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劇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熠熠生輝的珍寶,戲劇都是各自國家文學體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社會背景和制度完全不同的中西方的戲劇存在了許多差異,尤其是作為戲劇藝術的最高形式的悲劇也是如此,但是通過中西方悲劇理論家也得出了許多二者之間相似的結論,我們不能否認二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
關鍵詞:中國悲??;西方悲?。辉s劇 ;莎士比亞;悲劇理論
中國戲劇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元代是中國戲曲的黃金時代,元雜劇更是中國戲劇中的杰出優(yōu)秀的代表,中國戲劇既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又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世界文學遺產(chǎn)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戲劇與西方戲劇有很多的共通之處,但因為其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不同之處。
悲劇是戲劇藝術的最高形式,叔本華就曾說:“無論是從效果巨大的方面看,或是從寫作的困難這方面看,悲劇都要算作文藝的最高峰,人們因此也公認是這樣。”[1]因此,西方人很看重悲劇,“要求悲劇有一個君主或一個大名鼎鼎的人作為它的主人公,不僅是古典主義戲劇的金科玉律,……中世紀人們的頭腦里,幾乎都有這樣一個心照不宣的準則:所有的悲劇都是寫帝王將相的?!盵2]由于有此觀念,西方悲劇更關注大人物的命運,表現(xiàn)偉大的人物毀滅,“悲劇,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遭受苦難和災禍,最終導致死亡的故事。”[3]古希臘悲劇是如此,莎士比亞悲劇也是如此。
例如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就是講述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并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后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害死了越來愈多的人。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里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jīng)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裊首的下場。在這部戲劇中的主角就正是帝王將相、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而中國的悲劇卻與此不同,我國悲劇更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表現(xiàn)他們面對貌似強大的惡勢力的欺壓,不是逆來順受,忍氣吞聲,而是面對慘淡的人生,直起反抗,即使被冤殺,靈魂也不屈,噴射出復仇的怒火,生命無辜被毀滅,靈魂便要毀滅者毀滅。這種抗爭具有一種慘淡、悲壯的神韻,具有中國神話中“精衛(wèi)填海”般的壯美,達到了驚人心魂的藝術效果。例如元代公案劇中有許多都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渡痖w》中的郭成,傳家寶物生金閣被權豪勢要龐衙內搶占,妻子被霸占,自己也被鍘掉了頭顱,成了無頭冤鬼,但他仍不屈服,提著頭追趕猛打仇人龐衙內,呼喊報仇,嚇得仇人膽戰(zhàn)心驚。《硃砂擔》中的王文用被惡棍白正所殺,他的陰魂到陰司告狀,天曹官允準了他的訴狀,他的鬼魂同東岳太尉活捉了白正,報仇雪恨。亞里士多德說:(悲劇是)“一個人遭受不該遭受的厄運?!盵4]元雜劇恰恰反映出了善良的人們不該遭受的厄運,從而揭示出元代社會的不合理性。更為動人心魄的是表現(xiàn)了這些小人物不畏強敵、敢于抗爭的精神。不管是《蝴蝶夢》里的王家兄弟,還是《陳州糶米》的張氏父子,他們所面臨的都是社會的特權階層,“打死人不償命”,但他們并不被嚇倒,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惡人受到應該收到的懲處。這顯然是作者將人們內心最真實、最強烈的意愿通過舞臺化展示出來。
雖然中國悲劇與西方悲劇存在著人物構思上與結局上的不同,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當代以來,隨著對中西悲劇認識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中國有類似西方的悲劇,西方有類似中國的悲劇,西方有類似中國的悲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六章給悲劇下的定義是:‘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有些悲劇,例如歐里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里》,圓滿收場,并未殺人流血,引起悲哀,但劇中情節(jié)是嚴肅的,故仍然是‘悲劇?!盵5]王季思認為:“歐洲希臘悲劇有不少以團圓結束,但到莎士比亞以后,就大都以劇中主人公的不幸收場。我國古典悲劇以大團圓結局的要比歐洲多。這種結局,有的是劇情發(fā)展的結果,是戲劇結構完整性的表現(xiàn),有的還表現(xiàn)斗爭必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精神,但有的卻表現(xiàn)折中、調和的傾向,讓一個干盡壞事的惡人跟悲劇主人公同慶團圓,這自然要削弱了悲劇動人的力量?!?/p>
所以對于中西方悲劇的異同,我們應該用辯證的態(tài)度去看,不能持中西方悲劇完全不同的觀點,也不能認為兩者完全相同。戲劇是文學里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更應該用科學的、嚴謹?shù)挠^點去對待它。
參考文獻:
[1]叔本華:《作為意向和表現(xiàn)的世界》,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2]【英】阿·尼柯爾:《西歐戲劇理論》,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
[3]A.C.布雷德利:《莎士比亞悲劇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4]亞里士多德:《詩學》第十三章,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選論》(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年版。
[5]《羅念生全集》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王季思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簡介:刁秋實(1994.3-),女,遼寧鞍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12級在讀學生;劉雨嬌(1994.1-),遼寧鞍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12級在讀學生;王雨晨(1993.8-),遼寧錦縣人,沈陽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yè)12級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