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在《新約》①全文引用的《新約》內容均出自和合本《圣經》(HOLY BIBLE),加拿大恩福協(xié)會2004年版(英漢對照本)。以下不再一一注釋,只隨正文夾注出處。的四大福音書中,關于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描寫非常生動。由于耶穌之死是上帝救贖人類計劃的核心舉措,所以福音書強調的是耶穌獻祭羔羊的身份以及他的死對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啟示意義。這樣,它就超越了一般故事批判和譴責的窠臼而具有了更深刻的含義。
一
《新約》記載了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及三天后復活的故事。在四大福音書中,都說耶穌被釘死前受到了犯罪的指控。但他究竟犯了哪些一定要被處死的罪呢?通過詳讀《新約》,可以看出,耶穌其實并沒有犯什么罪過。幾部福音書的引文是這樣的:在馬太福音中說,耶穌被捕后,“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假見證控告耶穌,要治死他。雖有好些人來做假見證,總得不著實據。”(馬太26:43)在馬可福音中,也說“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見證控告耶穌,要治死他,卻尋不著。因為有好些人做假見證控告他,只是他們的見證各不相合?!?馬可14:67)。在路加福音中,當耶穌被帶到民間長老、祭司長以及法律文士等人的面前時,甚至找人做假見證的情節(jié)都沒有了,直接就寫,這些人開門見山就問“你是神的兒子嗎?”當耶穌剛一回答“你們說的是”后,他們立刻就說:“何必再用見證呢?他親口所說的,我們都親自聽見了?!痹倏春竺娴那楣?jié):“眾人都起來,把耶穌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并說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22:56)在約翰福音中,也寫的是兵士們捉住耶穌后,直接將他帶到大祭司那里?!按蠹浪揪鸵砸d的門徒和他的教訓盤問他。耶穌回答說:‘我從來是明明地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里,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我在暗地里并沒有說什么。你為什么問我呢?可以問那聽見的人,我對他們說的是什么: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約翰18:35)從這些不同的福音書所提供的資料里,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祭司、文士乃至官吏,甚至眾人都不能指出耶穌究竟犯有什么樣的罪。前兩個例子中,尚有尋找假見證指控的情節(jié)描寫;而在后兩部福音書中,連做假見證的情節(jié)都沒有了,只剩下“引誘”式的加罪了。
《新約》里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情節(jié),即彼拉多判處耶穌釘十字架。彼拉多是該地最高長官,握有生殺大權。因為祭司們都不能判處耶穌死刑,最后他們把耶穌綁到了彼拉多的面前,希望他能夠判定耶穌有罪,并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彼拉多卻反復強調不能證明耶穌有罪。在馬太福音中是這樣寫的:“彼拉多見說也無濟于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擔吧!’”(馬太27:42)在馬可福音中,在彼拉多面前,祭司長控告了他許多事,并要求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氨死嗾f:‘為什么呢?他做了什么惡事呢?’”(馬可15:34)在情節(jié)最為詳細的路加福音中是這樣描寫的:“彼拉多傳齊了祭司長和官府并百姓,就對他們說:‘你們解這人到我這里,說他是誘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將你們告他的事,在你們面前審問他,并沒有查出他有什么罪來;就是希律①希律,又稱大希律王(公元前74—公元4),亦被稱為希律大帝一世、黑落德王,是羅馬帝國在猶太行省耶路撒冷的代理王。希律生于耶路撒冷,他生平資料僅限于公元1世紀猶太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著作。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來??梢娝]有做什么該死的事。故此,我要責打他,把他釋放了?!?路加23:25)在約翰福音中,兩次寫到彼拉多說耶穌無罪。一是在第18節(jié)第35段最后,說“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來?!痹僖惶幨菑?9節(jié)第1段開始:“彼拉多又出來對眾人說:‘我?guī)鰜硪娔銈?,叫你們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來?!碑敱娙巳匀缓鸾兄斠d于十字架時,“彼拉多說,你們自己把他釘十字架吧!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來?!?/p>
那么,猶太人為什么認定耶穌有罪呢?問題的焦點是定罪的標準:彼拉多認為無法證明耶穌有罪,是因為按照當時希伯來人乃至羅馬人的律條,他沒有殺人、偷盜、奸淫、侵財。如果非得說他有罪的話,那么眾人唯一能指控他的無非是“瀆神”。從四大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不止一次說自己是“神之子”或“人子”。正是這一點,犯了大忌,這讓那些所謂正統(tǒng)的猶太教信徒,尤其是那些自稱為摩西之子或凱撒之子的猶太人非常不舒服。按祭司長和律法學士的話說:“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神的兒子。”(約翰19:1)
其實,是否瀆神的問題,反映了觀念轉變時期兩種思想的激烈斗爭。我們知道,以《舊約》為代表的古老的猶太宗教是民族宗教,本質是血緣維系方式②關于“血緣維系方式”和“信仰維系方式”的問題,詳見筆者著《四大維系方式更迭與歐美文學價值流變》,刊載于《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也可參見筆者著的《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的相關章節(ji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的產物。這集中體現在猶太教的“選民說”上。所謂“選民說”,其實就是在早期希伯來人,特別是那些所謂猶太先知的觀念中,一直認為,上帝挑選了猶太人并與之建立了契約,猶太人要服從上帝耶和華,耶和華則垂青和保護猶太人。這個觀念的出現,使“希伯來人開始意識到他們自己屬于一個特殊的民族,是‘特選子民’,因為上帝已賜予他們一種特別的榮譽,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機會(正如他們沒世不忘的),一種令人敬畏的責任。……他們相信,上帝已經向整個希伯來民族揭示了他的戒律,包括被稱為《摩西十戒》的道德準則,遵守戒律成為每個希伯來人壓倒一切的義務。違背戒律意味著撕毀了神圣的協(xié)約——這種行為可以導致民族災難”③[美]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胡萬里等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45頁。。但當我們深入地考察這種選民意識的內涵時,就會發(fā)現,其本質仍然是血緣關系在起作用。首先,他們自認為是一個特殊的種族、一群特殊的被上帝眷顧與拯救的人。換言之,《舊約》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血緣民族在上帝庇佑下的傳承史和發(fā)展史:這個民族以上帝親手創(chuàng)造的亞當、夏娃為始祖,生子賽特,經數代后到挪亞,再到其后的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世代相傳,直至后來的約瑟未婚妻瑪利亞因上帝的靈受孕而生耶穌,其中血緣相傳的痕跡非常明顯?!杜f約》中還包含著早期猶太民族特殊的風俗傳統(tǒng),如兄死弟弟必須娶嫂為妻,要為哥哥留下后代等,這些也都是明顯的血緣民族證據。甚至他們獨有的節(jié)日設置、飲食服飾樣式、守戒割禮等習俗,也都彰顯著猶太民族的獨特性。甚至在《新約》中有些章節(jié)也反映出了這種血緣民族的獨特性,例如其開篇的列表其實就是猶太民族的血緣族譜。其次,從《舊約》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特別強調猶太民族的優(yōu)越感,排拒外族人。《舊約》中很多故事都談到了猶太人與外族人的矛盾,并認為只有猶太人才配受到上帝的眷顧和拯救。這種對外族人的排拒,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血緣民族的純潔性。在《新約》中這種排拒性的情節(jié)也是很多的。但不同于《舊約》,《新約》中更多地體現了以色列人內部不同部族的相互排斥。只不過《舊約》時代對外族人的排斥更多地是從血緣民族關系的角度出發(fā)的,而《新約》時代對外來人的排斥,更多地是從信仰的角度進行的。
問題在于,《舊約》時代發(fā)展到《新約》時代,傳統(tǒng)的用血緣關系來維系民族的方式已經開始走向解體,一種新的包容性更大的維系方式——“信仰維系方式”開始出現。這種新的維系方式要沖破血緣維系方式的束縛,必然會導致二者之間不可避免地發(fā)生矛盾沖突。所謂“信仰維系方式”,就是用一種精神的力量,而不再是血緣的力量來維系一個規(guī)模更大的民族。我們知道,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猶太人對耶和華的敬奉,已經與“巴比倫之囚”以后時代的敬奉具有了明顯的不同。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由于帝國疆域的擴大和猶太人多次被驅逐的經歷,已經使“血緣維系方式”不再適應于猶太民族特定時期的生存與發(fā)展,他們必須探索被羅馬帝國吞并后與其他民族的相處之道,必須要適應猶太人被驅散到世界各地并在其他民族中間生存的離散現實。特別是到了公元前1世紀時,由于宗教觀點的不同和對待羅馬統(tǒng)治與人民起義的態(tài)度差異,猶太教分為撒都該派、法利賽派、愛賽尼派和奮銳黨派等多個教派(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小的教派其實仍然是更小的血緣家族群體),而這些小教派為了狹隘的血緣家族的利益相互間不斷爭斗,已經成為統(tǒng)一的猶太—以色列王國建立的大敵。為此,把單一民族性的“選民意識”變?yōu)槠帐佬缘摹斑x民意識”。就成為當時人們面臨的主要工作。
耶穌之所以被定罪,就在于耶穌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打破已經過時了的對“選民”的解釋。在他全部的宣教過程中,一個基本的思想貫穿始終,即上帝的選民不僅僅是猶太人,而是“一切人”(包括非本民族的人以及罪人、病人和已經有改過之心的敵人)。這樣“凡信我者皆能得救”就取代了“只有猶太人才能得救”的信條,從而導致了以血緣維系方式為內核的民族性的“選民論”,變成了以精神信仰為內核的世界性的“選民論”。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為什么那些祭司們、法學士們要控告耶穌“瀆神”了。也就是說,在現實意義上,耶穌沒有犯任何罪(這也是他們找不到現實犯罪證據的原因),但在思想上,耶穌代表了一種新的對上帝內涵的闡釋(即血緣民族的上帝變成了世界性的精神意義上的上帝),而這又恰恰是那些固守陳規(guī)的祭司們、法學士們和盲目信仰者們永遠無法贊同的。
基督教派正是在與其他教派的爭論以及被正統(tǒng)的猶太教派斥責為異端的過程中,逐漸與猶太教脫離,最后發(fā)展演變成了世界性的基督教。猶太教一些教士們固守著特殊神恩論,以上帝的選民自居,考慮的只是猶太民族自身的被拯救,加上宗教禮儀和習俗中強調特殊性(如割禮等),妨礙了它向外發(fā)展,所以它只能是猶太民族的宗教。而基督教則不同,它所主張的耶穌基督拯救整個人類,強調凡是信仰上帝的人都是“上帝的選民”,用“信仰因基督的犧牲而得救”來吸引各族群眾。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耶穌為什么會被釘十字架,才能發(fā)現“耶穌之死”的深度內涵。
二
從《新約》中可以看出,耶穌不是羅馬人殺的,而是被本族人殺死的。同樣,也并非是本族的全體人都同意誅殺耶穌,誅殺耶穌的是猶太人中的一批原教旨主義①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又稱為基要主義。原教旨主義是指這樣一種宗教現象:當感到傳統(tǒng)的、被人們應當理所當然地接受的最高權威受到挑戰(zhàn)時,對這種挑戰(zhàn)毫不妥協(xié),仍反復重申原信仰的權威性,對挑戰(zhàn)和妥協(xié)予以堅決回擊,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暴力手段進一步表明其態(tài)度。所以,原教旨主義有極強的保守性、對抗性、排他性。者。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強烈主張要殺他的人是誰。在四大福音書中,多次提到,耶穌在傳教的過程中,被不同部族的猶太人驅逐,很多時候如同中國的孔子一樣,雖然真理在手,卻無立足之地,為躲避迫害四處奔走。僅舉幾例:耶穌一出生就受到大希律王的迫害,致使約瑟帶著妻子瑪利亞和人子耶穌逃到埃及。之后的一個希律王還殺死了施洗約翰。我們知道,大希律王是羅馬帝國在猶太行省耶路撒冷的代理王,生于耶路撒冷,父親是安提帕。由于他曾救過凱撒大帝的命,所以獲得凱撒大帝特準而統(tǒng)治以色列舊地全境。這說明,希律王也是一個猶太人并是本族人的首領。他要誅殺耶穌,是因為作為現實首領的他不能容忍另外一個精神之王耶穌的存在。再如,在耶穌傳布福音的過程中,總是給他出難題并要置他于死地的,也是猶太本民族的人,尤其是法利賽人。法利賽人作為一個猶太人宗派,在耶穌的時代曾經很有權勢。他們反對耶穌的福音信息,并要求所有的人都無條件遵守摩西立的法。他們在守法細節(jié)的問題上頂撞耶穌,特別是守安息日的問題上更是如此。“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么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馬太福音15:22)甚至出賣耶穌的猶大,也是猶太人。耶穌曾對他們進行斥責:“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里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里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馬太23:27-28)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過程中,正是這些猶太人異口同聲地強烈要求必須處死他。當羅馬的執(zhí)政官彼拉多幾次猶豫,不想殺害耶穌,并想利用每逢節(jié)期要釋放一名囚犯的猶太古老常例不對耶穌處以死刑時,眾人卻寧可讓他放掉臭名昭著的囚犯巴拉巴,也不寬恕耶穌?!凹浪鹃L和長老挑唆眾人,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穌。”(馬太27:3)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呼喊:“把他釘十字架!”因此,說羅馬統(tǒng)治者彼拉多殺死耶穌并不符合實際——盡管最后下令者是他,但他是在眾人強烈請求下才判處耶穌釘十字架的。
其次,我們要看看耶穌活動的地域和他被處以釘十字架的行刑地點。耶穌一生的活動都沒有離開猶太人居住的范圍,可以說主要是圍繞著耶路撒冷進行的?;顒臃秶笾孪抻诒钡絹喬m的大馬士革、南到西緬和摩押、西到地中海沿岸、東到亞捫的狹長地域,最主要的活動是在便雅憫、猶太和但等更小的區(qū)域。要知道,盡管當時他們已經被羅馬人統(tǒng)治,但這些地方都屬于長期以來猶太人生活和文化發(fā)展的核心范疇,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如伯利恒、伯大尼、客西馬尼、橄欖山等)更是猶太文化發(fā)展的核心地域。而耶穌被釘死的各各地(骷髏地),離耶路撒冷非常近。這些描寫證明,耶穌并非僅僅不見容于羅馬人,更不見容于同為猶太民族的自己人!
那么,為什么同屬于猶太民族的一些人那么痛恨耶穌,必欲除之而后快呢?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既然耶穌的觀念(即基督教的觀念)代表了猶太宗教中的進步分子適應歷史發(fā)展的前進趨勢,那么,他就和代表著舊的觀念的猶太人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沖突。換言之,“耶穌之死”這一事件是猶太民族內部先進思想文化與落后思想文化觀念激烈沖突的集中表現。
這里我們還要進一步探討另外一個事情。猶太的本族人要殺死耶穌,但究竟誰要為耶穌之死負主要責任呢?毫無疑問,是那些掌握著社會權力的猶太的上層貴族和掌握著思想文化權柄的律法學者、高級僧侶等。細讀《新約》文本時,可以發(fā)現,作者在提到和耶穌作對的人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反復提到一連串的人,如祭司長、長老、律法文士以及官吏等等——有時這種寫法讓人感到啰嗦。這實際上是一種反復強調和強烈暗示,目的是提醒讀者,跟耶穌作對的,都是猶太人中那些既得利益者和掌握權勢的人物。那些下層人中反對耶穌的人,不過是一些被蒙蔽的群氓??梢哉f,猶太民族中的那些上層貴族是反對耶穌的主要力量。那么,為什么這些人會成為殺死耶穌的主要群體呢?從現實利益的層面來說,這些上層貴族都是當時社會和文化中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們必然要維護自己的權勢利益和經濟社會地位(《新約》文本中對此有過多方面的描寫)。而耶穌的出現,代表了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下層群眾的利益),這必然會帶來原有利益格局的劇烈變動;這又必然會導致那些原有的利益占有者不甘心和不情愿,他們是不愿意退出歷史舞臺的。那么,考慮到此時宗教在猶太社會中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力——可以說,當時誰掌握了宗教話語權,也就等于掌握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缎录s》中曾多次描寫短短一段時間內,就有大量的人追隨耶穌(如耶穌用很少一點食物一次喂飽了四千人,另外一次喂飽了五千人的故事情節(jié),就反映了當時跟隨耶穌的人眾多)。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那么害怕耶穌傳達的天國福音的原因了。假如他們承認了耶穌所宣揚的“福音”,那么,他們就等于失去了原有信眾的支持,也就等于失去了現有的社會地位和話語權力。
進一步而言,如果說耶穌代表了適應歷史發(fā)展的新思想,那么,這些高級祭司們就是陳舊的思維觀念的代表了。為此,我們可以把這些固執(zhí)地抱有陳舊的思維觀念的宗教信徒看成是原教旨主義者。我們認為,原教旨主義者其實就是宗教上的保守主義者和教條主義者。他們熱衷于把以往的經典當成教條并讓人們無條件遵守,不把經文看成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闡釋的文本。“祖宗之法不可動”是之謂也。從《新約》中可以看出,那些高級祭司、長老和文士熱衷于固守摩西十戒,認為摩西之法不可違,必須嚴格遵守,并把任何不同意他們說法的人看成摩西的叛徒、猶太人的敵人。這種人的思維方式是陳舊的,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維持自己的權柄和已有的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原教旨主義者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前進中最大的敵人。換言之,現實中的既得利益者和原教旨主義思維方式是一對孿生兄弟,二者互為依存、互為表里。耶穌被本族人殺死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民族出現的問題,說到底是這個民族中的掌權者和文化精英們的思想僵化、觀念陳舊造成的,他們不能容忍新的思想觀念的出現,不敢依據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是導致這個民族落后的重要原因。
同樣,耶穌被自己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也說明,任何時代的思想先行者和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觀念的出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這一切必然要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導致本民族內部原有利益占有者強烈的反對、懷疑、拒絕和迫害,革新者甚至要付出流血的代價。
三
耶穌是神本身,也是神之子,他有超凡的能力。《新約》中曾用很多的篇幅談到耶穌超凡的神跡和能力。比如,作為神,他可以用語言治愈各種各樣的病人,可以用很少的食物喂飽四五千人,也可以在水面上行走,更能夠預言自己將被猶大出賣,甚至也可以預言自己三天后復活等。可以說,作為一個法力無邊的神,他完全可以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前逃生。但耶穌把自己能夠逃生的機會都放棄了,沒有產生一絲用超凡神力逃生的念頭。當兵士們給他帶荊冠、穿紫色長袍戲弄并打他的臉的時候,甚至和他同時受刑的兩個罪犯也嘲笑他為什么不顯示神跡的時候,耶穌也只是沉默而已。馬可福音這樣寫道:“釘他在十字架上已是巳初的時候,在上面有他的罪狀,寫的是:‘猶太人的王’。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從那里經過的人辱罵他,搖著頭說:‘咳,你這拆毀圣殿,三日內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他同釘的人也是譏誚他。”(馬可15:34)
耶穌為什么不用神跡脫身,而是從容赴死?這里涉及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新約》的作者們根據時代的變化,已經意識到了人的精神解放才是當時社會解放的唯一出路。我們閱讀《圣經》,尤其是《新約》的時候,可以發(fā)現,基督教并非像一般的原始宗教那樣,用奇跡或神跡作為吸引信徒的手段,而是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靈。換言之,基督教讓人信奉的不是神跡,而是教義和教理。也就是說,《新約》的作者在記錄和描寫耶穌和使徒事跡的時候,已經意識到,假如耶穌真的用神跡來脫身,或者天父派天使來拯救他上天堂,可能就違背了基督教教義的原意了。因為所謂耶穌基督指出的“救贖”之路,并非借助于外力的救贖,而是人自身的救贖,是依靠人的內心精神覺醒和思想強盛的救贖。迪亞斯和修斯在他們所著的《西方文化中的〈圣經〉》中就指出:“盡管被嘲笑,盡管有能力施神跡,但耶穌嚴格按照圣父意圖承受了十字架死刑而不訴諸神跡。馬可福音特別強調這一點,就是要通過耶穌拒神跡來說明真正的信仰不依靠神跡左右。十字架是耶穌的標志(sign),一個耶穌無能自救的標志。因此,它也成為基督教信徒們的一個警示,警告了那些單純尋求顯圣跡象來決定信仰的人們?!雹俎D引自劉意青著:《〈圣經〉文學闡釋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259頁??梢哉f,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但釘死的只是肉身,精神恰恰由于脫離了肉體而復活了——這是一種文化寓言,標志著人的精神作為一個重要的范疇獨立存在了。這也是人由被動的人(只知道服從或順從教義)到主動的人(不盲從教義,而是根據時代變化對教義重新闡釋)的轉變。這樣就使得人類社會從血緣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是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巨大進步。換言之,耶穌必須死,他自己清楚這一點。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徹底斷送人們需要外力拯救的幻想,才把人類得救的希望寄托在人自身精神發(fā)展而不是外力的拯救上。
另外,耶穌之死顯示了當時人們對神與人之間聯系的嶄新解釋,突出了每個信徒自我行動的價值。在猶太教的《舊約》中,人和世界的關系幾乎只強調一個方面,即上帝的絕對地位。天地萬物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連人也是上帝的杰作。所以,在《舊約》中,形成了上帝(靈的世界)與人以及萬事萬物(被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決然分野。當基督教吸收了猶太教的經典后,尤其是《新約全書》新教義的編撰完成后,新的人與世界聯系的方式也形成了。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耶穌”的出現。救世主耶穌的本質是上帝,是屬靈的。但耶穌和上帝又不同,是具有人的肉體的神靈,耶穌基督既體現著上帝的本質,也體現著人的特征。我們知道,基督教改變了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的說法,堅持認為耶穌就是基督,就是人們期待中的救世主,就是彌賽亞。這樣,猶太教狹隘的民族性不僅被破解掉了,而且上帝和彌賽亞的神秘性也被生活在人民中間的肉身基督取代了。如此一來,耶穌就成了純粹精神世界和被創(chuàng)造的物質世界的中介物。所以,上帝的靈通過少女瑪利亞來到人間——耶穌基督來到人間——就使得天國和人間有了實質性的聯系。最早的中介物是耶穌一人承擔的,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并復活升天之后,中介物的職能,就被使徒和教會承擔起來了。這樣,耶穌之死,就把由一個“神”所承擔的引領人精神向上的重擔,變成了眾多“人”自己的任務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四大福音書之后,《新約》還收錄了大量的使徒行傳的原因??梢哉f,正是因為耶穌的出現和他的死,《圣經》的創(chuàng)造者們才把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并突出了每個信徒堅信上帝福音的巨大作用。這種看待人與世界的思維形式也就構成了后來西方人思維的基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