占多數(shù)地位,對俄忠誠度也遠不及克里米亞俄羅斯族人。并且,與俄在克里米亞有海軍基地及駐軍不同,俄在烏東部和南部并無駐軍,俄軍直接進入該地區(qū)很可能引發(fā)軍事沖突和流血事件,導致局勢失控。另一方面,美歐均已劃下紅線,如果俄軍直接進入烏克蘭,美歐制裁肯定會升級,目前俄經(jīng)濟已出現(xiàn)困難跡象,資本外逃,盧布貶值,股市縮水,與西方長期強對抗可能給俄經(jīng)濟造成嚴重損害。盡管普京總統(tǒng)目前支持率維持在較高水平,但隨著經(jīng)濟下滑,民眾收入和福利水平下降,必然會帶來一系列負面社會問題,甚至可能引發(fā)俄自身的顏色革命,這顯然是俄政府不愿看到的。從主觀上看,俄仍視自己為歐洲國家,仍有向西看的較強心結,也較為看重與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傳統(tǒng)關系,因而也會盡量尋求與西方及歐洲妥協(xié)。
綜上所述,短期內(nèi),北約與俄關系很難改善,但也不大可能失控,如北約在暫停與俄實際層面合作的同時,仍保留北-俄理事會內(nèi)大使及以上層級的政治對話,顯示北約對俄仍留有較大余地,仍欲通過對話解決危機。當然,北約與俄關系未來發(fā)展還有較大不確定性,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烏國內(nèi)形勢發(fā)展,如果烏東南部形勢趨于穩(wěn)定,局勢走向緩和,北俄關系也將漸趨平靜。目前,西方與俄都在試圖影響烏局勢發(fā)展,以獲取更大的地緣利益。特別是俄,決不甘心讓烏倒向西方。冷戰(zhàn)時期,北約距莫斯科1800公里,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距離將減少到不到500公里,俄軍擔心俄可能永遠失去這一緩沖地帶,而正是這一緩沖地帶的存在,俄在歷史上才能在拿破侖和希特勒的進攻中幸存下來。在美國看來,只有將烏拉入西方和北約,才會一勞永逸地打掉俄重新恢復帝國的企圖,但西方與俄對烏爭奪有可能加劇烏內(nèi)部分歧和東西方對立,從而惡化烏局勢。如果烏東南部局勢失控,或5月總統(tǒng)選舉出現(xiàn)較大爭議,烏東西部對立加劇引發(fā)全面內(nèi)戰(zhàn),俄極可能對烏實施軍事干預,西方也將不可避免以某種形式卷入烏內(nèi)戰(zhàn)。出現(xiàn)這種情況,西方與俄關系將急劇惡化。但目前看來,這種可能性較小,因為這顯然有違歐、美、俄三方利益??赡苄暂^大的情況是,歐、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以避免西方與俄關系惡化失控。但不論如何,冷戰(zhàn)結束以來北約外向性、干預性、全球化的轉型步伐將大大放慢。
俄羅斯問題短期內(nèi)能起到重新團結跨大西洋兩岸及歐盟各國的作用,北約的作用會得到新的審視和重視。但長期看,北約轉型將陷入更大的困境。一方面,美國由于轉向亞太,加上預算削減,希望歐洲更多承擔自己的安全責任,甚至希望歐洲和北約與美國一起共同轉向亞太。但很顯然,歐洲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不大可能大幅增加軍備,美對歐洲失望和不滿情緒會持續(xù)增長;另一方面,由于美不愿加大對歐安全投入,歐洲特別是中東歐國家失望情緒也將潛滋暗長。與此同時,北約內(nèi)部分歧會逐漸增大,認同危機會再度突出,如何轉型將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