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司馬立強,楊洪明,令狐松,田蔥蔥
(1.西南石油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四川 成都610500;2.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710021)
核磁共振測井可獲得豐富的地層信息,包括總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束縛水孔隙度、可動流體孔隙度、孔徑分布、滲透率等多種巖石物性參數(shù),在復雜儲層評價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1-2]。要得到這些準確的評價參數(shù)必須確定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即T2截止值(T2,cutoff)。它是可動流體和束縛流體在T2譜分布上的分界值,位于T2截止值左邊的流體為束縛流體,位于T2截止值右邊的流體為可動流體[3-4]。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儲層巖性復雜,例如含巖屑砂礫巖、泥質砂巖、藻灰?guī)r、中高孔隙度低滲透率泥灰?guī)r、基質低孔隙度低滲透率裂縫型灰?guī)r等均有發(fā)育,不同巖性的孔隙結構也有較大差異。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核磁共振采用理論T2截止值(砂巖33ms,碳酸鹽巖92ms)計算可動流體飽和度完全不適應,有必要研究一套適合柴西地區(qū)的復雜巖性核磁共振T2截止值確定方法。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隅,受東昆侖構造帶、阿爾金構造帶和祁連山構造帶的共同影響[5]。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以下簡稱柴西地區(qū))新生界地層自下而上主要為路樂河組(E1+2)、下干柴溝組下段()、下干柴溝組上段)、上干柴溝組(N1)、下油砂山組()、上油砂山組()、獅子溝組()和七個泉組(Q1+2)[6]。
柴西地區(qū)E1+2-時期主要為湖侵階段,以后主要為湖退階段,并且在此期間湖盆沉積中心頻繁遷移。因此,柴西地區(qū)廣泛發(fā)育沖積扇相、三角洲相、濱淺湖相、半深湖相、深湖相的沉積物,同時發(fā)育有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在縱向上相互疊加、橫向上依次展布。并且由于區(qū)域構造活動較強[7],陣發(fā)性或季節(jié)性洪水時常注入湖盆,將細粒的泥質和粉砂質帶入湖盆,出現(xiàn)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的共生沉積,使柴西地區(qū)巖性更加復雜。
針對柴西地區(qū)巖性復雜的現(xiàn)象選擇5類具有代表性的儲層進行研究:含巖屑砂礫巖、泥質砂巖、藻灰?guī)r、中高孔隙度低滲透率泥灰?guī)r、低孔隙度低滲透率裂縫型灰?guī)r。這5類儲層中既有碎屑巖、也有碳酸鹽巖。
這5類巖石的物性有較大差別(見圖1),巖心物性分析孔隙度最高的是泥灰?guī)r,主要分布在22%~38%之間;其次是泥質砂巖,孔隙度在16%~36%之間;再次是藻灰?guī)r,孔隙度在6%~26%之間;接著是砂礫巖,孔隙度在4%~20%之間;最低的是裂縫型灰?guī)r,基質孔隙度在0%~12%之間,且絕大部分低于4%。
圖1 柴西地區(qū)復雜巖性巖心分析孔隙度頻率直方圖
這5類巖石的儲集空間也有較大差異,砂礫巖、泥質砂巖以粒間孔為主;泥灰?guī)r以晶間孔為主,發(fā)育少量微裂縫;藻灰?guī)r以溶蝕孔洞為主[8];裂縫型灰?guī)r則以構造裂縫為主,順構造縫發(fā)育少量溶蝕孔洞[9],而基質孔隙度極低。
確定核磁共振T2截止值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是離心法,但離心過程關鍵點在于最佳離心力大小的選擇,既要保證所有可動流體能夠基本被分離,又不能因為離心力過大導致巖心孔隙結構被破壞或使巖心碎裂。
離心壓力確定一般方法[10-11]。首先對飽和水巖樣進行核磁共振測量,得到飽和水T2分布;隨后設定多個離心壓力進行離心,每離心一次測量一次T2分布;直到增加離心力后測得的T2分布沒有明顯變化,即可認為該離心力為實驗最佳離心力。柴西地區(qū)第三系沉積的巖石大部分成巖作用較差,非常疏松[12]。核磁共振實驗時,少部分巖心在加壓飽和水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損壞,進行多次離心非常困難,尤其在高離心力的作用下,巖心更容易破碎。
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yè)標準《巖樣核磁共振參數(shù)實驗室測量規(guī)范》(SY/T6490-2007)推薦:干巖樣密度小于2.6g/cm3,選用0.345MPa離心力;干巖樣密度在2.6~2.65g/cm3之間,選用0.689MPa離心力;干巖樣密度大于2.65g/cm3,選用1.034MPa離心壓力。柴達木盆地砂巖、礫巖類密度一般在2.62~2.67g/cm3,灰?guī)r類密度一般在2.62~2.74g/cm3。因此,參照行業(yè)標準和柴西地區(qū)巖心具體情況,離心壓力取150~165psi*非法定計量單位,1psi=6.895kPa,下同,在該壓力下對巖樣進行離心,具有相對較高的成功率,且能離心出絕大部分可動水。
柴西地區(qū)核磁共振T2弛豫時間普遍偏小,若采用理論T2截止值,計算可動流體飽和度明顯不合適。例如,若圖2(b)中泥質砂巖按照33ms、圖2(c)中泥灰?guī)r按照92ms作為T2截止值,幾乎沒有可動流體孔隙,而類似巖心所在地層測試產(chǎn)油量一般可達1.0~8.0m3/d,因此實際T2截止值應低于33ms和92ms。
根據(jù)21塊巖樣的離心法T2截止值分析結果,總結出柴西地區(qū)常見的5種不同類型巖石T2截止值特點。
(1)砂礫巖:一般為三角洲沉積,層位主要為E1+2和E3。巖石中可見大量花崗巖和變質巖巖屑,且礫石顆粒的母巖主要來源為花崗巖和變質巖,巖石中含有順磁性礦物,導致T2分布弛豫時間偏?。槾判缘V物使巖石產(chǎn)生內部梯度磁場[13-14]);巖石顆粒分選較差,巖石中同時存在大孔隙和小孔隙,T2分布多呈雙峰特征,左峰幅度較高,右峰幅度較?。垡妶D2(a)];T2截止值一般在1.8~4.6ms之間,平均3.0ms左右(見表1)。
(2)泥質砂巖:一般為湖泊相沉積,層位主要為N2。巖石顆粒細小,泥質含量高,含有碳酸鹽巖屑,孔隙空間主要為原生粒間孔,孔徑??;T2分布多呈單峰特征,少量雙峰特征,左峰幅度較高,右峰幅度較?。垡妶D2(b)];T2截止值一般在5~10ms之間(見表1)。
圖2 樣品離心前后T2分布與巖心、薄片照片對比
表1 巖心核磁共振T2截止值測試結果
(3)泥灰?guī)r:一般為湖泊相沉積,層位主要為N2。顆粒主要為泥晶級別,泥質含量較高,膠結差,實驗過程中極易損壞;孔隙空間主要為晶間孔,孔徑小,中高孔隙度低滲透率特征;由于巖心取出地面后容易出現(xiàn)微裂縫,其T2分布也呈雙峰特征,左峰幅度較高,右峰幅度較?。垡妶D2(c)];T2截止值一般在3ms左右(見表1)。
(4)藻灰?guī)r:一般為湖泊相沉積,層位主要為E3、N2和N1。溶蝕現(xiàn)象普遍,部分巖石白云化作用較強,巖石藻格架溶孔或粒間溶孔發(fā)育。T2分布一般呈單峰特征,T2截止值在10~25ms之間[見圖2(d)、表1]。
(5)低孔隙度低滲透率裂縫型灰?guī)r:一般為湖泊相沉積,層位主要為N1和E1+2。巖石基質孔隙度極低,巖石裂縫發(fā)育,伴隨部分溶蝕孔洞。T2分布一般呈雙峰或多峰特征,T2截止值在10~30ms之間,平均17ms左右[見圖2(e)、表1]。
柴西地區(qū)碎屑巖類T2截止值在1.8~10ms,砂礫巖T2截止值低與礫石、巖屑來源于花崗巖、變質巖(含順磁性物質)有關;泥質砂巖T2截止值低則主要與巖石顆粒細小、泥質含量高、孔隙半徑小有關。碳酸鹽類T2截止值與孔隙結構有很大關系,泥灰?guī)r主要發(fā)育晶間孔,孔徑最小,T2截止值最低;藻灰?guī)r主要發(fā)育溶孔,孔徑要大一些,T2截止值次之;低孔隙度低滲透率裂縫型灰?guī)r的儲滲空間以裂縫和溶蝕孔洞為主,T2截止值最大。
圖3為柴西地區(qū)××井核磁共振測井與常規(guī)測井的對比,井段深度2 090.0~2 094.0m巖性以砂礫巖為主,自然伽馬低值,三孔隙度曲線顯示有一定孔隙度,電阻率高值,屬油層特征。巖心分析平均氦氣孔隙度為11.0%,射孔后壓裂測試,日產(chǎn)油7.89m3/d,無水,累計產(chǎn)油55.56m3。由于該段產(chǎn)純油、無水,因此可以認為其孔隙中可動流體幾乎全為油。采用33ms作為T2截止值計算的可動流體飽和度明顯低于常規(guī)測井計算含油飽和度,而T2截止值采用3ms(巖心核磁實驗結果)計算的可動流體飽和度則與常規(guī)測井計算含油飽和度比較接近,說明巖心核磁共振實驗得到的T2截止值比理論T2截止值更準確。
(1)柴西地區(qū)儲層巖性復雜,包括含巖屑砂礫巖、泥質砂巖、藻灰?guī)r、中高孔隙度低滲透率泥灰?guī)r、基質低孔隙度低滲透率裂縫型灰?guī)r等類型。除三角洲相的中粗砂巖、礫巖外,絕大部分巖石顆粒細小,泥質含量高,孔隙半徑小。
圖3 柴西地區(qū)××井核磁共振測井與常規(guī)測井對比
(2)柴西地區(qū)巖心核磁共振T2分布弛豫時間偏小,多呈單峰特征,也有部分呈雙峰形態(tài)。單峰或雙峰形態(tài)的左峰主要為弛豫時間較小的原生孔隙響應;右峰幅度較低,為較大原生孔隙或次生孔洞裂縫響應。
(3)離心法測量的砂礫巖T2截止值一般為1.8~4.6ms、泥質砂巖T2截止值一般為5~10ms,較砂巖理論T2截止值33ms偏低很多。其中砂礫巖T2截止值大幅度降低與礫石、巖屑成分有關,泥質砂巖T2截止值降低主要與巖石顆粒細小、泥質含量高、孔隙半徑小等因素有關。
(4)離心法測量的碳酸鹽巖類T2截止值較碳酸鹽巖理論T2截止值98ms偏低很多,不同類型的碳酸鹽巖T2截止值差異較大,泥灰?guī)r一般為3ms左右、藻灰?guī)r為10~25ms、低孔隙度低滲透率裂縫型灰?guī)r為10~30ms。這種差異與碳酸鹽巖顆粒粒度、孔隙結構有關。
[1] 寧從前,譚廷棟,李寧.核磁共振測井在天然氣勘探中的應用 [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1,16(2):42-48.
[2] 吳豐,戴詩華,趙輝.核磁共振測井資料在磨溪氣田碳酸鹽巖儲層有效性評價中的應用 [J].測井技術,2009,33(3):249-252
[3] Looyestijn W J.Distinguishing Fluid Properties and Producibility form NMR Logs[C]∥ The 6th Nordic Symposium on Petrophysics, 15-16may, 2001,Trondheim,Norway.
[4] MAO Zhiqiang,KUANG Lichun,SUN Zhongchun.et al.Effects of Hydrocarbon on Deriving Pore Structure Information from NMRT2Data[C]∥ The 48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3-6June 2007,Austin,Texas.
[5] 王亞東,張濤,遲云平,等.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新生代演化特征與青藏高原隆升 [J].地學前緣,2011,18(3):141-150.
[6] 劉海濤,馬立祥,王兆云,等.柴西地區(qū)含油氣系統(tǒng)動態(tài)演化研究 [J].石油學報,2008,29(1):16-22.
[7] 李玉喜,龐雄奇,湯良杰,等.柴西地區(qū)近南北向構造系統(tǒng)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29(1):65-68.
[8] 壽建峰,邵文斌,陳子炓,等.柴西地區(qū)第三系藻灰(云)巖的巖石類型與分布特征 [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3,30(4):37-39.
[9] 張鳳生,司馬立強,趙輝.獅子溝地區(qū)裂縫識別和參數(shù)計算方法研究 [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29(2):16-19.
[10] 姜鵬,郭和坤,李海波,等.低滲透率砂巖可動流體T2截止值實驗研究 [J].測井技術,2010,34(4):327-330.
[11] 楊正明,郭和坤,姜漢橋.火山巖氣藏不同巖性核磁共振實驗研究 [J].石油學報,2009,33(3):400-408.
[12] 唐洪明,孟英峰,康毅力,等.柴達木盆地疏松砂巖氣層保護技術探討 [J].天然氣工業(yè),2002,22(2):38-40.
[13] 廖廣志,肖立志,謝然紅,等.內部磁場梯度對火山巖核磁共振特性的影響及其探測方法 [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5):55-60.
[14] 司馬立強,趙輝,戴詩華.核磁共振測井在火成巖地層應用的適應性分析 [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2,27(1):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