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輝 周歡宣 李子雨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其死亡率占我國癌癥死亡率的首位[1]。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病情已屬中晚期, 預后差,腫瘤內(nèi)科化療成為非手術(shù)治療的主要措施, 而化療毒副作用嚴重影響胃癌患者治療, 使其不能按計劃完成治療方案, 影響療效[2,3]。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 采用脫氧核苷酸注射液配合化療方案治療晚期胃癌患者, 效果良好,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8例患者均為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住院患者, 經(jīng)纖維胃鏡或術(shù)后病理確診為胃腺癌, 胃髓造血及心、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8例, 男23例, 女15例, 年齡32~71歲, 中位年齡49.5歲。病程6個月~12年, 平均病程1年3個月。病理類型:低分化腺癌13例, 管狀腺癌8例,印戒細胞癌6例, 未分化癌及黏液腺癌各4例, 乳頭狀腺癌3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21例, 肝轉(zhuǎn)移12例, 腹膜轉(zhuǎn)移11例, 肺轉(zhuǎn)移8例, 腦轉(zhuǎn)移3例, 骨轉(zhuǎn)移2例, 胰腺轉(zhuǎn)移1例。根據(jù)國際胃癌TNM分期標準[1], Ⅲa期10例, Ⅲb期17例, Ⅳ期11例。KPS評分50~60分6例, 60~70分15例, 70~80分8例, 80~90分9例。對照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齡35~69歲, 中位年齡48.5歲。病程3個月~15年, 平均病程1年5個月。低分化腺癌9例, 管狀腺癌7例, 印戒細胞癌5例,未分化癌4例, 黏液腺癌3例, 乳頭狀腺癌2例。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18例, 腹膜轉(zhuǎn)移10例, 肝轉(zhuǎn)移9例, 肺轉(zhuǎn)移6例, 腦、胰腺轉(zhuǎn)移2例, 骨轉(zhuǎn)移1例。Ⅲa期9例, Ⅲb期13例, Ⅳ期8例,KPS評分50~60分5例, 60~70分12例, >70分13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組織學分類、病期、轉(zhuǎn)移部位、KP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用化療聯(lián)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煼桨?羥基喜樹堿(HCPT)10~12 mg/m2, 亞葉酸鈣(CF)100 mg/m2, 5-氟尿嘧啶(5-FU)500 mg/m2, 第1~5天靜脈滴注, 21 d為1個周期, 共用3~4個周期。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脫氧核苷酸注射液, 200 mg/d, 連續(xù)給予21 d。兩組化療后均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 如護肝、水化、止吐、止瀉、胃黏膜保護藥物。
1.3 觀察指標 隨訪7 d觀察白細胞、血小板水平及Ⅲ度+Ⅳ度骨髓抑制發(fā)生率, 并記錄恢復正常的人數(shù)。隨訪14 d,采用細胞流式儀檢測CD3+、CD4+、NK細胞水平。隨訪21 d,評價患者體重改變、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KPS評分(KPS評分增加≥10分者為升高, 減少≥10分者為下降, 增加或減少<10分者為穩(wěn)定)及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導致的肌肉(骨骼)或肝損傷等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AS8.0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方差齊性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方差不齊則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采用雙側(cè)檢驗方法,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骨髓抑制情況 連續(xù)治療7 d后, 治療組WBC計數(shù)為(3.9±1.3)×109/L, 血小板計數(shù)為(65.2±23.7)×109/L, WBC恢復正常人數(shù)占63.2%, III度+ IV度骨髓抑制發(fā)生率為10.5%;對照組分別為 (3.0±1.2)×109/L、(48.8±21.4)×109/L、33.3%、4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14 d后, CD3+(62.3±18.7 VS 55.4±16.8), CD4+(39.1±14.2 VS 38.3±5.0), NK 細胞 (33.5±12.6 VS 24.4±11.2)水平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生存質(zhì)量 兩組治療21 d后, 治療組肌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肝損傷事件發(fā)生率、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體重增加量、 KPS評分提高≥10分分別為10.5%、5.3%、5.3%、(1.9±0.5)kg、65.8%。對照組則分別為50.0%、20.0%、33.3%、(-0.8±0.2)kg、4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骨髓抑制情況[±s, n(%)]
表1 兩組患者骨髓抑制情況[±s, n(%)]
注:兩組比較, P<0.05
?
表2 兩組細胞免疫水平比較 ( ±s)
表2 兩組細胞免疫水平比較 ( ±s)
注:兩組比較, P<0.05
?
表3 兩組肌肉不良事件、肝損傷發(fā)生、感染發(fā)生、體重改變、KPS評分提高情況比較[ ±s, n(%)]
表3 兩組肌肉不良事件、肝損傷發(fā)生、感染發(fā)生、體重改變、KPS評分提高情況比較[ ±s, n(%)]
注:兩組比較, P<0.05
?
脫氧核苷酸是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由四種脫氧核糖核酸即腺嘌呤脫氧核苷酸(dAMP 脫氧腺苷)、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dTMP 脫氧胸苷)、胞嘧啶脫氧核苷酸(dCMP 脫氧胞苷)、鳥嘌呤脫氧核苷酸(dGMP 脫氧鳥苷)組成[4-8]?,F(xiàn)代基礎藥理實驗證明, 脫氧核苷酸具有多方面藥理作用[9]:①刺激骨髓造血, 為白細胞、血小板的增殖分裂提供原料, 促進白細胞與血小板的成熟與釋放;②促進機體蛋白質(zhì)的合成, 改善虛弱患者體重;③為細胞修復提供修復底物, 修復受損的組織和細胞, 修復肝損傷、肌肉損傷及骨骼損傷。本研究給予脫氧核苷酸治療后, 治療組7 d后WBC計數(shù)為(3.9±1.3)×109/L, 血小板計數(shù)為(65.2±23.7)×109/L, WBC恢復正常人數(shù)占63.2%, III度+ IV度骨髓抑制發(fā)生率為10.5%;對照組分別為 (3.0±1.2)×109/L、(48.8±21.4)×109/L、33.3%、4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即脫氧核苷酸能夠促進骨髓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合成, 改善骨髓抑制。隨訪14 d,CD3+(62.3±18.7 VS 55.4±16.8), CD4+(39.1±14.2 VS 38.3±5.0),NK細胞(33.5±12.6 VS 24.4±11.2)水平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即脫氧核苷酸能夠激活免疫功能, 提高T淋巴細胞及NK細胞數(shù)量。另外兩組治療21 d后, 治療組肌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肝損傷事件發(fā)生率、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體重增加量、 KPS評分提高≥10分分別為10.5%、5.3%、5.3%、(1.9±0.5)kg、65.8%;對照組則分別為50.0%、20.0%、33.3%、(-0.8±0.2)kg、4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即脫氧核苷酸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體重, 減輕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不良反應,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本研究證實脫氧核苷酸具有減輕骨髓抑制、激活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體重及生存質(zhì)量的作用, 可作為晚期胃癌化療后姑息性治療的常規(guī)選擇。
[1]李靜, 陶維良, 魏世東, 等.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安全性與臨床評價.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08,8(7): 484-486.
[2]張小月, 接艷秀.脫氧核苷酸鈉臨床研究綜述.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8):188.
[3]張呈, 陳昌南, 蘇銘俊, 等.脫氧核苷酸鈉治療白細胞減少化療腫瘤患者效果分析.中國熱帶醫(yī)學, 2013, 13(2):220-221.
[4]許愛民, 龍英, 姜升.脫氧核苷酸鈉在急性乙肝的治療價值.臨床肝膽病雜志, 2005, 21(2):33-37.
[5]吳文忠, 周志剛.脫氧核苷酸鈉注射液對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臨床觀察.當代醫(yī)學, 2008, 14(23):49-50.
[6]李林均, 張軍, 劉奉順.脫氧核苷酸鈉注射液對中晚期惡性腫瘤化療中骨髓療效觀察.臨床醫(yī)藥實踐, 2009, 18(29):44-48.
[7]王曉龍, 繆巍, 劉寧.脫氧核苷酸鈉注射液輔助胃癌術(shù)后化療.藥物流行病學雜志, 2013, 22(10):127-129.
[8]劉宏偉, 王雪梅, 姜清河, 等.脫氧核苷酸鈉注射液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3):23-27.
[9]夏忠誠, 徐劍剛, 余武, 等.脫氧核苷酸鈉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山東醫(yī)藥雜志(下半月刊), 2011(6):59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