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學理工科的人是比較聽道理的,也是比較守規(guī)矩的,他們不太像文科生和讀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倒不是說理工科的就聰明,文科的就浪漫,藝術的就不拘一格,主要是學習專業(yè)的不同使他們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理工科、自然科學類的較多是抽象思維,而文科的、藝術的多是趨向形象思維,久而久之,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生活習慣,對人對事便有不同反映。
理工科學生和文科學生有什么不同呢?舉個例子說,管學生飯?zhí)玫母毙iL強調:凡是進餐前,學生們一定要念“須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念完才能吃飯。指示發(fā)出后,理工科學生一般都會執(zhí)行得比較好,文科生和搞美術的學生,會嘻嘻哈哈應付著,像對付一場游戲。當然了,這是一種猜測,意思是,理工科學生比較接受權威,相信和服從指令,文科學生就不一定那么一致。
筆者有一段時間常常在各高校跑,發(fā)現學生就餐有一個怪現象。文科生、藝術生中的小情侶,時常相約在飯?zhí)?、路邊店吃飯,而且不時女的喂男的一口菜,男的也喂女的一口菜。一是顯示他們彼此關愛;二是體現一種互讓、互利精神。這種情況在理工科學生中就比較少見,他們在飯?zhí)貌粫@樣,在路邊店也很少如此。這就是文理生的不同表達方式。筆者在華南理工大學吃了幾年飯?zhí)?,只見過一次,但在文科院校,在文科生不時出沒的路邊店,卻不時可見。
是不是理工科的學生就刻板一點,文科生就生動一點呢?表面上看是這樣,其實沒有很大的區(qū)別,理工科覺得喂飯喂菜是電視劇的表演形式,可以省略;文科生覺得把飯菜當作愛情的飼料,喂好養(yǎng)好對方,體現愛的精神,不可省略。這只是他們對事物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但他們珍惜對方,依戀對方的心思是一樣的。
學理工科的學生為什么比較聽道理呢?這是他們的專業(yè)和實踐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必須依章依規(guī)辦事,做事,否則,要吃大虧。理工科的人對多變的化學反應,對機械的無情沖撞力,對設計中的負荷,對水電這無牙老虎的防備,對污染的深刻認識,對造假的鄙視等等。全部基于他們的常識,基于他們對事物的了解,基于他們的實踐經驗。他們知道道理必須遵循,決不能違背。一有相違,人仰馬翻,損失無法挽回!
文科生不同,他們用詩一樣的語言去看待社會,用散文一樣的抒情去規(guī)劃人生,有的人用懷疑一切的思維去生活和工作,他們大膽假設大膽求證,自有他們人生的興趣、選擇,色彩或許會斑斕一點。男文科生喜歡一個人,會常常寫一些詩句給女友,會說一些動聽的話,女的也回一些深情的短句,含情脈脈。理科男就可能浪漫幾天或一兩周就不知道怎么繼續(xù)浪漫了,女方如學理工的倒也理解,他們彼此四目相視而知心,兩手一牽如同線與風箏,他們會一如既往,掛念對方。
所以,在一個機構、一個單位,人的配置是十分關鍵的,理工科人多的單位,要考慮配幾個文科的,文科人多的單位,要考慮配幾個理工科的。就如房子設計、規(guī)劃,那些呆板的、土豪的外觀設計一定是理工學生成堆的地方設計出來的,質量可能很好,但外觀十分老土。又如一些文科生成堆的地方,天天在那吟詩作對,在那抒發(fā)情懷,但執(zhí)行力、實踐力卻比較差,這就需要有幾個理工科思維的人去完成一些構思,不要老生活在想象里。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要給理工科學生多一點形象思維,多一點跳躍思維;給文科學多灌輸一些抽象思維的訓練,多一點執(zhí)行力、實踐力的培養(yǎng)。這是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注意的問題,不要幾十年一貫制,毫無新意。
(王新一薦自《信息時報》)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