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青溪
導語:幫助他人不僅能讓他人更快、更好地“融入”,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一種幫助,一種快樂。
很多中國新移民,抵加后會在朋友、鄰居介紹下,參加些教會活動,有人是出于信仰,但多數(shù)人僅是感到教會、教友能給初來乍到的他們一些及時幫助。在教會里,人們可以結交和自己生活圈有一些距離、反差的好朋友,我們和胡進兩口子就是這樣結識的。
因為先生要去渥太華大學讀書,青溪曾舉家搬至渥太華。因不巧正值圣誕假期,所租公寓要到來年1月才能入住,好在一對素不相識的教友夫婦正好利用假期去美國,房子空著,在朋友聯(lián)系下同意接納暫住幾天過渡。
這對夫婦便是胡進和張榮,他們的家也是一室一廳的租住公寓,家里東西不多,但干凈整潔。青溪夫婦一進門便看見飯桌上工整放著一張用A4紙寫的信,分兩段,上半段表示歡迎,并詳細告知這套公寓在城里的地理位置及附近生活設施,信中特意提醒節(jié)日期間商店關門。信旁邊放著一些比如書、磁帶好叫我們在家里打發(fā)時間。書籍下面壓著份渥太華地圖,信中說“萬一你們想出去看看,拿著地圖會方便些,至少不會走丟了”;信的下半段寫著他們家米、面等食品存放的位置,并囑咐自由取用家中物品,不必客氣。看字跡,上半段娟秀,下半段挺拔方正,青溪誤以為前面是女主人、后面是男主人的手筆,等見到本人才知道正好猜反了。
胡進和張榮是北大同班同學, 他們在國內(nèi)都是學經(jīng)濟專業(yè)的,胡進畢業(yè)后考到北京一個貿(mào)易機構,派駐香港工作過好幾年,當過翻譯,英文不僅書面功夫過硬,口語亦很出色,詞匯量又大,更難得的是他善于各種文牘、文書和應用文字,連正宗老外都自愧不如。香港在法律和許多社會習慣上和同為英國前殖民地的加拿大很相似,胡進在翻譯崗位和駐外環(huán)境下“帶薪提前培訓”,登陸前就為他“融入”加拿大社會做好了準備。上述種種先天優(yōu)勢,令他們移民后顯得駕輕就熟,胸有成竹。
正因為對移民后的發(fā)展方向心中有數(shù),原本落地就能找到份好工作的胡進,出于長遠考慮,卻選擇去大學深造,目的是獲得本地學歷,從而自我升值,以求未來頂破更多層“玻璃天花板”。他求學、工作都很順利,從幾家錄取他的大學中選擇了滑鐵盧大學,尚未畢業(yè)就得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面試機會,面試結束,人還在飛機上,面試單位的錄用通知就已經(jīng)發(fā)送給他了。
人無完人,胡進不擅長家務活,廚房更是從來不進,都是張容一手包。當時張容已從會計專業(yè)畢業(yè),但還在渥大上學拿課,準備考會計證,有時晚上也要去學校,她尚無駕照,胡進上下班時負責接送。因為兩人是“丁克”,一直沒孩子,又不怎么承擔家務,胡進的業(yè)余時間差不多都用來幫朋友了。
中生代中國移民大多數(shù)是因為讀書才去渥太華,學生手頭緊,養(yǎng)活一家人尚且勉強,更談不上買車養(yǎng)車,生活中最大難題就是采購了。大家通常準備好一只又大又能塞物的耐重雙肩包,包里又多塞幾個塑料袋,長途跋涉去比較便宜的大型超市,一次買齊一周的食品、用品。胡進覺得學生朋友們這樣購物太辛苦,便買了張倉儲式販量店COSTCO的會員卡,將大包裝商品按需要分拆送到各家。他有車,閑暇時會輪流載大家去其它商店購物。如果大家沒時間,他會讓列清單,自己下了班去采購,然后一家家送貨上門。如果大家暫時手上沒現(xiàn)金,他會等到方便時再拿。
雖然胡進兩口子經(jīng)濟條件比周圍多數(shù)移民朋友強許多,但肯幫助別人不單是經(jīng)濟能力問題,更體現(xiàn)人的品格和素質(zhì)。他們后來買了一間很大的全新獨立屋,常請大家去家里聚集。他特別樂意幫大家盡快融入當?shù)厣鐣?,比如有人要找工作,他會發(fā)揮自己特長,幫忙查信息、改簡歷;如果去遠的地方面試,只要需要,他也會開車送去。他最難得的是把朋友的事放在心上,且常常想在別人前面。他曾建議青溪考慮開一個家庭幼兒園,并精心準備了許多資料、信息,雖然最后沒辦成,但這份心意已令人牢記、感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