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一沐
清明前一周,無錫之行臨近尾聲時,欣聞4月3日蕩口古鎮(zhèn)正式開街,為不錯過這份機緣,決定逗留一日,暢游古鎮(zhèn)。朋友是無錫當地的文化名人,對無錫的人文歷史如數家珍,單聽他說到古鎮(zhèn)文化的林林總總,就已經心馳神往了。
如朋友所說,無錫像一本塵封在圖書館角落的歷史書,一旦打開,這座千年古鎮(zhèn),便帶著歲月的厚重與滄桑,迎面走來。
蕩口,古稱丁舍(丁村),因位于鵝湖和南青蕩而得名。明朝中期建鎮(zhèn),興盛于清朝末年,是無錫保留水鄉(xiāng)風貌最完整最古樸的古鎮(zhèn),也是無錫的歷史文化重鎮(zhèn)。過去以水運為主的年代,蕩口古鎮(zhèn)是無錫繁榮的商業(yè)碼頭,素有“銀蕩口”、“小無錫”之美譽。自明代起,蕩口就是江南旅游勝地,密如蛛網的河道,精巧古樸的小橋,傍河而筑的老宅民居,鏤花石板鋪設的幽深小巷,其古韻遺風可與周莊、同里等江南名鎮(zhèn)比肩。
友人說,游古鎮(zhèn)有三重境界,一境看景,二境聽史,三境為自在。好在友人熟絡,無須苛意對境,只隨心意漫行,但心下仍期許自在處。
看景必看古建筑,光義盛河兩岸,有北倉河老街、華蘅芳故居、三公祠等大片的明清古典建筑,還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戲樓等歷史遺跡。友人帶著深沉的感情色彩娓娓講述,那一磚一瓦里藏著的已經遠去的故事。在過去,像蕩口這樣充滿靈性的水鄉(xiāng)小鎮(zhèn),往往成為官宦退隱、學士散居的地方。這些粉墻黛瓦、靈秀內斂的江南民宅,浸潤著傳統(tǒng)的儒學思想和審美習慣,承載了厚重的文化淵源與歷史背景,是江南水鄉(xiāng)民居的人文因素在建筑形態(tài)上的投射。華氏始祖的老義莊,堪稱代表。友人講華氏始遷祖華貞固,如何倡導耕讀起家,詩禮傳家;如何傳播“以義為利”思想,崇尚孝德,成就“江南第一義莊”;鎮(zhèn)內民風淳樸,孝義之風代代相傳,歷代有名人輩出。友人如敘家常一一道出了古鎮(zhèn)走出的名人逸事,中國活字銅版印刷的發(fā)明人華燧;江東巨眼、大收藏家華夏;賜一品服出使朝鮮的翰林院學士華察(華太師);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科學家、數學家華蘅芳;人民音樂家、《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王莘;漫畫大師華君武;國學大師錢穆;杰出科學家錢偉長等等。
看來大多古鎮(zhèn)的卓然風采都源于它的物華天寶和人靈之美,蕩口也不例外。蕩口文化植根于古吳文化,又不失自己的特色,在吳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經過上百代人薪火相傳,激濁揚清,吳文化在蕩口發(fā)揚光大,形成了尚德、創(chuàng)業(yè)、崇教、親水、民俗五大特色文化?!昂I水鎮(zhèn)”、“名人搖藍”、“孝義之邦”成為蕩口古鎮(zhèn)名噪一方的特色。不由得想起一句話:曾經光耀的,一定澤惠百代。
悠悠人文因水興,人文浸潤的水鄉(xiāng)風情自不必說。巧的是,有江南春雨一路伴行。煙雨江南對于一個生長于北方的女人來說,總有一種莫名的向往,如今在這樣一個古鎮(zhèn)輕輕邂逅。江南小調伴著如絲細雨,撐著油紙傘站在小橋上,遠眺雨霧中的煙波浩渺之境,竟一時恍惚,不知身居何處。
經過上百代人薪火相傳,激濁揚清,
吳文化在蕩口發(fā)揚光大,形成了尚德、創(chuàng)業(yè)、崇教、親水、民俗五大特色文化。
街邊小店不時傳來幾聲叫賣,沒有招攬生意的躁氣,只是發(fā)出的邀請,任你去留。時不時看到吹糖人、拋鐵環(huán)、繞繞糖等老物件,很多舊時記憶一下子又鮮活起來,那一刻,我理解了友人的三境界,自在,那應該是一種單純地沉浸,無意地放空,與自己有了接應和對話。
至于吃,我不好拷問朋友當處哪個境界。蕩口匯聚了無錫、蘇州、常熟三地的特色美食,有“一鎮(zhèn)三吃”的說法。我們一路走,一路品嘗了東吳面館的三鮮面、燜肉面和華家老字號的走油肉,外加一碗無錫人耳熟能詳的豆腐花。
最后,友人硬是買了蕩口蘿卜干和徐記糕點塞入我的旅行包,并打趣說,導游不盡如君意處,用特色小吃補上,帶上心意和誠意,蕩口會一直在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