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斌,張永輝,陳 媛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成都61000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610000)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指患者病程超過6個月,至少有近3個月出現(xiàn)排便次數(shù)減少,或排便周期時間延長,或伴有排便不盡感的一種功能性腸病[1]。其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便秘在我國發(fā)病率在3% ~17%之間[2]。并呈現(xiàn)出北方高于南方、鄉(xiāng)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的特點。其中,成都地區(qū)發(fā)病率約為10.4%[3]。該病當屬中醫(yī)學“便秘”的范疇,臨床以大便秘結、排便次數(shù)減少等為主癥。針灸治療療效肯定,筆者采用電針天樞穴配雙側上巨虛和配雙側大腸俞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療效頗佳?,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69例。采用完全隨機分配法,使用SPSS20.0生成隨機數(shù)字表,按病例入選的順序排列?;颊吆炇鹬橥鈺螅慈脒x的時間先后獲取隨機編號,根據(jù)隨機編號對應的治療方案確定組別。隨機分配方案的隱藏,采用的是按順序編碼并使用密封、不透光的信封的完全分配方案隱藏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合募配穴組)和對照組(俞募配穴組),治療組35例,對照組34例。治療組:男9 例,女26 例,平均年齡(44.37 ±9.16)歲,病程(7.79 ±5.28)年;對照組:男11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40.68 ±8.33)歲,病程(8.94 ±7.12)年。兩組上述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選取病例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的羅馬Ⅲ標準[4]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 -94)便秘的診斷標準[5]。
治療組:選雙側天樞和雙側上巨虛?;颊呷⊙雠P位,穴位局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天樞:采用3寸毫針刺入皮下后緩慢垂直深刺至腹肌層,得氣后不提插捻轉,連接KWD-808系列脈沖電療儀于雙側針柄上。電針參數(shù)波形選擇斷續(xù)波,頻率為10 Hz,電流強度以患者腹部肌肉輕度顫動并自覺微痛為度;上巨虛:采用2寸毫針刺入皮下,進針約1寸,以提插捻轉為主,手法平補平瀉,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留針30 min后出針。
對照組:選雙側天樞和雙側大腸俞?;颊呷扰P位,穴位局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天樞穴操作方法同前。大腸俞:采用2寸毫針刺入皮下后進針約1寸,以捻轉為主,不提插,手法平補平瀉,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留針30 min后出針。
依據(jù)便秘癥狀評估表[6]積分計算出的便秘癥狀評估表積分改善率作為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痊愈:療程結束后停止治療1個月不發(fā)病,治療后積分減少≥90%;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70% ~90%;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 ~70%;無效:治療后積分 <30%。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對比 (例)
表1 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均具有良好的療效,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8.57%、88.24%,兩組患者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第4周隨訪便秘次數(shù)及癥狀積分比較(±s)
表2 第4周隨訪便秘次數(shù)及癥狀積分比較(±s)
癥狀 治療組(35例) 對照組(34例)排便困難1.40 ±0.50 1.53 ±0.56糞便性質 1.43 ±0.50 1.71 ±0.52排便時間 1.37 ±0.39 1.71 ±0.46下墜不盡感 1.43 ±0.61 1.41 ±0.50頻率 0.66 ±0.48 0.94 ±0.60腹脹 1.37 ±0.49 1.29 ±0.52總積分 7.63 ±1.97 8.59 ±1.69周排便次數(shù)2.34 ±0.63 2.03 ±0.67
表2 結果表示,兩組治療后第4周隨訪便秘次數(shù)、便秘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比較,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排便困難、下墜不盡感、腹脹、周排便次數(shù)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糞便性質、排便時間、頻率及癥狀總積分方面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3 第12周隨訪便秘次數(shù)及癥狀積分比較(±s)
癥狀 治療組(35例) 對照組(34例)排便困難1.49 ±0.51 1.68 ±0.59糞便性質 1.46 ±0.51 1.88 ±0.41排便時間 1.57 ±0.65 1.94 ±0.42下墜不盡感 1.51 ±0.61 1.68 ±0.53頻率 0.97 ±0.79 1.32 ±0.53腹脹 1.57 ±0.50 1.65 ±0.54總積分 8.57 ±2.10 10.15 ±1.74周排便次數(shù)2.06 ±0.73 1.71 ±0.58
表3 結果表示,兩組治療后第12周隨訪便秘次數(shù)、便秘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比較,其中糞便性質、排便時間積分因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經(jīng)非參數(shù)檢驗,排便困難、下墜不盡感、頻率、腹脹、癥狀總積分、周排便次數(shù)經(jīng)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排便困難、下墜不盡感、腹脹、總積分、周排便次數(shù)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糞便性質、排便時間和頻率方面差異有顯著性(P <0.05)。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以排便次數(shù)減少或排便周期時間延長或伴排便不盡感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疾病。其病程較長,多超過半年甚者持續(xù)數(shù)年,以便秘為主癥,故屬于中醫(yī)學“便秘”的范疇,其病因多見飲食失調、情志所傷、勞逸過度或正氣虧虛等,亦可見諸因夾雜致病。其病位在大腸,主要責之于其傳導功能失司致便秘。腸腑以通為用,治療則應重在調暢氣機、通調腸腑。
合募配穴法是指六腑的下合穴與本經(jīng)的募穴相配合應用。俞募配穴法是指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應用?!端貑枴た日摗份d:“治腑者,治其合”,其明確指出治療六腑疾病宜選下合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其明確指出俞穴及募穴能調理臟腑之陰陽。《難經(jīng)·六十七難》載:“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亦闡述了募穴和俞穴均為臟腑之氣輸注、匯聚之處,于臟腑關系極為密切,不僅能反映臟腑的疾病,而且可以調節(jié)臟腑功能治療臟腑病。天樞屬足陽明胃經(jīng),穴居中焦,為腹部要穴,是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大腸俞是大腸腑之背俞穴,具瀉熱通便、理氣化滯、通調腸腑之功。俞募兩穴同用,則可共奏調暢氣機、理氣通腑之效。上巨虛為大腸腑的下合穴,可通降腑氣,合募同用,則共收調暢氣機、理氣通腑之效。其中下合穴主治偏于內腑,重在通降;募穴主治亦偏重內腑。故合募相配更適用于腑病、實證。
[1]方秀才,柯美云,羅金燕,等.中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2007,揚州)[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9):619 -622
[2]孫光斌,佟建麗,王延峰,等.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學研究[J].健康大視野學分冊,2006,1(1):46 -47
[3]魏艷靜,卞紅磊,趙發(fā).便秘的國內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疾病控制雜志,2004,8(5):449 -451
[4]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and the Rome III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377 -1390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
[6]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便秘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北京中醫(yī)藥,2011,3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