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飛 逯仁貴 朱春波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哈爾濱 150001)
在中國有很多地區(qū)冬季溫度能夠達到 0℃以下,在高緯度高寒地區(qū)冬季最低溫度甚至可以達到-40℃~-50℃,為了使電動汽車在這些地區(qū)冬季能夠正常使用,其關(guān)鍵零部件的低溫特性應該滿足使用要求。鋰離子電池由于其高比能量、長循環(huán)壽命和較高的安全性,因此是電動汽車儲能系統(tǒng)的最佳選擇之一[1]。目前已經(jīng)有很多制造商開始致力于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研究,并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相比于常溫還是會下降,尤其在容量和對電荷的接受能力下降得比較明顯[2]。
電池的荷電狀態(tài)(State of Charge,SOC)是電動汽車整車控制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準確的SOC 估計同時也是電池管理系統(tǒng)(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重要任務之一[3,4]。目前正在研究的SOC估計算法有很多[5-10],安時積分法、開路電壓法以及考慮參數(shù)修正的安時積分和開路電壓法,還有一些先進的算法也被提出,例如基于卡爾曼濾波的SOC 估計算法、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算法、模糊邏輯算法等。安時積分法簡單并且易于實用,但是該方法由于電流測量存在誤差,隨著時間累積誤差逐漸增大,且該方法無法給出初始SOC 值[6]。電池的初始SOC可以通過SOC-OCV 關(guān)系來確定[8]。通過采用高精度的電流傳感器可以減小累計誤差[3]。然而,實際可用容量將會影響安時計量法的精度,而且實際可用容量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大[5]。本文提出了一種改進安時計量法適用于不同溫度條件的電池SOC 估計算法,該算法考慮了不同溫度下電池實際可用容量的變化,并且可以對不同溫度下估算的SOC 進行換算。
本文實驗對象為3.2V/100Ah 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單體(洛陽產(chǎn))。實驗平臺由一臺Arbin 牌BT2000電池實驗臺(輸出電流范圍0~100A,輸出電壓范圍0~18V,精度(0.02%~0.05%)FSR 和GCT 牌低溫實驗箱(最低溫度-40℃,精度±0.5℃)組成。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RS-232 傳輸?shù)诫娔X中并保存,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平臺Fig.1 Experimental set
圖2 所示為鋰離子電池在不同溫度下充電曲線,其中-20~0℃的充電截止電壓為3.65V,10~20℃的截止電壓為3.6V。從該圖中可以看出,在-20~20℃,鋰離子電池的充電電量依次為75Ah、79Ah、95Ah、97Ah、103Ah,分別相當于20℃充電容量的73%、77%、92%、94%、100%。圖3 所示為鋰離子電池在不同溫度下放電曲線,放電截止電壓為2.5V。從該圖中可以看出,在-20~20℃,鋰離子電池的放電電量依次為78Ah、84Ah、94Ah、99Ah、102Ah,分別相當于20℃放電容量的77%、82%、92%、97%、100%。從上述分析可知,隨著溫度的降低,鋰離子電池的充電和放電容量均有所下降,尤其當溫度為-20℃時,電池的充電容量和放電容量下降較快。
圖2 不同溫度下充電電壓曲線Fig.2 Charging voltage curv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圖3 不同溫度下放電電壓曲線Fig.3 Discharging voltage curv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前文所測得的電池在不同溫度下的充放電容量,實驗前的準備實驗均是在室溫下進行的,這種方式測量的充放電容量與實際車載溫度環(huán)境存在差別。車載電池在沒有加熱系統(tǒng)的使用條件下,其工作溫度隨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變化,圖4 所示為國內(nèi)某城市冬季一天氣溫變化,從該圖可以看出一天當中最高氣溫為-6℃,而最低氣溫為-13℃,平均氣溫為-8.8℃,因此該車電池的充放電過程均在低溫環(huán)境下進行。
圖4 國內(nèi)某城市冬季一天氣溫曲線Fig.4 One day temperature in winter of some city in China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所提出的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測量方法如下:①將電池在常溫下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②將電池放置在低溫環(huán)境下24h;③電池在低溫環(huán)境下以恒流(Constant Current,CC)充電方式充電到上限截止電壓(低溫上限截止電壓適當高于常溫上限截止電壓),靜止1h;④以恒流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靜止1h。如此循環(huán)3 次,取3 次容量的均值作為該溫度下的實際可用容量。表1 所示為不同溫度下的實際可用容量測量結(jié)果。
表1 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測量結(jié)果Tab.1 Available capacity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通過前面的分析,電池在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是不同的,因此在SOC 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溫度來調(diào)整實際可用容量。然而,電池工作在變化的溫度環(huán)境下,由于相同剩余電量在不同溫度下所對應的SOC 是不同的,僅僅調(diào)整實際可用容量還是不能準確估計SOC,還需要根據(jù)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的使用范圍,對不同溫度下的SOC 進行換算。
前面介紹了低溫下實際可用容量的測量方法,不同溫度下電池的滿充電量和滿放電量是不同的,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計算出兩個溫度下,充滿電時的電量差(Loss-of-Full-Charge,LFCT1-T2),以及兩個溫度下滿放電時的電量差(Loss-of-Full-Discharge,LFDT1-T2)。整個測試過程如圖5 所示:①電池在室溫下(T1)充滿電;②低溫下(T2)放置24h,以CC 放電的方式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記錄放電電量DisAhT2;③低溫下(T2)靜止1h,以CC 充電的方式將電池充滿,記錄充電電量ChaAhT2;④室溫下放置24h,以CC 放電的方式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記錄放電電量DisAhT1。滿充容量損失的計算如下:
圖5 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變化的測量過程Fig.5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of available capacity vari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滿放容量損失的計算如下:
圖6 所示為-10℃可用容量損失測量過程的電壓曲線,圖中-10℃放電電量 DisAh-10℃=82Ah,-10℃充電電量 ChaAh-10℃=57Ah,20℃放電電量DisAh20℃=78Ah。-10℃實際可用容量為 57Ah,滿充損失LFC-10℃-20℃=25Ah,滿放損失LFD-10℃-20℃=21Ah。表2 列出了不同溫度下的實際可用容量以及滿充和滿放損失,通過該表可以看出同一溫度下滿充和滿放損失是不同的,滿充損失要大于滿放損失。
圖6 -10℃可用容量損失測量過程的電壓曲線Fig.6 The voltage curves of measurement process of capacity loss at -10℃
表2 不同溫度下滿充和滿放損失Tab.2 LFC and LF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圖7 所示為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與常溫實際可用容量百分比,該圖顯示了從-20~10℃電池實際可用容量與20℃實際可用容量百分比,并且給出了不同溫度下滿充損失和滿放損失的百分比。
圖7 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與常溫實際可用容量百分比Fig.7 The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capacity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room temperatures
改進的安時計量法考慮到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CT隨溫度的變化,以及上一時刻溫度下的SOC到當前溫度下SOC 的換算,如下式
式中,SOC(t) 為當前溫度下的SOC;SOCT(t-1)為上一時刻SOC 換算到當前溫度的SOC;CT為不同溫度下實際可用容量;η 為庫倫效率。
同一節(jié)電池在具有相同電量狀態(tài)下由于溫度不同其SOC 也不相同,因此不同溫度下的SOC 需要相互換算。如圖8 所示,電池在溫度T1 和T2 下的SOC 分別為SOCT1和SOCT2,實際可用容量分別為CT1和CT2,滿放容量損失為LFDT1-T2。在T1 溫度下,電池的剩余電量為
圖8 不同溫度下SOC 的換算過程Fig.8 . The SOC convers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在T2 溫度下,電池的剩余電量為
因為電池在T1 和T2 處的剩余電量相同,即AhT1=AhT2,則有
當電池的溫度由 T1 變化到 T2,這時電池的SOCT2為
當電池的溫度由 T2 變化到 T1,這時電池的SOCT1為
為了驗證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分別在恒定溫度環(huán)境下和變化溫度環(huán)境下進行了實驗。充放電測試工況為USABC 測試手冊中的FUDS 工況[7],F(xiàn)UDS工況的電流曲線如圖9 所示。
圖9 FUDS 工況電流曲線Fig.9 Current profile of FUDS
恒溫測試是為了驗證電池在不同大小恒定溫度下工況循環(huán)實驗的SOC 估算精度。本文分別選取-10℃、0℃和20℃溫度環(huán)境下進行驗證。20℃循環(huán)工況實驗中,先將電池充電到SOC=70%,靜止1h,循環(huán)9 次FUDS 工況最后以C/3 電流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0℃循環(huán)工況實驗中,先將電池在20℃環(huán)境下充電到 SOC=70%,在0℃環(huán)境下擱置24h,循環(huán)9 次FUDS 工況最后以C/3 電流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10℃循環(huán)工況實驗過程與0℃循環(huán)工況實驗相同。
-10℃、0℃和20℃溫度環(huán)境下的三次循環(huán)工況實驗的電壓曲線如圖10a 所示,從該圖可以看出即使在循環(huán)工況前充入電池的電量相同,由于低溫環(huán)境下電池的實際可用容量低于室溫環(huán)境下實際可用容量,因此-10℃和0℃的放電電量要小于20℃的放電電量。圖10c 所示為-10℃環(huán)境下工況實驗電池極柱溫度,通過該圖可以看出電池在循工況過程中溫度是不斷變化的,最低溫度為-8.5℃而最高溫度為-4℃,因此在SOC 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溫度對SOC 實時換算。圖10b 所示為三次循環(huán)工況實驗的SOC 曲線,在循環(huán)實驗開始時,-10℃的SOC 由式(4)可以計算出來為89%,而0℃的SOC 為74%。由于-10℃和0℃的實際可用容量小于20℃的實際可用容量,因此SOC 下降的要快。三次循環(huán)工況實驗后,均采用C/3 恒流放電實驗法驗證算法的精度。當電池電壓達到下限截止電壓時,SOC 均為0%,因此驗證了該方法的準確性。
圖10 恒溫FUDS 工況循環(huán)實驗Fig.10 FUDS cycle test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變溫測試是為了驗證電池在變化溫度下工況循環(huán)實驗的SOC 估算精度,其中包含升溫實驗和降溫實驗。在升溫實驗中,先將電池在20℃環(huán)境下充電到SOC=70%,在-10℃環(huán)境下擱置24h,循環(huán)9 次FUDS 工況最后以C/3 電流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再將電池在20℃環(huán)境下擱置24h,循環(huán)2 次FUDS 工況最后以C/3 電流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
圖11a 所示為整個升溫實驗過程的電壓曲線,在-10℃環(huán)境下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時在此溫度下對應的SOC-10℃=0%。整個實驗過程中環(huán)境溫度變化如圖11c 所示,但是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其內(nèi)部以及極柱溫度要高于環(huán)境溫度,如圖10c 所示,因此在由式(8)計算SOC20℃時,取T2=-8℃,得到SOC20℃(0)=16.6%。再進行兩次FUDS 工況實驗后,采用C/3 恒流放電實驗法驗證算法在的精度。當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時,此時SOC20℃=0%,如圖11b 所示,因此驗證了該方法在升溫過程的準確性。
圖11 升溫FUDS 工況循環(huán)實驗Fig.11 FUDS cycle test during warning up
在降溫實驗中,先將電池在20℃環(huán)境下充電到SOC=70%,循環(huán)2 次FUDS 工況后,在-3℃環(huán)境下擱置24h,循環(huán)9 次FUDS 工況,最后以C/3 電流將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
圖12a 所示為整個降溫實驗過程的電壓曲線,在20℃環(huán)境下,循環(huán)2 次FUDS 工況后,此時的SOC20℃=62%。在-3℃環(huán)境下擱置24h,由式(7)計算出SOC-3℃=65%,再進行9 次FUDS 工況實驗后,采用C/3 恒流放電實驗法驗證算法的精度。當電池放電到下限截止電壓時,此時SOC-3℃=0%,如圖12b 所示,因此驗證了該方法在降溫過程的準確性。整個實驗過程中環(huán)境溫度變化如圖12c 所示。
圖12 降溫FUDS 工況循環(huán)實驗Fig.12 FUDS cycle test during cooling down
本文提出了一種改進安時計量法適用于不同溫度條件的電池SOC 估計算法,該算法主要考慮了不同溫度下電池實際可用容量的變化對SOC 估計的影響,并且可以對不同溫度下估算的SOC 進行換算。通過平臺實驗分別在恒溫和變溫環(huán)境下對該算法進行了驗證,該算法在不同的溫度環(huán)境下具有較高的精度。
[1]Hong Sun Park,Chong Eun Kim,Chol Ho Kim,et al.A modularized charge equalization converter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lithium-ion battery stack[J].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2007(7):343-352.
[2]李哲,韓雪冰,盧蘭光,等.動力型磷酸鐵鋰電池的溫度特性[J].機械工程學報,2011(18):115-120.Li Zhe,Han Xuebing,Lu Languang,et al.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LiFePO4 batteries[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18):115-120.
[3]于海芳,逯仁貴,朱春波,等.基于安時法的鎳氫電池 SOC 估計誤差校正[J].電工技術(shù)學報,2012,27(6):12-18.Yu Haifang,Lu Rengui,Zhu Chunbo,et al.State of charge estimation calibration for Ni-MH battery basedon ampere-hour method[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2,27(6):12-18.
[4]李哲,盧蘭光,歐陽明高.提高安時積分法估算電池SOC 精度的方法比較[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0(8):1293-1296.Li Zhe,Lu Langguang,Ouyang Minggao.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improving SOC estimation accuracy through an ampere-hour integeration approach[J].Tsinghua Univ(Sci &Tech),2010,50(8):1293-1296.
[5]Eberhard Meissner,Gerolf Richter.Battery monitoring and electrical energy management precondition for future vehicle electric power system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3,116(1-2):79-98.
[6]Srdjan M Lukic,Jian Cao,Ramesh C Bansal,et al.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8,55(6):2258-2267.
[7]Sabine Piller,Marion Perrin,Andreas Jossen.Methods for state-of-charge determin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96(1):113-120.
[8]Seongjun Lee,Jonghoon Kim,Jaemoon Lee,et al.State-of-charge and capacity estim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y using a new open-circuit voltage versus state-of-charge[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8,185(2):1367-1373.
[9]Gregory L Plett.Extended Kalman filtering for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of LiPB-based HEV battery packs part 1.background[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4,134(2):252-261.
[10]Wu Guoliang,Lu Rengui,Zhu Chunbo,et al.An improved ampere-hour method for battery state of charge estimation based on temperature,coulomb efficiency model and capacity loss model[C].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2010:1-4.
[11]Battery Test Manual Fo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2008:4-5.