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蘭
槍手替考懲治對策及其實施的更進研究
——現代公務員考試與科舉考試相關規(guī)程的比較分析
趙春蘭
通過對科舉考試與現代公務員考試的試前防范措施、試中監(jiān)查制度、試后處罰舉措的比較研究,認為古今公職人員錄取過程中對于槍替行為的防范與懲治是寬嚴不一的。借鑒古代科舉考試的管理經驗,筆者分別從宏觀法律層面、中觀制度層面、微觀策略層面對現代公務員考試的相關規(guī)程提出更進建議。
替考;科舉考試;公務員考試;比較分析;更進建議
美國學者威爾·杜蘭(Will Durant)在他的鴻篇巨制《世界文明史》中盛贊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認為它是“人類所發(fā)展出選擇公仆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贊賞的方法,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可與‘四大發(fā)明’相媲美”。[1]科舉制從隋朝大業(yè)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約一千三百年。而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自1994年開始正式實施,至今不過20年。無論古今,槍手一直依傍公職選拔考試寄生茍存,概莫能外。①有學者以《乾隆中晚期科舉考試史料》為據,整理了乾隆后期山東等地學政、大臣所奏的童試頂替案,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清朝科舉考試中,槍手活動已逐漸形成的市場化運作趨勢。(張學立:《從“槍手”看清代科場槍替活動的市場化傾向》,《史學月刊》,2004年第3期,第43頁。)國家公務員考試暫未向社會公開相關違紀情況,筆者未能取得國家層面的公務員考試槍替作弊的第一手數據。個別省份通過省人事考試網向社會公開省公務員考試誠信記錄,如浙江省人事考試網公布2013年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考試中冒名頂替作弊案2例(浙江省人事考試辦公室公告2013年第2號);2010年省公務員考試體能測試中冒名頂替作弊案2例(2010年浙江省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guī)行為告知書送達公告第2、3號)。這一原始作弊手段是科舉考試防范重點,卻并非是現代公務員考試的管理要點,現代公務員考試的防治往往側重于高科技作弊,對于槍手代考這一原始作弊手段的防范呈現忽略態(tài)勢與薄弱趨勢,以致防范效果逐漸趨于表象化。本文以槍手替考為審視視角,將同是倫才手段的科舉考試與公務員考試相關規(guī)程進行比較分析,盡管二者制度環(huán)境有所出入、槍手入場形式有所改變,但科舉考試豐富的實踐資歷無疑仍能為現代考試管理提供積極借鑒。
將考前預防舉措、考中監(jiān)查管理、考后處罰手段作為分析框架,筆者分別從兩類考試管理體系中剝離出政府防范槍手替考的相關對策。通過比較研究可見,雖然二者都設置了重重關卡以防范槍手出沒,但因舉措虛實相異,以致最終成效相左。
古代科舉考試為防范槍手出場,在身份信息核實、連帶責任歸咎、考試時間安排方面都有周密設計。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則看似更為系統規(guī)范,但在槍手防范上仍難洗“紙老虎”之嫌,當輔佐槍手出場的手段借助科技進步不斷翻新花樣時,考試管理方卻一直未能在技術更新方面與時俱進以形成強勢反擊。
其一,身份核準比較。古代科舉考試實施以浮票為名的身份認證制度,它是防止考試作弊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浮票上面鈐蓋大小不同的關防印,偽造證件存在較大難度,這首先確保了證件的真實性。其次,浮票的嚴格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槍替的防范。一方面,浮票為考官提供了驗明考生身份的參考信息。由于古代不具備照相技術,浮票是用文字來形容考生身高、長相。如:“年二十歲”描述考生的年齡、“身中”形容考生的身高、“面無須”形容考生基本外貌特征。浮票的具體格式以及所載內容的翔實程度經歷了一個逐步詳盡的過程,到了清代中后期,浮票上的信息除了考生的體貌特征,還包含了考生的籍貫、現居住地、祖上三代姓名、老師和擔保人的姓名。隨著浮票上信息量的增加,槍手入場越來越艱難,只能喬裝打扮、鋌而走險。(見圖1)
圖1 裝須冒考
另一方面,浮票可以防止考生亂換座位。浮票是以“字”、“號”來代替現代準考證上的阿拉伯數字,“字”和“號”都是原來印好的,考生座號臨時編排,如“冶字二十號”。為了便于考生入場時能盡快找到自己所在的號舍位置,貢院會給每個考生提供一份座號便覽(見圖2),上面標明各字號號舍所在的方位?,F代公務員考試得益于先進的影像采集技術,與浮票相比,考生報名時上傳的證件照所提供的考生外貌信息要明顯清晰得多。而且考生入場時,監(jiān)考人員會將考生面部信息與身份證信息、準考證信息、報名信息進行“四核對”。但是,這一看似已十分嚴謹的制度安排也難免百密一疏:公務員考試現場沒有配備證件真假鑒別技術,高仿的證件不過機器就不會露餡,加之身份信息只有面部特征而沒有身材特征,槍手很有可能憑借一張假身份證與合成照片混入場內。
圖2 貢院座號遍覽
其二,責任效應比較。古代科舉考試的保具制度與現代公務員考試的《考試誠信承諾書》用意如出一轍,二者同屬責任擔保范疇。保具制度是一種擔保人責任連帶制度,一旦考生找人頂替,擔保人便要承擔相應連帶責任。清代科舉考試利用保具制度在防范槍手方面另有創(chuàng)舉:清光緒年間,在科舉預備考試——童生考試中,因考點人多擁擠,考生難以依次進入。為防止槍手在點名時趁人多擁擠、魚目混珠,廩保制度啟動“考試點名除弊法”以防替考:即擔保人的名次事先公布,考生名冊則根據擔保人依次開列。如此,既可以防止考生入場擁堵,又可以防止槍手趁亂而入。《清經世文編》如是記載:
將廩保逐名開列,每名后載所保童生名姓。府考畢取錄案名冊送院試之時,如前院試時即按冊上廩保名次先期牌示。第一名廩保某逐名挨列俾各生知孰先孰后。臨時先點進第一名廩保,則所保童生隨之魚貫而入點畢,即令退出隨點進次名廩保其所童生,仍前隨入或有越次擁擠者責及廩生。如此則諸童依保為后先,廩保視名次為遲速,諸童無虞失點自不越次求先,且于未入應點之時廩保之所在。而諸童隨之既可加之約束,亦復便于稽查。[2]
除了讓行政官員或有一定資質的人物分別對考生德行、成績、戶籍等信息擔保外,清朝的童試中更有“五童互結”定例,這無疑切實保證了考生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與舉報?!稓J定禮部則例》卷六十《童試事例》有此記載:
童生考試,以同考五人互結,取行優(yōu)廩保出結識認。查照格限冊式,令童生親填年貌、籍貫、三代。每名下仍開廩生認保姓名,不得有頂冒、倩代、假捏姓名、匿喪冒籍容隱者五人連坐,廩保黜革治罪。其府州縣考時,亦令本籍黜革一體保結識認。[3]
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誠信違約提前預警類似,現代公務員考試在網上報名階段讓考生簽訂一份《考試誠信承諾書》,大致內容為:考生鄭重承諾遵守公務員錄用相關規(guī)定,對違反以上承諾所造成的后果,考生自愿承擔相應責任。保具制度與考試誠信承諾書制度的初衷都旨在考前將作弊責任擴大化從而起到預防警示作用,它和保具制度一樣是對考試作弊責任的強制性規(guī)定。二者區(qū)別在于,保具制度是第三人連帶責任,是他者擔保;而《考試誠信承諾書》只是將有限個體責任無限放大,是本體擔保。事實上,《考試誠信承諾書》除了道德調適外發(fā)揮不了任何其他實質性作用,因此,它被更多地看成國家從嚴治考的一種形式而非實質。
其三,考試安排比較。為防止成績好的考生自己剛參加完考試,又替別人去應答另一場考試,清朝的科考日程逐漸統一。順治元年(1645年)規(guī)定,各直省每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一共設三場考試:“初九為第一場,十二日為第二場,十五日為第三場,先一日點入,次一日放出。”[4]清后期,補行的“錄遺”考試的具體安排為防止槍替,對考試時間也有嚴格規(guī)定。道光十六年,本部議覆御史帥方蔚原奏,內稱順天羅試宜分屬彚(huì)考等語:
查各學政考錄遺才均系各歸各屬分別去取,如該御史所稱順天羅試系隨到隨考,不按府分殊與定例不符應如所請。嗣后順天學政考羅時,應按照府分各歸各屬酌量人數多寡分日考試,以憑去取仍先期岀示曉諭,不準隨到隨考致滋槍替之弊。[5]
現代公務員考試各省的考試時間安排如下:廣西,吉林,安徽,云南,海南,寧夏,湖南,貴州,重慶(上半年),江西,福建,遼寧,湖北,內蒙古,陜西15個省份參加外,仍有19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公務員考試安排自行規(guī)劃,如2014年各省公務員考試安排,上海市公務員筆試時間為1月18日;廣東省、浙江省、天津市公務員筆試為3月16日;江蘇省公務員考試筆試時間為3月23日;河北省公務員筆試時間為4月13日。各省公務員考試時間安排上的不統一雖然給考生更多考試機會,但也給職業(yè)槍手流竄各省賺取高昂槍資留有檔期。
古代科舉考試在監(jiān)考人員的選派、監(jiān)考措施的設置、試卷的復查方面都已經形成一套嚴格的程序。而單單針對槍手舞弊查處而言,現代公務員考試在以上三方面都表現得更為遜色,考務管理在監(jiān)考人員嚴肅性、監(jiān)考舉措有效性、復查手段針對性等方面都有待加強。
其一,監(jiān)考人員資質比較??婆e考試的考官亦稱“簾官”,其中“外簾官”主要負責管理考場各項事務,盡管各朝稱謂不同,類似于監(jiān)臨官、監(jiān)視官、提調官、受卷官、收掌官、彌封官等職責的官員各行其職??荚嚬賳T供職于貢院,它是隨著古代科舉考試的發(fā)展而逐步確立的專門考試職能機構與考試場地。為了盡量減少考官與考生串通作弊的可能性,主考官被頻繁調動,自宋太宗起更是訂立鎖院制度以防范徇私舞弊: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jiān)察。當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發(fā)榜前不得離開,亦不得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內監(jiān)考,在進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見客人??婆e考試的具體監(jiān)考工作由專職官員負責:“每舉人一名,給只應巡軍一人,隔夜入院,分宿席房?!庇忠?guī)定“差廉干官一員,度地安置席舍,務令隔遠。”[6]現代公務員考試由國家公務員局以及省級的人事考試廳對口管理相關事宜,機構內部的公職人員相當于古時的考試官。但是與古代科舉考試由官員負責一線監(jiān)考事務不同,現代公務員考試沒有專職的監(jiān)考人員,考試也沒有專門的場所,監(jiān)考業(yè)務已構成“外包”之實。考場主要設置在各高教園區(qū)內,出于經濟性與便利性考慮,高校工作人員包括教學人員、行政人員以及部分后勤人員,都能充當公務員考試監(jiān)考主體。教學人員為主體的監(jiān)考團體因素質良莠不齊,導致監(jiān)考缺乏權威性、嚴肅性與專業(yè)性,難以給作弊者以足夠震懾,同時對考生身份的鑒別也存在一定難度。
其二,監(jiān)考舉措針對性比較。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監(jiān)考制度看似并不高明,卻有較高的針對性,如古代科舉考試草稿加戳印制度。宋理宗時,由于考場制度松弛,“有的考生多領幾份試卷,由于考試時間限制不嚴,又不嚴查夾帶書籍,于是一人可同時答出幾份試卷,把試卷上的名字略作改動,如果都被取中,就讓自己的兄弟親友冒認?!盵7]為規(guī)范試卷管理,遂出現“于卷尾首藝草稿親加戳印以杜場外飛卷”的新制度?,F代公務員考試的監(jiān)考措施,可謂被高科技層層武裝:每個考場內都配備信號屏蔽器,考生的手機若未離身,一旦發(fā)現也作違規(guī)處理;考場外有無線電測像車在監(jiān)聽是否有非法信號,另還配有無線電金屬探測器和作弊克等其他反作弊設備。但這些高科技裝備具體到槍手甄別工作卻未必卓有成效,因為所有防范舉措看似嚴格,但是一旦槍手憑假證件成功入場,以上所有的高科技防作弊手段的作用都將浮于表面。更為嚴重的是,當手機作弊、耳機作弊等遭遇嚴打,槍手變得“人以稀為貴”,身價反而水漲船高。
其三,試后復查效度比較。至清代,各省的鄉(xiāng)試普遍開始實施復試制度,并將考生的初試筆記與復試筆記相互比對,一旦發(fā)現考生的筆記前后不一致,考生將受到嚴厲的處罰,由此嚴防道德敗裂的槍手混入其中。在《清續(xù)文獻通考》中有這樣的記錄:
嗣后各省如督撫同在一處者,仍令巡撫監(jiān)臨著于榜后,交與總督嚴扃覆試。其祗有巡撫省分著派布政司會同鄰近提鎭一員監(jiān)臨,榜后交巡撫覆試。一經覆出與原卷文理字跡不符者,即行據實究辦嚴參,將該監(jiān)臨及本生分別嚴處治罪。所有各省覆試卷仍統行解京,候朕欽派大臣翰林等一并覆勘,倘勘出情弊惟覆試。[8]
現代公務員考試,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利用科研軟件對作弊試卷進行了專門甄別,檢測出雷同試卷。這種基于高科技技術手段開展的試后復查制度是針對不同考生所作答案進行比對,對于集團作弊的披露是卓有成效的,但對于個體的槍手替考仍然束手無策。
古代科舉考試對于作弊行為重刑重典,它保證了科舉考試公平、公正進行,維護了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有效性,對當時的社會統治起到了極大的統攝作用。與之相較,現代公務員考試的替考處罰難以避免處罰依據不正、處罰力度不嚴、處罰范圍不全的弊端。
其一,處罰依據的比較。古代科舉考試關于槍替處罰的依據是細致明晰的,并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來。如清朝《會典》這一相當于國家憲法的法律典籍中便有明文規(guī)定:
槍手代請,為學政之大弊。嗣后凡有槍手之槍手,照誆騙舉監(jiān)生員人等財物指稱買求中式例,枷號三月,發(fā)煙瘴地方充軍。其雇代請槍手之人,照舉監(jiān)生員夾浼營干買求中式例,發(fā)煙瘴地方充軍。知情保結之廩生,照知情不首例,杖一百。[9]
2005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將公務員錄用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但是該法律未對公務員考試作弊做出必要的規(guī)定?,F今各級公務員考試中沿用的作弊處罰依據是2007年由中組部、人事部出臺《公務員錄用規(guī)定(試行)》(以下簡稱(《錄用規(guī)定》)以及2009年人社部根據《錄用規(guī)定》印發(fā)《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guī)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處理辦法》)。但是,兩則處罰依據僅是部門規(guī)章,行政法規(guī)較正式法律的效力低,僅靠一般的行政紀律和規(guī)章制度,公務員考試違紀處分的法律效力剛性不足。處罰依據不僅位階低,操作性也差。《錄用規(guī)定》作為公務員法的配套法規(guī),第一次對公務員考試作弊處理做出了一般性的法規(guī)要求:“違反錄用紀律的考生,視情節(jié)輕重將給予取消考試資格,不予錄用或取消錄用等處理。其中,有舞弊等嚴重違反錄用紀律行為的,5年內不得報考公務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但“由于《錄用規(guī)定》對何為違法紀律?何為情節(jié)輕重?何為構成犯罪沒有剛性清晰地法律條文明確界定,看似嚴厲,實際上卻很難操作?!盵11]
其二,處罰力度的比較。古代科舉制度為了遏制槍手替考的滋生,依靠嚴酷刑罰以震懾舞弊行為。如上文《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所述,不管是考生還是槍手,都將面臨發(fā)配到邊遠煙瘴地區(qū)充軍的懲罰(見圖3)。在清朝法定的刑罰方式答、杖、徒、流、死五刑中,這是一種重于流刑而輕于死刑的處罰。除了肉體的懲罰,枷號三月更是對于考生、槍手這樣讀書人精神層面的懲罰。讀書人作為“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精神地位和人格尊嚴,他被除掉“士”籍,發(fā)配到邊疆,幾乎就是撕掉讀書人賴以生存的精神臉面?,F代公務員考試,2007年出臺《錄用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有舞弊等嚴重違反錄用紀律行為的,5年內不得報考公務員;2009年印發(fā)的《處理辦法》第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由他人替考或者冒名頂替他人參加考試的,公務員考試機構或者招錄機關給予其取消本次考試資格的處理,并由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給予其終身不得報考公務員的處理。”[12]雖然較《錄用規(guī)定》而言,《處理辦法》所規(guī)定的禁考年限從5年升至終身,但是鑒于公務員考試的嚴肅性和公務員隊伍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禁考之外若沒有其他配套措施,這樣的禁令仍然是成效不顯的。
圖3 嚴懲槍替
其三,處罰范圍的比較。從源頭上打擊了槍手替考的發(fā)生,對所有參與者嚴懲不貸,這是古代科舉考試管理的顯著特征。與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相比較,古代科舉考試對于作弊參與者的處罰是比較全面且公正的,不管是對實施主體——考生、中介、槍手的處罰,還是對監(jiān)考主體的懲治都是同樣嚴厲的。一是對被管理者的處罰。清人劉錦藻在《清續(xù)文獻通考》記述:“如查有替代情弊將雇倩之人與替代之人一并治罪”。[13]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偏隘于對考生的處罰,現代公務員考試管理方礙于管理權限所囿,只能對考生主體做出禁考處罰。管理方對被抓現行的槍手的處罰只能依靠第三方,或與所在單位配合處理,或交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置。若說主管部門對于槍手的處置已顯無計可施,那么管理方對于中介組織的打擊更是束手無策。現代中介組織依靠網絡環(huán)境的隱蔽性開展業(yè)務,中介往往不在現場,管理方對其追責更非易事。二是對監(jiān)考主體的處罰。隨著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點名識認、搜檢越來越嚴格,槍手進考場往往需要貢院工作人員的配合,這種作弊方式被稱為“龍門調卷”。[14]古代科舉考試中,賄買若被揭發(fā),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而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清代的《清續(xù)文獻通考》便有對主考官員腐敗的嚴格處罰規(guī)定:
如出兩手顯系冒名頂替以及傳遞代倩等弊,責在外簾應將本生究辦,訊出實在清弊。將不能查出之監(jiān)臨監(jiān)試提調等官照例議處。其內簾官惟知憑文取士無從查察應毋庸議,如原中卷內文義亦復荒謬。將主考房官一并議處,如此分定處分庶內外簾各顧考成益加嚴慎。[15]
與古代科場內外勾結相似,中介組織往往掌握著能夠打通各個監(jiān)考環(huán)節(jié)的能力與手段,考試作弊一旦東窗事發(fā)就能牽出一條復雜的“利益鏈”和“腐敗鏈”?,F代公務員考試,對工作人員的處罰,《錄用規(guī)定》第三十四條:“從事錄用工作的人員利用工作便利,協助報考者考試作弊的,由公務員主管部門或所在單位,視情節(jié)輕重,給予批評教育、調離錄用工作崗位或者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盵11]
槍手交易看似神秘罕現,實則暗潮涌動。①浙江省人事考試辦公室通過浙江省人事考試網站所公布的《考生違紀行為的誠信記錄》定期向社會公布全省國家公務員考試、國家執(zhí)業(yè)(職業(yè))資格考試、全國職稱考試、全國專業(yè)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過程中被查處的考試作弊行為。以2011—2012年度《全國專業(yè)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為例,所查處的27例考生作弊個案中,槍手代考類型的作弊行為占到了考試作弊總數的88.9%?,F代公務員考試制度對于槍替懲治在法律層面疲軟、制度層面失效、舉措層面不作為,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作弊者的僥幸心理,也造成了違法成本偏低、責任明顯畸輕。借鑒科舉考試管理經驗,現代公務員考試管理方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槍替行為予以包抄,從而保障社會晉升的相對公平。
現代公務員考試所面臨的制度環(huán)境與古代科舉考試相較有很大出入,若管理方照搬律條對槍手替考等作弊行為采取高壓打擊,必然會出現較多不適應性:當街游行無疑是對人權的侵犯;死刑的處罰力度又難免量刑過重……但不可否認,我國現行法律對于替考等嚴重作弊行為的處置是過于寬松與隨意的。參考古代歷法以進一步提升依據地位、細化處罰細則,可為現代公務員考試管理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支持。
其一,提高依據身段。如前文所述,我國公務員考試違紀處分主要依據《錄用規(guī)定》與《處理辦法》,部門行政法規(guī)只針對考生制定了處罰條例,而對于槍手與中介機構的處置陷入“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錄用規(guī)定》與《處理辦法》都未提及對槍手與中介的處置,二者行為都未被定性為違法犯罪行為。當參與者交由第三方處理時,又因權威依據的缺位而致處罰結果輕重不一,有違公平原則。為提高對槍手替考等嚴重考試違紀行為的處罰依據,為相關部門處置相關人員提供一個權威坐標系,筆者建議,立法部門應該首先就《刑法》修正討論設置專門的考試作弊罪,將槍手替考等嚴重違紀行為定性為違法犯罪行為,而不致使這一違法行為被諸如擾亂社會治安罪、偽造國家證件罪隨意扣之。第二階段,立法部門應盡快規(guī)范考試過程中各種法律關系和行為,進而制定一部專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考試法》,就其法律地位而言,《考試法》應是居于憲法之下的一部統籌規(guī)范國家考試活動的根本法。它應該是國家規(guī)范考試活動的專門法,是調整各級各類考試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這不僅對于公務員考試,而且對于其他各類考試的規(guī)范與發(fā)展都有長足的意義。
其二,細化處罰措施。在新的法律頒布之前,管理方利用已有條例依然可有所作為。介于槍替作弊三大參與主體——考生、中介、槍手各自所懼各不相同,處罰措施不可一概而論。一是針對槍手限制人身自由并處罰金。職業(yè)槍手是現代網絡市場中的替考主體,是以替考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群體,有固定的中介組織通過網絡為其招攬業(yè)務。職業(yè)槍手深諳各類替考的市場定價,通常采用金錢——技能的簡單交易方式,行為目的主要為非法獲利。對于槍手的處罰,現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對于偽造國家證明文件的行為,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鼻О僭奶幜P相較于槍手動輒數萬元的出場費①筆者以考生身份從代考網站客服人員處獲悉,公務員考試中的槍手出場費已高達8萬元,替考成功與收費依據是雇主是否進入面試。而言實在懸殊。“懲治考試作弊只有加大對作弊者的違法損失成本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當作弊違法損失成本大于作弊收益成本5倍時,作弊行為才會有所收斂。當作弊違法損失成本大于作弊收益成本10倍以上的時候,作弊行為就會基本被遏制?!盵16]因此,法律除了應規(guī)定對槍手限制人身自由之外,還應向其開出數倍于違法所得的財物處罰,只有這樣,才能對其產生有效的制止力。二是針對中介組織設置組織考試作弊罪。在專門的考試法尚未出臺的當下,現代公務員考試管理方應盡快根據現有法律依據,判斷中介組織的惡劣影響,要求相關部門對其從嚴處置:若中介機構只是通過網站拉客并充當考生與槍手之間的媒介,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行政違法處罰;若中介機構不僅牽線搭橋,而且提供假身份證等證件制作,則應當根據《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中介在槍替過程中買通組織內部工作人員,則依據《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構成行賄罪。
古代科舉考試將考試誠信義務附加于他者,是將違約責任的寬度拓展?,F代公務員考試欲發(fā)揮誠信價值以防范考試作弊,公民誠信檔案的建設無疑是一計良策,它不僅將違約責任的長度延伸,而且突破了《考試誠信承諾書》作為個體對道德執(zhí)行僅為內省的局限,將誠信執(zhí)行情況外化為公開審視再內化為非強制自覺。這與古代科考擔保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依賴“有關他人”的社會關系所達成的應有之義。目前我國雖已著手建設誠信檔案,但違信責任僅限于短期局部影響,為避免信用檔案形同虛設,筆者僅就誠信檔案的實質性運作問題提出兩點建議。
其一,個人信用檔案完善化。誠信檔案要想成為社會人誠信狀況的證明,它所包含的誠信信息必須是全面的,不僅包括考試信用信息,經濟信用記錄等其他社會信用記錄都應涵蓋其中。但是,目前我國信用系統建設起步晚、進度慢,而且各子系統建設各自為陣的情況比較突出:譬如,2006年啟用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針對個人經濟信用信息服務平臺、2008年廣東省啟動的大學生信用檔案試點。但是,這些嘗試都未在社會上獲得預期效果。值得慶幸的是,近日,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已上報國務院,預計將于2017年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美中不足的是,規(guī)劃似乎并未打算將考試誠信信息納入其中。筆者以為,此為誠信檔案建設與推行的關鍵時期,現代公務員考試管理方應該主動與其他社會管理部門協作,搭乘東風,努力使公務員考試不良誠信記錄也被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屆時,誠信才能成為普通人極力維護,作弊者不敢輕易觸碰的警戒線。
其二,考試誠信檔案聯網化。違信責任的長效影響在于考生考試誠信評價體系將成為考生的第二身份證和社會通行證,考試污點成為比禁考更為嚴厲的處罰。當整體的社會誠信檔案建設滯緩,作為社會公民誠信檔案一個分部的考試誠信檔案建設可獨自先行。第一步,公務員考試誠信公開。個人誠信檔案效力發(fā)揮除了受制于信息完整程度,更取決于檔案的公開程度,依賴于考生誠信檔案的社會認知度和社會使用率。但遺憾的是,考試管理部門對考試作弊行為的披露卻總是遮遮掩掩①國家公務員局、中國人事考試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國家公務員考試管理機構的官網上都未對考試作弊行為向社會及時披露;關于省級公務員考試,除浙江省等個別省份外(浙江省人事考試網公開了2014年浙江省公務員考試中被查處的作弊案件13例。詳見,浙江人事考試浙江省人事考試辦公室公告2014年第2、第3號;2014年浙江省各級機關錄用公務員考試(杭州考區(qū))違紀違規(guī)行為處理公告),其他多數省份也都未在其考試管理機構官網上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信息封閉導致了目前誠信檔案的社會影響力微乎其微。如何在保護個人隱私與披露作弊行徑的平衡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誠信檔案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問題。第二步,各類國家考試聯合征信?,F代社會已發(fā)展出各類國家考試,如國家人事考試、國家教育考試、國家資格考試等,現代公務員考試應聯合其他國家考試,利用數據通信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分階段建立起統一的各類考試誠信系統網絡平臺,把考生參加各項國家考試的違規(guī)行為記入國家考試誠信檔案數據庫,成為社會評價人才的重要參考依據。當然,考試誠信信息不僅包含作弊信息,還應涵蓋其他違紀信息,如臨時面試缺席的信息、報到環(huán)節(jié)提出放棄報考職位等,應盡多納入誠信檔案庫。
當然,并非只要求助重典或追究違信責任,便能杜絕考試舞弊。事實上,明清兩代科場舞弊案也從未絕跡。除了避免僅予以“拍灰”式的輕處或將誠信承諾敷于表面,管理部門應借助于技術支持對槍手的現場替考和中介的網絡業(yè)務予以打擊,以使對槍替行為的查處顯效化。
其一,開展網絡打擊。與科舉時代槍手交易主要局限于熟人圈不同,現代槍手市場表現出極大的網絡依附性,市場化和網絡化相結合的趨勢成為當下表征。槍手團隊依附于網絡,依靠博客、微博的方式招攬生意,不僅隱蔽性強,而且成本低效率高,網絡的隱匿性、虛擬性、開放性為槍替交易提供了一個更為隱蔽、不受約束的滋長空間。因此,若要建立現代社會的教育考試正常秩序,打擊代考網絡市場應盡快被提上議事日程。事實上,槍手市場的網絡監(jiān)管仍處于放任狀態(tài),而加強對網絡不法交易行為的打擊已成當務之急。雖然國務院已于2003年12月8日正式成立了互聯網新聞信息工作委員會作為中國互聯網的管理機構,致力于推動我國互聯網行業(yè)自律,組織制訂和實施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規(guī)范,并于2004年6月10日成立了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以接受群眾的舉報,但是相比較于那些被屢屢曝光與取締的色情淫穢網站、侵權網站、賭博網站,代考中介網站的社會危害性并未引起相關部門重視。鑒于代考等嚴重作弊行為的惡劣社會影響,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網絡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將網絡代考行為納入其治理范疇。國家信息工程部門應該像打擊非法網絡公關網站、傳銷網站、色情網站、賭博網站一樣,加大網絡警力維護網絡安全,以堅決取締代考中介網站。
其二,加大現場投入。若要徹底杜絕槍手攪局,監(jiān)考環(huán)節(jié)的設備與人員的有效配置成為最后的關鍵。一是物力投入?,F代公務員考試的設備配置看似已構筑起天羅地網,實則存在較大漏洞:一旦槍手成功入場,信號屏蔽技術、雷同試卷監(jiān)測制度將面臨失效風險。為使假證件原形畢露、槍手無所遁形,公安系統身份信息為準的身份驗證設備——身份證快速鑒別儀不能缺少。隨著第二代身份證系統的指紋信息采納系統的收集完善,有朝一日,考生或可僅憑指紋進入考場,不僅考試管理方可有效防范槍手,考生還可以免去打印準考證、攜帶身份證的麻煩。二是人力投入。純粹的技術投入總會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環(huán),當舞弊組織針對考場新設備企圖逍遙法外時,一線監(jiān)考人員的“火眼金睛”才能確保監(jiān)考質量。首先,加強對監(jiān)考人員的培訓。身份證上的證件照與真人面相存在一定差距,若粗略觀察實則難以保證準確率,筆者于2009年、2010年參加公務員監(jiān)考有切身體會。因此,監(jiān)考人員的培訓要傳授人像比對技巧以及如何觀察作弊者的可疑行為。其次,給予監(jiān)考者必要的物質獎勵。對于監(jiān)考人員的報酬不能只有保健因素沒有激勵因素。管理方應制定獎勵機制,一旦監(jiān)考人員懷疑的考生被確認為槍手替考,可以給予監(jiān)考人員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的獎勵,以此防止監(jiān)考人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作祟。再次,優(yōu)化監(jiān)考團隊結構。現代公務員考試人數早已達百萬人規(guī)模,借助高校場地與師資具有現實的必要性,但現代公務員考試仍可以借鑒科舉考試監(jiān)考人員由專門的安保人員擔當的經驗,邀請公安系統執(zhí)勤人員出席。專業(yè)安保人員參與公務員考試現場管理,一來可以增加考場嚴肅性;二來可以在替考等作弊現象出現時,第一時間對作弊者予以控制。
[1][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中國與遠東[M].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2010:169.
[2][清]賀長齡.清經世文編(卷五十七)·禮政四[M].清光緒十二年思補樓重校本.
[3]欽定禮部則例(卷六十)·童試事例[M].
[4][清]英匯修.科場條例(卷一)·鄉(xiāng)試會期[M].清咸豐刻本.
[5][清]英匯修.科場條例(卷三)[M].清咸豐刻本.
[6]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7]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24.
[8][15][清]劉錦藻.清續(xù)文獻通考(卷八十四)·選舉考一[M].民國景十通本.
[9][清]官修.大清會典則例(卷七十)·禮部[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公務員錄用規(guī)定(試行).2007年人事部7號令,2007-11-6.
[11]韋紫辰.關于公務員考試作弊的法律思考[J].中國考試,2009(6):60.
[12]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guī)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人社部發(fā)[2009]126號,2009-11-9.
[13][清]劉錦藻.清續(xù)文獻通考(卷八十八)·選舉考五[M].民國景十通本.
[14]李兵.千年科舉[M].長沙:岳麓書社,2010:191.
[16]蔣極峰.考試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01.
(責任編輯 吳四伍)
Suggestions for Punishing Imposter and its Implement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Polic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at of the National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ZHAO Chunlan
A comparison between policy of the national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and tha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inclu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before the exam,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exam and punishment measures after the exam.Thus the management to guard against imposter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From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in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the author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relevant measures in law,system and action strategies,which will make the policy to be carried out more effectively.
Imposter;Imperial Examination;the National Recruitment Exam;Comparison;Further Suggestion
G405
A
1005-8427(2014)12-0051-10
趙春蘭,女,杭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杭州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