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紀錄片《壽司之神》,描述了一家“值得用一生去排隊”的餐廳,鋪面很小,不到10座,除了麥茶和熱毛巾,只提供壽司。
“不好吃,就不能端給客人?!?7歲的老人家是店主也是主廚,他是小店的靈魂和標志。
當老人站在你的餐桌前,全神貫注地捏一只壽司,然后捧給你時,你會油然生出一股莊嚴感。因為老人身上那縷光陰的平靜,因為他身上散發(fā)出的修行者的光芒,因為眼前這個人,用了60年來做眼前這件事,而每一次,都是在重復的基礎(chǔ)上誕生新作。
“這么簡單的東西,味道怎會如此有深度?”食客們每每會用幸福的語氣喟嘆。
追求技藝的完美,對細節(jié)一絲不茍,在重復中精益求精,此即文明社會推崇的“職人”生活。
這是典型的東方智慧——敬業(yè)、敬物、敬人,也是敬天地、敬生命、敬自我。
這種行為風格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在追求一種內(nèi)容和氣質(zhì)相近的生活:專注、執(zhí)著、嚴謹、誠實、身心并赴、內(nèi)心充滿安寧和純粹的喜悅……
用修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勞動,追求平淡里的深味、簡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貴,這是大部分人有機會采摘到的人生,而命運也很少辜負這種選擇,尤其在精神回報上。
(張學萍薦自《延邊日報》)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