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志
19世紀中葉,東西方文化正式打照面之際,當西方人看到中國男子拖著辮子,女人裹著小腳,那種驚異的程度,只有用“文化震撼”一詞來形容。據(jù)說曾有一艘從廣州駛回美國波士頓的船,船上帶了一個中國小腳婦人,不知是綁來的,買來的,還是騙來的?那船主生財有道,在波士頓碼頭將她當作珍禽異獸來展覽,看一眼收費若干。
而同樣的,西方舞蹈首先在東方國家表演的時候,東方民眾的反應也只能用“文化震撼”一詞來形容。芭蕾舞第一次在日本演出的時候,觀眾走出劇院后,討論的不是腳尖舞的難度,也不是它的藝術性,更不是感嘆音樂與動作的美妙配合。大家熱烈討論的是:男舞者有沒有穿褲子?
清朝出使歐洲的劉錫鴻,看到歐洲人跳交際舞,覺得奇形怪狀,男女授受不親,大有感慨,于是寫了下來,見于他的《英軺私記》。
這位中國的外交官和日本人有同感,他提到肉色的緊身褲,遠看像是沒穿,覺得很不雅觀。更不能想象的是學校里老師教學生跳舞,而且全國的人都學著跳。他們如果看到今天電視上女舞者穿著比基尼式的舞衣,不知會有怎樣的反應!
清朝還有一個令西方人感到驚異的禁令,那就是女性不能去戲院看戲。此一禁令始于咸豐皇帝,監(jiān)察御史郎蘇門(1763-1839)認為婦女看戲,敗壞善良風俗,寫了一篇洋洋灑灑冠冕堂皇的奏折,皇帝批可。咸豐二年(1852)傳旨:“禁京師五城戲園添夜戲列女座?!惫饩w十八年(1892)又重申此禁,不準婦女聽戲之外,還禁止婦女聽書及參加宴會。
中國婦女竟喪失了去戲院看戲的權利,從此以后只能到廟前廣場看酬神戲。有錢人家則雇戲子來家里演堂戲,闔家男女一同觀賞。
清代是中國婦女地位最低落的時期,廷旨禁婦女看戲僅反映其冰山之一角。
太平天國有男營女營,講究男女嚴格隔離,但在做禮拜的時候遇到了難題。解決的辦法是在禮拜堂里,男女分坐兩邊,中間掛一布幔。兩邊的人都可看到講道的牧師和供桌上的香燭,但兩邊的男女彼此看不見,這樣就符合男女分隔的原則,解決了他們的問題。
民國成立以后,有戲院向政府陳情請愿,要求解禁。內務部同意,所附條件是征收“女座捐”,并規(guī)定男女分座,婦女坐在樓上,男士坐在樓下。夫妻一同去戲園,入場后,太太到樓上去,先生在樓下坐。此后又有人一再請愿,要求允許男女合座。民國十一年(1922)左右,內務部核準包廂內男女合座。其后因西風東漸,時勢所趨,政府遂允許全場男女合座。所以中國男女合座看戲也是經(jīng)過一番奮斗的。中國婦女也終于爭取到喪失了一百年的去戲園看戲的權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