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菱,作家。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是改革開放后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女性,“西南聯大”史料搶救者與研究者。
同學們,感謝你們來聽講座。本來準備講一些西南聯大的故事,然而,看見你們坐在這里,眼睛里帶著迷茫,像來聽課那樣沉默和認真,我忽然改變了主意,不想講那些故事啦,因為西南聯大的故事,離你們實在是太遠了。
我說的遠,不僅僅是時代的遠。
西南聯大的學生,他們穿越戰(zhàn)火,悲歌向前,讀書救國,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覺醒的一代精英。而你們,雖然頭頂“北大學子”桂冠,但只是“被動成長”和“成功壓抑”的產物。
你們都是考試冠軍,否則進不了北大。但我并不認為,你們就是天之驕子,就是精英。說實話,我認為,你們能夠考入北大的那個分數,其實并沒有那么光榮那么有積極意義。
你們坐在這里,并不意味著你們真的比其他同學優(yōu)越、聰明、有天賦,而是你們比他們更能考試,更能屈從于老師和家長的苛刻要求。
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變中,你們搭上的那班考試車,也在發(fā)生變化,變得更加寬容合理、具有多種選擇性。如果你們不能迅速調整自己,調動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條路走下去,你們死定了!
今天,我不是來“打擊”你們的,你們也不懂錯在哪里。社會上有很多對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反思,你們約略知道就可以了,你們不必對這個現狀負責,但你們要對自己負責。
如何才能對自己負責呢?我給你們幾點建議。
培養(yǎng)自己的穿透力
穿透力,就是把自己從局限的位置里摘出來,站在一個高度上,看到遠方,這樣你的行為就會不一般,脫穎而出。
曾經有一個與你們差不多大的青年,楊振寧。在日本飛機的一次轟炸后,楊振寧和家人躲警報回來,看見住的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顆炸彈,炸出一個大坑。楊振寧是家中長子,他立即找來一把鋤頭開始挖掘,他挖出了一些書,已經卷曲,但他把它們壓平,還能看。這時候西南聯大的幾位名師走過,看見這個中學生在挖書——在到處是血肉橫飛的慘象下,居然還在挖書。他們斷言,此子必有大出息。
這就是穿透力。能夠透過現實的迷霧,看到理想與未來。
我研究西南聯大發(fā)現,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學子,后來都是成功者。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擾,保持自己最佳狀態(tài)的穿透力。
找到自己的真伙伴
再說一個楊振寧的故事。當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有一個著名的小團伙叫“三劍客”,分別指楊振寧、張守廉、黃昆,這三人后來都是世界級物理大師。那時他們三人在昆華中學各教一個班,平分一個教師的薪水,勤工儉學,昆華中學還給他們安排了一間宿舍。他們整天爭論,一直爭論到在宿舍里躺下了,又爬起來點蠟燭,翻出書來,繼續(xù)爭論。
“三劍客”的故事,楊振寧自己也反復講,他認為,和同學成為對手,在爭論中學習,所得甚至超過老師所給予的。
中國古人講“同氣相投”,講“物以類聚”。學校是一個讓你發(fā)現自己的好地方,你可以從同學身上、從老師那里、從書本上、從網絡上,尋找自己,發(fā)現自己。要珍惜那些發(fā)現和幫助你挖掘潛力的人,希望你們在學校里,也能組建自己的“三劍客”。
專注決定人生的成敗
有一天我去采訪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他曾是西南聯大的教授,后來擔任美國數學所所長,晚年歸來,回到他的母校南開大學。
陳先生的書房非常擁擠,他坐在輪椅上,轉身就是書桌,而我面對他,幾乎是站在門口,其余的人只能站在門外。
作為一個世界級的數學家,在如此逼仄的地方思考,推算,可陳先生說,“不小,夠了?!碑敃r在桌上有一張紙,我要求看看,陳先生拿給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當然我看不懂。
他告訴我,這是他在一周內剛剛推算出來的一道世界數學難題。
陳先生說,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把腦子里正在思考的問題,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幾行算式寫下來,放在書桌上,然后去干別的。每天回來都看一看這張紙。這樣,讓問題在腦子里滾動,即使在做別的,甚至在與友人閑聊,這個問題其實沒有離開。忽然間,就有了答案。
其實我也有類似的習慣。每天早上醒來,朦朧的腦子里突然閃現一絲靈感,哪怕是一個小段落,一句需要修改的話,立刻就清醒過來了,趕快跑到電腦邊,把我的文章調出來,把新的想法寫上去。然后,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開了,新鮮活潑的有創(chuàng)造的一天開始了。
寫日記,是培養(yǎng)自我意識、內心世界的好方法。那怕是寫自己的暗戀,那么你也可以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什么時候清醒,你可以總結自己的內心經驗,可以觀察自己的成長,慢慢地,你就有了一個尊重自己的意識。
有個詩人對我說:“我是我的驛站?!蔽矣X得這很了不起,能夠停下來自我休整,這非常主動,是一種自助的人生方式。
你們不要被宿舍糾紛、男女戀愛、老師歧視、貧富懸殊等問題擾亂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如果沒有專注的目標,即使時間一大把,你也會茫然失落,不知道如何應用。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在我學過的語錄中,有一條永遠也不過時。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我們那代人是講真理的,追求真理,為真理而斗爭。雖然我們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這種追求精神是可貴的。跌倒了再爬起來,我們的人生盡管曲折,但并不虛度。
而你們,很多時候缺乏這種對真理的向往與追求。不講創(chuàng)新中國的夢想,即使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也必須有這種精神。要學會懷疑,要探索發(fā)現,要敢于堅持,要特立獨行,沒有自由的靈魂,就沒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
獨立人格,自由思想,請記住,這是文化與科學的準則,也是人生的準則。離開了這個,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與價值。
(本文根據作者在北大演講整理而成,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