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接口假說*

        2014-12-04 01:17:09戴曼純
        外語學刊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特指二語句法

        戴曼純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外語教學

        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接口假說*

        戴曼純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近年來,Sorace及其同事提出的接口假說在二語習得領(lǐng)域引起了熱議。該假說試圖解釋二語習得最終階段殘存的對錯交替現(xiàn)象,認為狹義句法屬性完全可以被習得,而涉及句法和其他認知模塊的接口屬性可能不會被充分習得。本文詳細討論了接口假說的有關(guān)理論概念(如接口的界定及類型、語言現(xiàn)象的多重接口屬性等)及其理論價值,揭示了接口假說存在的幾個問題,如表述的模糊性、證據(jù)的局限性和解釋力。接口假說相關(guān)研究如果能拓展至所有接口,涵蓋更多的語言及語言現(xiàn)象,豐富研究視角,全面考察二語習得各發(fā)展階段的接口屬性問題,將有助于理論修正,增強其生命力。

        二語習得;內(nèi)接口;外接口;接口假說

        1 引言

        二語發(fā)展過程中存在顯而易見的困難,二語知識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不平衡現(xiàn)象,有的甚至停滯不前,造成二語習得不完整。二語運用中構(gòu)建語法正確、語用恰當?shù)妮敵霰仨氄险Z法內(nèi)外的模塊,此類整合的復(fù)雜性極可能造成二語習得問題,成為長久難以克服的難點(Ivanov 2012)。從當前二語習得研究看,中介語可變性、語言產(chǎn)出中對錯交替、母語遷移、僵化(variability, optionality, transfer, fossilization)等現(xiàn)象更有可能發(fā)生在語言的接口處(interfaces)。不少研究者試圖從接口角度解釋這些現(xiàn)象(White 2009:64)。Sorace (2000, 2005, 2011),Sorace和Filiaci (2006),Sorace等(2009)等提出接口假說(Interface Hypothesis),將中介語系統(tǒng)中存在的問題與語言不同模塊(如句法、語義、形態(tài)、音系和語用等)之間的接口聯(lián)系起來,將其歸咎為接口習得問題;他們認為句法與其他認知系統(tǒng)間的接口(所謂外接口)比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接口給習得帶來更大的困難,語言系統(tǒng)與非語言系統(tǒng)信息的整合產(chǎn)生更大的認知負荷。他們在解釋、預(yù)測二語發(fā)展遲滯或者某些語法知識無法達到本族語水平時,往往認為接口處的語言屬性由于涉及不同層面的整合,本質(zhì)上比句法、語義、音系各自的內(nèi)在語言屬性更復(fù)雜(Montrul 2011)。

        然而,接口角度的二語習得研究還處于眾說紛紜的發(fā)展初期,正如White(2011a:578)論述的那樣,接口假說有時解讀得過于寬泛,我們應(yīng)當更謹慎地對待二語接口研究。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就這個在國內(nèi)尚未引起足夠注意的研究視角進行介紹和討論。本文首先簡要分析接口類型及相關(guān)概念的界定,然后重點闡述接口假說相關(guān)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分歧。

        2 二語接口分類及問題

        2.1 兩大接口類型

        White(2009)在解讀二語接口習得研究數(shù)據(jù)時提出內(nèi)接口和外接口之分。接口是不同語法模塊的屬性發(fā)生整合之處。我們認為內(nèi)接口指語言內(nèi)部模塊間(即句法、語義、形態(tài)、音系)發(fā)生特征組裝的接口,外接口則是語言與其他認知系統(tǒng)間進行信息傳遞或整合的接口。接口存在語際差異。下面我們用英語、西班牙語及漢語例證簡要介紹這兩大接口類型。例如,名詞短語的類指和特指涉及句法-語義這一內(nèi)接口,如①所示的英語、西班牙語和漢語例句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句a,b,c,d源自Montrul 2011:594)。

        ① a.Tigerseat meat. [+類指;-特指]

        b.Thetigerseat meat. [-類指;+特指]

        c.*Tigrescomen carne. [+類指;-特指]

        Tigers eat meat.

        d.Lostigrescomen carne. [+類指;+特指]

        the-pl tigers eat meat.

        e. 老虎吃肉。 [+類指;-特指]

        f. (這只)老虎吃了肉。 [-類指;+特指]

        g. 這只老虎吃肉。 [-類指;+特指]

        英語和西班牙語表示類指和特指的句法-語義映射差別表現(xiàn)為接口處的特征組裝內(nèi)容有所不同。英語復(fù)數(shù)名詞短語帶零冠詞時表示類指,帶定冠詞時表特指。英語名詞短語的類指與特指在句法-語義接口處有兩種特征組合方式,形態(tài)實現(xiàn)亦有兩種方式,而西班牙語僅用一種組合表達兩種語義。西班牙語復(fù)數(shù)形式的光桿名詞短語作主語不合語法,特指復(fù)數(shù)名詞短語兼顧類指。而漢語則更復(fù)雜,名詞短語的類指或特指取決于:(1)謂詞部分是否表示一類事件還是某一特指事件(即事件結(jié)構(gòu)有助于確定光桿名詞短語的特指/類指);(2)名詞短語是否帶特指限定詞。在這一點上,漢語的句法-語義接口不同于英語和西班牙語。

        外接口句法-語用(篇章)的差異可以從英語、西班牙語及漢語顯性代詞主語的解讀了解一二。如②所示,英語要求每個有定子句必須帶主語,②a的he既可以指前面的John,獲得非主題照應(yīng)解讀,也可以指另一個人,引出新的主題。

        而西班牙語允許零主語,與先行詞共指,表示主題的延續(xù),②c的顯性代詞主語則帶特定的語用含義,引出新的指稱對象,表示主題的轉(zhuǎn)移。

        ② a. While Johniis eating, hei/jis talking on the phone.

        b. Mientras Juanicome ?ihabla por teléfono.

        c. Mientras Juanicome éljhabla por teléfono.

        漢語顯性代詞主語的句法-語用似乎兼?zhèn)溆⒄Z和西班牙語的某些屬性,零代詞主語與先行詞共指,而顯性代詞既可引出新主題也可與先行詞共指,延續(xù)舊主題,如③所示。

        ③ a. 張三i一吃飯?i就打電話。

        b. 張三i一吃飯他i/j就打電話。

        也有人指出,按照當前的理論,(作為搭建結(jié)構(gòu)的運算)句法與語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接口;語用處理的是解讀后的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語義部分解讀邏輯式LF,語義解讀的結(jié)果是否有真值條件,才是和語用形成接口之處(Tsoulas & Gil 2011:105)。這一論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辨析接口的思路,內(nèi)接口和外接口的方式存在差異,哪些接口出現(xiàn)在句法運算之前或運算之后?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做討論。

        2.2 接口概念的模糊性

        接口涉及語言不同層面,該概念的含義非常模糊。許多語言屬性跨越多個接口,內(nèi)接口和外接口概念有時不易區(qū)分,給設(shè)計實證研究、解讀現(xiàn)有數(shù)據(jù)帶來困難。如果不能從理論上恰當?shù)乩迩搴畏N現(xiàn)象(例如格、限定詞或時體屬性)屬于何種接口,不能更深入地分析每一個接口的可學性和加工機制,那么很難設(shè)計出研究方案、解讀研究結(jié)果(Montrul 2011)。White(2011a)也持類似的觀點,認為很難對有難度的接口與無難度的接口加以系統(tǒng)的區(qū)分,整合不同語言信息尤其困難。嚴格地講,任何實際運用中的語言現(xiàn)象都離不開音系、形態(tài)、語義和句法,乃至語用,因而涉及多重接口。遇到具體情況時我們很難明確語言現(xiàn)象與哪一個接口有關(guān),也很難確定某語言現(xiàn)象只與一個接口有關(guān)(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把語義或形態(tài)當做句法來研究)。例如西班牙語的附著詞疊用(clitic-doubling)到底只與句法-篇章接口有關(guān),還是涉及句法、語義、篇章幾個方面?漢語疑問詞的語義解讀(疑問詞解讀為疑問或者非確指、非疑問)只涉及句法-語義或句法-語用,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除此之外,Pires和Rothman(2011)針對內(nèi)接口和外接口之分提出這樣的看法,被認為不涉及外接口的特指/類指也有可能與雙語加工中的認知資源分配有關(guān),而認知資源分配不但影響外接口而且影響包括內(nèi)接口的眾多語言模塊;內(nèi)接口屬性表現(xiàn)出的一語/二語差異雖然不足以反駁Sorace的接口假說,但是需要我們認真考慮內(nèi)接口和外接口之分的功用。一語和二語間的參數(shù)設(shè)置差異也會影響句法-語義映射,因為特指/類指在英語中的參數(shù)化不同于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英語雙語者映射特指/類指時不同于單語者,而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雙語者沒有類似的差異。因此,可以推斷,(不同語言類型雙語者的)內(nèi)接口非對稱現(xiàn)象應(yīng)當取決于一語和二語的匹配關(guān)系(即參數(shù)設(shè)置是否相同),而外接口差異無此因果關(guān)系。很顯然,在尋求論證二語習得中內(nèi)接口與外接口差異的證據(jù)時,不但需要考慮語法模塊間的關(guān)系,還要注意一語和二語的關(guān)系,否則數(shù)據(jù)解讀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這一切均與接口的模糊性關(guān)系密切。

        2.3 語言現(xiàn)象的多重接口特點

        Montrul(2011)用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冠詞語義、韓語的格省略和西班牙語的區(qū)別性賓語標記闡述語法屬性涉及多重接口的問題,對內(nèi)接口和外接口之分提出了質(zhì)疑。首先,冠詞一般被分析為涉及句法-語義和形態(tài)-語義等語法現(xiàn)象,Ionin, Ko和Wexler(2004)在分析二語冠詞習得時將其與[確指性](definiteness)和[特指性](specificity)聯(lián)系起來,前者用于說話人和聽話人均了解的情況,后者只涉及說話人了解的情況。然而,(帶冠詞的)名詞短語的確指性和特指性語義解讀有時需要篇章語境。例如:

        ④ a. I saw a cat. I gave the cat some milk. (the cat 指前一句的a cat)

        b.*I saw the cat. I gave a cat some milk. (a cat指前一句的the cat)

        c.*I saw a cat. I gave a cat some milk. (a cat指向同一只貓)

        ④的6個句子單獨使用時,語法均不成問題,但是一旦涉及篇章中的所指,第二組和第三組句子均不可接受??梢姡谠~語法屬性的選擇或者特征組裝不能簡單歸于句法-語義接口,句法-篇章也影響其可接受性。所以,冠詞的習得至少與句法-語義-篇章接口的特征組裝和信息整合相關(guān)。也許句子生成之前從詞庫提取詞項,形成算式庫或詞匯序列時,篇章信息在此被整合進來,決定了④a第二句提取the,而不是a.

        其次,格標記有區(qū)分論元的句法功能。由于格標記一般通過形態(tài)屈折表達,格被看作句法-形態(tài)接口產(chǎn)物。韓語的格帶顯性標記,即使SOV語序改變?yōu)镺SV,也能識別出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有關(guān)韓-英雙語者的研究顯示,韓語的格標記習得難度很大,韓-英雙語者在韓語口頭交際中往往省略格標記,格標記的有無明顯受語義和篇章的制約:賓語有生命(animate)或者為有具體所指的直接賓語時,賓格往往不會省略,而主語有生命或具體所指時,主格標記往往被省略;此外,主格標記與主題化標記相關(guān)。因此,韓語的格標記涉及句法-形態(tài)和句法-篇章兩種接口。

        最后,西班牙語的某些直接賓語的格標記(或區(qū)別性賓語標記)也涉及多重接口,除句法-語義外還有句法-篇章(語用)。如果論元帶顯性形態(tài)標記,其語義和語用比非顯性標記者更突出。表特指的直接賓語有生命特征時,前面帶介詞a(a和al均為區(qū)別性賓語標記DOM,從形態(tài)上顯性標記出語義或語用上更突出的論元),而無生命的賓語無此典型標記。例如:

        ⑤ a. Marcos vioaLucrecia. [+有生命; +特指]

        Marcos saw DOM-Lucrecia.

        Marcos saw Lucrecia.

        b.*Marcos vio Lucrecia.

        c. Marcos vio el auto. [-有生命; +特指]

        Marcos saw the car.

        d.*Marcos vio al auto.

        Marcos saw DOM-the car.

        指人的非確指賓語帶或不帶a均可,但語義略有區(qū)別,帶a表特指(即說話人心中專指某人),不帶a則不表特指。很顯然,西班牙語的賓語顯性格標記非常復(fù)雜,受句法、語義和語用諸多因素或特征的制約(如有生命性、確指性、特指性、主題化、施事等)。雖然西班牙語兒童能很早地習得直接賓語介詞標記a的分布(至少是核心用法的分布),但是(英語為母語的)西班牙語成人二語習得者即使獲得豐富的二語輸入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掌握區(qū)別性賓語標記的基本用法,高級水平者在判斷其合乎語法性時也有誤差(Montrul 2011:600-601)。由于許多語言屬性涉及多重接口,把二語發(fā)展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簡單歸咎為一個模塊、一個層面、一個接口是不恰當?shù)摹?/p>

        3 接口假說及理論分歧

        3.1 基本觀點

        在二語習得研究及雙語發(fā)展研究領(lǐng)域,關(guān)于接口問題最具影響的觀點是Sorace及其合作者(如Sorace 2005,Sorace & Filiaci 2006,Sorace & Serratrice 2009,Sorace 2011)提出的接口脆弱假說(Interface Vulnerability Hypothesis)或接口假說。該假說用于解釋成人二語習得高級階段存在的二語不精通規(guī)律以及揮之不去的對錯交替現(xiàn)象(residual optionality),并推廣至雙母語習得及早期一語磨蝕(因為也表現(xiàn)出完全相同的對錯交替規(guī)律)。接口假說最初的觀點是,涉及句法和其他認知領(lǐng)域的語言結(jié)構(gòu)與不涉及這一接口的語言結(jié)構(gòu)相比,習得難度更大,更難被充分習得。Sorace及其合作者認為,句法-語義接口對于高級水平者不存在困難;雖然雙語者與單語者有一定區(qū)別,但是雙語者的句法-語義接口最終也能達到本族語水平;句法-語義接口受到語言遷移影響,然而句法-篇章接口不受遷移影響。Sorace(2011)將語言知識表征和認知加工結(jié)合在一起闡述接口假說。她認為篇章加工的資源分配比語言自動加工時更易失誤,在外接口處尤為明顯;對錯交替揮之不去可能與句法知識的提取和整合有關(guān),而不是因為句法知識表征存在缺陷。整合能力欠缺則歸咎為兩個非語言因素:語言輸入不足和控制執(zhí)行不力。接口假說并未主張二語習得者根本無法習得句法-篇章屬性的表征,而是由于語言運用需要一定的認知資源,增加額外的負擔,導(dǎo)致對錯交替久難克服(Sorace & Filiaci 2006)。

        Slabakova(2011:89)認為接口假說沿用了生成語法關(guān)于語言構(gòu)造(language architecture)的分離觀,與形式特征形成接口的結(jié)構(gòu)可以被習得并進行加工處理,其方式不同于那些和上下文(語境)特征相連的結(jié)構(gòu)。

        接口假說將對錯交替問題歸因于認知資源限制及資源錯誤分配,歸因于注意力資源被用來抑制未使用的語言部分。用于支持接口假說的證據(jù)全部與偏好(preferences)有關(guān),充分表明加工是Sorace解釋對錯交替的核心(Schwartz 2011)。接口假說主張心智擁有一個以上的語法會增加認知成本(Slabakova et al. 2012:320)。很顯然,Sorace等人的接口假說屬于語言認知加工觀。

        3.2 接口假說表述的模糊性

        接口假說的行文表述多處使用了模糊詞may. 例如,Sorace和Filiaci將其表述為“狹義句法屬性的發(fā)展即使可能明顯滯后,也完全可以被習得,而涉及句法和其他認知模塊的接口屬性可能不被充分習得。我們將此稱為‘接口假說’”(Sorace & Filiaci 2006:340)。行文中的模糊詞使假說的預(yù)測力大打折扣,甚至嚴格地講,使假說無法被證偽。接口假說的表述近年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Sorace(2011)最近指出,接口假說從未聲稱只有(外)接口存在問題,或者所有接口屬性的情況一樣。這種行文變化影響了同行的評價,“很顯然,接口假說僅聲稱當語言模塊和非語言模塊必須整合信息時,更可能出現(xiàn)揮之不去的對錯交替……這一觀點使接口假說的預(yù)測力和解釋力非常低”(Rothman & Slabakova, 2011:575)。

        此外,Lardiere(2011:48)認為,接口假說的表述沒有清楚說明其他認知領(lǐng)域是否包括語言官能的其他形式構(gòu)件(如音系、形態(tài)、語義)。接口假說措辭不精確是顯而易見的。Sorace及其合作者認為句法-語義是一個內(nèi)接口,至于屬于什么接口理論則語焉不詳。他們聲稱雙語發(fā)展研究尤其證明句法-語用接口是對錯交替和不穩(wěn)定之處,其他接口似乎沒有那么不穩(wěn)定(Sorace 2011:7)。按照Tsimpli和Sorace(2006)的觀點,句法-語義只涉及語言系統(tǒng)的形式屬性,而句法-篇章這一外接口整合語言屬性和語用加工,是語言運用的更高層次;外接口的不地道現(xiàn)象似乎更為嚴重,即使到了終極造詣階段,L1遷移依然很嚴重。例如,母語為英語的意大利語高級水平者也未能完全掌握主題化和焦點化的篇章制約,仍然不能準確地使用顯性代詞主語和動詞后位主語。

        我們認為,除模糊措辭外,造成接口假說含混模糊的主要原因在于Sorace等沒有將其依托的語言理論闡述清楚,解釋數(shù)據(jù)的理論工具受到制約。這種模糊性與接口假說的演變和發(fā)展也有一定關(guān)系。White(2011a)指出,接口假說一直在發(fā)展,最初的觀點是:近似本族語者如果二語有問題,則可能發(fā)生在某些接口。狹義句法(運算系統(tǒng)內(nèi)部具有不可解讀特征)在某種意義上優(yōu)先于接口句法。如今的觀點如前所述,已有些許變化。

        3.3 研究范圍及證據(jù)的局限性

        接口假說主要研究雙語并行發(fā)展、一語磨蝕以及(非同時習得雙語的)近似本族語者的二語終極造詣 (White 2011b)。這3方面實際上涉及3種不同群體,不屬于同一群體不同接口處的習得問題,也不是同一接口的不同語言屬性問題。有意思的是,二語尚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學習者不在接口假說考慮的范圍內(nèi)。Sorace(2011)不把接口假說作為二語發(fā)展理論,而是將其視為近似本族語者二語最終造詣的假說。這就需要對所謂最終造詣?wù)哌M行嚴格的界定。從理論上講,語言習得的最終水平應(yīng)當達到本族語水平,(無論是由于語言僵化還是缺少必要的語言輸入而)沒有達到本族語者何談最終造詣?Lardiere(2011:49-52)也對最終造詣和高級水平提出了質(zhì)疑,她認為二語習得的最終造詣應(yīng)該指二語最終語法,而不一定指那個接近本族語者的語法。高級水平者的最終語法確實存在功能形態(tài)的僵化現(xiàn)象。問題是,如果高級水平者最終語法的句法-形態(tài)接口(或其他接口)僵化了,那么接口假說對此做出解釋或者預(yù)測其更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又有何意義呢?

        如果接口假說不關(guān)心二語中間狀態(tài)的發(fā)展問題,就會出現(xiàn)一個邏輯問題。所謂高級階段二語知識不地道就意味著還有發(fā)展變化的空間,就說明還處于某種中間狀態(tài)。忽略發(fā)展階段的二語(雙語)習得者是接口假說的一大局限,往往遭人詬病。但是,Sorace不能接受針對接口假說不關(guān)心二語發(fā)展中間階段的批評。White(2011b:109)指出,把二語發(fā)展排除在外,限制了接口假說的價值且毫無必要,因為沒有理由認為二語習得者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不會經(jīng)歷雙語兒童面臨的接口問題(接口假說將雙語并行發(fā)展包括在內(nèi))。不考慮假說的延展性是沒有道理的。二語習得者最后階段經(jīng)歷的接口問題不會憑空而出,二語近似本族語者畢竟是二語學習者(中介語使用者)演變而來的。近似本族語者遇到的接口問題對二語水平略低者肯定也是問題。

        White(2011b)認為Sorace等人的做法令人不解,他們不但研究二語最終水平而且還使用高級水平者的數(shù)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而高級水平畢竟是最終水平的前奏,如何劃分高級水平與最終水平的界限還很不清楚。因此,接口假說不考慮二語發(fā)展過程是錯誤的。

        如果說接口假說意在解釋長期無法解決、難以克服的問題,那么既考慮發(fā)展過程又考察最終水平豈不更好?將接口假說應(yīng)用于研究二語發(fā)展階段,有兩種結(jié)果,一是與發(fā)展階段的接口問題格格不入,因而該假說有待修正或完全錯誤;二是發(fā)展階段的接口問題也能用這一假說進行解釋,為接口假說找到更多的證據(jù)。例如,Ivanov(2012)用保加利亞語附著詞疊的二語習得(母語為英語)數(shù)據(jù)證明,中級水平者尚未掌握該句法-語用知識,而高級水平則成功習得了附著詞疊用的語用意義。依據(jù)接口假說推斷出的所謂二語外接口永久缺陷沒有得到證實。Slabakova等(2012)的實證研究也發(fā)現(xiàn),句法-篇章接口知識可以被成功習得。Ivanov(2012)及Slabakova等(2012)的實證研究結(jié)果不但證明了接口假說關(guān)于不同接口難度的觀點,而且發(fā)現(xiàn)一定的發(fā)展性規(guī)律。因此,Sorace等人的原有接口假說有待修正;接口假說也無需回避二語發(fā)展過程。

        第二大局限在于研究者主要關(guān)注句法-語用接口的習得。Sorace等人的接口假說主要研究句法-篇章接口,有時候?qū)⑵渑c狹義句法進行比照,有時候與語法內(nèi)部接口(如句法-語義)進行比照(White 2011b)。根據(jù)接口假說 (Sorace 2003, 2005;Sorace & Filiaci 2006),接近本族語水平的二語學習者遇到的問題有可能僅與某些接口有關(guān);與純句法知識相比,處于不同認知系統(tǒng)接口的語言現(xiàn)象有內(nèi)在習得難度,致使對錯交替使用現(xiàn)象難以克服。換言之,狹義句法(narrow syntax)僅涉及運算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不可解讀特征,比涉及接口(如語義、形態(tài)、語用)的句法更具習得優(yōu)勢。句法-語用接口方面的研究顯示,代詞脫落語言(pro-drop language)的非本族語者過度(overuse)使用顯性代詞主語,即在主語可以使用零代詞的非主題轉(zhuǎn)移情況下使用了代詞;在主語為焦點(focused subject)且可以使用VS語序的情況下,非本族語者過多使用(接受)SV語序(Prévost 2011)。這些研究均涉及語篇(語用)層面。

        第三,研究的語言屬性比較有限。如果一個假說需要建立在范圍廣、證據(jù)足的基礎(chǔ)上,那么論證接口假說的現(xiàn)有依據(jù)還比較有限,且不同實證研究的數(shù)據(jù)有較大差異。Schwartz(2011:84)指出,接口假說的論證依據(jù)幾乎都與照應(yīng)消解(anaphora resolution) 有關(guān),尤其是零主語語言的照應(yīng)消解。雖然Sorace等的研究涉及不同雙語群體,但是考察的語言現(xiàn)象還相當有限。

        第四,某些關(guān)鍵概念的界定簡單化。如,當比較雙語者在零主語語言非主題轉(zhuǎn)移語境下過度使用顯性代詞主語時,“過度使用”在統(tǒng)計上指的是使用頻次顯著多于成人單語者。而在相關(guān)研究中,零主語語言的成人單語者在同樣語境下使用顯性代詞主語的情況也有一定的差異:Argyri和Sorace(2007)的研究中為0;Belletti, Bennati和Sorace(2007)的研究中則高達20%。二語近似本族語者在此類語境中過度使用顯性代詞主語的情況從27%至51%不等。Sorace認為母語(非零主語的英語)對(零主語)二語產(chǎn)生了潛在作用。若如此,一語和二語均屬零主語語言時,非主題轉(zhuǎn)移語境下的顯性代詞主語使用比例應(yīng)當相同,而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這樣的對比研究。另一個被簡單化處理的問題是將某一接口的某一兩個語言屬性的習得作為依據(jù)推而廣之,認為整個接口亦如此。

        3.4 接口假說的解釋力

        接口假說的初期觀點(Sorace 2003)認為語言接口屬性可能比模塊內(nèi)部的屬性更容易出現(xiàn)錯誤和僵化,但是不少研究很快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接口存在同樣的困難,有的難度比其他的大(Slabakova & Ivanov 2011,White 2011a)。有的接口對二語學習者而言習得難度更大、更容易出現(xiàn)問題,導(dǎo)致某些語言屬性的發(fā)展停滯不前(Montrul 2011)。根據(jù)Slabakova(2008)的瓶頸假說(the Bottleneck Hypothesis),語義具有共性,普遍語法總能為語義原則和制約提供通達機會,二語學習者的困難在于語義與顯性形態(tài)的映射。因此,成人二語學習者的句法-語義接口基本不成問題,但是句法-形態(tài)(功能語類的形態(tài))為二語發(fā)展瓶頸,形態(tài)-語義映射也會有問題,一語和二語的形態(tài)-語義映射差異大時尤為嚴重。

        接口假說引發(fā)的不同解釋(表征差異、映射、整合、加工等)均有很大局限性。沒有理由相信接口是二語習得困難的唯一原因,困難可能有多種解釋,包括不同接口、不同語言現(xiàn)象和不同語言水平的困難有不同原因(White 2011a:588)。

        White(2011b)在分析并指出不少關(guān)于接口假說研究有待改進之處后認為,Sorace等人關(guān)于最終水平雙語者句法-篇章接口脆弱性的論述有一定道理,雖然她不相信這一接口一定比其他接口困難更大。無論二語習得過程還是二語已達近似本族語者的高級水平,與二語接口有關(guān)的語言屬性確實比較薄弱,但是接口并非整齊劃一、同樣困難。因此,必須謹慎對待以下觀點:(1)所有接口對語言學習者而言同樣困難或同樣沒有困難;(2)外接口是二語習得主要難點;(3)相同接口的不同語言現(xiàn)象表現(xiàn)相似(White, 2011a:578)。

        Pires和Rothman(2011)認為,雖然外接口現(xiàn)象可能是潛在困難之源,但是在解釋二語和一語差異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語言多模塊的復(fù)雜性,不但涉及句法-語用接口還有句法-語義之類的內(nèi)接口;(2)不同一語和二語之間參數(shù)映射的本質(zhì);(3)語言加工因素所起的作用;(4)語言輸入的屬性。只有結(jié)合更多的因素(包括內(nèi)接口)做出大量的研究才能評估接口假說的解釋力和理論貢獻。Schwartz(2011:85-86)指出一些其他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比較雙語均為零主語語言(句法-篇章整合過程中)的加工難度、解釋相左的研究數(shù)據(jù)、解釋(加工論中的)默認策略問題、解決研究任務(wù)效應(yīng)問題、解釋語言水平與句法-篇章整合難度的相關(guān)性問題(如:為什么按照接口假說語言水平越高,句法-篇章整合難度也越大?),尤其是句法和語用發(fā)生映射時雙語者的形態(tài)句法選擇受何制約。Lardiere(2011)則根據(jù)其他學者的實證研究得出這樣的認識,即有的人能習得本族語式的二語表征和加工方式,有的人卻不能。這一切問題都亟待解釋。

        內(nèi)接口與外接口的習得難度不同。Sorace和Serratrice(2009)對比研究了二語語法內(nèi)接口和語法外接口的習得情況,也得出句法-語義接口不成問題,能夠最終習得,達到接近本族語者的水平。但是,即使是接近本族水平的二語習得者,句法-篇章接口(即句法-語用接口)也成問題。如果高級水平者的二語接口有困難,那么初中級水平者困難更大。Montrul(2011:596)指出,雖然Slabakova和Sorace均認為二語句法-語義接口的習得基本不成問題,但是他們關(guān)于問題接口(句法-形態(tài)、形態(tài)-語義、句法篇章)的看法不甚一致,Sorace等認為外接口對加工的要求高于內(nèi)接口。Montrul不同意該看法,認為內(nèi)/外接口的加工難度差異與二語形態(tài)-句法經(jīng)常遇到問題,難以調(diào)和,把語言習得的難易范圍與具體的內(nèi)/外接口聯(lián)系在一起存在許多理論問題和實證問題。例如復(fù)雜性:句法-篇章接口如何比句法-語義更復(fù)雜?如何比形態(tài)-句法更復(fù)雜?為何句法-篇章接口的信息整合比句法-語義接口的信息整合更復(fù)雜、成本更高?為何句法-語義接口的語言遷移很重要,而對句法篇章不重要?形態(tài)-句法屈折或形態(tài)-語義與句法-篇章接口同樣復(fù)雜嗎?接口處的困難與語言運用有關(guān)還是與語言能力有關(guān)?很顯然,接口加工難易還是一個沒有結(jié)論的看法,仍需大量研究揭示不同接口的加工差異,不但需要一個測量加工復(fù)雜性的工具,還需要在試驗中區(qū)分不同接口層的口筆語加工方式。

        在解讀二語接口障礙時學者們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除Sorace等人的接口假說外,瓶頸假說(Slabakova 2008)和特征重組假說(Lardiere 2009)對此有不同解讀,他們把接口處的困難解釋為二語習得者未能將(與母語映射方式不同的)二語特征恰當?shù)亟M合在一起,導(dǎo)致表征不正確。音韻遷移假說(Goad & White 2004,2006)則認為二語習得者沒有某些二語音韻結(jié)構(gòu)的表征,只好求助于母語表征;他們的二語形態(tài)-句法表征沒有問題,但是表征層之間出現(xiàn)了脫節(jié)(discrepancies)。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接口故障不表明二語和目標語語法表征有差異,而是因為加工壓力大、加工資源的效率不高,二語習得者未能一直通達相關(guān)語言表征;加工復(fù)雜度妨礙語言運算(White 2011a:588)。

        綜上所述,接口假說遠未對語言接口處的習得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由接口假說引出的問題遠多于已得到的解釋。這也正是接口假說的生命力所在,因為接口假說提高了二語研究者對于語言構(gòu)件分離與整合的認識,將二語語言屬性的調(diào)查推向更深層面。

        4 理論工具的修正與發(fā)展前景

        以上論述不是為了證明接口假說毫無價值,而是說明該假說需要在不斷論證及證偽中修正和發(fā)展。用接口假說揭示二語習得應(yīng)考慮語言系統(tǒng)的復(fù)雜性和不同接口的本質(zhì)差異。研究者原以為涉及某一內(nèi)接口的語法現(xiàn)象事實上可能也與篇章有關(guān),因為所謂篇章以及加工不同來源的“知識”與許多因素有關(guān),有的與語法相關(guān),有的涉及輸入,還有的與實驗任務(wù)有關(guān)(Montrul 2011:602)。為保持接口假說的生命力,研究者需要將其拓展至不同接口、不同語言現(xiàn)象及不同語言背景,檢驗其解釋力,修正理論假說。只有這樣,接口假說才能真正演變?yōu)橐环N理論模型或視角,衍生出若干新的假說。下文從4個方面對此進行闡述。

        首先,雖然二語接口的習得存在一些潛在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并不一定在于運算系統(tǒng),而是語法模塊之間相互碰撞或者語法外的東西與語法相互碰撞的結(jié)果,且不同接口的難易程度不同(White 2009)。換言之,語言模塊間的接口不能一概而論,接口屬性的習得難度不一。

        其次,接口問題并非二語學習者獨有;本族語者也有對錯交替問題(Prévost 2011:79)。誠然,接口假說既未聲稱雙語者的內(nèi)接口必定和單語者一樣,也未排除語際影響的可能性,但是其最新觀點無法直接解釋這些事實(Pires & Rothman 2011:75)。如果一語、二語、雙語習得均存在接口問題,那么源于二語習得研究的接口假說也許可以反哺一語習得研究。句法-語用接口對于一語習得和雙語習得而言都是難點 (White 2009)。有關(guān)一語習得的研究顯示,西班牙語本族人也有過度使用顯性代詞、主語焦點化情況下過多產(chǎn)出或接受SV語序現(xiàn)象,意大利語本族人在非賓格動詞帶非確指主語時過多產(chǎn)出或接受SV語序(Prévost 2011)。句法-篇章(語用)接口是語言習得的主要難點,該接口在一語習得中滯后,在雙語和二語習得中常出現(xiàn)失敗,即使二語接近本族水平,也會有把握不準的情況,時對時錯的現(xiàn)象難以克服。但是,Sorace認為句法-語用接口的問題似乎并不影響語言運算系統(tǒng)本身(Slabakova & Ivanov 2011:638)。Sorace把涉及語用的運算置于語言核心運算之外分別對待。這也許是她將外接口困難歸咎為加工的原因。

        再次,對現(xiàn)有研究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接口研究需要改進視角和方法。例如, Prévost(2011)認為本族語者接口方面表現(xiàn)出的隨意性可以從語言變體角度進行分析,有的本族人掌握兩種以上方言,或者至少接觸過其他方言,其直覺判斷和語言產(chǎn)出必受影響,他們的潛在語法不能一概而論。此外,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接口上的隨意性還可能源于實驗設(shè)計和測試工具,尤其是合乎語法性判斷和真值判斷很難避免意外結(jié)果。因此,為了更準確地確定接口隨意性程度、了解其本質(zhì),有必要考慮語言變體和研究方法。

        最后,接口問題并非成人語言習得獨有現(xiàn)象。Montrul(2011)在分析不完美習得時指出,英語單語兒童和雙語兒童也經(jīng)歷動詞無時態(tài)屈折階段(即句法-形態(tài)接口問題),也有一段時期不能理解或運用動詞被動形式。

        5 結(jié)束語

        接口假說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尤其是出現(xiàn)不少關(guān)于句法-語用接口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關(guān)于語言官能和涉及雙語者語言能力、加工能力及其他認知能力互動的根本問題。隨著新研究結(jié)果的出現(xiàn),接口假說在發(fā)展,但也由于最初提出的假說表述不精確、涵蓋的范圍被無端擴大而出現(xiàn)了許多誤讀(Sorace 2011)。雖然接口假說幾經(jīng)修正變化,但是它依然是一個可以檢驗的假說(Rothman & Slabakova 2011)。

        本文詳細分析討論了二語接口假說及其相關(guān)問題。接口假說的相關(guān)研究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接口的界定依然存在分歧,許多問題還沒有完全一致的結(jié)論。例如,有最新研究證明句法-篇章可以被習得(Ivanov 2012,Slabakova,etal. 2012),中級水平階段就已經(jīng)具備此類知識,但是研究還發(fā)現(xiàn)接口屬性的習得先后有序:狹義句法屬性和句法-語義接口屬性的習得先于句法-篇章接口屬性(Slabakova,etal. 2012:339)。這樣的發(fā)現(xiàn)既說明接口假說有一定道理(因為外接口發(fā)展滯后),也對Sorace等人的表述提出了挑戰(zhàn)(因為中級階段已開始習得外接口屬性)。因此,接口研究不能局限于最終造詣階段。

        二語接口研究的發(fā)展還需要解決很多基本理論問題。例如,語言接口處涉及不同模塊的知識表征,這些知識表征如何恰當?shù)卣显谝黄??整合到底指什么?整合似乎既可以理解為表征也可以是推?dǎo)運算。按照Lardiere(2007, 2009)的特征重組假說,整合就是特征的重新組合并發(fā)生映射。但是,特征組裝和映射發(fā)生在語言習得時的接口處(加工語言輸入)還是語言推導(dǎo)運算時的接口處(加工語言輸出),尚無專門論述。映射發(fā)生在模塊接口處,則屬于語言習得內(nèi)化過程。若發(fā)生在推導(dǎo)運算時的接口處,則是語言生成加工過程。在生成語法理論中,語言不同模塊的知識各有表征,語句的生成不是表征而是動態(tài)推導(dǎo),是表征知識的臨時整合,即特征組裝(Chomsky 2001, 2008)。

        內(nèi)接口涉及核心語法,而核心語法是簡潔的小型完美系統(tǒng),其基本操作和組合方式非常有限;外接口所涉的語言外部系統(tǒng)則因語言社團和語境不同而千差萬別,如雙語者的核心語言系統(tǒng)與發(fā)音-感知系統(tǒng)形成接口,高級水平者可能掌握了語言的音系結(jié)構(gòu),但是實際運用(具體發(fā)音)可能南腔北調(diào)(Tsoulas & Gil 2011:104-105)。因此,二語習得者偏離目標語的語言運用可能源于語言與發(fā)音-感知系統(tǒng)的接口(信息的移交與整合),而不一定是因為語言系統(tǒng)知識表征的缺陷。

        接口假說在過去10年引發(fā)了學者們濃厚的研究興趣,產(chǎn)出了大量高質(zhì)量研究成果,非常值得稱道。接口假說借助形式語言學及加工等其他認知概念,系統(tǒng)地論述了復(fù)雜的二語(雙語)習得現(xiàn)象。它使我們認識到未來的二語習得研究需要語言學家和其他認知科學研究者通力合作,用先進的研究手段探索加工、工作記憶及其他認知因素在語言行為中的作用(Rothman & Slabakova 2011:572)。

        Argyri, E. & A. Sorace.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Language Dominance in older bilingual children[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 2007(10).

        Belletti, A., Bennati, E. & A. Sorace. Theoretical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the Syntax of Subjects: Evidence from Near-native Italian[J].NaturalLanguageandLinguisticTheory, 2007(25).

        Chomsky, N. Derivation by Phase[A]. In M. Kenstowicz(ed.).KenHale:AlifeinLanguage[C].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1.

        Chomsky, N. On Phases[A]. In R. Freidin, C. P. Otero & M. L. Zubizarreta(eds.).FoundationalIssuesinLinguisticTheory-EssaysinhonorofJean-RogerVergnaud[C].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8.

        Goad, H. & L. White. Ultimate Attainment of L2 Inflection: Effects of L1 Prosody Structure[J].EUROSLAYearbook, 2004(4).

        Goad, H. & L. White. Ultimate Attainment in Interlanguage Grammars: A Prosodic Approach[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06(22).

        Ionin, T., Ko, H. & K. Wexler. Article Semantics in L2 Acquisition: The Role of Specificity[J].LanguageAcquisition, 2004(12).

        Ivanov, I. L2 acquisition of Bulgarian Clitic Doubling: A Test Case for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12 (28).

        Lardiere, D.UltimateAttainmen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CaseStudy[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7.

        Lardiere, D.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09(25).

        Lardiere, D. Who is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about?[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1).

        Montrul, S.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Incomplete Acquisition[J].Lingua, 2011(121).

        Pires, A. & J. Rothman.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Comparative Bilingual Differences: Beyond the Interface Problem?[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1/1).

        Prévost, P.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What about Optionality in Native Speakers?[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1/1).

        Rothman, J. & R. Slabakova. The Mind-context Divide: on Acquisition at the Linguistic Interfaces[J].Lingua, 2011(121).

        Schwartz, B. Parsing up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

        Slabakova, R.MeaningintheSecondLanguage[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8.

        Slabakova, R. Which Features are at the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1/1).

        Slabakova, R. & I. Ivanov. A More Careful Look at the Syntax-discourse Interface[J].Lingua, 2011(121).

        Slabakova, R., Kempchinsky, P. & J. Rothman. Clitic-doubled Left Dislocation and Focus Fronting in L2 Spanish: A Case of Successful Acquisition at the Syntax-discourse Interface[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12(28).

        Sorace, A. Syntactic Optionality in Non-native Grammars[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00(16).

        Sorace, A. Near-nativeness[A]. In C. Doughty & M. Long(eds.).The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 Oxford: Blackwell, 2003.

        Sorace, A. Selective Optionality in Language Development[A]. In L. Cornips & K. Corrigan(eds.).SyntaxandVariation:ReconcilingtheBiologicalandtheSocial[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Sorace, A. Pinning down the Concept of “Interface” in Bilingualism[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1/1).

        Sorace, A. & F. Filiaci. Anaphora Resolution in Near-native Speakers of Italian[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06(22).

        Sorace, A. & L. Serratri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faces in Biling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Revisiting the Processing vs. Representation Distinction[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ism, 2009(13).

        Sorace, A., Serratrice, L., Filiaci, F. & M. Baldo. Discourse Conditions on Subject Pronoun Realization: Testing the Linguistic Intuitions of Older Bilingual Children[J].Lingua, 2009(119).

        Tsimpli, I. & A. Sorace. Differentiating Interfaces: L2 Performance in Syntax-semantics and Syntax-discourse Phenomena[A].Proceedingsofthe30thAnnualBostonUniversityConferenceonLanguageDevelopment[C].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ess, 2006.

        Tsoulas, G. & K-H. Gil. Elucidating the Notion of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1).

        White, L. Grammatical Theory: Interfaces and L2 Knowledge[A]. In W. Ritchie & T. Bhatia(eds.).TheNew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 Leeds, UK: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White, 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the Interfaces[J].Lingua, 2011a(121).

        White, L.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How Far Does It Extend? [J].LinguisticApproachestoBilingualism, 2011b(1).

        【責任編輯謝 群】

        TheInterfaceHypothesisinSLAResearchRevisited

        Dai Man-chun

        (NRCFL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China)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IH) proposed by Sorace and her collaborators to account for residual optionality at the end state of SLA, has been recently a topic of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SLA. The hypothesis argues that narrow syntax properties are fully acquirable while interface properties involving syntax and other cognitive domains may not be fully acquired. This article is an elaborate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definitions of interface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multiple interface properties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IH, shedding light on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clarity in IH statements, limitations of supporting evidences, and IH’s explanatory pow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otency of IH can be increased through revisions if research on IH can be extended to all interface properties involved in all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SLA, covering mor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 phenomena from more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SLA; internal interface; external interface; Interface Hypothesis

        H08

        A

        1000-0100(2014)04-0109-9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特征組裝模式下的英語導(dǎo)句功能語類習得研究”(12BYY118)階段性成果。

        2013-10-26

        猜你喜歡
        特指二語句法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jié)構(gòu)與英語句法配置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Ferris與Truscott二語寫作語法糾錯之爭
        國內(nèi)二語寫作書面糾正性反饋研究述評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White Elephant
        《老殘游記》中的“何”系特指疑問句計量研究
        久久精品人妻嫩草av蜜桃| 精品久久久久久777米琪桃花| 九九视频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九色| 成人免费在线亚洲视频|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第七页| 国产精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天堂av在线一二三四|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国产主播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级自产拍av|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美女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九色播放在线观看| 乱中年女人伦av一区二区| 国产呦精品系列在线播放| 久久伊人精品只有这里有| 一区二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毛片免费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av免费播放网站在线|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国产一区二区丰满熟女人妻|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av | 性色欲情网站|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 日本国主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 国模冰莲极品自慰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