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譚建寧 馬雯芳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龍脷葉為大戟科植物龍脷葉Sauropus spatuli folius Beille的干燥葉,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廣西本草選編》(第一版)和《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均有收載[1-2]。龍脷葉既可食用又可入藥:壯藥記載龍脷葉能通氣道、谷道,潤肺止咳,滑腸通便,因潤肺止咳的功效而用于治療埃?。人裕貝?,阿意囊(便秘),是臨床上常用壯藥[3]。2010 版《中國藥典》將龍利葉收載其中,其性甘、淡、平; 歸肺、胃經(jīng);具有潤肺止咳,通便等功效; 主要用于肺燥咳嗽,咽痛失音,便秘等[4]。華南地區(qū)民間常用它煲涼茶以祛痰化濕,也可與瘦豬肉或豬肺同煮,治療肺熱咳嗽、失音、喉痛、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癥。有文獻報道[5],龍利葉的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液性鏈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是對龍脷葉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還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本研究通過考察龍脷葉醇提取物對六種常見呼吸道、腸道致病菌的體外抑菌作用,篩選出龍脷葉的抗菌活性部位,為進一步分離活性成分及其綜合開發(fā)利用奠定理論基礎(chǔ)。
(1)材料。龍脷葉2013年4月購于玉林藥材批發(fā)市場,經(jīng)廣西中醫(yī)藥研究院嚴(yán)克儉助理研究員鑒定,為大戟科植物龍脷葉Sauropus spatuli folius Beille的干燥葉。粉碎成粗粉(過20目篩),待用。
(2)供試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6003)、大腸桿菌(ATCC 44102)、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傷寒沙門氏菌(ATCC 50075)均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由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微生物教研室保存并提供。
(3)儀器與試劑。無菌凈化工作臺(蘇凈集團蘇州安泰空氣技術(shù)有限公司);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醫(yī)療器械七廠);壓力蒸汽滅菌器(上海醫(yī)用核子儀器廠);電熱恒溫鼓風(fēng)干燥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KQ5200B型超聲提取儀,RE-52AA型旋轉(zhuǎn)蒸發(fā)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恒溫水浴鍋(DK-98-∏A)。營養(yǎng)瓊脂(BR),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二甲基亞砜(DMSO)均為分析純,水為蒸餾水。
(1)龍脷葉提取物的制備。取龍脷葉粗粉 50g,分別用10 倍量的50%乙醇、70%乙醇和95%乙醇80℃回流提取兩次,每次2 h,濾過,合并濾液得到龍脷葉不同濃度乙醇的提取液。將以上龍脷葉醇提取液旋轉(zhuǎn)蒸發(fā)并揮干溶劑,得到乙醇浸膏。用20%的二甲基亞砜分別溶解后得到龍脷葉50%乙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濃度分別為0.5 g·mL-1(按每毫升所含的生藥計),滅菌后放冰箱保存?zhèn)溆谩A砣↓埫毴~粗粉50g,加入500ml 蒸餾水,超聲提取1小時,濃縮得到浸膏。用20%的二甲基亞砜溶解,得到龍脷葉水提取物,濃度為0.5 g·mL-1(按每毫升所含的生藥計),滅菌,備用。
(2)龍脷葉50%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的制備。取龍脷葉粗粉50g,加10 倍量的50%乙醇于80℃回流提取2h,濾過。50%乙醇提取液旋轉(zhuǎn)蒸發(fā)并揮干溶劑,得到浸膏。浸膏以水分散均勻,用等體積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進行萃取分離。將各萃取層真空濃縮至干,用20%的二甲基亞砜分別溶解后得到得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濃度分別為0.5 g·mL-1(按每毫升所含的生藥計),滅菌后放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3)MH培養(yǎng)基的制備。稱取營養(yǎng)瓊脂76g,加蒸餾水1000mL,按常規(guī)方法配制,于高壓蒸汽滅菌(0.15 MPa,125℃,30 min)后置于50℃水浴平衡,備用。
(4)供試菌的活化及菌懸液的制備。首先把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傷寒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在MH培養(yǎng)基的斜面上傳3次,使其生長穩(wěn)定,狀態(tài)良好。在制好的平板上劃定區(qū)域后用2μL定量接種環(huán)進行細菌接種。將供試菌株分別接種于MH平板上,待接種點菌液干后,置 37 ℃ 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進行活化。挑取活化后的各菌種置于無菌生理鹽水管中,校正濃度至0.5麥?zhǔn)蠁挝坏木?,然后稀?0倍(約含菌1.5 × 107CFU·mL-1)。稀釋后菌液應(yīng)在15 min 內(nèi)接種完畢。
(1)龍脷葉提取物最低抑菌濃度的測定。[6]采用連續(xù)二倍梯度瓊脂稀釋法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分別取10 mL龍脷葉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0.5 g·mL-1),加入10 mL滅菌蒸餾水(0.15MPa,125 ℃,30 min滅菌),在MH培養(yǎng)基中充分混勻,制備厚度為4mm,內(nèi)徑為90mm的含藥平板,每塊含藥平板含有龍脷葉提取物的濃度分別為250、125、62.5、31.3、15.6、7.81、3.91、1.95、0.976、0.488 mg·mL-1(按每毫升所含的生藥計)等10個濃度,冷卻凝固,在含藥平板上劃定區(qū)域,每個平皿中加入菌懸液0.1 mL,用涂布棒涂布均勻,平板置 37 ℃ 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后后觀察結(jié)果,以無細菌生長的提取物最低濃度為最低抑菌濃度。同時設(shè)20%的二甲基亞砜為空白對照。各濃度含藥平板平行制備三份。
(2)龍脷葉50%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最低抑菌濃度的測定。采用連續(xù)二倍梯度瓊脂稀釋法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取15 mL龍脷葉50%乙醇提取物(0.5 g·mL-1),加入15 mL滅菌蒸餾水(0.15MPa,125 ℃,30 min滅菌),在MH培養(yǎng)基中充分混勻,制備厚度為4mm,內(nèi)徑為90mm的含藥平板,每塊含藥平板含有龍脷葉提取物的濃度分別為250、125、62.5、31.3、15.6、7.81、3.91、1.95、0.976、0.488 mg·mL-1(按每毫升所含的生藥計)等10個濃度,冷卻凝固,在含藥平板上劃定區(qū)域,每個平皿中加入菌懸液0.1 mL,用涂布棒涂布均勻,平板置 37 ℃ 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后后觀察結(jié)果,以無細菌生長的提取物最低濃度為最低抑菌濃度。同時設(shè)鹽酸環(huán)丙沙星(5mg·mL-1)的平板為陽性對照,20%的二甲基亞砜為空白對照。各濃度含藥平板平行制備三份。
將六種供試菌株,按每系列濃度平行測定三次,重復(fù)觀察,所得結(jié)果見表 1。從表 1 可知,龍脷葉水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對六種供試菌株均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兩者比較,以50%乙醇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濃度在31.3~62.5 mg·mL-1之間;龍脷葉50%乙醇提取物對六種供試菌株均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在31.3~62.5 mg·mL-1之間;龍脷葉70%乙醇提取物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在62.5~125mg·mL-1之間;龍脷葉95%乙醇提取物對六種供試菌株的抑菌作用均不明顯,其最小抑菌濃度在125~250mg·mL-1之間。由此結(jié)果,我們選擇抑菌作用較強的50%乙醇提取物做進一步的分部位萃取,測定龍脷葉不同溶劑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濃度(MIC),觀察其不同溶劑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表1 龍脷葉不同溶劑提取物最低抑菌濃度(MIC)測定結(jié)果(n=3)
對龍脷葉 50%乙醇提物三個萃取部位分別進行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測定,結(jié)果見表2。從表 2 可知,龍脷葉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對傷寒沙門氏菌的抑菌作用最強,對六種供試菌株的 MIC分別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和銅綠假單胞菌的MIC為250mg·mL-1,對大腸桿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的MIC為125 mg·mL-1,對傷寒沙門氏菌的MIC為62.5 mg·mL-1;龍脷葉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對六種供試菌株的抑菌作用均不明顯,其 MIC分別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的MIC為250mg·mL-1,對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的MIC為125 mg·mL-1;龍脷葉醇提物正丁醇部位對六種供試菌株均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其 MIC分別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大腸桿菌的MIC為15.6 mg·mL-1,對銅綠假單胞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的MIC為7.81 mg·mL-1。
表2 龍脷葉50%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最低抑菌濃度(MIC)測定結(jié)果(n=3)
(1)龍脷葉(Sauropus spatuli folius Beille)常用于治療上呼吸道炎癥引起的咳嗽,咽痛、急性支氣管炎等癥,故本試驗選擇常見的六種呼吸道、腸道致病菌,即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Bacillus paratyphosus B)進行體外抑菌作用,結(jié)果表明龍脷葉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體外抑菌作用。
(2)環(huán)丙沙星為合成的第二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具廣譜抗菌活性,殺菌效果好,試驗采用鹽酸環(huán)丙沙星作為陽性對照考察抑菌效果,結(jié)果龍脷葉醇提物正丁醇部位對六種試驗菌株的MIC在7.81~15.6 mg·mL-1之間,陽性對照鹽酸環(huán)丙沙星對六種試驗菌株的MIC均為 1.95 mg·mL-1,MIC相差4-8倍,表明龍脷葉醇提物正丁醇部位的抑菌效果明顯。
(3)本試驗采用連續(xù)二倍梯度瓊脂稀釋法測定 MIC,并以MIC的測定結(jié)果分別對50%、70%和95%三種濃度的乙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進行跟蹤提取,再對抑菌效果明顯的50%的乙醇提取物進行分極性部位的MIC測定,確定抑菌活性部位。
(4)以 20%的二甲基亞砜作為龍脷葉提取物的溶劑,既能增加溶解度,又不會造成干擾,經(jīng)空白對照試驗對龍脷葉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無影響。
(5)本研究對龍脷葉體外抑菌活性進行了初步研究,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我們將對其進行活性指導(dǎo)下的活性化合物的進一步分離純化以及結(jié)構(gòu)解析,對單體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革命委員會衛(wèi)生局主編.廣西本草選編[M].第一版.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4,1259.
[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醫(yī)藥研究所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198.
[3]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壯藥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2008年版(第一卷)[M].廣西:廣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8: 77.
[4]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 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0: 90.
[5] 李秉滔;草藥龍鶪葉原植物的考證[J].華南農(nóng)學(xué)院學(xué)報,1981,2(1):41.
[6] 臨床微生物學(xué)和微生物檢驗實驗指導(dǎo)[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