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艷,吳永存,謝玉輝
(1.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鄭州大學體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1;3.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2)
關關于體育人類學研究的幾點反思
謝曉艷1,吳永存2,謝玉輝3
(1.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鄭州大學體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1;3.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2)
在系統(tǒng)梳理學術界對體育人類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體育人類學研究對象、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以及應用的案例實踐等層面對體育人類學的研究狀況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對體育人類學的學科發(fā)展進行反思,認為體育人類學的發(fā)展中存在基礎理論薄弱、研究隊伍偏頗、學科關系模糊、研究領域有待朝向應用方向拓展等問題。
體育人類學;問題與不足
作為一門體育科學的獨立學科,體育人類學的歷史并不久遠,自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體育人類學這一詞匯并嘗試建立體育人類學的學科體系,至今不過20余年時間?!皩W界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與西方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廣度、深度及成果相比,中國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尚顯稚嫩,仍處于起步階段?!盵1]仍需我國學人的不斷努力和創(chuàng)新,以期攀登上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新高峰。不過在學界業(yè)已運用文化理論和人類學論對體育進行研究和解釋的歷史則要久遠,由此可見體育人類學有著深厚的理論支持和悠久的歷史淵源。本文嘗試探討研究體育人類學對象、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等,以期更好地促進該學科的發(fā)展。
對于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有學者認為其研究對象應該包括與體育相關的各類體育運動、體育問題;有學者認為其對象為體育事像與人的關系;還有學者認為其研究對象主要著眼于體育與文化的關系等。日本的寒川恒夫認為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即是體育本身,而這里的體育本身不單指運動比賽,還包括其所蘊含的有可與身體文化相替換的內容。[2]胡小明認為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應該包括體育原理、民族體育、體育競技、定位和標示——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發(fā)展等。[3]劉一民、宋紅霞等學人認為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包括體育與人類的進化、體育與人以及自然社會的關系、生命或機體的作用與意義、比較不同種族的身體素質、體能特點、人體運動極限等方面。[4]饒遠等認為體育人類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人類學視野中的體育、體育的起源與功能、民族體育、現代社會中體育與人的關系、競技體育中的人文精神等,可謂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目前大部分體育學的研究對象重點在體育活動本身,側重體育技能、體育規(guī)則、體能訓練等;體育人類學的重點強調體育文化、體育活動與社會的關系、體育活動與人的關系。歸納各位學者的觀點并結合自己的思考,筆者認為,以下三點可視為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其一,體育競技的原理和技巧,主要作用于體育項目、體育比賽本身,此類對象和體育學的研究對象相交叉;其二,體育文化自身,主要是指在各種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中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產生人們廣泛接受的體育文化;其三,體育與人及社會的關系,是體育人類學研究的核心對象,即注重體育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包括體育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對人類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響,同時亦包括社會對各類體育活動、體育事像、體育問題的包容和選擇。
2.1 體育人類學的研究范式
自體育事像出現及人類開始對體育進行研究以來,通過梳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學術界對體育人類學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兩種。以愛德華·泰勒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范式:我們知道,英國古典進化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提出的文化“遺留”理論,運用文化透視的方法對原始社會的游戲和文化、宗教等關系進行了解釋和梳理。之后的一些學者如美國的柯倫編撰的資料集《北美印第安人的游戲》中以《游戲的占卜起源》的解說詞為序進行闡述;[5]以及上文中提到的達姆、薩特·史密斯等人的研究方式,都是基于一種文化理解的方法論。然而該種研究范式雖然能比較深入的挖掘體育、游戲等現象的內在意義,但是其缺乏科學的論證性,信度無法獲得保障。以馬林諾夫斯基開創(chuàng)的實地研究為特征的實證主義范式:馬林諾夫斯基是英國功能主義人類學大師,其開創(chuàng)了以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為主要方法的田野工作方法,在學術界廣泛使用,這是一種典型的實證主義范式。其學生、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雷蒙德·弗思所作的《大洋洲的擲標槍比賽》以及莫尼的《北美印第安人切洛基族的球技》與《美洲印地安人的競技遺產》等文章,都是基于此類研究范式而開展研究的。實地研究的方法可以對多種文化現象進行具體深入的解析,比如西方人類學者熱衷的對兒童游戲的理解、我國常常運用此種方法去體會的節(jié)日賽龍舟等傳統(tǒng)游戲等。運用實地研究的方式進行體育人類學的研究,可以深入細致的理解體育文化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盡管其準確度可以使人信服,但卻無法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需要進一步予以完善。
2.2 體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在借鑒其它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基礎上,體育人類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宏觀意義上的方法:從宏觀意義上而言,體育人類學多采用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方法。劉一民、宋紅霞認為,由于體育人類學研究對象和范圍的宏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僅是一種或幾種,而是跨越了許多學科,運用了大量的具體方法論進行研究,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4]縱向層面的研究方法:不僅如此,學者們在研究中提出了具體層面上的方法和技術,其中,縱向研究過程中運用的統(tǒng)計學方法是較為典型的代表。20世紀50年代,羅伯特等人在《文化中的競技游戲》一文中運用了統(tǒng)計方法,即把作為一種特定種類的競技游戲與其他類型的文化之關系進行了調查,這種定量分析的方法超越某一種文化界限,屬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1]此種方法被應用到體育人類學的研究中,是對之前的方法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研究中還大量使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體育人類學研究。如狐鳴、譚廣鑫認為,“體育界技術太多,學術太少,現有研究針對性差,盲目操作多,找不到主要矛盾的研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從總體上把握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盵6]對此,胡小明教授認為,“野外考察法、人體測量法、考古等,以及運用這些方法時應當具有整體論和文化相對論的思想,”[7]這些都表明了體育人類學與人類學學科的淵源以及人類學特色。“將田野調查的素材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可獲得對某一文化的認識和經驗。這是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體育人類學的主要方法?!盵7]田野工作作為人類學調查研究方法的總稱,其包括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參與觀察、訪談、個人生活史、譜系法、抽樣法等。胡小明教授提出的野外觀察法類似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參與觀察法以及人體測量法等,固然可以看作是具體的調查研究方法,而文化整體觀與相對論則不能看成是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指導調查研究的原則或文化理念,但事實上卻被一些學者誤讀。文化整體觀與文化相對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一種原則或觀念,與文化普同性、文化適應性、文化整合性等共同構成了人類學的學科觀,而非研究方法,但可以看成是指導調查研究開展的方法論。
當然,對體育人類學的研究不應當局限于具體的方式方法,在特定的方法論和人類學理論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具體體育事像,要敢于突破常規(guī),大膽創(chuàng)新,尋找適合研究案例的方法,才能實現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
體育人類學在我國的發(fā)展雖然時間不長,但學界一直在努力嘗試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去完善。眾多學者對各類體育、游戲等案例運用體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進行解讀,業(y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體育活動層面的案例
胡小明,楊世如等在“黔東南獨木舟的田野調查——體育人類學的實證研究”案例中,調查者通過人類學實地研究的田野調查法,對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身體游戲獨木舟進行了連續(xù)的深入的體認和調查,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獨木舟這項競技的技術層面有了深入的了解,進而引申到獨木舟的文化精神層面,認識到獨木舟文化與當地人文自然環(huán)境的依附性以及隨著時間的變化該文化受到經濟影響的變異性??梢钥吹?該案例反映出的研究成果是運用其它研究方法所不能輕易達到。實地研究、參與觀察、深入訪談,獲得的資料詳實、可靠、具體,對文化的理解透徹、深入,得出的結論準確、新穎。然而,該案例作為一個成功的案例,固然獲得了較為理想的結果,但是由于其兩次實地考察的時間尚不足月余,僅僅是在龍舟節(jié)進行研究,無法獲得與獨木舟文化相聯系的其它文化要素,未能透過獨木舟文化引申出該地的本土文化特色。
3.2 體育文化層面的案例
而更有學者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體育學的視角對某一全局性的文化進行分析。譚紅春、彭兆榮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體育“暴力”進行了解釋,認為暴力是生物具有的一種競爭性、沖突性的生存屬性,人作為特殊的社會動物也是具有暴力原型的。由此他們引申出體育競技是暴力原型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變遷的特殊遺產,進而提出摔跤、拳擊為這一原型的身體體現和形式展演。[8]在文中,作者運用格拉克曼的沖突維持理論對體育“暴力”進行解釋,由此探討暴力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揭示出體育“暴力”所隱喻的社會結構和象征意義。如此看來,這是一個運用文化人類學理論對體育文化進行解釋的成功案例,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鑒戒于此,我們甚至可以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對體育競技中出現的問題如體育違規(guī)、體育經濟事件、體育傷病等文化符號進行解讀。
3.3 體育器物層面的案例
張達文、齊家玉運用人類學對中小學常用非標準體育器械進行了探究,通過分析比較兒童少年與成年人在身體特征、體質等方面的差異,初步提出了適用于中小學生的非標準體育器械的重量與徑度規(guī)格參數。[9]該案例通過實證測量、統(tǒng)計的方法對體育器物的適用性進行了研究,其背后蘊藏了豐富的人文關懷。
上述三個案例是筆者從諸實踐案例中挑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分別從體育活動、體育文化和體育器物三個方面著手,均運用人類學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獲得了成功的典型。足見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在體育學中的廣泛運用,說明了體育和人類學較好結合,可以認為是應用體育人類學的典范。
4.1 學科隊伍與基礎理論方面存在的問題
由于起步晚,受關注度低,體育人類學至今仍然處于極不完善階段。學術界中對該學科感興趣仍然過少,已有的研究隊伍多集中在體育學界,人類學界、民族學界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者相對而言非常之少,這種局面不利于體育人類學學科的正常發(fā)展,其無法獲得來自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的理論支持,不能實現兩條腿走路,不利于體育人類學學科理論的充實與完善。有研究者認為,縱觀近年來的中國體育人類學基礎理論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10]因此,很有必要號召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加入到體育人類學研究的行列中來,進一步提高體育人類學的理論研究水平。
4.2 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
體育人類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厘清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尤其是沒有正確處理好與體育社會學以及體育文化學之間的關系,致使現在的局面是體育社會學發(fā)展得蓬蓬勃勃,而體育人類學的發(fā)展只在局部地區(qū)的高校中有屈指可數的碩博士招生方向。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學科關系上而言,人類學研究人類及其文化,而社會學僅僅研究人所組成的社會,顯然,體育人類學的研究范圍應該要比體育社會學廣泛得多,至少二者之間應該是一種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的關系,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另,體育發(fā)展中的文化現象研究,其在某種程度上有與體育人類學研究領域重復以及分擔體育人類學的研究任務之嫌。因此,厘清學科關系,借助于體育人文社會學推動體育人類學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將體育文化學研究納入到體育人類學的學科視域之中,必須強化自己的學科特色與拓展研究領域,才能更好地促進體育人類學的學科發(fā)展。
4.3 研究領域與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體育人類學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還面臨一個問題,即研究領域拓展不足,研究的應用取向不明顯,這個問題已經為學者所關注。”[10]就目前研究文獻來看,體育人類學學界對民族傳統(tǒng)與區(qū)域(村落)體育研究較多,從研究的內涵來看多數探討其歷史源頭及文化嬗變。那么,不難看出研究的橫向性廣泛及縱深性不夠。如從社會體育參與及體育文化重建;族群文化與體育運動的發(fā)展關系;社會體育產業(yè)發(fā)展與學校體育文化改革;不同區(qū)域與族群的跨文化體育人類學研究等,這才是一個學科得以發(fā)展的外在動力。體育人類學還應該在更廣泛的層次上拓展研究領域,尤其是需要在一些具有應用價值的領域上進一步拓展,發(fā)展具有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滿足人們健康需要的應用體育人類學,既要符合時代文化脈搏,又要緊緊跟隨人類學研究國際前沿,尋找中國特色體育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在宏觀層面提升其對于弘揚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加快體育運動發(fā)展等貢獻力量。在微觀層面突出體育人類學對于具體體育現象的文化解析與精神推廣,使體育人類學的研究更具有現實價值與時代意義。
[1]饒遠,陳斌.體育人類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5.10-14.
[2]寒川恒夫.體育人類學[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0,(3): 84-89.
[3]胡小明.體育人類學概論[J].體育與科學,2000(2):4-9.
[4]劉一民,宋紅霞.試論我國體育人類學的建立[J].體育科學,1993(4):31-33.
[5]張爭鳴.體育人類學——新時期體育意識重新構建的關鍵——關于體育人類學的若干理論問題[J].湖北體育科技, 1989(1):5-8.
[6]狐鳴,譚廣鑫.當代中國體育人類學的發(fā)展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8(1):17-23.
[7]胡小明.體育人類學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3):289-293.
[8]譚紅春,彭兆榮.對體育“暴力”的人類學解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8):18-22.
[9]張達文,齊家玉.對中小學常用非標準體育器械的人類學初步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3.
[10]倪依克,胡小明.發(fā)展中的中國體育人類學[J].體育科學, 2009(10): 65-71.
全國體育產業(yè)學術會議在成都體育學院舉行
第八屆全國體育產業(yè)學術會議于2014年11月6日-8日在成都體育學院舉行,會議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yè)分會主辦、成都體育學院與上海體育學院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共同承辦。
本次會議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我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為主題,采用大會主題報告、體育旅游專家論壇和專題報告等方式進行學術交流。本次會議適逢國務院《關于加快體育產業(yè)發(fā)展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fā)〔2014〕46號)文件發(fā)布之際,來自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產業(yè)處的安楓處長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文件精神及政策進行了解讀。上海體育學院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黃海燕和華中師范大學陳元欣教授,分別做了“中外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比較”和“我國體育場館運營現狀、問題與研究展望”的主題報告,并在體育旅游專家論壇上對我國體育旅游發(fā)展的理論與實務進行了探討。
此外,與會專家和學者還圍繞體育產業(yè)發(fā)展中的體育用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體育彩票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體育賽事的綜合效益、體育健身市場創(chuàng)新發(fā)展、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與發(fā)展路徑、城鄉(xiāng)居民體育消費促進、體育旅游發(fā)展路徑、職業(yè)體育發(fā)展路徑等進行了專題研討。
(成都體育學院經濟管理系)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Anthropology
XIE Xiaoyan,et al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443002)
Combs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system to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results foundation in,this article from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objectof study,researchmodel and research technique aswell as application stratification planes and so on case practice has carried on the review and the summary to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condition.Carries on reconsidering in this foundation to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development,thought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the basis of existence theory weak,the research troop biased,the discipline relations fuzzy,the research area pending faces questions and so on application direction development.
sports anthropology;question and insufficiency
G80
:A
:1001-9154(2014)12-0041-04
G80
:A
:1001-9154(2014)12-0041-04
謝曉艷(1979-),女,江蘇徐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理論與運動訓練。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