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峰
(廣西橫縣人民醫(yī)院 橫縣530300)
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指患者未進行過胃、十二指腸手術,幽門完好,由于胃排空延遲和/或胃竇、幽門、十二指腸運動障礙所致膽汁反流而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主要癥狀為中上腹不適、飽脹、鈍痛、燒灼及心下痞滿、惡心嘔吐、嘈雜噯氣、口苦等,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2010年3月~2013年3月,筆者應用西藥結合中藥茵代湯治療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33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32例作對照比較觀察?,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廣西橫縣中醫(yī)院內科及橫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5例,均經(jīng)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有膽汁反流現(xiàn)象。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3例和對照組32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21~58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26~62歲。兩組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1]中有關慢性胃炎臨床診斷要點擬定:(1)臨床表現(xiàn)有上腹部灼熱疼痛或脹悶、心下痞滿、惡心嘔吐、嘈雜噯氣、口苦等;(2)全部患者均經(jīng)電子胃鏡檢查,排除占位性病變;胃鏡下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點狀糜爛等,并可見黏液中有黃綠色膽汁,幽門開放時可見膽汁反流等特征。
1.3 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有胃腸、肝膽等腹部手術史者;(3)肝膽疾病患者;(4)胃腸道占位病變患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戒煙酒,軟食,忌酸辣食品,均口服奧美拉唑膠囊20 mg/次,2次/d,早晚各空腹服1次;多潘立酮片,10 mg/次,3次/d,餐前半小時服用。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茵代湯治療,基本方藥組成:茵陳15 g、代赭石15 g、半夏 12 g、焦三仙各 15 g、黃連 6 g、延胡索 15 g、木香10 g、白及15 g、甘草10 g。隨證加減:肝郁氣滯重者加四逆散;胃熱重者加大黃8 g、黃芩12 g;夾瘀者加三七10 g;氣虛者加用四君子湯;血虛者加四物湯;脾胃虛寒者加肉桂9 g、干姜9 g;胃陰虛加沙參10 g、石斛15 g、麥冬 12 g。1劑/d,清水煎至 200 mL,早晚分2次口服。兩組均8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按療效判定標準評價療效。
1.5 療效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1]中有關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1)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2)胃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3)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復常或消失;(4)胃酸基本恢復正常,膽汁反流消失。顯效:(1)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2)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3)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恢復或減輕達兩個級度以上(含兩個級度);(4)胃酸分泌功能和膽汁反流改善,原異常值減少2/3以上。有效:(1)主要癥狀明顯減輕;(2)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l/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3)活檢組織病理證實胃鏡所見,急、慢性炎癥減輕一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化和異型增生減輕;(4)胃酸分泌功能和膽汁反流改善,原異常值減少1/2以上。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而未惡化者。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不良反應發(fā)生。
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之一,占慢性胃炎總數(shù)的13.2%。膽汁酸可致非特異性組織損害,直接損傷胃黏膜屏障,造成膽汁反流性胃炎[2]。許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膽囊功能障礙患者,十二指腸蠕動異?;钴S,均可能破壞生理性胃竇和十二指腸協(xié)調運動,可致膽汁反流性胃炎[3]。目前促進胃動力藥、制酸藥以及胃黏膜保護劑聯(lián)合應用有一定的效果,但停藥后容易復發(fā),纏綿不愈。本病屬中醫(yī)學的“胃脘痛、痞滿、嘔吐”等范疇,病機較為復雜?!端貑枴ちo大論》曰:“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薄鹅`樞·四時氣》所言:“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苦,胃氣逆則嘔苦?!薄夺t(yī)學求是》云:“肝木賴脾土之升,膽木賴胃土之降?!蹦懪c胃皆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肝膽失疏,氣機郁滯,膽胃升降失常,胃絡失于通和,胃氣上逆,膽汁反流于胃,灼傷胃絡,從而導致反流性胃炎。因此本病病在膽胃,膽胃氣逆為本病產(chǎn)生的根本要素,在治療上應以和降為主。筆者在治療本病時,在應用西藥制酸、增加胃動力基礎上,加用自擬茵代湯治療,方藥由茵陳、代赭石、半夏、焦三仙、黃連、延胡索、木香、白及、甘草組成。方中茵陳性味辛涼,有利濕退黃之功,一直是治療黃疸病之要藥,在治療本病時使用該藥,主要是取其有較強的利膽作用[4],通過利膽、疏通膽汁運化之道,使膽汁分泌、排泄循常道;代赭石性微涼,張錫純認為其“善鎮(zhèn)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結便[5]”,有較強的降逆作用,兩藥合而用之,具利膽降逆之功,為方中君藥;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為方中之臣藥;焦三仙消食和胃,黃連清瀉胃火,合為佐藥;延胡索、木香行氣止痛,白及生肌,合為使藥;甘草化痰和中,調和諸藥:本方寒溫并用,以降為主,疏利中焦,調達上下,和暢氣機,從而達到利膽降逆、理氣和胃止痛之功。西藥多潘立酮是一種作用較強的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具有外周阻滯作用,直接作用于胃腸壁,能增加食道下部括約肌的張力,從而防止胃-食道反流;奧美拉唑為H+-K+-ATP酶質子泵抑制劑,可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酸對胃黏膜腐蝕。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有效率達到87.9%,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筆者認為主要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對本病發(fā)病因“逆”而“失和”的病機作出了針對性治療,也就是以西藥結合中藥“降逆”為主,減少或消除因膽汁反流而產(chǎn)生胃炎的病因;同時使用了中藥和胃,以恢復胃腑正常生理功能,兩者結合達到了降逆和胃的目的。單純的西藥治療只有降逆之效,而無和胃之功,因此臨床癥狀改善不及治療組明顯。綜上,西藥結合中藥茵代湯治療原發(fā)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胃膽汁反流。
[1]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委員會.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5):314
[2]姚春,趙煒.淺談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病機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10):15-16
[3]劉顏.膽汁反流性胃炎166例臨床治療觀察[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7,30(3):70-71
[4]馬均清,王淑玲.常用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279-280
[5]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