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忠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各蘇區(qū)的部分紅軍和黨政機關人員、傷病員,孤懸敵后,同幾十倍、上百倍的敵人進行九死一生的斗爭。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面對國民黨重兵連續(xù)不斷的大規(guī)?!扒褰恕敝校粤觿莸奈淦?,在被分割、被封鎖的環(huán)境中,戰(zhàn)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取得了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勝利。總結三年游擊隊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各游擊區(qū)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群眾建立起血濃于水的魚水深情,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一、 依靠群眾,游擊隊解決了嚴重減員問題
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紅軍游擊隊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復圍剿,由于饑餓、寒冷和疾病,減員非常嚴重。但他們始終堅持依靠人民,把自己當作一顆紅色的種子,這粒種子一旦植根于人民群眾這塊土地上,就必定生根發(fā)芽結果。如在閩贛邊游擊區(qū),1934年底時,該區(qū)各縣都有獨立營,人數(shù)多的千人以上,少的四五百人,許多區(qū)、鄉(xiāng)還有游擊大隊。到了1935年3月,國民黨3個師對閩贛邊游擊隊進行圍剿,至5月,瑞區(qū)、西江、西縣獨立營因嚴重減員而建制消失;6月,原有100多人的武陽游擊隊人只剩下隊長劉國興和一名戰(zhàn)士,瑞鄉(xiāng)縣游擊獨立營只剩司令員張開荊、參謀長周桂生、獨立營政委張志輝等6人,這些部隊在僅剩數(shù)人的情況下,緊緊依靠黨的群眾路線,依靠當?shù)厝嗣袢罕?,大力發(fā)展“擴紅”工作,到1937年秋下山改編時,這個游擊區(qū)已發(fā)展到200余人。又如在湘鄂贛邊,第5次反“圍剿”失敗后,湘鄂贛蘇區(qū)主力紅16師受重創(chuàng),僅剩下1個營的兵力,后與鄂東南紅3師第7團800余人的部隊會合,經過幾次戰(zhàn)斗,部隊擴大到1100余人。11月,為策應中央主力紅軍轉移,紅16師在崇陽、通城間與國民黨軍第33師多次作戰(zhàn)中,部隊減員至700余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共湘鄂贛省委會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935年近一年的努力,實施“擴紅”工作,紅16師建制全部恢復,部隊一度發(fā)展到近5000人。
又如在湖南攸縣境內,1934年10月,紅軍主力突圍西征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這里的蘇區(qū)大舉“清剿”,還鄉(xiāng)團象瘋狗一樣向人民撲來,留在這一帶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遭受重大損失,當?shù)氐狞h組織和蘇維埃政權都被敵人沖散,很多黨員慘遭殺害,紅軍游擊隊僅剩陳子田、李發(fā)姑、曾世英等5人,由于勢單力薄,5名游擊隊員只好轉入山中堅持斗爭。當時正值寒冬,大雪紛飛,游擊隊員衣服單薄,糧食無著,饑寒交迫,冷得實在難受時,白天就生一堆火取暖,晚上弄些干草樹葉堆在身上御寒。吃是當時最大的問題,有時游擊隊遇到上山干活的群眾,群眾會把自己吃的東西留給游擊隊,后來國民黨反動派實行封山政策,游擊隊的生存更加艱苦了。為了堅持革命斗爭,擴大隊伍,李發(fā)姑和陳子田商量,一定要下山去發(fā)動群眾,壯大我們的力量。當時攸縣關沖有兩個造紙的作坊,有十幾個工人,大多數(shù)是從湘西來的窮苦人。因此,游擊隊決定從發(fā)展這些人入手。有一天,李發(fā)姑和陳子田在造紙作坊不遠的山腳下轉時,發(fā)現(xiàn)棚子里有一位工人過來砍柴,于是就主動上前打招呼,通過了解,得知這名青年叫李竹生,五歲亡父,娘改嫁,一個人出來討生活,幫人放過牛,打過零工。通過開導,李竹生答應幫助游擊隊買米買鹽,為游擊隊提供情報。不久,通過李竹生的做工作,這兩個造紙作坊的十幾位工人都參加了紅軍游擊隊,大大提高了游擊隊的戰(zhàn)斗力。就這樣,通過緊密依靠群眾,深深扎根于人民這一肥沃的土壤,游擊隊得以不斷發(fā)展壯大。
二、 依靠群眾,游擊隊解決了糧、鹽、油等物質嚴重短缺問題
由于敵人的軍事封鎖,紅軍游擊隊被圍困在山里,儲存的糧食吃光了,只有挖野菜充饑,有時連野菜也找不到,只好吃樹皮,吃草根,啃竹筍,最嚴重的是山里缺少食鹽,由于游擊隊員長期吃無鹽的苦菜、竹筍,很多人得了腹脹、便秘,渾身無力,個個眼窩凹陷,臉上蒼白,甚至有的同志走著走著就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游擊隊員在山里風餐露宿,天當帳地作床,三年沒有蓋過棉被,遇到下雨的夜晚,大家無法棲身,只有坐在大樹下,背靠背的熬到天明。
“當時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這支游擊隊恐怕再也無法生存下來”[1]那時,敵人“封山”、“封坑”,強迫將群眾趕下山去,常使幾十里、上百里的大山區(qū)荒無人煙,但群眾要生活、要燒柴,還得進山。敵人只好派兵押送,早出晚歸。而早已和我們建立了血肉聯(lián)系的革命群眾即乘機把省下來的糧食、食鹽以及弄到的藥品、報紙等或裝在用來擔柴的竹竿里,或放在魚簍里,有時甚至夾在婦女的褲腰里,傍晚下山時,他們便把帶來的這些東西放在事先約定好的隱蔽地點,夜幕降臨后,游擊隊就派人前去取糧。
“在大柏地烏溪,地下黨組織群眾把大米放在棺木里,假裝送葬,披麻戴孝,吹吹打打,把糧食抬上山”。[2]由于地下黨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游擊隊頑強地堅持山上斗爭,順利地度過難關。
又如1935年上半年,是閩北紅軍游擊隊堅持游擊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敵人為了消滅閩北紅軍游擊隊,采取了被陳誠稱之為“抽干塘水捉大魚”的“困死紅軍、淡死紅軍、餓死紅軍”的“三死”政策,大搞“移民并村”、“計口售糧”、“計口售鹽”和“連保切結”,妄圖割斷人民群眾同閩北紅軍的聯(lián)系,把紅軍困死,餓死在山上。但是,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高壓政策和嚴密封鎖下,革命群眾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支援紅軍游擊隊,他們有的把糧食藏在簍底,有的放入竹筒扁擔,巧妙地避過敵人的耳目,把糧食和鹽送上山了。有的據點里的群眾無法外出,就把糧食和鹽包在破布里,趁著深夜用繩子吊掛在圍墻外,等待紅軍游擊隊員來取,就這樣,由于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幫助,使紅軍游擊隊被困在山里而餓死、凍死的損失降到最低度。
三、 依靠群眾,游擊隊解決了地下交通和情報收集問題
在閩贛邊有支桃古游擊隊,隊長張開荊非常重視群眾工作,通過地下黨和進步群眾,在山下的許多村莊都建立了交通站或聯(lián)絡點,游擊隊員與當?shù)厝嗣袢罕娊Y成了魚水關系,人民群眾舍生忘死為游擊隊送情報,掩護游擊隊員脫險。一次,鐘春山等5名游擊隊員到蘭田村偵察敵情,村子突然被保安團包圍,保安團把全村男女分開,強迫婦女去認領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沒有人認領的青壯年男子就當作游擊隊員加以殺害。正在這危急關頭,女青年李翠華等人冒著生命危險,機智地將鐘春山等5名游擊隊員認作自己的丈夫領回家中,使他們脫離了危險。
在皖鄂邊區(qū),游擊隊依靠人民群眾,依托熟悉而有利的地形,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同敵人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殊死斗爭。不少地區(qū)的黨組織和便衣隊,利用同情紅軍的當?shù)芈?lián)保主任、保長、民團,掩護我方人員。如“將軍山的聯(lián)保主任負責照顧我方的傷員,塔兒板的聯(lián)保主任王伯明天天將敵人的活動情況向我們匯報,還有的聯(lián)保主任將敵縣政府的“清剿”命令給游擊隊便衣看,使我們了解敵情變化,而在敵人新的“清剿”中未受損失?!盵3]
在贛南游擊區(qū),廣大人民群眾和隱蔽下來的共產黨員,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與我村委、縣委和便衣隊取得聯(lián)系,盡力送糧和傳遞情報,巧妙地掩護我方人員,甚至犧牲自己或親人的寶貴生命來保護游擊隊和傷病員。有一位山民曾少山,當敵人搜山時,他的孩子驚哭了,但為了游擊隊傷病員的安全,他忍著淚水用衣服捂住自己孩子的口鼻,不讓其發(fā)聲,結果當敵人離開時,發(fā)現(xiàn)孩子已被活活捂死了。象這樣可歌可泣的事跡,充分表現(xiàn)了革命群眾對紅軍游擊隊的無私支持,正如陳毅在詩中所寫的那樣:“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币虼耍覀兛梢赃@樣說,人民的支援是取得三年游擊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四、 依靠群眾,游擊隊戰(zhàn)勝了國民黨軍的反復“清剿”,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被分割在南方八省的十四個游擊區(qū)都堅決執(zhí)行了黨的群眾路線政策,提出了“不怕死、不動搖,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斗爭到底,勝利必屬于我們的口號,”[5]在毛澤東“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游擊戰(zhàn)術方針的指導下,積極發(fā)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如閩北游擊區(qū)資光貴中心縣委根據游擊戰(zhàn)爭中黨組織和紅軍流動性大,沒有紅色政權,缺乏足夠武裝來保護人民獲得的勝利果實的實際情況,提出“沒有群眾就沒有游擊隊的生存”[6]從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出發(fā),處處把群眾工作放在首位,并讓群眾在斗爭中得到實際利益。如改打土豪為向土豪籌款,改分田地為減租減息,紅軍到外地游擊,將打土豪得來的物資、糧食分給游擊區(qū)的群眾等,這些具體措施和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決了游擊根據地內群眾的實際困難,穩(wěn)定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從而激發(fā)了游擊根據地內群眾的革命積極性,不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支援與保護紅軍,為紅軍籌集食物,安置傷員,向紅軍通風報信。敵人妄圖用移民并村,保甲連坐來隔斷群眾和紅軍的聯(lián)系,群眾就千方百計地利用上山干活、下田種地之機,把米偷帶上山,把自己穿的衣褲、鞋子留下給紅軍。敵人強迫群眾帶路搜山,群眾就故意走彎路、繞圈子,避實趨虛。活動在資光貴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就是在群眾緊密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生存、發(fā)展,直至下山改編。就這樣,無論國民黨怎樣封鎖,殘酷鎮(zhèn)壓,都隔不斷人民群眾與紅軍游擊隊的血肉聯(lián)系。紅軍游擊隊就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度過了艱難的三年歲月,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梢赃@樣說,人民群眾的支援是三年游擊戰(zhàn)爭得以堅持的根基,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紅軍游擊隊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
注釋:
[1]《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閩贛邊游擊區(qū)、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頁
[2]《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鄂豫皖過游擊區(qū)、解放軍出版社,1992版第201頁
[3]《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閩贛邊游擊區(qū)、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頁
[4]《湘贛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1991年7月第6頁
[5]《湘贛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1991年7月版第13頁
[6]劉文學《回憶資光貴革命斗爭》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