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中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fā)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集眾家之料,做自家之菜
嚴慧中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fā)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種文化或文明都不可能單獨發(fā)展和獨立存在,文化藝術的“全球聯(lián)歡”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全球化能促進藝術的交流,但同時它又會導致民族文化的消解。對待這種狀況,筆者認為應當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礎上,帶領民族文化走上世界。
全球化;本土化;文化融合;民族特色
全球化指的是各個民族、國家跨洲際間的國際交往和互動在規(guī)模和范圍上的擴大,在廣度上的拓展,在速度上的增加和影響力的不斷深入。“它指的是人類組織在規(guī)模上的變化或變革,這些組織把相距遙遠的社會聯(lián)結起來,并擴大了權力關系在世界各地區(qū)和各大洲的影響。但不應該把全球化視為預示著一個和諧的全球社會的到來,也不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普遍的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各種文化和文明都將日益趨同?!蚧且粋€深刻分化并充滿激烈斗爭的過程。全球化的不均衡性使得它遠不像整個星球都體會到的那樣是一個日趨一致的過程。”①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種文化或文明都不可能單獨發(fā)展和獨立存在,文化藝術的“全球聯(lián)歡”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關于全球化之于藝術的一些思考,筆者就以前觀點展開論述。
(一)全球化促進了藝術的交流
在過去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中西方各民族都曾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為這個世界營造起輝煌的精神景觀。從歷史上看,每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都會在和異域文化的交匯中獲得生機和活力,都會在相互學習和碰撞中開拓視野和獲得啟示。例如,基督教神學就受到了古希臘哲學的影響,伊斯蘭教曾受到波斯文化的啟示,中國的哲學文化思想由于受到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而變得更加豐富。
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的信息傳媒工具使藝術的全球化成為現(xiàn)實,更促進了各國藝術家的交流互動。例如《江南style》的走紅就是依賴于全球化的傳播網(wǎng)絡。通過推特、YouTube等世界性大型網(wǎng)站,江南style走向了世界的平臺。“小甜甜”布蘭妮和羅賓·威廉姆斯都加入了模仿大軍,影星湯姆·克魯斯則在主頁上為它賣力吆喝。由于網(wǎng)絡為人們的互動性、參與性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網(wǎng)民在看到江南style的MV時,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轉發(fā)、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歡,并可以通過微博、QQ、論壇等多元化的媒介方式進行分享、體驗,這樣,就把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如此循環(huán)反復,每一個人接觸到該視頻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這對它的進一步傳播和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礎。
(二)全球化導致了民族文化的消解
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沖擊強度更大了。美國憑借他們的“三片”,即代表美國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和代表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把美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悄悄地播撒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尤其是電影領域的發(fā)展,好萊塢的后殖民主義的影子已經(jīng)無處不在,“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電影的藝術觀、國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在這種審美文化中“崇高”、“優(yōu)美”、“典雅”、“高貴”、“靜穆”、“幽遠”等傳統(tǒng)語匯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審美獵奇與低俗娛樂化,民族文化受到考驗,面臨消解。
(一)立足本土化
“正在出現(xiàn)的地球村遠未整合為統(tǒng)一整體,更不要說因循著一個鐵板一塊的單一模式。反之,它顯示出鮮明的多樣性特征?!斀袷澜绯蔀檫@樣一個競技場,全球化和它的對立物——本土化——各擅勝場。”②“歷史已經(jīng)告訴我們,文化中心論,或一元主義,都是不可取的,……每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要有信心,應該盡量提供自己的文化資源給世界,這就是所謂的和而不同?!雹壑袊哂杏凭玫奈幕瘋鹘y(tǒng),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經(jīng)過幾千年的文化積累,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別在于,中國強調“天人合一”的意境,西方強調“主客分離”的理性。就悲劇這一藝術形式來說,中國的悲劇與西方的悲劇就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國戲曲悲劇中,無論主人公遭遇到多少苦難和不幸,但最終結果都會苦盡甘來,基本上是大團圓結局,正如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說“有團圓之趣”,這是因為中國戲曲為了達到懲惡揚善的教化功能,再加上“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和沖上圓滿的世俗心理,其結局往往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秦香蓮》、《竇娥冤》。而西方傳統(tǒng)美學強調美與真的統(tǒng)一,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所以貫徹“一悲到底”的原則,從《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均是如此。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應當防止墮入“東方主義”的鏡像預設,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走路,而非按照西方人設置的東方人的形象來塑造自己。08年奧運開幕式就是立足本土很好的典范,當場地上巨大的卷軸慢慢拉開時,全場人為之震撼。這幅巨大LED屏幕,如一幅展現(xiàn)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卷,“太古遺音”、四大發(fā)明、漢字和戲曲,中國燦爛的文化神奇地展示。在悠揚的樂曲中,長卷上浮現(xiàn)出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商隊和地圖,上千名水手,手持黃色巨槳,組成巨大船隊,再現(xiàn)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表達出東方美學獨特的時空觀念與哲學精神。
(二)帶領民族文化走出去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國文化不僅要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更應將這份文化弘揚開來。例如中央電視臺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共同制作了《故宮》的國際版,配以不同文字和語言,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所覆蓋的世界各地的頻道網(wǎng)絡中播出,并且在全球發(fā)行了該片的音像制品。不僅將使《故宮》這部紀錄片走向世界,同時,對于故宮博物院這樣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寶庫來說,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價值。那很多不為人知、生動鮮活的人物命運和歷史事件,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厚的藝術文化歷史和思想內涵傳向了世界?!捌硬コ鲋笙破鹨魂嚬蕦m熱,不少外國人因為該片來中國旅游,跑到故宮親自去看,也有很多人通過該片第一次了解了中國和歷史。”尹鴻認為這是真正的讓中國“走出去”。
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也代表著東方民族文化向西方的一次展示。片中宏偉的京城,蒼涼的新疆大漠,喜慶的貴族婚禮,寫意的翠竹山水等場景乃至賞劍、書法、賣藝、馴鷹等細節(jié)無不是制造一場貼滿民族標簽的“中國夢”。十八般兵器的靈活運用,弓馬鏖戰(zhàn)的巧妙設計更為觀眾制造了一場中國傳統(tǒng)武俠的視覺盛宴??粗@樣賞心悅目的畫面,耳邊響起譚盾和馬友友的精彩配樂,一切都讓你感受到一種值得面向世界的中國情懷。
綜上所述,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整合和世界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著一切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徹底消亡和一種無地域差別和民族差異的大一統(tǒng)的世界文化的建立。相反地,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是共生的,互為存在條件的。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要始終堅持“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適時地、多維地、創(chuàng)造性地將異質文化轉化為自身發(fā)展的營養(yǎng),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在創(chuàng)新中弘揚,在融匯中發(fā)展,才是弘揚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的要義?!雹苤袊幕囆g既要立足于本土,保持民族文化藝術的身份,同時又必須積極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zhàn)。每個民族的文化藝術都是世界文化系的組成部分,這也就決定了世界性與民族性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在人類歷史上從來不存在與世界截然隔絕的民族,也不存在世界大同的和失卻民族性的文化藝術。中國的文化藝術作為一種充滿生機的大國文化藝術,具有包容、開放和兼收并儲等特點,這也就使得她可以最大限度地與西方及其他民族文化藝術進行平等交往和互動,彼此借鑒,共同發(fā)展。
注釋:
①[英]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著.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P1.
②[美]杜維明.全球化與多樣性.哈佛燕京學社主編.全球化與文明對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P80.
③王元化,李慎之,杜維明等著.崩離與整合——當代智者對話.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P68,220.
④肖云儒.弘揚民族精神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世界眼光.人民日報,2002年5月26日,第八版.
G12
A
1005-5312(2014)23-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